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同時正式刊印了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團隊,合作開展的新冠不同非藥物幹預措施和協同防控策略效果的研究論文。其中,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非藥物幹預措施效果的研究,以 《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 為題,發表在Nature上 (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Andrew Tatem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針對各國應如何採取協同的方式實施解禁策略的研究,以 《Assessing the impact ofcoordinated COVID-19 exit strategies across Europe》 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Jessica Floyd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Nature文章的結果表明,不同防控措施發揮不同的作用,但中國採取的積極有力、統一協作的綜合性非藥物幹預策略能夠發揮最為顯著的防控效果,有效地阻斷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為全球新冠病毒的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模型估計不同地區不同幹預情景下疫情可能的發展趨勢。
(a-c)武漢市;(d-f)除湖北外其他省份。
發表在Science的文章結果則表明,以歐洲為例,不同地區人群出行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假如所有歐洲國家均同步採取幹預措施,若其中某一國家提早放開人員流動,通過跨區域人口流動的病毒傳播,可導致歐洲的下一波疫情顯著提前。各國應採取協同、有效的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和實施解禁策略,以避免疫情的反彈。
基於手機數據估計的2020年1-2月歐洲人員流動模式
全球多個國家陸續採取了復工、復產等解禁措施,然而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出現了反彈,其輸出的病例對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控帶來巨大的壓力,威脅已取得的防控成效。近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敦促會員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團結互助應對新冠疫情,這項決議得到了各成員國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以上兩項研究亦再次證明國際社會需要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重要性,不同國家或地區應積極協作、及時調整新冠防控和解禁策略,避免或延緩疫情的反彈,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全球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S. Lai, N.W. Ruktanonchai, L. Zhou,et al. 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Nature 2020,585:410–413.
2. N.W. Ruktanonchai, J.R. Floyd,S. Lai,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ordinated COVID-19 exit strategiesacross Europe. Science 2020,369(6510):1465-1470.
本期編輯:左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