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膿毒症最新定義與診斷標準:回歸本質 重新出發

2020-12-08 醫脈通

2016年膿毒症最新定義與診斷標準:回歸本質 重新出發

2016-09-18

作者:薄祿龍 卞金俊 鄧小明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

 

膿毒症(sepsis)是感染、燒/創傷、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嚴重併發症。隨著危重病監護救治技術的進步,膿毒症患者病死率雖然已顯著下降,但仍高達20%。及早識別診斷膿毒症並予以有效防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

 

2016年2月,在第45屆危重病醫學年會上,美國重症醫學會(SCCM)與歐洲重症醫學會(ESICM)聯合發布膿毒症3.0定義及診斷標準,相關內容同期發表於JAMA雜誌。本文將回顧膿毒症定義的歷史沿革,解讀膿毒症最新定義及診斷標準,旨在幫助臨床醫師及時更新知識,提高對膿毒症的識別與診斷。

 

一、膿毒症定義的沿革

 

自1991年膿毒症1.0定義提出以來,膿毒症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蓬勃發展;2001年美國華盛頓聯席會議又對其進行修訂,提出了膿毒症2.0定義與診斷標準。隨著學界對膿毒症的認識加深,臨床實踐也出現許多新問題。

 

膿毒症1.0定義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其診斷需滿足至少兩條SIRS診斷標準。該定義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SIRS的概念。隨後,膿毒症的研究重點轉移到機體促炎/抑炎反應,機體炎症情況被繪製出多種炎症模式圖。膿毒症1.0診斷標準的缺陷是敏感度高,特異度低。這既可能造成膿毒症的過度診斷,也將漏診部分免疫抑制患者。

 

2001年12月,SCCM、ESICM等5個學術組織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聯席會議,對膿毒症及相關術語和診斷標準達成了新的共識文件。其中,膿毒症、嚴重膿毒症、膿毒性休克的概念與1991年相同。鑑於SIRS過於敏感並缺乏特異性,從而提出更為嚴格的診斷標準,包括感染、炎症反應、器官障礙、血流動力學、組織灌注等21個指標及參數,以幫助醫師臨床診斷。遺憾的是,該診斷標準過於複雜,阻礙了其臨床應用。

 

Kaukonen等根據是否滿足≥2條SIRS診斷標準,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172個ICU共109 663例感染伴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分為SIRS陽性組和SIRS陰性組。2015年,《N Engl J Med》發表的該研究結果,是對SIRS診斷標準的直接挑戰。結果顯示,若採用SIRS診斷標準,將遺漏12.5%的嚴重膿毒症患者。換言之,部分嚴重膿毒症患者並不符合SIRS標準。正是這一重磅研究,使SIRS在膿毒症的最新臨床診斷標準中成為明日黃花。

 

二、膿毒症及膿毒性休克最新定義

 

2014年1月,來自SCCM與ESICM的19位專家在美國舊金山組建膿毒症3.0定義工作小組。隨後,小組成員通過四次面對面會議以及郵件、投票等進行討論。該定義的制訂過程基於專家共識模式,對膿毒症病理生理機制、臨床診療進展等進行了充分的文獻檢索和複習。膿毒症3.0定義也得到了全球31家相關學術組織的認可。

 

膿毒症3.0的定義為,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而導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膿毒症1.0和2.0的定義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舊版本的膿毒症定義過於強調感染,而膿毒症3.0則以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和器官功能障礙為核心。換言之,機體反應失調本身就能引起器官功能障礙,體現為細胞層面的生理及生化異常。該定義超越了感染本身的潛在危險性,更關注機體應對感染時所發生的複雜病理生理反應。膿毒症3.0尤為強調"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可謂是對膿毒症本質認識的回歸。膿毒症3.0定義意味著此前"嚴重膿毒症"的概念不復存在。

 

