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擔當!從Nature & Science發文角度看中國高校抗疫成就

2020-10-04 軟科

2020年伊始,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席捲全球,引發了21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中國內地儘管疫情暴發較早,但在一系列積極主動的抗疫措施下,在數月內就對疫情進行了有效控制,中國也成為世界首個在疫情衝擊下實現經濟反彈的主要經濟體。回溯抗疫之路,中國始終秉持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以「現場直播」方式推進抗疫進程;中國科學界更是毫無保留的公開相關數據,為全球抗疫提供知識基礎。


全球疫情實時數據

(圖源:百度疫情實時大數據報告)

作為世界上關注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已成為全球科學界共享信息的重要平臺。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中國各大高校的學者一直活躍在新冠病毒研究的第一線,在N&S也發表了多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創文章,成為全球科學界抗疫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冠病毒研究論文佔比近兩成


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在2020年已經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在N&S發表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33篇,其中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25篇,佔全部發文的接近2成(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文章;不包括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文章)。這25篇論文來自於20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以6篇的發文數居首,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以5篇發文數居次席,中國科學院大學以4篇的發文數居第三位。




爭分奪秒!共享病毒信息


1月28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永振教授團隊的原創論文「A new coronavirus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被Nature接收,並於3月12日順利刊出。據投稿信息,該文章的投稿日期為1月17日,審稿周期僅有短短的11天。這也是中國內地學者最早被Nature接收的有關新冠病毒的原創文章。據谷歌學術平臺顯示,截至目前,本篇論文的總被引次數已2800


在這篇文章中,張永振團隊詳細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發現過程,呈現了病毒基因序列,表明蝙蝠很可能為該新型病毒的宿主,並且該冠狀病毒有可能利用ACE2作為侵入受體,促進其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基因組序列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人類冠狀病毒SARS-CoV Tor2呈現出較高的相似性(Wu etal., 2020, Nature)


對於新冠病毒來說,獲得其完整的基因排序,就相當於拿到了病毒完整的「資料庫」。這一研究成果及時向國際社會發出了預警,以防止全球性傳染風險的發生,對於新冠病毒試劑盒的研發、病毒變異性檢測、抗病毒藥物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1月11日,張永振團隊就在病毒學網站(virological.org)發布了所獲得的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是全球最早公布該病毒序列的團隊,世界衛生組織也在第一時間表示已經收到中國方面提供的病毒基因序列信息。


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新冠病毒序列的報導(圖源:WHO官網)


除此之外,廣西醫科大學汕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團隊也在發表的N&S文章中對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進行了探究。




結構解析!揭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機理


3月3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文章「Structural basis for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被Science接收,並於3月27日作為封面文章刊出,成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Science所刊載的第一篇有關新冠病毒的封面文章。在本篇文章中,周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人類受體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全長三維結構,為全球首次。緊隨其後,清華大學的王新泉和張琳琦團隊同樣也對ACE的結構進行了深入解析。


ACE2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鑰匙」,對於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解析,提高了人們對新冠病毒入侵機制的理解,從而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


3月27日Science封面介紹了周強團隊研究成果(Science官網)




模型構建!為全球抗疫提供經驗


3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博士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機構的文章「An investigation oftrans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in China」被Science接收。研究團隊利用了病例報告、人員流動和公共衛生幹預措施的相關數據,分析了中國的防控措施對於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武漢市的封城措施使疫情傳播到其他城市的速度延遲了2.91,從而為其他城市應對疫情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武漢封城和全國性的一級公共衛生響應,使疫情暴發50天內的病例數減少了96%(超過70萬人)。


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在中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的作用(Tianet al., 2020, Science)


