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下的疫情防控思考 ——面對新冠病毒的狡猾,我們如何面對 ?

2020-11-25 山東衛生新聞網

 

一、新冠病毒的狡猾在哪?

 

新冠病毒橫掃全球已十個多月了,但並沒有如同它的表兄弟SARS、MERS那樣來去匆匆,也不如它們易於識別和發現,還可以再次感染,COVID-19不但沒有止步跡象,傳播勢頭快速與強勁,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張伯禮院士稱新冠病毒已變異,傳染性增強,毒性降低,無症狀感染者增多;全球日增病例幾十萬就是例證。目前無症狀感染者佔比達50%,為新冠防控加大了難度。

 

近期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解剖樣本的皮膚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在人類皮膚活躍長達九小時,是A型流感病毒的五倍。這意味著,通過肢體接觸傳播新冠肺炎的風險比流感高。

 

哈佛醫學院學者研究,新冠病毒可以在多個表面上存活數小時至數天:在銅上長達4個小時,在紙板上長達24個小時,在塑料和不鏽鋼上長達72小時,外科口罩上存活7天,特別指出的是病毒能夠在氣溶膠中存活並保持傳染性。

 

我國已發生大約8起散發病例疫情。鍾南山院士強調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在國內仍會出現集聚或散發病例,疫情防控不能放鬆。

 

這些研究和信息不斷提醒我們:新冠病毒詭異狡猾,且存在多種傳播途徑:飛沫傳播、接觸傳播、長時間密閉狹小空間的氣溶膠傳播,可能還存在通過尿液、糞便汙染環境引起的傳播。此種跡象明確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人傳物,物傳人的多鏈條傳播,因此對新冠防控提出更高要求,也提醒我們從多方位築起人防、技防、物防立體防控屏障。

 

二、對青島胸科醫院發生聚集性院內感染事件的困惑。

 

追蹤溯源,對青島胸科醫院發生新冠疫情的原因官方已進行了通報,對其發生的過程做個疏理:兩名新冠感染患者離開隔離區去CT室做了檢查,新冠病毒汙染了CT室,病毒傳染給了次日上午到同一CT室檢查的一名住院病人和其陪護人員而發生感染,並將新冠病毒帶入患者所在病區,導致這起疫情在醫院內傳播。

 

對此產生一些疑問和困惑,哪些環節出了問題?在傳染病的三個防控環節管理中,哪個環節中出現斷鏈?探尋可能出現的下一個風險點在哪?

 

1、新冠病人離開隔離區去CT室檢查有無人員陪同?進出CT室的病人和陪護有沒有規範佩戴口罩?調取監控發現患者檢查中間有摘口罩行為,是不是需要緊盯患者手衛生與口罩佩戴問題?

 

2、CT室密閉不通風,空氣易受病毒汙染,設備、環境物表是怎麼消毒的,誰在落實,有沒有檢查督導?

 

3、新冠肺炎病人在檢查時要持續開啟空氣消毒機,CT室是否有配備並使用?根據《新冠防控方案》確診病人檢查完立即進行終末消毒,有沒有落實,還是落實不到位?

 

4、次日上午檢查的病人及陪護被感染,說明病毒有較長的存活時間,對我們的消毒隔離制度又提出怎麼的要求?能否每天落實有效的終末消毒?

 

5、最理想狀態是發熱門診和普通門診的CT室分開,但比較昂貴的CT檢查設備,有幾個基層醫療機構能做到配備專用CT?許多醫院建築布局、環境設備等受限,導致先天不足,先天不足能否靠後天來彌補?

 

三、反思與解決困惑,也是查補漏洞,持續改進的過程。

 

新冠疫情下一個侵襲點會在醫院的哪個科室呢?青島胸科醫院發生在CT室引發的新冠病毒院內感染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給醫院和管理者敲響了警鐘。環境設備的交叉或共用會不會在其他科室也發生此類事件?面對狡猾而無孔不鑽的新冠病毒,它的下一個侵襲點會在哪裡?

 

內鏡中心、口腔科、肺功能檢查室、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超聲功能科、康復科、門診各科室等等,病人到這些科室檢查治療,會面臨環境設備的交叉共用、人員聚集等問題,特別是口腔、內鏡、肺功能檢查、耳鼻喉等操作還會產生氣溶膠。假如出現漏網之魚,沒有被識別和檢測到,無症狀感染者進入醫院,可能會成為院內感染的感染源和風險點,造成醫務人員、病人、陪護、保潔、轉運等後勤人員的感染和傳播。

 

這些科室,可能容易放鬆警惕,防控難度加大,所以一定要做好戴口罩、測體溫、健康碼、手衛生、通風、安全距離、咳嗽衛生禮儀、清潔消毒(定期每日2次以上)、遇有汙染及時清潔消毒等常態化防控措施。

 

四、如何防範與應對秋冬季新冠疫情?

