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僅有3%?

2020-11-05 掙脫枷鎖的囚徒


新冠病毒大流行以來,人們基於對流感,其他人類冠狀病毒傳染病的經驗,以及當時疾病主要在北半球溫帶地區流行為依據,認為氣候對這種疾病的傳播具有重大影響,並寄希望於炎熱的夏季高溫能夠消滅,至少減少其傳播。

儘管,從世界範圍來說,夏天並沒有給疾病流行帶來實質性的緩解,但是天氣和COVID-19之間的聯繫仍然是一個熱門話題。

重要的是,儘管結果並不一致,有一些研究,特別是早期的研究也的確支持環境溫度對新冠病毒傳播具有影響的觀點。

基於此,認為普遍認為隨著秋冬季節到來,這種疾病必然會進入第二波全球性大流行。

但是,另一些研究認為,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可能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重大,甚至不會有單獨的明顯影響。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領導的一項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更全面的證據分析,顯示環境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沒有顯著作用。

研究者考慮到環境溫度和空氣相對溼度都可能對病毒傳播具有一定影響,因而將這兩個因素合併為一個數值,並稱為「空氣溫度當量」。

然後,研究者居於全球和美國的新冠病毒流行病學數據,與包括人口資料(一個地區人口總數,和人口密度等),人員出行流動,居家隔離,戴口罩情況,以及氣候對COVID-19的傳播進行了綜合分析。

結果發現,無論是全球範圍還是在美國(國家,州以及縣級水平),COVID-19病例數都與人口總數成顯著正相關。

如果以「空氣溫度當量」來衡量,一些主要疫區每周累計COVID-19病例數與每周平均空氣溫度當量(°C)之間不存在明顯相關性(第三排圖中相關性直線接近水平)。


在美國,COVID-19病例數與各地區城區人口數量,尤其是人口密度呈明顯正相關。

分析最重要的發現是,與疾病流行關係最為密切的人員流動,包括流動數量和流向。


城市封鎖,居家令等隔離措施對病毒傳播也具有重大影響。


鑑於口罩使用的數據有限,而且在一些地區存在口罩使用與疾病流行的反向因果關係,即病例數越多人們戴口罩的比例就越高,因此,沒有將戴口罩納入最後的結果。

相對而言,氣候單獨對新冠病毒的影響最為微弱,僅有3%。

經過綜合分析,研究者得出結論,各種因素(上圖,不同時間各種因素的相對影響柱狀圖)中,人員出行流動對病毒傳播影響最大,相對重要性30%;居家隔離和人口數量相對重要性都在四分之一上下;人口密度的相對重要性也超過10%;而氣候單獨影響的重要性尚不到3%。


這也可以解釋,儘管我國最早出現嚴重的大流行,但以嚴格人員流動控制和隔離防疫措施在短時間內就完全控制了疫情。

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流行幾乎就是不同防疫措施的寫照。

比如,在歐洲,3、4月份第一波大流行的嚴重性促使多數國家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因而疫情在夏季得到了顯著緩解。但由於各國在病毒仍存在流行情況下急於重新開放社會,造成了進入8、9月份後的規模遠超前期高峰的第二波大流行。