此外,多位內地學者也在N&S發表了有關新冠病毒傳播及預防措施的重要研究成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賈建民教授等學者利用超過1000萬中國手機用戶位移信息,基於疫情爆發前的武漢人口外流數據,構建了「人口流動-風險源模型」,以評估人口流動對新冠疫情傳播的影響。武漢大學的藍柯教授團隊利用疫情期間武漢兩所醫院的病毒RNA濃度數據對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進行了研究,發現氣溶膠傳播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之一,但房間通風、開放區域、防護服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限制其傳播能力。復旦大學餘宏傑教授對武漢和上海的公共措施進行了分析,表明增加社會距離可有效減少疫情傳播。華中科技大學王超龍教授等學者重建了武漢新冠病毒傳播的動態過程,對公共措施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評估。復旦大學賴聖傑聯合英國學者建立的模型發現中國的非藥物幹預措施使境內新冠肺炎病例減少了67倍!


這些研究成果,從科學的角度論證了中國積極、主動幹預措施的有效性,為世界各國制定抗疫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抵禦新冠病毒的長期持續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線圖提及中國學者研究成果(圖源:WHO官網)




藥物探究!基礎與臨床並行


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院士及其他合作學者,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一直致力於新冠病毒靶向藥物的探究工作,並在N&S上發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在一篇4月1日接收的Nature文章中,饒子和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主蛋白酶(Mpro)這一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且發現了其有效抑制劑;在另一篇Science文章中,又首次成功解析了另一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的精細結構;在之後的Science發文中,饒子和院士團隊又聯合中國藥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合作者,設計併合成了兩種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的活性,其中一種更是成為臨床研究的良好候選藥物。


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抑制劑的設計(Daiet al., 2020, Science)


在疫情前期,「瑞德西韋」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抗新冠「神藥」。為了從機理上對其藥效進行分析,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等單位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的Science文章「Structural basis forinhibition of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SARS-CoV-2 by remdesivir」對RdRp和瑞德西韋的三維結構進行了解析,闡述了瑞德西韋抑制病毒RNA延伸的機制,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機制和結構基礎。




曙光乍現!疫苗研究屢創突破


5月1高福院士聯合首都醫科大學吳燕等學者共同完成的論文「A noncompeting pair of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lockCOVID-19 virus binding to its receptor ACE2」被Science接收。該研究從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分離出4種單克隆抗體,其中的2種可以有效阻斷病毒與ACE2的結合,進一步的小鼠實驗證實,這兩種抗體可以有效降低受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滴度。緊隨其後,清華大學張琳琦、中國科學院大學嚴景華團隊;中國科學院大學王祥喜、北京協和醫學院謝良志團隊等學者也在N&S發表了類似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疫苗的設計提供了合理的基礎。


5月2日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團隊領銜聯合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文章「Development of an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for SARS-CoV-2」是全球首個公開發布的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從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分離出病毒毒株,開發了純化滅活的病毒疫苗PiCoVacc,可以誘導小鼠等動物產生特異性抗體有效中和病毒,同時在恆河猴中的接種實驗表明該疫苗安全性較高。


PiCoVacc對10個代表性SARS-CoV-2分離株都誘發了中和抗體應答(Gao et al., 2020, Science)


陳薇院士與西湖大學周強團隊合作發表的Science文章中,從康復了的新冠患者體內分離抗體,對該抗體與新冠病毒結合域的蛋白質結構進行分析,發現了全新的病毒新靶標NTD,為疫苗設計、新冠病毒作用機制研究,提供了嶄新思路。此外,復旦大學姜世勃聯合其他科研院所學者開發了一種適應小鼠的SARS-CoV-2毒株,對於測試疫苗的有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日,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發項目非常活躍,並且一些疫苗在現階段臨床試驗中已被證明有效。從理論到實踐,中國始終走在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列。


世衛組織專業證實中國新冠病毒疫苗有效(圖源:央視新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回望人類數百年的抗疫歷史不難發現,團結協作、同舟共濟才是「戰疫」勝利的最重要法寶。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中國科學界夜以繼日、勇於擔當,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文明,在瘟疫中穿行」,新冠病毒疫情絕不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後一次挑戰,保持警醒、心存敬畏理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恆主題。



