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抗疫效果的循證醫學思考

2021-01-14 羽衣草醫學筆記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已經進入尾聲。在這場浩大的抗疫戰爭中,中醫藥出色、耀眼的表現,有目共睹,讓世人認識到中醫藥的神奇價值。甚至還有人說,這次的病毒,讓中醫中藥露了把臉。相信疫情以後,國家對中醫藥的發展肯定會更加重視。中醫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成功,將成為其發展振興的重要機遇。

中醫藥抗疫的具體效果究竟怎麼樣?目前最為全面、權威的信息,是一周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統計數據:

截至3月3日0時,在全國確診病例中,中醫藥治療病例達到92.58%。初步證實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顆粒、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等3個中藥方劑和3個中成藥對新冠肺炎有明顯療效。

以上結果令人振奮,但也有未說清楚、令人疑惑的地方。從循證醫學的角度看,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探討:

這裡說的「有效率」是什麼意思?怎麼定義的?這些中藥方劑或中成藥,對新冠肺炎有明顯療效,指的是什麼,在哪些方面有效果?通過官方、媒體和中醫類自媒體等的廣泛宣傳,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已經廣為人知。但是,公眾不會僅僅滿足於知道「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有效」這一簡單籠統的結論,更何況,中國社會還存在大量對中醫不了解的公眾,以及為數不少的中醫黑,而歪果仁對中醫的認識更是近乎空白。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類的天性。通過臨床研究,為社會公眾和醫學界提供更多的信息,說清楚「有效」具體指的是什麼,在什麼方面有效,有多大的效果,用證據和數據來說話,只有這樣才能讓中醫藥得到更大範圍的認可。遺憾的是,到目前(2020-3-13)為止,還沒有見到很高質量、很有說服力的臨床研究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發表(也許有臨床研究正在開展,或者已經完成正在投稿中,等待評審和發表)。目前已發表的一些研究論文,有的是個案報告,有的是沒有對照的病例系列研究,有的雖有對照,卻是回顧性的非隨機的臨床研究。這些論文,固然比官方和媒體發布的中醫藥治療參與率、有效率等的信息,專業性更強,論證中醫療效的說服力更高,但不符合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所要求的隨機、對照、均衡可比等原則,距離國際水平的高質量臨床研究,顯然還有較大的差距。

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一項幹預措施(例如某種療法,某個方劑或藥物)有沒有效果,需要採用嚴謹科學的臨床研究去評價,用臨床研究的證據來說話。舉個例子,為什麼恰當的對照如此重要?採用A藥物治療某病人,幾天之後病人好了,就能說明這是A藥物的效果嗎?答案是未必。病人好了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

1. A藥物發揮了治療作用

2. 病人的病情自然痊癒了(很多疾病都有自愈或自行緩解的傾向)

3. 病人相信給他/她治療的醫生,以及醫生所開的藥物(安慰劑效應)

採用對照,就能最大程度地識別出,療效的取得、疾病的痊癒,是什麼因素在起作用。如果一組病人用A藥,另一組病人不用藥,或者用安慰劑,或者用目前西醫通行的療法治療,兩組的結果一比,就知道是不是A藥物在起作用了。

當然,這裡又涉及另外一個問題,這兩組病人的病情,在一開始就應該是差不多的。不能一組輕,一組重,想證明A藥有效,就把病情輕的病人分到A藥治療組,病重的放到對照組去。其他的因素也需要一致,比如,不能一組是老人,另一組是年輕人。這就是臨床研究所要求的「均衡可比」。要做到均衡可比,「隨機」是最好的辦法,意思是,把病人隨機分到任意組裡,保證每個病人,都有相同、平等的機會被分到治療組或者對照組。以上介紹的,就是一項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所應符合的基本原則。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才能走出中醫粉的「同溫層(意思是中醫只在中醫粉群體的小圈子裡被認可和支持,在這一群體之外卻被排斥),讓國際醫學同行、讓對中醫藥陌生或無感的社會大眾所接受和認同。事實上,這種符合國際規範的高質量研究,中醫是可以做到的。近年來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少。以下分別介紹中藥湯藥治療甲流和注射劑治療重症肺炎的研究案例各一個:對中藥湯劑的研究:王辰院士2011年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發表的一項臨床研究,就證實了中藥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的複方單獨應用,治療甲型H1N1流感,和西醫所謂的「神藥」奧司他韋相比,效果是沒有差異的。

對中藥注射劑的研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病研究所白春學教授牽頭,聯合國內33家三甲醫院呼吸、急診和重症醫學等學科歷時3年的研究,於2019年發表於國際重症醫學權威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證實中藥注射劑血必淨+常規抗感染治療,與安慰劑+常規抗感染相比,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等,安全性和安慰劑也沒有差別。所以,血必淨注射液在本次新冠肺炎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到中醫治療本次新冠肺炎的話題:

