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為治療研究膿毒症找到新切入點

2020-12-02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查冠琳 廖鵬達)11月28日,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大科學術帶頭人張敏州教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郭力恆教授和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何健卓副主任醫師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新冠病毒疫情讓全世界面臨同樣的「考題」,最先遇到「考試」的中國在抗疫方面做出的成績全世界有目共睹,也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藥的魅力。郭力恆教授表示,抗疫期間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時,他與團隊曾使用中醫藥為無症狀感染者進行治療,接受中醫院治療的病人90%最終沒有出現症狀,陽性率更低。


中西醫「組合拳」抗疫效果明顯

據悉,疫情期間,郭力恆主任帶領科室全體成員共同參與抗疫,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重症醫學科先後共派出2名醫生,6名護士馳援武漢一線,在武漢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展診療工作;派出3名醫生,4名護士支援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隔離病區,以實際行動支持抗疫。

郭力恆教授作為中醫專家,參加了在廣州、佛山等地的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的救治,還曾進駐廣州市第八醫院隔離病區,治療外籍新冠患者。在抗擊疫情期間,郭力恆主任與西醫專家共同制定診療方案,運用中醫智慧,提出「一人一策」個體辨證治療,針對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制定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採用中西醫結合、針藥結合、內治外治相結合等方法,取得了1+1>2的效果使多例患者轉危為安。

除此之外,這套中西醫的「組合拳」還包括了——針灸、八段錦、耳穴壓豆、穴位貼敷、穴位按摩、情致調理等傳統療法顯著降低輕症病人發展為重症病人的機率、對重症病人肺部炎症的吸收和病毒轉陰都有明顯效果。

郭力恆教授在此次援助過程中貢獻的中醫智慧,與廣東省著名呼吸專家林琳等,共同制訂《廣東省無症狀新冠病毒感染者管理專家共識》(第二版)。其成績得到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肯定,受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的高度評價。同時還把中醫藥抗疫的應用與國外專家進行了連線交流,向外國專家闡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將三方三藥、八段錦等一系列的中醫療法介紹到國外。

中醫藥治療膿毒症有新思路

張敏州教授團隊還在此次會上公布了一項利用中醫藥治療膿毒症的研究結果。

據介紹,心功能障礙是嚴重膿毒症的常見併發症,可作為膿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超過40%的膿毒症患者合併有心功能障礙,其病死率高至70%-90%,然而目前國際上對膿毒症誘導心功能障礙的治療尚未達成共識。如何減輕膿毒症合併的心肌損傷,降低誘導心功能障礙的發生率,仍然是危重疾病臨床研究領域面臨的重要問題。近年來,中醫藥對膿毒症誘導心功能障礙的幹預研究逐步深入,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辨證論治、合理用藥,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

