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中國及時採取新冠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新冠病例數

2020-11-25 光明網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3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細胞出版社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合作創辦的期刊《創新》(The Innovation)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中國在新冠疫情暴發後迅速採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新冠感染病例數。

這項研究由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環境系研究員王戎牽頭。研究人員報告說,中國在迅速採取新冠防控措施後,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今年2月底前顯著下降。研究者運用能源消耗統計數據和二氧化氮衛星數據相結合,估算了中國每日二氧化碳排放相對同期的減少比例,以反映社會生產活動的變化,然後將這種「減少比例」作為指標,與每日新增新冠病例數變化率建立大數據統計學關聯,預測防控幹預措施的強度和時間對中國單日新增新冠病例數和累計病例數的影響。

結果顯示,如果疫情防控幹預措施推遲,將導致不同地區新冠病例數顯著上升。比如,今年2月底中國單日新增病例數實際為每天約450例,不確定性區間為1070例;但如果防控措施比實際推遲一天開始執行,中國單日新增病例數將達到每天約730例,不確定性區間約為1410例。

該研究認為,中國政府迅速採取的疫情防控措施,至2月底避免了數以十萬計的潛在新冠感染病例。

研究團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新冠防控幹預措施通過付出經濟代價,遏制了新冠疫情的大範圍傳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公共衛生收益。該研究為監控新冠控制措施提供了技術手段,為進一步評估全球新冠防控措施建立了基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等文件,結合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的特點,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編寫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健康教育手冊》。工作生活場所加強通風消毒(2)要落實「四早」措施:對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早發現、早報告。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落實早隔離、早治療措施。依法依規、科學劃定防控區域範圍至樓棟、病區、居民小區、自然村組等最小單元,果斷採取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盡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風險。
  • 新冠疫情防控的數學解釋
    假設染源接觸人群的重疊度為50%,不採取任何防控措施的情況下15天的傳染人數將超過8.5萬人。因此積極採取防控措施對疫情防控有重要的意義。 上述措施在我國新冠疫情的防控過程中被廣泛的應用,特別是逐小區篩查,應收盡收,對扭轉武漢的疫情防控形勢起到了關鍵作用。
  • 為什麼非洲醫療條件差卻能有效防控新冠病毒? - IT 與健康...
    相比之下,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中國、紐西蘭、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控制疫情方面做得非常好,確診病例以及死亡率很低。非洲國家和地區的疫情防控有何不同?當新冠病毒達到全球性傳播狀態時,大多數機構和科學家擔心非洲將面臨最糟糕的處境,他們的恐懼源於一種觀點,即大多數非洲國家缺乏管理瘧疾等日常疾病的能力和專業知識,因此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可能導致嚴重的衛生緊急情況。世界衛生組織等不同機構擔心,如果不採取措施減緩病毒傳播,非洲可能會死亡100萬人,甚至更多。
  • 疫情防控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工作生活場所加強通風消毒(2)要落實「四早」措施:對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早發現、早報告。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落實早隔離、早治療措施。依法依規、科學劃定防控區域範圍至樓棟、病區、居民小區、自然村組等最小單元,果斷採取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盡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風險。
  • 上海發現首例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中國疾控中心回應
    上海市疾控中心在對英國輸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基因測序監測中,發現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B.1.1.7亞型,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0年12月30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此為中國大陸首次報告最初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 鍾南山:已發現同患新冠、流感病例
    11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中國臨床科技進展與新冠疫情防控》主旨演講,對當前疫情、>「在疫情防控中,我們發現了流感與新冠共同感染病例。」
  • 多項研究解謎:新冠變異毒株傳播力更強 為何疫苗仍有效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多項研究解謎:新冠變異毒株傳播力更強,為何疫苗仍有效傳播速度快和病毒載量高,可能會造成更多感染病例。近日,上海、廣東、山東均通過境外輸入性病例發現了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患者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
  • 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對中國防控有何影響