膿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膿毒症合併出現嚴重的循環障礙和細胞代謝紊亂,其死亡風險較單純膿毒症顯著升高。顯而易見,膿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更重,死亡風險更高。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表現為持續性低血壓,在充分容量復甦後仍需血管收縮藥以維持平均動脈壓≥65 mmHg1 mmHg=0.133kPa,血清乳酸濃度>2 mmol/L。若照此診斷標準,膿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40%。

 

三、膿毒症臨床診斷標準

 

在膿毒症3.0的定義框架下,如何在臨床快速診斷膿毒症呢?為此,Seymour等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南地區12家醫院共篩查了130萬份電子健康記錄,對其中的148 907例疑似感染患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膿毒症相關的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見表1)對ICU疑似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的預測效能與邏輯器官功能障礙系統評分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 score,LODSS相當。然而,SOFA計算繁複,且需血液化驗檢查,難於快速使用。研究者通過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呼吸頻率≥22次/min、Glasgow昏迷評分≤13分及收縮壓≤100 mmHg,這三項危險因素對膿毒症發生的預測價值較高,由此提出了床旁快速SOFA(qSOFA)的概念。

 


表1 SOFA評分表

 

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診斷見圖1。對於感染乃至疑似感染的患者,當qSOFA呼吸頻率≥22次/min、意識狀態改變及收縮壓≤100 mmHg,每項各計1分≥2分時,應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有器官功能障礙。此時,若患者SOFA評分變化程度≥2分,表示存在器官功能障礙。例如,若患者在感染前無急慢性器官功能障礙病史,可假定其SOFA基礎水平為0分;當患者此時SOFA≥2分時,可診斷為膿毒症,其院內整體死亡風險為10%。

 


圖1 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診斷流程圖

 

四、趨勢與展望

 

膿毒症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兇險疾病。膿毒症3.0定義的制訂過程,是大數據與醫療相結合的範例。工作小組基於上百萬例患者信息,分析並提取膿毒症診斷的關鍵指標,這使得該定義更符合其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流行病學特點。

 

膿毒症3.0以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和器官功能障礙為核心,更能引起公眾和臨床醫師的重視。膿毒症患者雖大多進入ICU治療,但其在院前、急診室的診斷率偏低。膿毒症是一種全球性疾病負擔,在發展中乃至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尤甚。2012年9月13日被設定為全球首個膿毒症日,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推動膿毒症的公眾認知和警覺,以期及早識別膿毒症患者。

 

膿毒症3.0定義及臨床診斷標準,將有助於學界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在臨床與基礎研究、疾病監控和臨床管理質量持續改進等方面,都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膿毒症3.0定義也必將對"拯救膿毒症運動聯盟"制訂的《嚴重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2版》產生重大影響。首先,"嚴重膿毒症"的概念已經棄用,膿毒症、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診斷也已變化。其次,近2年內發表於《N Engl J Med》的三項大樣本RCT研究ARISE、ProCESS和ProMISe)結果表明,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並不顯著降低膿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早期積極的治療似乎是正確的,而導向的治療目標似乎有待明確。這將促使該項指南的修訂迫在眉睫。

 

綜上所述,近年來膿毒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臨床研究乏見突破性進展,表明學界對其病理生理機制仍缺乏深入的認識。膿毒症3.0定義對該領域的未來走向,到底產生何種影響,有待觀察,但值得期待。伴隨著膿毒症定義更新的浪潮,有理由相信這將鼓舞研究者重新出發,為尋找"殺死膿毒症的神奇子彈"而不懈努力。

 

