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連帶損害:抗癌研究重要進展將推遲近一年半

2020-12-08 參考消息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2月6日報導,英國癌症研究所(ICR)被視為研發出最多抗癌藥物的科學機構,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也影響了它攻克癌症的樂觀前景,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

根據ICR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篇文章,該機構估計,由於疫情期間封鎖和連帶困難(例如限制實驗室人數和實驗室關閉)的影響,抗癌研究遭遇重大挫折,相當於重大進展被推遲將近一年半。

這些重大進步恰恰是可以改變發達國家近40%可能會患癌的成年人的預後的進步。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的數據,2018全球有1700萬例新增癌症病例,950萬人因癌症而死亡,至2040年,由於人口增長,預計將有2750萬例新增癌症病例,1630萬人因此而死亡。

英國癌症研究所向其239位科學家諮詢有關大流行對他們工作影響的問題,因為突然之間,全世界不得不將所有研究努力轉移到抗擊新冠病毒上。受訪者透露,他們在第一次疫情封鎖期間平均損失了10個星期,這意味著他們的一般性工作延遲了大約6個月,這些工作不僅包括癌症研究,還涉及資金籌措、同事合作以及不同人員交流問題。

但是談及癌症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問題,他們的結論更為糟糕,認為平均而言,重大進展被延遲了17個月。

ICR臨床試驗和統計部門副主任埃瑪·霍爾表示:「我們的工作依靠開始新的臨床試驗和繼續現有試驗支撐,而疫情讓這項工作變得異常困難。大流行意味著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回答我們的試驗提出的問題,這將延緩新療法的普及。」

她指出說,在封鎖開始時,除新冠病毒外的臨床研究實際上已被取消。「我們的許多試驗實際上都被中斷了,因為進行試驗的醫院不得不將資源分配給新冠病毒的研究和治療。」

ICR的調查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對該機構所有科學家的學術成果都產生了影響,儘管影響程度不一,36%的人認為影響是「中等」的,另外36%的人認為是「重大」的,還有5%的人認為是「極端」的。91%的科研者表示:「最大的問題是在封鎖期間實驗室關閉以及隨後對實驗設施和設備使用的限制。」在實驗室關閉之前,該所科學家53%的工作時間在實驗室中度過,在有條件地重新開放之後,他們在實驗室的工作時間恢復到5%,然後又增加到34%,但是由於北半球冬季到來疫情再次嚴峻起來,今後的工作進展還有待觀察。

