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個國家陸續採取了復工、復產等解禁措施,然而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出現了反彈的趨勢,其輸出的病例對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控帶來巨大的壓力,威脅已取得的防控成效。
近日,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全球人口與健康(WorldPop)研究團隊,針對各國應如何採取協同的方式實施解禁策略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結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於7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科學》雜誌上,文章題目為「Assessing the impact ofcoordinated COVID-19 exit strategies across Europe」。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Jessica Floyd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基於匿名的手機定位大數據,分析和闡明了在採取大規模的旅行限制和社交疏遠措施前後,歐洲人群出行模式的變化和聯結性。研究發現,歐洲不同地區人群出行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並且3月中下旬以來歐洲人群出行和接觸頻率顯著下降(圖1和圖2)。
圖1.2020年1月28日至2月18日歐洲人員流動模式和聯結性。(左)人群流動相對概率;(右)20個歐洲國家之間的人員流向。
圖2. 新冠疫情期間歐洲不同區域之間人員流動性下降程度。(左)與2020年1-2月相比,3月21-28日人員流動的下降比例。(右)每周平均變化情況。
通過構建基於旅行網絡的新冠肺炎時空傳播動力學模型,模擬了在採取不同幹預措施和解禁策略下,2020年4月4日之後6個月歐洲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發展趨勢,並評估了同步/非同步的防控和解禁措施對可能出現的下一波新冠疫情的影響。假如所有歐洲國家均同步採取幹預措施,而若其中某一國家提早放開人員流動,通過跨區域人口流動的病毒傳播,可導致歐洲的下一波疫情顯著提前(圖3)。例如,法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人員來往較為密切,與其他國家相比,若法國提早解禁則可能導致整個歐洲的第二波疫情提前35天。此外,研究還模擬了不同時間長度、次數和協同/非協同的幹預和解禁措施下,歐洲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趨勢(圖4)。研究發現,各國協同的幹預和解禁策略在6個月內阻斷歐洲新冠肺炎傳播的可能性更高(90%);而不協同的防控和解禁措施控制住社區傳播的可能性僅有5%。
圖3. 各國(除某一個國家外)均採取相同的非藥物幹預措施和解禁策略下模擬的疫情流行曲線。(左)實施不同時間長度的幹預措施下疫情模擬。(右)在採取4周的措施下,若某個國家提前解禁,分別可能提早使歐洲出現下一波疫情的天數。
圖4.在採取同步或非同步的防控和解禁措施下,歐洲新冠疫情可能發展趨勢。
該文章的研究結果證明了國際社會團結協助、共同應對新冠疫情的重要性。
此前,該團隊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非藥物幹預措施效果的研究,於5月4日以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賴聖傑、Nick Ruktanonchai、Andrew Tatem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表明,中國採取的積極有力、統一協作的非藥物綜合幹預策略,取得顯著的防控效果,有效地阻斷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遏制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為全球新冠病毒的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以上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不同國家或地區應積極協作、及時調整新冠防控和解禁策略,避免或延緩第二波疫情,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全球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具體可見Nature最新: 中國非藥物性幹預措施有效控制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