    10天之內,英國兩次宣布發現變異新冠病毒,引發歐洲乃至全球關切。變異病毒會不會蔓延全球?其對中國疫情防控有何影響?據悉,最新檢測到的兩例感染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都曾接觸過從南非來的確診病例。英國《衛報》稱,南非18日第一次報告了這種新的變異病毒,儘管與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毒株不同,但它們都有一種被稱為「N501Y」的突變,這可能導致病毒更易於傳播。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從流行病學研究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本報訊 (首席記者 李星婷)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常態下的疫情防控思考 ——面對新冠病毒的狡猾,我們如何面對 ?
    張伯禮院士稱新冠病毒已變異,傳染性增強,毒性降低,無症狀感染者增多;全球日增病例幾十萬就是例證。目前無症狀感染者佔比達50%,為新冠防控加大了難度。   這些研究和信息不斷提醒我們:新冠病毒詭異狡猾,且存在多種傳播途徑:飛沫傳播、接觸傳播、長時間密閉狹小空間的氣溶膠傳播,可能還存在通過尿液、糞便汙染環境引起的傳播。此種跡象明確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人傳物,物傳人的多鏈條傳播,因此對新冠防控提出更高要求,也提醒我們從多方位築起人防、技防、物防立體防控屏障。
  • 南極洲首次出現新冠確診病例!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截至12月13日,英國共檢出1108例感染了該變異病毒的病例。此前,英格蘭東南部曾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意外增加,在12月早些時候展開的流行病學研究和病毒學調查中發現了該變體。回溯性研究發現,9月20日該變體首先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郡,大部分感染該變體的病例年齡在60歲以下。
  • 變異新冠病毒對中國防控有何影響?中疾控副主任解答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李京澤黃鈺欽)10天之內,英國兩次宣布發現變異新冠病毒,引發歐洲乃至全球關切。變異病毒會不會蔓延全球?其對中國疫情防控有何影響?據悉,最新檢測到的兩例感染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都曾接觸過從南非來的確診病例。英國《衛報》稱,南非18日第一次報告了這種新的變異病毒,儘管與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毒株不同,但它們都有一種被稱為「N501Y」的突變,這可能導致病毒更易於傳播。
  • 中疾控:北京新冠病例樣本較武漢參考毒株發生四個位點突變
    (二)環境樣本檢測結果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市新發地市場8份環境樣本進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52例新冠患者樣本的全基因組序列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GGG28881-28883AAC 七個位點突變相同,同屬於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
  • Nature和Science「背靠背」刊發賴聖傑等團隊的新冠研究論文
    本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同時正式刊印了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團隊,合作開展的新冠不同非藥物幹預措施和協同防控策略效果的研究論文。
  • 警惕新冠「物傳人」
    根據Worldometer網站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29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62519948例,累計死亡病例1457137例,118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萬例。   當全球還深陷新冠「人傳人」的泥沼不能自拔的時候,進入冬季的中國,無疑正面臨著「物傳人」這一新的考驗。「防人亦需防物」——這是近期多位專家發出的共同提示。
  • 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鑑於當前的新冠疫情形勢,奧地利政府已宣布從 14 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重新實施強制佩戴口罩的規定,並收緊各項防疫措施,但將儘量避免再次採取導致社會停擺的 " 封禁 " 舉措。自民黨首席副幹事長高鳥修一表示,從疫情曲線看,日本在 4 月和 8 月分別出現了兩波疫情高峰,第二波高峰中確診病例數大幅增加。據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分析,第二波疫情中,年輕患者佔比較高,重症患者目前僅 170 人左右。在就任後的首場記者會上,菅義偉表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防控新冠疫情。
  • 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西安嚴格防控措施
    大連市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總指揮部2020年12月20日大連一地升為中風險地區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科學劃分、精準防控等工作要求,結合目前大連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經省總指揮部同意,將大連市金普新區先進街道金潤小區B區劃定為中風險地區,
  • 青島疫情傳染源已被查清;鍾南山:白雲山複方板藍根對新冠病毒有效
    美國白宮被曝安插兩名「線人」入駐疾控中心,控制疫情信息發布;巴西目前已有11位部長感染新冠;歐洲疫情嚴峻,法國、俄羅斯確診數均出現單日最大增幅,當地時間10月16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表示,上周歐洲上報的病例數量比三月份第一個疫情高峰時高出近三倍;疫情在印度掀起「農村浪潮」;日本單日確診持續以百位數增加。
  • Nature和Science「背靠背」刊發賴聖傑等團隊的新冠研究...
    本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同時正式刊印了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團隊,合作開展的新冠不同非藥物幹預措施和協同防控策略效果的研究論文。  Nature文章的結果表明,不同防控措施發揮不同的作用,但中國採取的積極有力、統一協作的綜合性非藥物幹預策略能夠發揮最為顯著的防控效果,有效地阻斷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為全球新冠病毒的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 英國研究:感染新冠病毒後,抗體水平會「迅速降低」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近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攜帶的病毒抗體,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有美媒形容,這一結論可能會對「群體免疫」論者構成「當頭一棒」。然而,中國研究人員早在6月份就已經做出類似發現,並在英國期刊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