吃完就扔的「薯片筒」,被中國醫生拿來發了篇醫學頂刊論文

2021-01-20 手機鳳凰網

薯片,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零食了,享受一頓美味後,我們往往會將空薯片桶扔掉。但這一看似沒用的 「廢品」,卻在處於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醫生手裡派上了大用場,成為了一種救命工具

不僅如此,這一研究還被發表在了影響因子高達 24.889 分的頂級學術期刊上。

據了解,醫生們不僅使用這一 「薯片筒聽診器」 為 300 多名患者進行了聽診,還通過及時診斷救治了 4 名因痰痂堵住氣道而引起二氧化碳蓄積的新冠肺炎患者。

在疫情期間,這一 「薯片筒聽診器」 已被推廣到國內的其他醫院。

這一 「薯片筒聽診器」 的發明者,是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的 4 名醫生和 1 名研究生。

日前,一篇關於 「薯片筒聽診器」 的研究論文登上了影響因子高達 24.889 分的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這一雜誌是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官方期刊,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

僅靠一個小小的薯片筒,就能發表一篇影響因子接近 25 的 SCI 論文,這著實讓人羨慕不已。

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要發明這麼一個東西呢?

論文通訊作者、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在接受《楚天都市報》採訪時強調,聽診器對於治療心臟和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門診,醫生要用視、觸、叩、聽等診斷技術對患者的肺部進行評估,以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聽診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病房,患者病情隨時會出現變化,需要醫生立即作出反應,尋找原因,更需要藉助聽診器。」

但高旭輝也承認,由於抗疫一線的醫生往往會穿戴著厚重一體式的防護服,普通聽診器已經無法正常使用,而藍牙聽診設備和超聲影像檢查又昂貴又稀缺,不可能做到大量普遍使用。

而且,超聲醫生等一些非傳染性疾病的醫生,只經過短暫的培訓就來參加防疫一線的工作,而且為了獲得較高的超聲診斷準確性,醫院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醫務人員進行深入培訓,一些超聲醫生存在使用經驗不足的問題,且在一些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也可能沒有足夠的超聲醫生。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聽診器比超聲診斷設備更好用。醫生做檢查時的第一個步驟是聽診肺部,以確定肺部是否受到感染。在沒有進行詳細的體檢之前,依靠設備通常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誤診。

由於以上原因,高旭輝等醫生才有了發明 「簡易聽診器」 的想法。薯片筒卷上消毒的 A4 紙,寫上 「聽診器」 三個字,「薯片筒聽診器」 就完成了。

圖|「薯片筒聽診器」(來源:論文)

使用薯片桶製作聽診器的想法,最初來自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 ICU 主任譚焱。

早在 2 月初,當譚焱在一副漫畫中看到早期醫生在沒有聽診器的情況下使用一個木筒為患者聽診時,他就想就地取材自製一個聽診器。最初,喜歡打羽毛球的譚焱使用的是裝羽毛球的長筒,但由於長度過長導致效果不好。在經過多次取材、試驗之後,才最終選擇了薯片筒。

不得不說,這一發明受到了早期聽診器的啟發。

聽診器是一種醫生用來檢查患者、診斷疾病的重要醫學儀器,由法國醫生雷奈克(Laennec)於 1816 年創造並於 1819 年公布。醫生藉助聽診器來 「聆聽」 患者身體內心臟、呼吸及腸胃等器官和機體的聲音。

在聽診器還未發明以前,醫生聽診一般採用 「直接聽診」,即用耳朵隔著一條手巾直接貼著病人身體進行,但這種方法有技術限制且不衛生。然而,從古希臘時代一直到近代的一千多年的時間內,聽診方法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圖|早期聽診器(來源:維基百科)

1816 年,雷奈克在為一名貴婦看病時遇到了困難,正是這一困難導致了聽診器早期雛形的誕生。當時,由於貴婦過於肥胖,用傳統的貼身聽診法不易診斷,雷奈克也不宜直接用耳朵貼著其胸部來診斷。

一個曾經偶然看到的場景啟發了他:一群孩子在玩耍時,一些小孩在圓木一端刮木頭,而另一些孩子的耳朵無意間貼近了圓木另一端,然後突然歡呼 「聽見了對面的聲音」。

於是,他將紙捲成一個圓筒,一端放在貴婦的心臟部位,把耳朵貼上另一端,果然,他聽見了貴婦心臟的清晰跳動聲。

之後,雷奈克根據這個原理,創造出了一種與單耳式木質聽診器相似的聽診器。經過層層改良,逐漸形成了現代的雙耳聽診器。

圖|現代聽診器(來源:Pixabay)