在美國,迄今所所表現出來的三波流行高峰幾乎都是大規模人員聚集性活動造成的。


夏季的第二波高峰說明,氣候幾乎沒有顯現出任何單獨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前沿研究丨王辰院士:抗疫假期政策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的影響
    那麼,針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假期(以下簡稱抗疫假期)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有何影響?這種影響又會隨著抗疫假期的持續時間、實施節點以及其他同期政策的有效性如何變化?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教授及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並以中國的抗疫假期為例回答了上述問題。
  • 氣溫對新冠病毒傳播有怎樣的影響?
    但是如果我們從當前全球COVID19的各項統計數據分析,可以分析一下天氣對病毒傳播的影響。一、氣溫對疫情傳播的影響分析針對此次疫情的發展,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選擇了日本、韓國、義大利、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柬埔寨、尼泊爾、斯裡蘭卡、澳大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巴西和墨西哥共16國,以當日新增確診病例及當日氣溫中位數構建總樣本進行分析。
  • 石正麗《Science》發文: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概述
    北京時間1月9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和周鵬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新冠病毒傳播的評述文章:SARS-CoV-2 spillover events。系統的概述了當前新冠病毒向人傳播的途徑,並指出在新冠病毒自然宿主溯源、新冠病毒在動物中變異後對人健康的影響等方面還需更多科學研究。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2003年)、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2012年)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2019年)都爆發於近幾十年,並由不同的冠狀病毒株引起。不少病毒被認為源自蝙蝠,然後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
  • 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
  • 颳風下雨加速新冠病毒傳播?這些都不可信
    「颳風下雨對新冠病毒傳播有加速作用」、「口服或者注射消毒液能消毒」、「用漂白劑洗水果蔬菜可預防新冠病毒」……近期,有關新冠肺炎病毒的謠言又開始「死灰復燃」,混淆視聽。今天平臺將帶您揭開真相,擊碎謠言。>謠言一:颳風會把病毒吹得到處都是,下雨會讓病毒更快繁殖,都會加速新冠病毒的傳播
  •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
    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近2千萬隻水貂被撲殺。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應該如何阻斷這種傳播?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我國科學家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的機理
    ◎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研究者利用分離自人的新冠病毒株鼻腔感染水貂後,發現病毒可在水貂的鼻腔和肺臟高水平複製,並在水貂的上、下呼吸道引發和人感染新冠病毒發病者極為相似的病理損傷,包括肺部的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在水貂之間可通過呼吸道飛沫高效傳播。
  • 研究稱新冠防疫措施對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微不足道」
    新華網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利茲大學7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各國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限制性防控措施,雖短期內使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汙染物有所減少,但長期來說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
  • 為防止新冠病毒傳播 澳大利亞下令關閉所有電影院
    3月23日報導3月23日,據外國媒體報導,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已下令關閉該國所有電影院,作為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的額外措施。該命令在當地時間的周日晚上下達,並從周一中午(3月23日)開始生效。該措施可能會維持幾個月。
  •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
    科技日報哈爾濱12月10日消息,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近2千萬隻水貂被撲殺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我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
    科技日報哈爾濱12月10日電 (記者李麗雲)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近2千萬隻水貂被撲殺。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的機理
    ◎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近2千萬隻水貂被撲殺。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Replication, pathogenicity, an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minks」(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新冠疫情讓空氣變更好?研究顯示足不出戶對氣候長期影響微不足道
    作者:辛雨近日,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稱,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進行的全球封鎖,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然而,這種影響是短暫的,分析顯示,即使一些封鎖措施持續到2021年底,到2030年,全球氣溫也只會比預期低0.01℃。英國利茲大學Piers Forster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如果各國選擇一條強有力的綠色刺激路線來擺脫疫情,那麼到2050年預計的氣溫上升幅度可能會減半。
  • 新冠疫情:新冠病毒可在水貂與人之間傳播,丹麥上千萬養殖水貂遭撲殺
    幾個月來,丹麥北部日德蘭(Jutland)地區和歐洲其他地區的水貂養殖場內都爆發了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丹麥的疫情仍在迅速蔓延。當地媒體報導稱,變異的病毒株感染農場水貂有5例,感染人體有12例。首相弗雷德裡克森稱目前的情況「非常非常嚴重」。她援引一份政府報告說,變異毒株被發現會削弱人體形成抗體的能力,這可能會使目前正在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
  • 最新:我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
    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近2千萬隻水貂被撲殺。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問答
    06、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不用再戴口罩嗎?在人群免疫屏障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種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識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鬆。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間還會有較少部分已接種的人可能發病。另外一方面,在沒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況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傳播。
  • 科研|我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的機理
    導LEAD語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那麼,水貂是如何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在水貂之間可通過呼吸道飛沫高效傳播。另外,研究者利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研製了亞單位疫苗,用這種疫苗免疫水貂後,再用新冠病毒進行攻擊,未免疫的對照水貂發生了嚴重肺炎病理病變;免疫的動物被攻擊後肺臟沒有明顯病變,也未檢測到病毒抗原,免疫動物也不能再把病毒傳播給與其接觸者。
  • 英美發現的變種新冠病毒首現合體,易傳播且有抗藥性
    ,形成新的病毒株,這是疫情暴發以來首次發現變種新冠病毒合體的情況。科貝爾表示,暫時只從數千個基因排列中發現這一例合體病毒的基因重組,目前尚無法確定這是否為偶然現象,或許該病毒已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她指出,這次發現的合體病毒,同時擁有B.1.1.7的易傳播性和B.1.429的抗藥性特質,她擔心變種病毒合體令疫情更為嚴峻。
  • Nature:封城防疫措施對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微不足道
    8 月 6 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各國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限制性措施雖然短期內使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汙染物有所減少,但從長期來看對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十分微弱。
  • 新冠病毒疫苗怎麼打?權威指南來了
    06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不用再戴口罩嗎? 在人群免疫屏障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種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識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鬆。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間還會有較少部分已接種的人可能發病。另外一方面,在沒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況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