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
作者:陳思邈,陳秋實,楊維中,薛瀾,劉遠立,楊俊濤,王辰,Till Bärnighausen
來源:Buying Time for an Effective Epidemic Response: The Impact of a Public Holiday for Outbreak Control on COVID-19 Epidemic Spread[J].Engineering,2020,6(10):1108-1114.
圖片來自:網絡
在應對新型流行病毒的最初階段,旨在改變人們行為的社會政策,能夠為減緩疾病傳播發揮巨大作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正值中國農曆新年假期,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迅速開展疫情防控。在此期間,中國政府拉響了一級響應警報來應對疫情,並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社會政策措施,如限制出行、保持社交距離、主動追蹤接觸者、隔離檢疫以及加強宣傳和教育。
那麼,針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假期(以下簡稱抗疫假期)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有何影響?這種影響又會隨著抗疫假期的持續時間、實施節點以及其他同期政策的有效性如何變化?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教授及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並以中國的抗疫假期為例回答了上述問題。
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常用的建模方法——房室模型來模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的蔓延情況,並評估幹預措施對傳染病傳播的影響。模型按照新冠病毒感染狀況將人群分為多個亞組,其中包括易感人群、潛伏性感染人群、活動性感染人群、確診人群以及治療和康復人群。為了解該疾病在中國各省市區之間的傳播情況,進一步將人口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處於疫情「震中」的湖北省,另一個是處於中國其他地區。為了解民眾跨省出行而造成的病毒傳播情況,模型還考慮了易感人群和潛伏性感染人群在湖北省和中國所有其他地區之間的遷移情況。
研究團隊有三個主要發現:
第一,抗疫假期能夠迅速並大幅降低新冠病毒的傳播率(湖北省降到了假期前的55%,中國大陸所有其他省份降到了假期前的45%)。抗疫假期的核心策略是大幅減少人群的社會聚集,從而防止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抗疫假期推遲了中國各地的群體性活動,並減少了春節期間湖北省民眾通過走親訪友將病毒傳播給其他省份的機會。與此相反,如果沒有在假期期間實施疫情控制策略,那麼旨在刺激消費和提振國內需求的正常度假政策將可能加劇疫情擴散。
第二,抗疫假期實施得越早、持續時間越長,就越能有效延緩疫情的傳播。春節假期雖然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時間吻合,但中國政府仍迅速決定延長抗疫假期,而處在最初疫情「震中」的湖北省更是規定了更長的閉戶時間。這些發現對未來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政府應在傳染病暴發的最初階段,就考慮抗疫假期並綜合考慮是否採取延長策略。
第三,如果其他幹預措施進一步降低了假期期間的病毒傳播率,則抗疫假期在延遲疫情蔓延方面的效力將會大幅增強。此類幹預措施包括追蹤接觸者、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環境消毒和通風、「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等嚴格檢疫與隔離措施。
最後,研究團隊在文章中指出,以中國為例,抗疫假期可極大地抑制新冠病毒的傳播。但是,如果疫情未在抗疫假期期間得到有效控制(即社區仍存在未被發現的病例),假期之後貿然放鬆,不採取其他防控措施,那麼重新開放後,病例將會迅速激增,並最終攀升乃至超越假期之前的水平,這說明重啟經濟後仍需繼續保持社交距離,並採用綜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彈。抗疫假期能通過延緩病毒傳播,並為政府提供重要的時間窗口,以便完善基礎設施、制定公共衛生防治措施、積累有關病毒的科學知識,從而為長期防控做好準備。
改編:《Engineering》編輯部
註:本文內容呈現形式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編原文:
Simiao Chen, Qiushi Chen, Weizhong Yang, Lan Xue, Yuanli Liu, Juntao Yang, Chen Wang, Till Bärnighausen.Buying Time for an Effective Epidemic Response: The Impact of a Public Holiday for Outbreak Control on COVID-19 Epidemic Spread[J].Engineering,2020,6(10):1108-1114.
作者介紹
王辰,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臨床、研究、教學與管理工作,是我國呼吸衰竭與呼吸支持技術、肺栓塞與肺動脈高壓、新發呼吸道傳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菸草病學等領域的主要領軍者與推動者之一。做出序貫機械通氣、肺栓塞減量溶栓療法、確證中藥對流感療效等多項創新並進入國際指南,指導改善臨床實踐。
前沿研究: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SARS-CoV-2 侵入因子: ACE2和TMPRSS2在圍著床期胚胎和母胎界面存在表達
前沿研究:COVID-19患者臨床結局改善可能性的預測列線圖模型
前沿研究:新冠肺炎臨床療效評價哪些指標更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