不得不說,曾經的一些土方法在現代也很管用。

據研究論文描述,這一 「薯片筒聽診器」 的診斷效果還不錯。這種自製的簡單聽診器不僅經濟實用,而且還可以聽診超聲設備無法檢測到的支氣管痙攣。

此前,來自義大利醫療機構的三位學者在《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呼吸醫學》發表了一篇題為 「COVID-19 outbreak: less stethoscope, more ultrasound」 的論文,他們呼籲一線醫療人員要減少使用聽診器,更多地選擇超聲診斷設備。

三位學者認為,疫情之下,如果一線醫療人員繼續使用聽診器為新冠肺炎患者做檢查,有可能造成病毒汙染設備,以及在醫療人員之間造成交叉感染等問題。「我們應該保證儘可能少的醫療人員和醫療設備與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進行接觸。」

他們建議在醫院推廣使用超聲診斷設備。

但高旭輝等在論文中寫到,「這沒什麼不對的,但這種觀點可能會誤導醫生放棄他們的聽診器。」

由於醫院內確實存在醫患之間相互感染的情況,醫療人員會更加傾向於選擇使用可以減少與患者接觸的醫療設備。同時,超聲診斷設備不僅可以手持,還可以提供檢測數據和成像。這就可能導致醫療人員放棄使用聽診器。

但高旭輝認為,儘管近年來超聲影像檢查等先進技術發展迅速,但仍不能完全替代聽診器等基本檢查手段。在緊急時刻,作為床邊或戴在醫生身上的工具,聽診器比先進的超聲設備更能幫助醫務人員及時挽救生命。

此外,聽診器可以幫助醫生與患者互動,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醫生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療。「聽診器還可以作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梁,而不僅僅是一種診斷工具。」

這個簡陋的聽診器不僅在國內派上了大用場,國外同行看到其相關論文後也紛紛主動擴散。一位國外的流行病學家、醫生在 Twitter 上肯定了這一研究研究成果,並表示 「臨床醫學很重要」。

但也有人提出了質疑,認為該研究成果是因為蹭了 「新冠肺炎疫情」 的熱度,才能登上頂級期刊,他同時也為好友的論文被拒而感到 「惋惜」。

對此,高旭輝在接受楚天都市報採訪時表示,該論文被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誌》錄用,說明各國專家對聽診有著足夠高的重視。「文章看似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研究,實際是百分之百的科學問題。用紙筒代替聽診器,可以解決一線醫生和偏遠地區醫生聽診的難題。」