在大流行引起的問題中,他們還提到「無法招募患者參加試驗和無法獲得臨床樣本」。當然,與同事之間缺乏溝通和面對面交流是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此外,視頻通話不能替代會議、演示文稿和活動。(編譯/王露)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但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個人生活。
  •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03:01)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4月7日消息,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哪些新進展
  • 疫情之下的2020: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但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個人生活。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這意味著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在症狀尚輕,甚至未被人們特別關注的時候就已經極具傳染性。此外,一些模型分析甚至認為新冠感染後病毒載量高峰出現在發病之前,但最新研究認為發病前即達高峰的說法還不能被更多證據確認。不過,即便是發病初期達到高峰,也給疫情防控的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可能也是新冠得以在全球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 新冠疫情傳壞消息!世衛公布研究新進展,鍾南山擔心的還是發生了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爆發,世界各國都陷入疫情當中。我國採取有效措施很快將疫情遏制住。可隨著天氣轉冷,疫情在很多國家開始捲土重來。世衛公布研究新進展隨著隆冬的來臨,很多病毒開始肆虐,而人們最為之擔憂的就是新冠病毒。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再度被推遲
    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宇航局總部科學任務局副局長託馬斯·祖布辰說:「韋伯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空間觀測站,也是我們最優先考慮的科學問題,我們一直在努力工作,以保持疫情期間的進展。團隊將繼續專注於實現重大進展並達成技術解決方案,這將幫助我們迎來明年的新發射日期。」
  • 美國藥廠新冠疫苗取得巨大進展,讓這對夫婦一夜成為富豪
    11月9日,當美國製藥業巨頭輝瑞公司宣布,他們與一家名為BioNTech(生物與科技)的公司聯合研製的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效性高達90%時,全球都為之興奮,因為它極有可能成為終結肆虐人類近一年的新冠疫情的開始。
  • 新冠疫情衝擊:印度首次金星探測任務推遲到2024年底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印度的首次金星探測任務推遲至2024年末,比原計劃晚了一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科學家T·瑪利亞·安東尼塔(T.Maria Antonita)表示,「舒克拉雅」(Shukrayaan)是印度首個前往金星的飛行器,並將對金星展開為期四年的研究。
  • 新冠疫情對貿易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疫情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的影響沿著供應鏈擴散是很有可能的。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不太可能像2008-2009年的全球危機那樣對世界經濟造成如此嚴重和廣泛的衝擊,但貿易受到重創的時間可能不會很短。在疫情衝擊下,政策和企業的錯誤反應可能會對貿易體系造成永久性損害。我們不應將大流行病視作反全球化的正當理由。
  • 期待已久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日期又被推遲了
    (美國國家宇航局,2020年7月22日發布)由於新冠病毒(COVID-19)持續流行的影響以及一些技術上的挑戰,NASA將從法屬蓋亞那發射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目標日期推遲到了2021年10月31日。這項決定是基於最近完成的發射前剩餘集成和測試活動的進度風險評估做出的,而此前的目標日期是2021年3月。
  • 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導致嚴重腦損傷,警惕患者預後遭長期損害
    英國科學家說,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嚴重損害腦部神經,出現包括中風、精神錯亂等的併發症。值得警惕的是,大量新冠患者預後是否會遭受腦部長期損害?據路透社7月8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 研究人員的這項成果發表在英國《大腦》(Brain)雜誌上。
  • 新研究:中國及時採取新冠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新冠病例數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3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細胞出版社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合作創辦的期刊《創新》(The Innovation)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中國在新冠疫情暴發後迅速採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新冠感染病例數。這項研究由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環境系研究員王戎牽頭。
  • 22家機構17個新冠疫苗項目正在研發,誰將是疫情解藥?
    從SARS、MERS到新冠病毒,這次的疫情已經是我們新世紀第三次面對冠狀病毒的突然來襲。面對氣勢洶洶的對手,疫苗能否在本次疫情中大顯神威?又是哪種疫苗或將率先完成研發上市?十幾款產品圍剿新冠病毒,先頭部隊已經開展動物實驗自疫情迅速擴散以來,已經有十幾家企業和機構開始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的疫苗研發。其中進展較快的部分企業已經完成了早期研究,進入到了動物實驗階段。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最新進展與突破為進一步探索並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團隊與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招募了近60名新冠患者目前世衛組織將大的呼吸液滴和直接接觸傳播作為新冠疫情的主要傳播途徑。相比之下,團隊研究發現新冠患者經常使用的手機表面(總樣本量n = 22)和各種手柄(總樣本量n = 35)的表面新冠病毒的檢出率較低(分別為9.0%和0%)。「不少研究通過流行病調查和回顧手段,間接證實新冠肺炎在半封閉環境中真實存在。
  • 檔期剛推遲一年 《侏羅紀世界3》又因為多人新冠陽性暫停拍攝
    《侏羅紀世界》拍攝現場 昨天,環球公司的科幻大片《侏羅紀世界3》剛剛宣布將檔期推遲一年,結果,今天這部電影的製作就被迫暫停了——由於劇組多名工作人員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侏羅紀世界3》的製作將被迫暫停兩周。
  • 因為新冠,這些疾病將更加致命-虎嗅網
    他們知道,新冠最終將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造成沉重打擊,在這些國家中,結核病、愛滋病、瘧疾等是最主要的殺手,他們的擔憂最終已成為事實。來自許多國家的調查報告顯示,由於醫護資源更多投入應對新冠疫情,加上出行封鎖和供應鏈中斷,許多國家的例行醫療服務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基本的免疫服務都已停止。
  • ...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論壇吸引了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 國內外科學家協力共同抗疫 來自同濟醫院的陳孝平院士,代表武漢醫學會對出席論壇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歡迎。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確定傳播途徑和感染源,迅速部署非藥物幹預措施,為控制全國範圍內的疫情提供參考策略。目前如何管控境外輸入病例,從而避免局部地區疫情的相繼暴發仍是一個挑戰。
  • RNA或成終結新冠疫情關鍵
    外媒稱,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兩種新冠病毒疫苗都是基於核糖核酸(RNA)分子,具體而言是基於信使RNA。信使RNA的工作是傳遞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包含的生命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我們賴以呼吸、思考、出行和生活的所有蛋白質。現在,它成為帶領我們走出這場疫情的寵兒之一。
  • 新冠疫情將改變亞太地區乘客的旅行習慣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國際海事衛星的「乘客信心追蹤」報告是自新冠疫情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全球性調查,反映了全球1萬名航空乘客的出行態度,其中2500名受訪者來自亞太地區。每10名來自亞太地區的受訪航空乘客中,就有9人表示其出行習慣將因新冠疫情而長期改變,其中半數受訪者表示將減少旅行次數。從長遠看,航空乘客的飛行習慣將發生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