據悉,張敏州教授牽頭主持實施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國際註冊的臨床研究,是第一個中醫中藥治療膿毒症誘導心功能障礙的大型臨床研究。本次研究歷時5年,全國共8家醫院參與,發現與國際指南推薦的標準治療方案相比,聯合應用心脈隆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膿毒症患者心功能,降低舒張性心功能不全發生率,降低BNP水平,且安全性較高,可作為膿毒症患者心功能不全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該研究結果全文於2020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SHOCK》雜誌,第一作者為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何健卓副主任醫師。該研究結果為中醫藥治療膿毒症誘導心功能障礙療效顯著提供了新的循證醫學依據,為膿毒症的治療研究與中西醫結合研究找到新的切入點和開拓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中醫藥介入重症救治 為膿毒症治療拓新徑
    該研究結果全文於2020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SHOCK》雜誌,為中醫藥治療膿毒症誘導心功能障礙療效顯著提供了新的循證醫學依據,是中醫藥介入重症領域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28日,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張敏州團隊向媒體介紹了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症患者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介入救治重症患者得到了極大的肯定。
  • 膿毒症相關性腦病診斷及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進展_膿毒症_膿毒症相關...
    SAE在膿毒症中的發生率各報導不等,可高達70%,它與致殘率增加、住院時間增長、病死率增高相關。它的臨床表現從輕度的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礙到重度的嗜睡、昏睡、昏迷;可為暫時性可逆的腦功能障礙,也可發展為不可逆的腦損傷。
  • 2020年膿毒症與膿毒性休克治療新標準|膿毒症|膿毒性休克|標準|...
    定義演變1991年,膿毒症首次被定義為疑似或確診感染並符合以下兩個或兩個以上標準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1)體溫<36℃或>38℃(2)心率>90(3)呼吸頻率≥20次/分,或二氧化碳分壓≤32mmHg(4)白細胞計數<4×10^9/L或>12×10^9/L嚴重膿毒症被定義為膿毒症發展為器官功能障礙
  • 龍華醫院榮獲5項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
    本項目以「顧氏外科」清消法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為研究對象,對清消法的臨床療效及診療規範進行了研究。理論研究方面:參考了自周朝以來大量的古籍文獻、近20年公開發表的中醫藥與膿毒症相關的所有文獻,對膿毒症相關病因病機,治療規律做了匯總,在溯源、類比、提煉、分析的基礎上,將其病機歸納為「毒、瘀、虛」三要素。提出熱毒蘊結於體內,毒瘀互結於脈絡,機體正氣虧虛而致病的論點。
  • 膿毒症抗炎治療能否柳暗花明?烏司他丁另闢蹊徑
    膿毒症(SEPSIS-3.0定義)是指機體對於感染的失控反應所導致的威脅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嚴重的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在重症監護病房(ICU)病死率極高,臨床也一直在努力開發新的膿毒症治療的幹預措施。儘管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膿毒症治療仍然面對重大挑戰。
  • 中醫藥為愛滋病治療點燃新希望
    原標題:中醫藥為愛滋病治療點燃新希望   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王思北)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目前,這一病死率極高的傳染病尚無有效治癒辦法,仍然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 為膿毒症尋「良方」 浙大突破關鍵技術讓數萬患者受益
    ,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各國政府發出「優先加強膿毒症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特別呼籲,卻還是鮮有「良方」。方向明回憶起往昔,感慨中帶著堅定:「剛開始研究的十年,我們並沒有太大進展,但我們一直懷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堅持,希望通過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精緻,造福更多的患者。」在堅持了十多年後,他們終於發現了「內源性危險分子」,並且研究得出它是膿毒症發病的關鍵所在。「內源性危險分子正常狀態下是被關在細胞內的,在應激狀態下就從『魔盒』中逃出來禍害四方了」。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01、背景膿毒症指的是感染誘發的異常免疫反應伴器官功能障礙,是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大病症,其死亡率大概是50%左右。膿毒症治療的基石是抗生素和器官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膿毒症的病死率改善並不明顯。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
  • 提升膿毒症救治水平中國方案解決世界性難題
    方向明回憶起往昔,感慨中帶著堅定:「剛開始研究的十年,我們並沒有太大進展,但我們一直懷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堅持,希望通過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精緻,造福更多的患者。」在堅持了十多年後,他們終於發現了「內源性危險分子」,並且研究得出它是膿毒症發病的關鍵所在。「內源性危險分子正常狀態下是被關在細胞內的,在應激狀態下就從『魔盒』中逃出來禍害四方了」。
  • 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時大顯身手,其科學機制是什麼?
