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Nature和Science「背靠背」刊發賴聖傑等團隊的新冠研究...

2021-01-07 網易

2020-09-20 13:38:29 來源: 中國病毒學論壇

舉報

  本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同時正式刊印了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團隊,合作開展的新冠不同非藥物幹預措施和協同防控策略效果的研究論文。其中,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非藥物幹預措施效果的研究,以 《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 為題,發表在Nature上 (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Andrew Tatem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針對各國應如何採取協同的方式實施解禁策略的研究,以 《Assessing the impact ofcoordinated COVID-19 exit strategies across Europe》 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Jessica Floyd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Nature文章的結果表明,不同防控措施發揮不同的作用,但中國採取的積極有力、統一協作的綜合性非藥物幹預策略能夠發揮最為顯著的防控效果,有效地阻斷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為全球新冠病毒的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模型估計不同地區不同幹預情景下疫情可能的發展趨勢。

  (a-c)武漢市;(d-f)除湖北外其他省份。

  發表在Science的文章結果則表明,以歐洲為例,不同地區人群出行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假如所有歐洲國家均同步採取幹預措施,若其中某一國家提早放開人員流動,通過跨區域人口流動的病毒傳播,可導致歐洲的下一波疫情顯著提前。各國應採取協同、有效的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和實施解禁策略,以避免疫情的反彈。

  

  基於手機數據估計的2020年1-2月歐洲人員流動模式

  全球多個國家陸續採取了復工、復產等解禁措施,然而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出現了反彈,其輸出的病例對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控帶來巨大的壓力,威脅已取得的防控成效。近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敦促會員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團結互助應對新冠疫情,這項決議得到了各成員國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以上兩項研究亦再次證明國際社會需要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重要性,不同國家或地區應積極協作、及時調整新冠防控和解禁策略,避免或延緩疫情的反彈,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全球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S. Lai, N.W. Ruktanonchai, L. Zhou,et al. 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Nature 2020,585:410–413.

  2. N.W. Ruktanonchai, J.R. Floyd,S. Lai,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ordinated COVID-19 exit strategiesacross Europe. Science 2020,369(6510):1465-1470.

  本期編輯:左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Nature和Science「背靠背」刊發賴聖傑等團隊的新冠研究論文
    本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同時正式刊印了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團隊,合作開展的新冠不同非藥物幹預措施和協同防控策略效果的研究論文。
  • 專訪賴聖傑:前有Nature主動邀請投稿,今再發Science
    賴聖傑:首先,這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這些研究涉及流行病學、傳染病學、數理統計、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技術,我們科研團隊擁有上述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具備很強的綜合研究實力。所以,1月份中旬以來,我就帶領同事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多次為中國疾控中心、駐武漢的國家省市新冠防控聯合專家組提供了相關技術支持和科學證據,並多次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歐盟CDC、美國CDC等組織的國際專家會議並做匯報,分享研究結果,積極為中國發聲。
  • 專訪賴聖傑:前有Nature主動邀請投稿,今再發Science!
    短短二個月時間攢齊了Nature和Science,這大概是小編能這輩子做的最敢想的夢了。非常有幸,生命科學前沿編輯部採訪到了賴聖傑博士,下面讓我們跟隨賴博士了解下他的追夢之路。1. 您這麼短時間內連著發頂刊,是如何做到的。賴聖傑:首先,這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Bio生物世界2020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mice 的研究論文,研究使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 hACE2 轉基因小鼠,研究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相關結果曾於 2020 年 2 月 28 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今年2月,Elisabeth Bik,再次曝出驚人消息:她和她的團隊發現,至少超過 400 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文章,似乎都是由同一個「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
  • 理學院崔景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science刊發文章引用
    Walker等研究人員關於新冠肺炎研究的論文「The impact of COVID-19 and strategies for mitigation and suppressio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石墨烯的研究一直處於熱門,有鑑於此,納米人總結了近年來Science和Nature雜誌上有關石墨烯納米帶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1.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納米科技研究所Aitor Mugarza, César Moreno和西班牙聖地牙哥·德孔波斯代拉大學Diego Peña團隊合作,報導了一種化學分子前驅體聚合製備1 nm孔半導體石墨烯的新策略。
  • 再發Science: 華人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協同防控策略
    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Jessica Floyd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新冠疫情期間歐洲不同區域之間人員流動性下降程度。(左)與2020年1-2月相比,3月21-28日人員流動的下降比例。(右)每周平均變化情況。通過構建基於旅行網絡的新冠肺炎時空傳播動力學模型,模擬了在採取不同幹預措施和解禁策略下,2020年4月4日之後6個月歐洲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發展趨勢,並評估了同步/非同步的防控和解禁措施對可能出現的下一波新冠疫情的影響。
  • 《自然》刊發歐洲研究:根據基因序列一周內人工合成新冠病毒
    研究團隊指出,化學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還可以對單個基因進行遺傳修飾和功能表徵,從而爭取時間對疫情暴發做出快速反應。論文中提到,反向遺傳學被認為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病毒發病機制和疫苗開發的認識。
  • Science:新冠病毒食蟹猴感染模型建立
    這項研究表明,gasdermin介導的細胞焦亡是一種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機制,可以增強抗腫瘤免疫。(評論:邵峰老師2~4月份在nature, science, cell上都發表了突破性的成果文章,祝賀邵峰老師,期待邵老師團隊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研究簡介:ACE2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細胞受體,引發了新冠(COVID-19)疫情。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2015年8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研究團隊通過「激活並殺死」(shock and kill)的方法,通過藥物激活這些潛伏的HIV病毒轉錄,從而讓免疫系統更好地識別和清除HIV病毒。7、幹擾素缺乏會導致新冠重症2020年10月23日,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了兩項新冠研究論文,揭示了I型幹擾素(IFN)缺失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0、11】。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文|學術頭條2020 年 2 月 19 日,Science 雜誌刊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Jason S McLellan 團隊的一篇重磅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 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 S 蛋白三聚體 3.5 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因此,詳細監視和研究這些自然發生的新冠病毒突變,對於了解新冠病毒至關重要,並且有助於我們針對性開發新冠治療藥物和疫苗。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中山大學團隊研究開發新型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吳立堅)近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也就是說,這個聯合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並且它對病毒的「吸引力」比ACE2本身要高1000倍以上。
  • 新冠病毒感染性強,原來另有關鍵因素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同時上線兩篇研究論文,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兩支科研團隊背靠背地發現,有一個過去未知的關鍵因素增強了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宿主細胞的能力:除了眾所周知的ACE2受體外,宿主細胞上另一種叫作神經纖毛蛋白(Neuropilin-1,簡稱NRP1
  •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本網訊(通訊員 張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湘南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轉化醫學研究所瞿小旺博士帶領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新冠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相關前沿工作攻關。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一直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此前,曾先後解析了臨床藥物Q203靶點——呼吸鏈超級複合體CIII2CIV2SOD2結構(2018年《Science》),臨床藥物SQ109靶點——MmpL3的多個「靶點-藥物」複合物結構(2019年《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