毫無疑問,中醫藥用療效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是,為什麼沒有哪一種中成藥,或者中藥方子脫穎而出,被譽為「神藥」,或者「人民的希望」?這可能與中醫的特點有關,因為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個體化診療,一人一方,一人在疾病不同階段所用的方也有可能不同,所以沒有採取某一個固定不變的中藥方或中成藥來治療。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強調共性,用一張能代表共性的標準化方劑。國家衛健委、中醫藥局發布的第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就推薦使用「清肺排毒湯」。在中醫醫師人數有限,不可能對數萬名患者一一開具個體化處方的時候,用普遍有效的統一方劑去治療,雖然可能達不到最佳的效果(注意:這裡有「可能」兩個字,因為這也只是基於理論的推論,究竟一人一方和統一用清肺排毒湯哪個效果好,還是需要通過研究才能真正回答),但採用了符合循證醫學原則和標準的臨床研究設計,就能夠為評價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提供堅實可靠的證據,可以得到國內外的西醫同行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從而誕生一張「中醫神方」。二是避開這個問題,開展真實世界的臨床研究。這樣雖然不能產生某一個神藥、神方,卻能讓整個中醫藥,成為治療新冠肺炎的神奇療法,讓全世界矚目。這並不是不可能。就在今天,人民日報報導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的新聞中就提到,由中醫接管的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了600多例確診患者(一說564人),沒有一例轉為重症。 

而根據中央指導組專家、王辰院士的統計,經過調研,方艙醫院內大概2%至5%的輕症病人轉成重症病人。 

兩個數據的比較:中醫方艙醫院,0% VS 全部方艙醫院:2%至5%。中醫組就有五六百例的樣本,全部方艙醫院的病例數1萬多人。這樣的差距,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如果開展真實世界臨床研究(真實世界臨床研究的提出,被譽為是使循證醫學由1.0進入2.0時代),比較中醫和西醫方艙醫院的輕症轉重症比例、治癒時間等,通過統計學多元分析方法,消除基線差異對結果的影響,這就是一個很有意義、很有說服力的臨床研究。

當今時代,中醫藥不僅要能治好病,還應該與時俱進,能夠用現代醫學國際通行的方法和話語來證明自己的療效,這同樣重要。根據3月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餘豔紅回答美國CNN記者的提問,舉了3個例子:輕型和普通型患者,一項452例患者的隨機對照開放性試驗、一項500例的臨床隊列研究;重症患者,一項75例的臨床對照試驗。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與單純使用中藥和西藥相比,能較快地改善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縮短住院天數,提高核酸轉陰率,有效減少輕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的發展,提高治癒率、減少病亡率。餘書記也提到:「有關病例的研究和總結,我們正在進行中。」