    按:中國歷史上,中醫藥曾數百次與疫病交手,在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歷史中功不可沒!中醫藥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表現優異。特別是來源於《傷寒論》、共包含21味中藥的「清肺排毒湯」,經過10個省57個定點醫療機構的701例確診病例的臨床使用觀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將為各位讀者解讀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的科學機制。
  • 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發布_膿毒症_彌散性...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在參考相關指南與共識及近年發表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制定《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膿毒症並發DIC 的早期幹預與治療膿毒症並發DIC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抗凝治療、替代治療及中藥治療等。
  • 上海確診了新病例!研究發現:褪黑素可能治療新冠病毒
    不過最近有一項克利夫蘭診所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新冠治療選擇。隨著新冠病毒繼續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褪黑素的重新使用已經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新治療藥物。,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平臺(AI),用於識別新冠病毒再利用的藥物,該研究表明褪黑素是最好的候選藥物。
  • 新冠肺炎治療篩選出「三藥三方」 超九成患者使用中醫藥治療
    本報武漢3月23日電 (記者韓鑫)「中醫藥全面介入、深度參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是這次抗擊疫情中的一大亮點。」3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在武漢舉行的第九場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等介紹了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發揮的作用,並答記者問。
  • 維生素C在膿毒症中的安全性:一個被忽視的話題
    這種技術成本高昂,只有在研究實驗室才能使用。採用普通紫外線檢測器的HPLC法成本較低,但不實用。選擇合適的流動相、專用的色譜柱、柱調節次數、將脫氫抗壞血酸還原為抗壞血酸測定維生素C的方法是分析的重點。維生素C的安全性在使用任何有效藥物預防或治療疾病之前,必須權衡安全性與有效性。
  • ...重慶專家團隊在世界上率先開展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研究
    3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獲悉,由該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科徐祥教授團隊與重症醫學科蔣東坡團隊牽頭的《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研究》,被我市列為幹細胞應急攻關研究項目。
  • 聚焦|幹細胞與中醫藥,鍾南山院士這樣說
    ,幹細胞、腫瘤營養與微環境」為主題,以促進幹細胞臨床研究與中醫精準醫學發展為宗旨。大會特別邀請鍾南山院士為本次高峰論壇致辭,邀請鍾志強院士等國內外頂尖專家作幹細胞與中醫藥發展、腫瘤營養及精準治療的主旨報告。探討後疫情時代幹細胞與中醫藥發展策略,將幹細胞技術和精準醫學技術與中醫藥有機整合,構建幹細胞與中醫藥、腫瘤營養與精準治療產學研平臺,多學科、多領域、通力合作,集智攻關,推動新時代幹細胞與中醫藥事業的融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和「人類健康共同體」建設。
  • 2019年中醫藥基礎研究盤點
    在I CD-11中建立了以中醫藥為基礎、兼顧日韓傳統醫學內容的病證分類體系,推動了傳統醫學150條疾病和196條證候(不含特指和非特指病證)條目納入I CD-11傳統醫學章節。        ICD-11的發布,有助於我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並體現我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從統計分析的角度彰顯我國中醫藥服務在人類健康服務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於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與世界各國醫療衛生體系融合發展,為世界各國認識、了解、使用中醫藥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 【創新前沿】Journal of Immunology報導我校細胞焦亡調控膿毒症...
    近日,美國免疫學會會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報導了我校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劉琴教授課題組在細胞焦亡調控膿毒症急性腎損傷發生分子機制方面的新成果。 急性腎臟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造成膿毒症患者死亡的關鍵因素。
  • 什麼是膿毒症?其死亡率為什麼將近一半,了解清楚方能做好預防!
    並且它是由局部感染一直演變為全身性的感染,在有的情況下感染因素還是不明確的。在患病的初期可能有化膿疾病,病發後總是焦躁不安,並且人沒有精神,每天都很想睡覺。而且根據研究的顯示,死亡率在三個階段中有三個高峰和兩個低谷,一般來說,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會有150天的時長。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死亡人數最多,也就是在嚴重膿毒症和膿毒症休克這兩個時期人的死亡率最高,甚至達到63%。
  • 2016年膿毒症最新定義與診斷標準:回歸本質 重新出發
    本文將回顧膿毒症定義的歷史沿革,解讀膿毒症最新定義及診斷標準,旨在幫助臨床醫師及時更新知識,提高對膿毒症的識別與診斷。膿毒症3.0定義的制訂過程,是大數據與醫療相結合的範例。工作小組基於上百萬例患者信息,分析並提取膿毒症診斷的關鍵指標,這使得該定義更符合其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流行病學特點。 膿毒症3.0以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和器官功能障礙為核心,更能引起公眾和臨床醫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