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膿毒症最新定義與診斷標準:回歸本質 重新出發
2016-09-18
作者:薄祿龍 卞金俊 鄧小明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
膿毒症(sepsis)是感染、燒/創傷、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嚴重併發症。隨著危重病監護救治技術的進步,膿毒症患者病死率雖然已顯著下降,但仍高達20%。及早識別診斷膿毒症並予以有效防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
2016年2月,在第45屆危重病醫學年會上,美國重症醫學會(SCCM)與歐洲重症醫學會(ESICM)聯合發布膿毒症3.0定義及診斷標準,相關內容同期發表於JAMA雜誌。本文將回顧膿毒症定義的歷史沿革,解讀膿毒症最新定義及診斷標準,旨在幫助臨床醫師及時更新知識,提高對膿毒症的識別與診斷。
一、膿毒症定義的沿革
自1991年膿毒症1.0定義提出以來,膿毒症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蓬勃發展;2001年美國華盛頓聯席會議又對其進行修訂,提出了膿毒症2.0定義與診斷標準。隨著學界對膿毒症的認識加深,臨床實踐也出現許多新問題。
膿毒症1.0定義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其診斷需滿足至少兩條SIRS診斷標準。該定義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SIRS的概念。隨後,膿毒症的研究重點轉移到機體促炎/抑炎反應,機體炎症情況被繪製出多種炎症模式圖。膿毒症1.0診斷標準的缺陷是敏感度高,特異度低。這既可能造成膿毒症的過度診斷,也將漏診部分免疫抑制患者。
2001年12月,SCCM、ESICM等5個學術組織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聯席會議,對膿毒症及相關術語和診斷標準達成了新的共識文件。其中,膿毒症、嚴重膿毒症、膿毒性休克的概念與1991年相同。鑑於SIRS過於敏感並缺乏特異性,從而提出更為嚴格的診斷標準,包括感染、炎症反應、器官障礙、血流動力學、組織灌注等21個指標及參數,以幫助醫師臨床診斷。遺憾的是,該診斷標準過於複雜,阻礙了其臨床應用。
Kaukonen等根據是否滿足≥2條SIRS診斷標準,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172個ICU共109 663例感染伴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分為SIRS陽性組和SIRS陰性組。2015年,《N Engl J Med》發表的該研究結果,是對SIRS診斷標準的直接挑戰。結果顯示,若採用SIRS診斷標準,將遺漏12.5%的嚴重膿毒症患者。換言之,部分嚴重膿毒症患者並不符合SIRS標準。正是這一重磅研究,使SIRS在膿毒症的最新臨床診斷標準中成為明日黃花。
二、膿毒症及膿毒性休克最新定義
2014年1月,來自SCCM與ESICM的19位專家在美國舊金山組建膿毒症3.0定義工作小組。隨後,小組成員通過四次面對面會議以及郵件、投票等進行討論。該定義的制訂過程基於專家共識模式,對膿毒症病理生理機制、臨床診療進展等進行了充分的文獻檢索和複習。膿毒症3.0定義也得到了全球31家相關學術組織的認可。
膿毒症3.0的定義為,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而導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膿毒症1.0和2.0的定義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舊版本的膿毒症定義過於強調感染,而膿毒症3.0則以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和器官功能障礙為核心。換言之,機體反應失調本身就能引起器官功能障礙,體現為細胞層面的生理及生化異常。該定義超越了感染本身的潛在危險性,更關注機體應對感染時所發生的複雜病理生理反應。膿毒症3.0尤為強調"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可謂是對膿毒症本質認識的回歸。膿毒症3.0定義意味著此前"嚴重膿毒症"的概念不復存在。
膿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膿毒症合併出現嚴重的循環障礙和細胞代謝紊亂,其死亡風險較單純膿毒症顯著升高。顯而易見,膿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更重,死亡風險更高。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表現為持續性低血壓,在充分容量復甦後仍需血管收縮藥以維持平均動脈壓≥65 mmHg(1 mmHg=0.133kPa),血清乳酸濃度>2 mmol/L。若照此診斷標準,膿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40%。
三、膿毒症臨床診斷標準
在膿毒症3.0的定義框架下,如何在臨床快速診斷膿毒症呢?為此,Seymour等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南地區12家醫院共篩查了130萬份電子健康記錄,對其中的148 907例疑似感染患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膿毒症相關的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見表1)對ICU疑似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的預測效能與邏輯器官功能障礙系統評分(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 score,LODSS)相當。然而,SOFA計算繁複,且需血液化驗檢查,難於快速使用。研究者通過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呼吸頻率≥22次/min、Glasgow昏迷評分≤13分及收縮壓≤100 mmHg,這三項危險因素對膿毒症發生的預測價值較高,由此提出了床旁快速SOFA(qSOFA)的概念。
表1 SOFA評分表
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診斷見圖1。對於感染乃至疑似感染的患者,當qSOFA(呼吸頻率≥22次/min、意識狀態改變及收縮壓≤100 mmHg,每項各計1分)≥2分時,應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有器官功能障礙。此時,若患者SOFA評分變化程度≥2分,表示存在器官功能障礙。例如,若患者在感染前無急慢性器官功能障礙病史,可假定其SOFA基礎水平為0分;當患者此時SOFA≥2分時,可診斷為膿毒症,其院內整體死亡風險為10%。
圖1 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診斷流程圖
四、趨勢與展望
膿毒症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兇險疾病。膿毒症3.0定義的制訂過程,是大數據與醫療相結合的範例。工作小組基於上百萬例患者信息,分析並提取膿毒症診斷的關鍵指標,這使得該定義更符合其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流行病學特點。
膿毒症3.0以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和器官功能障礙為核心,更能引起公眾和臨床醫師的重視。膿毒症患者雖大多進入ICU治療,但其在院前、急診室的診斷率偏低。膿毒症是一種全球性疾病負擔,在發展中乃至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尤甚。2012年9月13日被設定為全球首個膿毒症日,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推動膿毒症的公眾認知和警覺,以期及早識別膿毒症患者。
膿毒症3.0定義及臨床診斷標準,將有助於學界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在臨床與基礎研究、疾病監控和臨床管理質量持續改進等方面,都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膿毒症3.0定義也必將對"拯救膿毒症運動聯盟"制訂的《嚴重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2版)》產生重大影響。首先,"嚴重膿毒症"的概念已經棄用,膿毒症、膿毒性休克的臨床診斷也已變化。其次,近2年內發表於《N Engl J Med》的三項大樣本RCT研究(ARISE、ProCESS和ProMISe)結果表明,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並不顯著降低膿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早期積極的治療似乎是正確的,而導向的治療目標似乎有待明確。這將促使該項指南的修訂迫在眉睫。
綜上所述,近年來膿毒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臨床研究乏見突破性進展,表明學界對其病理生理機制仍缺乏深入的認識。膿毒症3.0定義對該領域的未來走向,到底產生何種影響,有待觀察,但值得期待。伴隨著膿毒症定義更新的浪潮,有理由相信這將鼓舞研究者重新出發,為尋找"殺死膿毒症的神奇子彈"而不懈努力。
來源:中華麻醉學雜誌2016年第36卷第3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