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麗《Science》發文: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概述

2021-01-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1月9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和周鵬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新冠病毒傳播的評述文章:SARS-CoV-2 spillover events。系統的概述了當前新冠病毒向人傳播的途徑,並指出在新冠病毒自然宿主溯源、新冠病毒在動物中變異後對人健康的影響等方面還需更多科學研究。

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2003年)、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2012年)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2019年)都爆發於近幾十年,並由不同的冠狀病毒株引起。不少病毒被認為源自蝙蝠,然後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SARS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MERS病毒源自單峰駱駝;但目前我們仍未確定COVID-19病原體的直接來源。

Oude Munnink等人深入報告了荷蘭的16個水貂養殖場動物和在此工作生活的工人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97名農場主、工人和他們的密切接觸者中有66名感染了新冠病毒,一些病人的毒株具有動物序列特徵,這為新冠病毒在水貂場內動物與人之間來回溢出(註:自然界病毒跨越種群,傳播給人或者其他動物)提供了證據。

除了水貂,多種野生或家養動物也可能攜帶新冠病毒或其相關病毒。實驗性病毒感染試驗及病毒抗原-受體親和試驗證實新冠病毒具有廣泛的宿主範圍。新冠疫情爆發後,一些研究組在中國馬蹄蝠和南亞走私的穿山甲中報告了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基因組序列比較結果並沒有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家貓、家狗以及園區老虎也發現能被患者傳染新冠病毒,但同樣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傳染人類。所以,它們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宿主。

迄今為止,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在8個國家(荷蘭、丹麥、西班牙、法國、瑞典、義大利、美國和希臘)報告了水貂農場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除了農場動物向人傳播外,食品冷鏈已經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在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幾起小規模新冠疫情都是由海外受病毒汙染的海鮮或豬肉引起。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肉類和冷食品包裝表面存活3周,仍具傳染性。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動物的肉或病毒汙染的食品包裝可能是人類傳染源。

SARS-CoV-2可能的傳播鏈

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不進行常規診斷就無法甄別。大規模「撲殺」養殖場水貂是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有效方法。然而,這不適用所有家畜(如果發現其它物種是新冠病毒宿主)。因此,出于謹慎考慮,應在高密度種群的家禽場中實施嚴格的隔離措施。由於病毒能在某些動物(如水貂)與人之間傳播,類似的管控策略也應在重要職業群體如動物飼養員,動物園管理員或屠宰場工人中開展。不過新冠病毒在其它動物(除了水貂)與人間的傳播證據還比較有限。科學界應開展其它家畜是否能攜帶新冠病毒,是否可以傳播給人類以及病毒溢出其它相關因素方面的研究。

當前科學界已檢測到新冠病毒累積的突變,但新冠病毒RNA基因組在人群中傳播期間似乎仍然相對穩定。人們普遍認為冠狀病毒在跳躍到不同物種時往往會快速進化。為了保持低複製錯誤率,冠狀病毒編碼數種RNA加工和校對酶來提高病毒複製的保真度。

然而,為了適應新物種宿主,病毒傾向於犧牲這種保真度。冠狀病毒刺突蛋白易於突變,它是病毒感染宿主的首要關鍵分子,因此面臨最強的選擇壓力。人們在非典病毒基因組中觀察到這種分子進化現象,疾病傳播早期(果子狸到人類)比後期(人與人之間)受到的適應壓力更大。

動物中發生突變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增加其在人中發病程度和傳播力。在水貂中發現了5種(Cluster 1-5)新冠病毒變異株。在丹麥,Cluster 5對新冠肺炎病人血清的免疫原性比人新冠病毒低,這是因為該異株的突變位於病毒的刺突蛋白。Cluster 5毒株已感染至少12人,但患者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和感染者間的傳播與其它流行在人的新冠病毒株相似。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水貂新冠毒株的任何突變都可以逃避針對人流行株抗體的中和作用。但考慮到新冠病毒在人與某些動物之間可能的溢出風險,有必要密切監測來自感染動物和人的病毒基因組突變,特別是影響診斷測試、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區域的基因組。

疫苗將有助於控制新冠肺炎。如果病毒繼續從動物身上溢出,則針對當前流行毒株的疫苗可能面臨挑戰。在動物和人類物種間傳播過程中病毒基因組很可能產生突變,引起人們對當前疫苗能否在未來預防新型毒株。對動物和人類病毒基因組的廣泛測序以及全球範圍的數據共享,將是監測病毒基因組關鍵突變對疫苗效力影響的核心工作。實驗研究應檢測出現的突變是否影響病毒的主要特性,包括發病機理,免疫原性和交叉中和作用。此外,應對新變體病毒疫苗的開發做出準備。從長遠來看,還應考慮對動物進行疫苗接種,避免農業經濟損失。

