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2021-01-11 騰訊網

iWeekly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如期而至。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圖書行業陷入寒冬,書店、出版商、讀者,愛書人聚集在一起自救。在恐慌和迷惘中,書籍正試圖還給我們一個春天。

疫情對圖書行業影響有多大?

據《衛報》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西方的持續肆虐,圖書行業受到極大影響。今年3月,素來有著出版界「風向標」之稱的巴黎國際書展(Livre Paris)被迫取消。4月,布克獎基金會決定將原定於5月20日揭曉的本年度國際布克獎獲獎名單,推遲至今年夏季揭曉。與此同時,女子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頒獎時間也從6月被推遲到9月。

在封鎖限制下,圖書出版方、印廠、人員、貨運未恢復常態,實體書店大多選擇在疫情期間暫時歇業。根據美國書商協會的數據,不管是網紅書店還是街邊小店,所有實體書店都將在新冠疫情期間虧空。保守估計,其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撐不到疫情結束,面臨永久關張的威脅。據美國書商協會執行長阿里森 希爾透露,在美國,開一家實體書店大約需要10萬美元的成本。自疫情爆發以來,洛杉磯圖書行業慈善基金會曾計劃籌款,為書店紓困,然而事實卻差強人意,至今全部籌款僅為70萬美元。

實際上,由於經營成本上升、閱讀方式逐漸多元以及網絡書店的衝擊,實體書店在近年間逐漸走上「下坡路」,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據BBC報導,世界第二大連鎖書店美國Borders集團由於無法償還銀行10億美元債務,於去年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根據之前計劃,Borders至少要削減150家分店和數千個工作崗位。傳統書店的路不好走,另一些得以生存的書店往往經歷了轉型,即書店不僅僅只有「賣書」,還增加了許多附加價值。例如,別出心裁的裝潢、讀書品書沙龍、「書店+咖啡廳」模式等等。然而,在疫情面前,曾經的「加分項」反而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封鎖意味著沒有顧客,沒有顧客等同於沒有生意。21日,義大利書商和出版社聯合發出聲明,呼籲政府重視在疫情中大傷元氣的圖書行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否則義大利可能會出現「文化沙漠」……

電子書+有聲書+外賣書,愛書人力挽狂瀾

現實越是艱難迷茫,人們越想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在圖書行業的寒冬裡,書店、出版商、圖書館與讀者共同開啟了一場自救行動。

據路透社報導,斯蒂馬茨基書店是以色列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品牌。在疫情封鎖期間,書店雖不向公眾營業,但提供送書上門服務,民眾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站下單,買到自己心儀的精神食糧。書店品牌所有人雅菲特·格林貝格介紹說,在推出購書新模式後,書店的網絡訂單量增長了一倍,「我們甚至沒有能力處理新的訂單」。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全世界最愛讀書的民族之一。16至65歲的以色列人,每周至少讀一次書的人佔總人口數的40.1%。他們認為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幫助人們度過當前的非常時期。

除了書店,以色列政府、媒體、公共機構等也通過各種方式倡導閱讀之風,為人們閱讀提供方便。長期以來,以色列主要媒體會定期發布圖書榜單,為愛書人士提供參考。疫情爆發後,許多媒體都及時更新榜單,推荐居家期間適宜的閱讀書目,這些榜單內容不一,但都緊貼讀者當下的興趣點或需求。

3月19日,以色列總統裡夫林首次通過電視和社交媒體直播的方式,邀請民眾特別是少年兒童和他一起讀書。在直播中,他朗讀了一位以色列作家的經典作品。這次直播受到不少以色列觀眾的稱讚。此後,裡夫林又進行了一次類似的直播。此外,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在徵求著作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在其「口袋圖書館」應用程式中增加了大量電子書與有聲讀物,希望在疫情期間為人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疫情的暴發無法改變愛書之人經年累月的習慣。」以色列文學評論員卡米特·薩皮爾·魏茨說,從她自己的觀察看,疫情爆發後,人們的閱讀量會更大,因為書可以提供一種「現實的替代」。從本月19日起,以色列宣布放寬部分因疫情而採取的限制措施,書店等部分商業場所可重新開放。目前,斯蒂馬茨基書店的多家店鋪已恢復營業,並迎來了首批客人。「現在,人們可以再次到書店觸摸書本了。」雅菲特·格林貝格說。