來源:中華麻醉學雜誌2016年第36卷第3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2020年膿毒症與膿毒性休克治療新標準|膿毒症|膿毒性休克|標準|...
    定義演變1991年,膿毒症首次被定義為疑似或確診感染並符合以下兩個或兩個以上標準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1)體溫<36℃或>38℃(2)心率>90(3)呼吸頻率≥20次/分,或二氧化碳分壓≤32mmHg(4)白細胞計數<4×10^9/L或>12×10^9/L嚴重膿毒症被定義為膿毒症發展為器官功能障礙
  • 膿毒症抗炎治療能否柳暗花明?烏司他丁另闢蹊徑
    膿毒症(SEPSIS-3.0定義)是指機體對於感染的失控反應所導致的威脅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嚴重的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在重症監護病房(ICU)病死率極高,臨床也一直在努力開發新的膿毒症治療的幹預措施。儘管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膿毒症治療仍然面對重大挑戰。
  • 膿毒症相關性腦病診斷及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進展_膿毒症_膿毒症相關...
    有研究發現膿毒症倖存者遺留了長期的致殘性認知功能障礙,或記憶力、注意力、運算能力、視覺空間等功能損害。因無特異性檢查或標記物且重症患者常使用鎮靜劑、機械通氣、應用肌松藥等治療幹預而使SAE的診斷變得困難。因此尋找合適的診斷方法、了解其病理生理機制對SAE早診斷、早治療提供可能。
  • 專家共識:CRP/PCT/SAA/IL-6/HBP在膿毒症預防和診斷中的應用!
    膿毒症(sepsis)是感染引起宿主反應失調,導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損害的症候群,是一個高病死率的臨床症候群。《中國膿毒症早期預防與阻斷急診專家共識》主要內容包括急性感染患者的確定識別、抗感染治療、膿毒症高危患者的排查篩查、炎症風暴的發現和應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和凝血功能的調控、液體支持方案及器官功能保護策略等。
  • 標準 |「千克」將重新定義
    國際度量衡委員會(CIPM)計劃在2018 年 11 月召開大會,對質量單位「千克」 進行重新定義,改用普朗克常數測量值為基準。
  • Brain|新的診斷標準「再」定義早期痴呆症
    最新報導,據專家估計,多達三分之一的患者到神經科就診時,可能會被誤診為早期痴呆症。2020年8月13日,在英國《Brain》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英國的學者和臨床醫生合作重定義了一種被廣泛認可、卻對其知之甚少的疾病診斷概念——功能性認知障礙(FCD)來用於早期痴呆症的鑑別診斷1。
  • 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
    近10年來,國內外對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技術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認識。為了更好地規範我國臨床醫師對帕金森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我們在英國UK腦庫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的基礎上,參考了國際運動障礙學會(MDS)2015年推出的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新標準,結合我國的實際,對我國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診斷標準進行了更新。
  • 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發布_膿毒症_彌散性...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獲得性凝血功能紊亂症候群,30%~50% 的膿毒症患者會發生DIC,約佔DIC患者總數的50%。膿毒症並發DIC的病死率達28%~43%。點擊進入指南下載頁面>>>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膿毒症並發DIC的早期識別與診斷國際上多採用積分系統對DIC進行診斷和分期分型,
  • 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對新生兒膿毒症的診斷及應用價值
    血漿肝素結合蛋白對膿毒症休克的 早期預測及預後價值[J]. 熱帶醫學雜誌,2017,17(10):1322-1327.[7] Sharma D, Shastri S.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6,29(5):763- 770.[8] Rohit A,Maiti B,Shenoy S,et al.
  • 推進精準醫療 聚焦分子診斷 2019標免峰會分論壇召開
    2019年學術峰會在江蘇蘇州舉辦。報告介紹了各類傳統和新型腫瘤標誌物,並對腫瘤標誌物在合理應用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腫瘤早篩早期診斷的前景、對病人復發或生存預測的意義、對於治療效果評價的意義等。報告指出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符合理想標準的血清腫瘤標誌物,不過多項血清腫瘤標誌物聯合檢測可提高檢測的敏感度。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檢驗中心主任王昌敏帶來題為《快速分子診斷技術與結核》的精彩報告。