蝙蝠或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與人新冠病毒相似性達到90~96%,但它們是否為人類首次疫情爆發的動物來源仍有爭論。蝙蝠和穿山甲病毒基因組進化分析表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病毒在動物宿主或人類中已進行了進一步的適應。因此,具有高種群密度的動物,通過自然選擇並具有合格的新冠病毒受體ACE2,可能會成是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宿主。另一個爭論是關新冠病毒來源。目前數據質疑新冠病毒源於武漢海鮮市場動物。

鑑於在一些進口食品包裝表面檢測到新冠病毒,因此,接觸被汙染的、未經烹煮的食物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近期,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採集的境外人員血清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這表明武漢報導首例病例前,新冠病毒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應對疫情爆發前,來自水貂、其它易感動物以及人的樣本進行回顧性調查,以鑑定病毒祖先的宿主,並確定病毒何時溢出到人類。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20

相關焦點

  • 石正麗回復《科學》雜誌提問: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7月24日,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刊登了一篇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通過郵件接受該雜誌提問採訪的稿件。新冠病毒很有可能起源自蝙蝠另外,石正麗也表示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源自蝙蝠。「基於我們團隊和國際同行之間的研究,新冠病毒很有可能起源自蝙蝠。它可能在一個或更多中間宿主中進化,變成適應人類,並最終在人類之間傳播。然而,我們現在仍不清楚哪些動物是中間宿主,也不知道這種病毒怎樣傳播到人類的。」
  • 石正麗回復《科學》雜誌提問: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文章稱,石正麗在7月15日通過郵件回復了《科學》提出的多個問題,包括病毒起源和武漢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在回覆中,石正麗回擊了關於病毒起源的猜測。她稱自己和同事在2019年末從患有不明來源肺炎的患者的樣本中發現了病毒。「在此之前,我們從未接觸研究過該病毒,也不知道存在著這樣一種病毒。」
  • 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石正麗全家「叛逃」?
    《環球時報》記者5月2日獲悉,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專家石正麗當日發布微信朋友圈,否認所謂「叛逃」謠言。
  •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至於該株病毒與新冠病毒的進化關係,石正麗表示,他們團隊沒有接受過生物信息學專業培訓,沒有計算過RaTG13和SARS-CoV-2之間的進化距離。她認為從自然宿主攜帶的冠狀病毒進化到SARS-CoV-2應該是經過一個或者多個中間宿主的傳播。
  •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在此次採訪中,石正麗回答了關於新冠病毒來源、宿主等諸多問題。 至於該株病毒與新冠病毒的進化關係,石正麗表示,他們團隊沒有接受過生物信息學專業培訓,沒有計算過RaTG13和SARS-CoV-2之間的進化距離。她認為從自然宿主攜帶的冠狀病毒進化到SARS-CoV-2應該是經過一個或者多個中間宿主的傳播。 她回答時援引了這方面的權威解釋。
  • 久未露面的石正麗再次發聲:絕非人造!
    石正麗在直播中說,在2003年SARS冠狀病毒傳播時,香港科學家在廣東的市場關閉之前,成功採集了樣本,很快發現了和SARS冠狀病毒同源性達99.7%的病毒中間宿主,而隨後,學界花了8年時間找到了該病毒的源頭宿主是蝙蝠。石正麗表示,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中,因為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採集野生動物樣本的環節已經缺失。
  • 專訪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病原學鑑定和可能的起源」主旨演講。石正麗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團隊正在溯源新冠病毒的自然源頭,不過新冠病毒藉由哪種中間宿主、如何從自然界傳播到人類,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病毒溯源的過程或許漫長,也或許永遠沒有答案。
  •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新冠病毒絕非人造,建議去蝙蝠棲息地溯源
    3月9日晚,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做客騰訊「2020科學抗疫」線上公益課堂。她澄清,新型冠狀病毒絕非人為製造,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確實給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溯源帶來了困難。她還提醒,出現下一次蝙蝠冠狀病毒跨族群感染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 石正麗為什麼「被叛逃」?
    2月15日,一則關於「武漢病毒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黃燕玲是新冠病毒肺炎零號病人」的消息在網絡流傳。石正麗解釋:「我可以保證,包括研究生在內,我們所沒有一個人被病毒感染過,我們所是零感染。」美國認為,病毒的來源不是自然界,比如蝙蝠,而是來源於石正麗所在的武漢病毒研究所的P4實驗室(專用於烈性傳染病研究與利用的大型裝置,也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並聲稱新冠病毒為「武漢病毒」,以此為藉口,向我國索賠。