 

1、思想上重視不輕敵,行動上落實不走形式。

 

新冠病毒傳染性強,尚有許多未知。一定要克服麻痺思想,鬆懈行為,全員重視,每一個人都是制度的遵守者,感控的實踐者,認真做好標準預防,各負其責,把好醫院四個關口、管理好三類人員、做到四早、四集中,切斷傳染病三個傳播途徑,我們的科室才是安全的,我們醫院才是安全的。

 

2、強化培訓,借新冠疫情之勢強化感控文化建設。

 

疫情持續多月,人們已有鬆懈思想,不戴口罩、扎堆等情形時常出現,越是在這種情況下,醫務人員的警惕性和防護意識越不可放鬆,繼續加強防控知識培訓,對每一個階段的疫情防控策略傳達到醫務人員,讓醫務人員熟練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識,以及當前的防控重點、個人防護和消毒隔離要求。採取多措施將感控理念深入到每一個員工,並轉化成為自覺的行動。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用文化影響人,管理人,定會取得較好效果。

 

3、常態化疫情下要有敏感度,克服麻痺大意的思想。

 

當前全國大多數地區處於疫情的低風險地區,在普通門診和病區的醫務人員仍然要有高度的敏感度,不要認為病人已通過預檢分診、核酸監測陰性而放鬆警惕,忽視防控。要把守住「意外狀況」和「漏網之魚」,識別出現症狀滯後的患者,或假陰性無症狀、隱瞞流行性病史等情形。一旦疑似新冠病人進入普通門診與病區,醫務人員能及時識別與發現,立即採取隔離措施,防範院內感染暴發。哈爾濱、青島等地發生新冠肺炎院內交叉感染事件對醫院要警鐘長鳴!

 

4、細節決定成敗,防患於未然是感控的使命。

 

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反映出,除醫院建築布局流程等先天不足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後天強化管理進行彌補,如環境物表的清潔消毒措施是否落實到位?是否做到預防消毒與隨時消毒相結合,是否重視疑似或陽性病人一人一用一消毒,每日工作結束後的終末消毒;有沒有科室自查與職能科室督導檢查,及時發現隱患和薄弱環節,都是我們去反思與改進的。

 

5、人人成為感控踐行者,把守好各環相扣。

 

手衛生、戴口罩、咳嗽禮儀、開窗通風、做好環境物表、器械用品的清潔消毒、安全注射、醫療廢物管理等,都是標準預防內容,是基礎的感控措施,也是常態化防控措施,並沒有多少高科技的成分。實踐證明常態化防控措施在感染防控中是最有效、最有價值的感控措施。新冠肺炎防控措施環環相扣,每一個崗位上的員工如同鏈環上的一個環一個扣,缺一不可,鏈環的銜接與維護需要每一個人落實好自己的職責,感染防控的鏈條才是完整的,才能把守和防控住新冠病毒的入侵。

 

6、嚴格落實院感防控「十個不折不扣」。

 

院感防控做到「十個不折不扣」:落實預檢分診、發熱門診患者排查、醫務人員個人防護、清潔消毒措施落實、重點科室院感防控、核酸檢測、病房管理、嚴防人員聚集、全員培訓、醫療廢物管理,這十個方面要求不打折扣的落實。認真落實各項規範制度,形成閉環管理,築起強大的防護網、防火牆,防範新冠疫情在院內傳播。這十個不折不扣的落實,還需要領導的重視,各部門、各科室的大力支持與配合,需要全員的參與,同時在落實過程中,還要有一雙慧眼能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協調解決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從新冠疫情院內感染事件中深切感受到,行為屏障更為重要,感控涉及環節多,涉及到人的行為。在疫情防控中沒有哪個人能獨善其身,一損俱損!

 

感控工作永遠是防重於治,需要全員參與、人人踐行。(滕州市婦幼保健院 院感辦 周 霞)

 

(責任編輯:魯峰)