不管怎樣,這一看似簡陋的東西,確實在拯救生命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相關焦點

  • 一罐某品牌薯片,讓這群中國醫生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了篇論文……
    薯片桶作聽診器輔助新冠肺炎治療竟發醫學頂刊近日一篇中國學者討論在 COVID-19 爆發期間聽診器相對於超聲設備價值的論文引發眾人關注,這篇全文不到 2 頁的論文既不是 Prespective 也不是 Letter ,竟然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
  • 武漢軍醫土辦法解難題 讓紙筒成抗疫救命武器 薯片筒聽診器上了...
    醫生用薯片筒聽診器診斷病情楚天都市報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李銳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薯片筒,在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醫生的手裡,搖身一變成為戰疫期間的救命工具。5月4日,「薯片筒聽診器」還登上影響因子24.8分的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成為論文裡的華麗主角。「24.8分,真的假的?逆天了,3分就能博士畢業了。」「5分就是精品,這24.8分,目測薯片要漲價啊。」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一片驚呼。響亮發聲 成果登上全球頂尖期刊「聽診器,對於治療心臟和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
  • 新冠期間用薯片筒做聽診器 這家醫院論文登頂級期刊
    團隊在這一影響因子超過23分的知名期刊上分享了奮戰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時的一項創意:用薯片筒和消毒A4紙自製了替代版聽診器。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高旭輝等人援引了另一篇文章,此前的3月20日,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發表的一篇通訊文章呼籲少用聽診器、多用超聲,原因在於確保醫務工作人員的安全。  高旭輝等人表示,「這沒什麼不對,然而這種觀點可能會誤導醫生放棄他們的聽診器。」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中國學者的聲譽就被人這麼敗壞,踏實做學問的人多冤啊,和這些人同屬學術圈,噁心!@醫生站某用戶:牛!又取得了一個全球第一!連祖宗的臉都丟盡了!都是職稱評價政策造的孽!原發病因就是中國畸形的醫生職稱評審制度!@山水幽燕:斯普林格,德國大牌出版商,以出版權威學術書刊知名。@一醫一世界:該追責了吧。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發頂刊真的重要嗎?《自然》《科學》和《細胞》3大頂刊在國內備受推崇。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據科學網博主王慶浩對2006-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論文的統計,在64篇論文中,發在《自然》上的有22篇,佔34%;《科學》上的有12篇,佔19%;《細胞》上的有9篇,佔14%。算下來,發在CNS上的共佔67%。不可否認的是,發表在國際頂刊無形中增加了被看重的機率。
  • 醫生發論文惹的禍
    「不幸」的是,這篇論文也成了此次被撤下的107篇論文之一。           採訪中,林誠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論文事件定性應該是同行評議造假,不是論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質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證,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是真實的。至於第三方找到的論文評審專家,偽造同行評議,這個我完全不知情。」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有些學者一輩子都發不了的國際學術頂級期刊,對於另外一部人來說卻如同「水刊」(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進行科研灌水的期刊)一樣發起來完全停不下來。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
  • 從重獎論文發表到處罰獎勵論文發表,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20年
    正如中國製造業正在進行的轉變,由1980年代的賣資源和粗加工,到2000的世界工廠,再到2020奮力衝向原創。中國的生物醫學領域也正在進行著類似的脫胎換骨。我非常清楚地記得,工作第一年(2005年)看到院報表揚了單位年度發表的3篇SCI論文,最高影響因子是放射科Jin, Erhu醫生的,1.5分。
  • 抗疫一線用薯片桶當聽診器!中國醫生「妙招」登上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使用的「薯片桶聽診器」在網上走紅。這一「巧作」來自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武漢)心胸外科團隊。
  • 研究顯示喜歡發朋友圈,論文能更容易被接收
    這種現象不僅在人工智慧領域,在生物醫學領域,一個好公關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最簡單來說,發推,發知乎,發微博,發朋友圈宣傳都可以增加論文的曝光率,讓自己的研究為人所知。一項研究表明,發推宣傳簡單粗暴,可以大幅增加論文全文連結被點擊的次數,尤其以「圖文文案形式」最為有效。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science》,3月份剛開始浙江大學再次發表一篇《nature》凸顯浙江大學的科研實力,這篇剛發表的科研論文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觀測到奇異金屬行為,為世界研究量子相變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有助於揭示奇異金屬行為的共同起源,提升了中國在重費米子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為了發醫學論文,他們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一位被害醫生在證言中稱,一個自稱是醫學雜誌編輯的陌生女子加其微信之後,因為看她在朋友圈裡經常發一些關於醫學論文的內容,「就信任她了」。使用北京的手機號或者北京010開頭的固定電話號碼、QQ號微信號的歸屬地都改成北京海澱區、自稱是某家醫學雜誌社的編輯,這些都是讓客戶不起疑的方式。到了排版印刷完虛假的雜誌,需要寄給客戶的時候,會特地先把雜誌快遞到北京,再從北京寄出給客戶。
  • 薯片桶別再扔了,裡面放上保鮮袋,家人誇好,鄰居見了紛紛學起來
    薯片桶,在生活中很常見,平時都當垃圾扔了!其實只需簡單改造下,在生活中,還是有大作用的!第一,裝麵條,平時家裡拆開沒吃完的麵條,我們可以直接放進薯片桶裡,蓋上蓋子!乾淨衛生又防潮,麵條就再也不會發黴了!第二個妙用呢,我們先把薯片桶,沿著這條線給它切開!注意兩頭不要切開!做好以後就是這個樣子的!
  • 醫學論文造假再被通報!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實際上,早幾個月前,科學網就報導了知名「打假鬥士」Elisabeth Bik博士揭露8篇中國醫學界學者的論文涉嫌學術造假的事件。《看醫界》發現,Elisabeth Bik博士揭露的8篇論文造假所涉及的醫院,與此次科技部通報的醫院高度重合。
  • 《醫學信息》雜誌愛找醫生當代理
    《醫學信息》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筆者向一位自稱是《醫學信息》(下旬刊)李姓的編輯詢問論文代理情況時,她表示:「做我們雜誌的代理,2500字符450元。」筆者問如果想成為《醫學信息》的代理需要什麼條件,該編輯表示:「沒有具體要求,只要每月聯繫20篇論文,直接發在我們雜誌上,我們只負責出刊,其他的事情你自己聯繫。」
  • 為了發醫學論文,他們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虎嗅網
    一位被害醫生在證言中稱,一個自稱是醫學雜誌編輯的陌生女子加其微信之後,因為看她在朋友圈裡經常發一些關於醫學論文的內容,「就信任她了」。使用北京的手機號或者北京010開頭的固定電話號碼、QQ號微信號的歸屬地都改成北京海澱區、自稱是某家醫學雜誌社的編輯,這些都是讓客戶不起疑的方式。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
  • 46篇SCI畢業生,科研大牛還是灌水強人?外行和內行看法完全不同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最近一位畢業生非常「火」,原因在於他從2011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本碩博連讀期間,累計發表SCI共46篇!這位鄧同學學的是臨床醫學,他在2016年至今,不到3年的時間內,發表了46篇SCI論文,平均每月1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