相關焦點

  • 2012-2019高校Nature和Science論文發文變化,哪些高校發表最多?
    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呢?軟科整合了2012-2019年內地高校雙一流」建設以來Nature和Science發文變化,哪些高校發表最多?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這17篇論文來自於15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均發文3篇,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均發文2篇,北京大學等11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此外,北京協和醫學院、東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汕頭大學、天津師範大學、雲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8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 面對全球的「大變局」「大考驗」 「讀懂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面對全球的「大變局」「大考驗」 「讀懂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金羊網  作者:侯夢菲  2020-11-23 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落下帷幕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142篇,其中Nature81篇,Science61篇。
  •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11月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截至11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今年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157篇,首度突破了單年度150篇的大關。目前共有6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中國科學院大學單月再增3篇發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以27篇的總發文數在內地高校中獨居榜首。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均以17篇的總發文數並列全國第3位。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這10篇論文來自於7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發文3篇,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16螺旋孔蛋白TMH4C4跨膜通道的低溫電鏡結構(Xu et al., 2020,Nature)前3季度39所內地高校發文數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2020年前3季度,中國內地高校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133篇,相比去年同期的105篇增加了28篇,增幅超過兩成。
  • 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單位統計來看,2020年全年度發文量(一作+通訊)超過10篇只有兩所高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的單一學者貢獻度來看,潘建偉院士無疑是榜首!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
  • 2020年中國高校Nature和Science論文盤點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然而這些不平凡卻不知不覺地促進著中國科學的發展,在2020年,中國高校科研成果豐碩,重磅成果屢登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據有關機構統計,整年發文量達到166篇,再次突破歷史。
  • 美國退群世衛組織為中國留下機遇,抗疫將是中國大國崛起的支點!
    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美國是一個守成的大國。一般來說,崛起大國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沒有空間給他。一戰時候的德國也好,二戰時候的德國和日本也好,根本的跟守成大國的衝突都在這裡。他沒有生存空間,沒有自己的影響力的空間。像一戰時候德國很典型的了,歐洲也被他也被圍困了,全世界它也沒有空間了。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作者:樊中華 鬱玫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0/10/31 13:12:12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7813.shtm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校領導班子成員為本科生上形勢與政策課 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抗疫精神
    課程以「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疫』」為主題,內容緊密圍繞教育部關於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及時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例,發揮了形勢與政策課價值引領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用。
  • 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情況
    一、NS發文量排名前五的國家截至到8月,Science共收錄1718篇,其中我國發文94篇,Nature共收錄2381篇,其中我國發文119篇。二、我國高校發文情況下圖為我國高校在NS發文中分別排名TOP5,及NS總發文TOP5。Science在中國收錄的文章按研究機構進行排名的情況。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受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內地高校「跨越式」發展 首期「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內地高校整體上呈現出「跨越式」發展,N&S發文總數從2012-2015的108篇增長至2016-2019年的391篇,增幅高達262%,各層次高校均進步顯著。
  • 武漢200餘位留學生參觀抗疫展 感受中國抗疫精神
    近萬平方米的展廳內,6000多項展覽要素全景再現抗疫歷程,讓地大國教院師生們直呼震撼。展覽以大量實物、照片、視頻等形式,生動展現了武漢全市、湖北全省乃至中國全國上下,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戰「疫」歷程,讓來華留學生們對抗疫精神和抗疫英雄們的家國情懷,有了新的更深的認識。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發文大國,也是撤稿大國 2018年新年之際,中國又多了一個「世界第一」的頭銜: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統計的數據,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科學出版物總數,躍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發文量還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15年間,在高強度的科研經費投入催化下,中國論文產出發榮滋長,如今已經能與科研超級大國美國競逐發文量的「王座」。
  • 10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4篇,佔比為8%,其中Nature論文7篇,Science論文7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中國抗疫外交助力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中國有力統籌自身抗疫與抗疫外交,以元首外交推動國際合作,積極引領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  作者簡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課題組 姚琨、付宇、王磊、韓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