  • 急性腎損傷概念和診斷標準的變遷
    自ARF概念提出以來一直缺乏統一的定義和診斷標準,在各種文獻中粗略統計其定義方法多達30 種之多。由於ARF 的定義長期未達成共識,導致其發病率、病死率等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存在巨大差異,療效判定也無法達成共識,使不同的研究結果難以比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ARF診治水平的提高。成為限制ARF 診治及研究的障礙。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2019年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群會使其免受膿毒症的影響。如果機體腸道厭氧菌缺失,那麼患者就會更容易出現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感染。對於成年人來講,膿毒症之前腸道微生態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目前相關研究不多。一項研究表明,術後患者出現的膿毒症和腸道微生態改變相關。也有研究指出,如果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被破壞(出現更多的革蘭氏陰性菌和腸球菌),患者就更容易出現膿毒症。
  • 我國重新定義精神病標準 同性戀不再統劃為病態
    本報記者鄭淑華田利平報導《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將於今年4月20日出版發行,在新版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
  • 普朗克常數重新定義「一公斤」原器標準
    多年來,測量的定義——安培(ampere)、燭光(candela)、開爾文(kelvin)、公斤(kilogram)、米(meter)、摩爾(mole)以及秒(second)——都已經過重新定義,因而都是以自然發生的現象為為基礎,例如普朗克常數(Planck’s Constant)等。基於實物定義的最後一個SI單位——公斤,最近終於也重新定義了。
  • 重症肝病患者的監護:膿毒症、感染性休克如何管理?
    本文旨在講述嚴重膿毒症/膿毒性休克的管理。由於缺乏重症肝病的臨床研究證據,因此本文更多的是提出了現階段的專家共識。由於肝硬化和急性感染之間存在相似性(低血壓/血管舒張狀態),故在肝病基礎上診斷敗血症有一定難度。 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如白細胞減少、低體溫和呼吸急促等在肝硬化患者中常見,但對膿毒症的預測性很差。有報導指出一些生物標誌物例如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等,可用於預測肝病患者的細菌感染。及時的目標導向定量復甦對於嚴重膿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極為重要。
  • 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教科書裡的「千克」將被重新定義
    12月11日,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召開的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同時,該局正與教育部協商修改教科書,確保將準確無誤的最新科學知識傳輸到課堂。  作為國際通用測量語言的國際單位制,幾乎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法定單位制。
  •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
    截至2016年,BIPM製造的千克原器共110個。  從1889年到1989年的100年間,BIPM以IPK為參考對BIPM保存的6顆官方複製品和各個會員國的國家基準進行了3次周期比對驗證。比對結果表明,6顆官方作證基準及其質量值變化了50微克。作為唯一實物基準的國際千克原器的穩定性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質量單位的重新定義。
  • 一文詳解|乾燥症候群:疾病分期已重新定義,或可改善診療現狀
    4.自身抗體血清學特徵存在差異 血清學檢查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ANA)、類風溼因子(RF)、抗SSA/Ro抗體或抗SSB/La抗體是診斷包括SS在內的風溼性疾病的主要因子。抗SSA/Ro抗體陽性是2016年ACR/EULAR分型的主要標準。然而,其僅在約70%的SS患者中呈陽性。
  • 2016年與2008年有本質區別
    摘要 【2016年與2008年有本質區別】2016年1月A股開局不佳,指數跌幅創歷史紀錄。步入2月,全球市場輪番異動,令人不禁擔憂2008年金融海嘯捲土重來。但若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本質不同。
  • 提升膿毒症救治水平中國方案解決世界性難題
    每年奪去600萬人的生命、死亡率高達20-40%……膿毒症是多年來橫亙在世界醫學領域面前的一大難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各國政府發出「優先加強膿毒症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特別呼籲,卻還是鮮有「良方」。浙江大學醫學院方向明教授團隊經過近20年的研究,探索膿毒症發病機制,創立了圍術期救治關鍵技術,目前已讓數萬患者受益。「圍術期膿毒症預警與救治關鍵技術的建立和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思維反轉,向難而行膿毒症對我們生命健康的威脅,絕不是一組冷冰冰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