  • 石正麗:「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石正麗:從自然界宿主到人類的跨物種傳播有兩種途徑。其一是病毒由蝙蝠直接傳給人類,其二是病毒經由一個或多個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對於新冠病毒,第一種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可能性很低。我傾向於支持第二種可能。目前尚未科學證實中間宿主是何時、何地傳給人類的。以愛滋病為例,大的新興疾病流行時,其暴發地往往不是起源地,所以追蹤病毒起源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科學任務。
  • 專訪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病原學鑑定和可能的起源」主旨演講。石正麗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團隊正在溯源新冠病毒的自然源頭,不過新冠病毒藉由哪種中間宿主、如何從自然界傳播到人類,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 我國科學家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的機理
    ◎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研究者利用分離自人的新冠病毒株鼻腔感染水貂後,發現病毒可在水貂的鼻腔和肺臟高水平複製,並在水貂的上、下呼吸道引發和人感染新冠病毒發病者極為相似的病理損傷,包括肺部的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在水貂之間可通過呼吸道飛沫高效傳播。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教授團隊5月31日在科學預印版網站BioRxiv發表了關於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最新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已經被《自然通訊》雜誌接受,並將於近期發表。
  • 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僅有3%?
    大流行以來,人們基於對流感,其他人類冠狀病毒傳染病的經驗,以及當時疾病主要在北半球溫帶地區流行為依據,認為氣候對這種疾病的傳播具有重大影響,並寄希望於炎熱的夏季高溫能夠消滅,至少減少其傳播。重要的是,儘管結果並不一致,有一些研究,特別是早期的研究也的確支持環境溫度對新冠病毒傳播具有影響的觀點。基於此,認為普遍認為隨著秋冬季節到來,這種疾病必然會進入第二波全球性大流行。但是,另一些研究認為,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可能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重大,甚至不會有單獨的明顯影響。
  • 石正麗答《科學》雜誌18問:「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石正麗:從自然界宿主到人類的跨物種傳播有兩種途徑。其一是病毒由蝙蝠直接傳給人類,其二是病毒經由一個或多個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對於新冠病毒,第一種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可能性很低。我傾向於支持第二種可能。目前尚未科學證實中間宿主是何時、何地傳給人類的。以愛滋病為例,大的新興疾病流行時,其暴發地往往不是起源地,所以追蹤病毒起源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科學任務。
  • 《科學》專訪石正麗18條問與答——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石正麗:從自然界宿主到人類的跨物種傳播有兩種途徑。其一是病毒由蝙蝠直接傳給人類,其二是病毒經由一個或多個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對於新冠病毒,第一種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可能性很低。我傾向於支持第二種可能。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傳播途徑的確認,需要開拓性的視野,也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合作,也需要時間。我們在湖北省追蹤蝙蝠病毒多年,並未在武漢以及湖北省內的蝙蝠中發現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我認為新冠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跨物種傳播並不發生在武漢或湖北。
  • 從Nature & Science發文角度看中國高校抗疫成就
    這25篇論文來自於20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以6篇的發文數居首,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以5篇發文數居次席,中國科學院大學以4篇的發文數居第三位。研究團隊利用了病例報告、人員流動和公共衛生幹預措施的相關數據,分析了中國的防控措施對於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武漢市的封城措施使疫情傳播到其他城市的速度延遲了2.91天,從而為其他城市應對疫情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 石正麗向nature正式提交新冠病毒源頭補充材料
    2020年11月17日,石正麗團隊正式向NATURE提交了RaTG13的詳細來源。2020年2月3日,NATURE雜誌加速評審了來自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的新冠病毒推測病毒是呼吸道傳播的(但不排除其他途徑)。
  • 福奇:許多人忽略了新冠病毒最容易傳播的途徑之一
    據外媒報導,截止到目前,每個人都熟悉並有能力實踐預防COVID-19病毒傳播的個人衛生習慣,像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人群和經常洗手等。大多數公共場所--餐館、零售店等--現在都會要求人們佩戴口罩。來自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口罩可以阻擋高達90%的新冠病毒--儘管它們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