相關焦點

  • 曾光:從SARS到新冠,我們積累了哪些疫情防控經驗?
    以下為演講全文: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到現在,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這個階段性指的是什麼?階段性是指疫苗在全世界普遍接種之前的這段時間。雖然這段時間還沒有完全到來,但是孰優孰劣,誰做的好,誰做的差,大概已成定局了。可以說,這段時間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迅速變化。一開始,武漢首先發現了新冠肺炎疫情,那時候中國壓力最大。
  • 青島找到充分證據鏈:新冠病毒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狡猾
    今年對於全人類來講是最特殊的一年,新冠病毒的爆發帶去了無數人的生命,發展到如今,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依然是沒有徹底打贏這場抗疫戰,甚至部分國家和地區還出現二次爆發的現象。在這個關鍵時刻,《北京晚報》報導一個重磅發現,新冠病毒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狡猾!
  • 這種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張文宏揭秘|張文宏|愛滋病|狡猾|新冠...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哪個更狡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愛滋病病毒會直接鑽到我們的免疫細胞裡,不僅如此,愛滋病病毒還能把自己的模板,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裡,那就意味著患者除了自殺以外,沒有第二種辦法。當免疫細胞低到一定程度後,所有的愛滋病症狀就會出來,比如生腫瘤、生感染等。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目前,新冠病毒正在肆虐,還沒有終止的跡象。全世界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新冠病毒已經讓全世界飽受摧殘,以後,還會有新的更強的病毒來襲嗎?
  • 新冠病毒變異,湖南如何做好防控?
    抗擊新冠病毒迎來新的挑戰,全球已出現多種新冠病毒變異。12月19日,英國政府確認出現新冠病毒變異。20日起,倫敦及周邊地區,已從三級防控級別提升至最高級別四級。當地時間12月21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過去數月新冠病毒已出現多種變異,其中一些驅動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但沒有一種變體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能逃脫診斷,也沒能影響疫苗效力。我們非常關注在國際上發生的病毒傳播、變異,包括傳播特徵的變化。
  • ...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陳孝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科學家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醫學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全球健康的時代重任,當以生命的名義秉持攜手努力、開放合作的理念,搭建多層次、跨領域的交流平臺,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促進相互了解,守望相助,共同應對人類面對的各種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聽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
    面對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於3月22日晚在直播平臺開播。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二期...
    2020年的新冠肺炎,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下,抗擊疫情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雖然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控制,學生都陸續上課了,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階段,但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卻不容忽視,尤其是學生群體。經過這次疫情,學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出現一些情況,比如出現入睡困難,容易驚醒,易發怒,容易與人發生衝突,持續煩躁,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等。
  • 疫情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劉嘉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國際上蔓延,我國個別地區也偶有暴發。由於新冠病毒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高、來源複雜等特點,在全世界範圍內徹底根除新冠病毒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公眾必須在心理上做好長期抗疫的準備。 疫情之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劉嘉。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黃憲達教授分享人工智慧如何助力藥物開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教學助理院長黃憲達教授深入淺出地為收看直播的觀眾科普了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肺炎診斷技術研發和藥物開發。
  • 氣溫斷崖式下滑 疫情防控如何面對挑戰?
    東西湖方艙醫院副院長,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上海)領隊雷撼:這次武漢的寒潮確實比較「兇」,下起了鵝毛大雪,對我們的疫情防控是有一定影響的。對於方艙醫院來講,天氣寒冷但仍需要保持空氣流通,病人免疫力低下比較容易受涼感冒,對病情會有所影響。同時,也造成了醫務人員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難。病患和醫護人員的防寒措施有哪些?
  • 荊門今年有800多例,這種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哪個更狡猾?所以到現在為止,我認為最狡猾的病毒應該是愛滋病病毒。這表明我市整體疫情持續處於低流行水平。今年1-10月,我市共檢測各類人群260248人,新報告感染者和病人51例,其中男女性別比為6.29:1,年齡最大的84歲,最小的18歲。
  • 對於變異新冠病毒我們不必過於恐慌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自從英國公布變異新冠病毒情況以來,全球再次拉響疫情防控警報。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已有美國、西班牙、韓國等十多個國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引發的確診病例,80多個國家限制與英國的航空往來,日本甚至暫停批准外國人入境。
  • 新冠病毒引發的基因武器思考
    新冠病毒讓地球按下了暫停鍵,人類不得不忙於自救,有人說新冠病毒是生物武器病毒洩露,並非來自大自然,但是國內外眾多科研單位都給出否定,雖然我們暫時還不知道新冠病毒來自哪裡,可是不得不引發人類的新思考。2003的非典讓人們恐慌了幾個月,有了非典的案例,人們以為新冠病毒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自然消失,然而事實讓人們更加的擔心,全球的傳播已經讓人們在思考以後怎麼辦,雖然病毒終會被戰勝,但是我們都知道基因對地球生物至關重要,它是一個巨大的生物信息庫,隱藏著人類進化的奧秘,甚至決定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假如新冠就是生物武器,那我們人類的命運究竟掌握在誰的手裡。
  • 變異新冠病毒太狡猾,武漢疾控專家提醒防輸入毎個市民都要做到這些
    近日,河北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北京、遼寧、黑龍江多地出現散發病例,同時,全球疫情還處於繼續蔓延的狀態,累計確診病例達到8600多萬人。記者梳理發現,來自國外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國內均已陸續被檢測出病例。2020年12月14日,英國確認出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 於丹:正面面對戰場,背面面對牽掛,疫情之下女性依舊在逆流而上
    "這張照片有一個人的兩面,穿著防護服的護士長正面面對的是病毒、是戰場,她背面面對的是家庭、是牽掛。"在第七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的舞臺上,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給大家展示了這樣一張照片。背面的牽掛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她內心放不下的牽掛,是留在家裡的孩子。
  • 7倍新冠病毒的超級病毒誕生,我國下一步該如何面對
    2021-01-04 04:41:51 來源: 董綱娛樂說 舉報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病毒就把全世界給搞到人心惶惶
  • 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面對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於3月22日晚在直播平臺開播。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許多人都在擔心同一個問題: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正在變異?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
  •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哪個更狡猾?張文宏央視揭秘
    愛滋病病毒會直接鑽到我們的免疫細胞裡,不僅如此,愛滋病病毒還能把自己的模板,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裡,那就意味著患者除了自殺以外,沒有第二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