本公眾號所有原創文章,其他平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瀏覽更多精彩,請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複利【新看點】——中英雙語《中醫藥臨床循證叢書》發布,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
    通過臨床療效為導向、循證醫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結合中醫藥自身特色,客觀、科學地對中醫藥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據盧傳堅介紹,上述研究方法是中醫藥走向世界、更廣泛地為人類健康服務且與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盧傳堅稱,與普通教科書僅立足專家的共識不同,《中醫藥臨床循證叢書》匯聚現有的中醫藥指南、共識和證據,相信這套書對指導臨床醫生的實踐將發揮一定的指導作用。
  • 《循證醫學》重點大全
    循證醫學區別於傳統醫療實踐1系統收集的證據優於非系統的臨床觀察2以患者終點結局為判效指標的試驗優於僅根據生理學原理制定指標的試驗3解釋醫學文獻對醫生是一項重要技能,有必要正規學習一些證據的相關通則,以達到熟練解釋的程度4醫生對於患者基於證據的個體化治療優於僅靠專家意見作出的決策循證醫學定義慎重、準確而明智地應用所能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方法。
  • 醫學英語:循證醫學名詞
    systematic review, SR   相對獲益增加率 relative benefit increase, RBI   相對危險度 relative risk,RR   相對危險度降低率 relative risk reduction, RRR   相對危險度增加率 relative risk increase, RRI   效果
  • 循證醫學名詞術語總匯
    Cochrane協作網  Cochrane Collaboration, CCCox比例風險模型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參考試驗偏倚         References test bias腸激惹症候群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RB測量變異  measurement variation成本-效果
  • 史學「循證」的啟示
    現如今,醫學有「循證(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藥學有「真研(真實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大數據;現實世界研究;流行病學方法    循證醫學呼籲醫學實踐須基於現有最好的應用型(而不是基礎型)研究證據[1-2]。沒有循證醫學的敦促,醫學研究就多會停留在理論上;沒有循證醫學的反饋,醫學研究可能會偏離正確的軌道;沒有循證醫學這張盾牌,資本就會更肆無忌憚地讓醫學為利潤服務。
  • 最新研究發現循證醫學存「缺陷」
    過去二十年以來,統治整個臨床研究領域的方法學範式是循證醫學,對於臨床醫生而言,循證醫學代表著三樣東西:大樣本前瞻性臨床試驗,尤其是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RCT);Meta-分析;循證指南。循證指南基於RCT和Meta-分析,尤其是後者,在權威的循證醫學國際組織Cochrane協作網的定義中,是所謂的「最高級別」的臨床證據,被認為是制定指南以及指導臨床醫生進行診療決策最重要的科學依據。
  • 循證醫學中Meta分析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水天聊循證 Weixin ID doctorhappiness
  • 中醫藥為治療研究膿毒症找到新切入點
    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教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郭力恆教授和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何健卓副主任醫師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新冠病毒疫情讓全世界面臨同樣的「考題」,最先遇到「考試」的中國在抗疫方面做出的成績全世界有目共睹,也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藥的魅力。
  • 張田勘專欄:電擊療法治網癮未獲循證醫學支持
    摘要: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可歸納為一個核心概念、兩個金標準證據、三個基本要素、四個基本步驟和五級證據梯度。電擊療法治網癮,需要更充分的科學評價和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當時,衛生部組織了專家研究和論證了相關問題,認為電刺激療法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儘管楊永信稱電擊療法有效,但並未經過嚴格的循證醫學的驗證。
  • 中醫藥介入重症救治 為膿毒症治療拓新徑
    該研究結果全文於2020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SHOCK》雜誌,為中醫藥治療膿毒症誘導心功能障礙療效顯著提供了新的循證醫學依據,是中醫藥介入重症領域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28日,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張敏州團隊向媒體介紹了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症患者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介入救治重症患者得到了極大的肯定。
  • 循證|專題2:如何解讀循證醫學研究結果——P值的意義到底何在?
    隨著循證醫學成為臨床醫學研究中一項重要的理論和方法,臨床醫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循證醫學研究結果的指導。總體而言,臨床醫學研究結果的意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臨床意義和統計學意義。臨床意義是否具有顯著性,主要觀察的是結果效應的大小,而統計學意義是否具有顯著性,則主要觀察的是P值的大小。
  • 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
    因此,中醫的科學發展和中醫療效,通過現代醫學診斷已認知,中藥科學的評估方式,更值得思考。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貴在聚民心。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限於中醫執業者、中醫藥大學這樣一個狹窄的專業教育,它是民族的,是國人的、老百姓的。所以關於中醫藥的教育也應該進一步普及,不僅要從孩子抓起,還要普及到邊遠的山村,人人學中醫藥文化。
  • 當「同情用藥」遇上「循證醫學」——俄羅斯疫苗
    當「同情用藥」遇上「循證醫學」,如何選擇就是看個人風險承擔能力。————循證醫學————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現代醫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顧名思義,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其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應在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依據基礎上作出。也就是大家說的,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ata。
  • 邊東,在非洲施展中醫藥抗疫優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受國家委派馳援非洲抗疫工作,獲得剛果(金)衛生部、剛果(布)衛生部抗疫榮譽證書,河北省衛健委、外事辦抗疫榮譽證書,所屬的中國(河北)援剛果(金)抗疫醫療專家組獲得全國抗疫先進集體。6月12日,經過三十多天的連續奮戰,河北省中醫院腎病二科副主任醫師邊東終於圓滿完成了援助剛果(金)的國際使命,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 謝雁鳴: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突出貢獻者
    2006年起擔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她從事中西醫結合老年病臨床和科研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循證醫學、臨床評價與中醫藥標準化、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方法等。現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腦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藥協會循證藥物經濟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SFDA新藥評審專家,科技部國際合作課題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委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委獎勵評審專家,北京市自然基金委評審專家。
  • 中醫科學院院長回答抗疫問題,中藥是不是安慰劑!
    ·我們一直在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雜誌投稿,最後卻以「各種理由」被拒絕。·之所以我們還想要到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原因是希望中醫藥能夠走出去。病毒無國界,儘快讓全世界來分享我們的經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 構建循證教育體系 推動教育決策和實踐科學化專業化
    教育學科要承擔起更好地服務新時代國家深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責任,需要以基於數據和證據的循證教育(Evidence-based Education)體系支撐。今年以來,我國政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鬥中基於醫療科研團隊科學和專業化的實證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和證據做出了正確決策,以「循證醫學」的理念在防控疫情上做出了系列的科學決策,極大地降低了人民和國家的損失。
  • 協和男護士冷眼看循證 為什麼近些年質疑越來越多
    醫學發展至今,革命性的診療手段不斷問世,基因測序、靶向治療、3D列印、雲計算,為我們探索人體的奧秘不斷加入新的砝碼。特別是近些年循證醫學的興起,人體、疾病、診療的數據被收集整理,成為指導我們診療護理的依據,甚至成為金標準。循證醫學改變了醫學領域經驗模式的不足,推翻了很多醫務工作者的推斷、直覺與假設。如此振奮人心的改變,如今卻遭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循證醫學究竟怎麼啦?
  • 世衛組織無視中醫藥巨大作用,誰在向世界隱瞞中醫抗疫真相?疫情...
    湖北省外絕大部分地區哪個不是中醫藥+現代醫學支持療法並用,才把病死率控制在1%以內?對外你貪功作死對中醫藥隻字不提,現在惡果出來了,治這個病全世界西醫呼吸內科那三板斧,換我我也認為你數據做假!這些數據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中醫藥全面參與的事實,似乎也被世衛組織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忽略了!4月6日,央視《新聞1+1》欄目,白巖松連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中醫藥治療對重症危重症患者效果明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