6本值得在疫情期間看的書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地球再一次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如何看待人類文明與病毒的距離,又該以何種態度與流行病相處,不少人轉向書籍尋找答案。《紐約時報》總結出6本最適合在疫情期間閱讀的書,相信它們能帶給你力量和啟示。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最後一個人》(The Last Man)

《最後一個人》寫於1826年,但故事背景設定為21世紀,講述了在一場席捲全球的流行病後,世界上只留下唯一倖存者的故事。28歲的雪萊在經歷了丈夫珀西·比希·雪萊早逝後,寫下了該小說。法國政治學教授艾琳·亨特·博廷表示,《最後一個人》反映出雪萊在絕望中抓住一絲希望,試圖讓自己適應生活的悲劇。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鼠疫》(The Plague)

自從新冠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從《紐約時報》到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再到《華爾街日報》,到處都有文章推薦《鼠疫》。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醫生在北非城鎮奧蘭努力控制瘟疫蔓延的故事。雖然它被認為是一部反法西斯小說,但也探討了關於人類如何面對逆境和悲劇。

艾米麗 聖約翰 曼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第十一站》(Station Eleven)

《第十一站》講述了傳染病摧毀人類文明的故事,贏得了2015年的阿瑟·C·克拉克獎(英國的科幻文學最高獎)。這部長篇小說由兩條時間線交織而成,一是「喬治亞流感」爆發20年後,二是末日降臨前的閃回片段。故事的焦點是一個由演員和樂手組成的巡迴劇團,他們在災難降臨之後將莎士比亞戲劇帶給了一群群彼此隔絕的倖存者。曼德爾借這個故事探索了記憶的力量和人類對文化藝術的需求。評委會主席安德魯·M·巴特勒說:「大多數後末日故事關注的是人類的存亡,而《第十一站》關注的是文化的存亡,這部長篇小說是獻給今天『超級全球化』的一曲輓歌。」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末日逼近》(The Stand)

《末日逼近》是一本有關末日的小說,講述了藍色專案中,新型流感外洩,造成美國超過九成人口死亡,故事就此展開。倖存的人們分成兩派,在夢中受到感召,邪惡的一方到西部的拉斯維加斯追隨暗黑男蘭道爾·佛來格,另一方則到東方尋找上帝的代言人愛碧嘉老媽。《末日逼近》於1978年出版,美國廣播公司於1994年改篇成電視系列劇,並獲得同年艾美獎提名。

若澤 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失明症漫記》(Blindness)

西方國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勢。政府在驚恐中將失明的男男女女關進了廢棄的「瘋人院」,以期在隔離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與無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夥盲人強盜入院後以武力壟斷了食品的分配權,更慘無人道地強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謀的少婦,逆來順受的丈夫,熾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惡棍,演繹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人性中的惡與善在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薩拉馬戈於199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葡萄牙迄今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

約翰·巴裡(John Barry)《大流感》(The Great Influenza)

《大流感》書籍講述了1918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該流感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2500萬至1億人死亡。《紐約時報》認為,《大流感》「提供了一個精確而清醒的模型,讓我們重新審視新冠疫情」。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第25個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日』2020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什麼
    在我們的生活中,讀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們會鼓勵大家去讀書,去吸收知識,在世界讀書日到來的時候我們會想要多了解一些這個節日,那麼2020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 洛陽將舉辦多項線上閱讀活動,迎接世界讀書日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菊 通訊員 劉夢剛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洛陽市少兒圖書館將舉行一系列線上閱讀活動。 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4.23世界讀書日優秀讀物展》(4月23日)內容: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本展覽通過對國內外文學獎項的梳理,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普利茲小說獎,介紹部分最具影響力的獲獎作品,讓更多人愛上文學,愛上閱讀,走進閱讀的世界,享受閱讀的樂超!
  • 世界讀書日:VIPKID超3000冊英文繪本定向免費開放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如期來臨,「雲讀書」成為此屆家長和孩子的閱讀「新寵」。最近公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表明: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高達79.3%。就青少群體來看,據在線少兒英語行業首個線上圖書館——VIPKID數字圖書館的數據顯示,館內每周都有約16萬學員在線使用,書籍的點擊量高達三四百萬。
  • 珠海社會各界廣泛開展讀書活動倡導全民閱讀
    吳長賦 攝  2017年4月23日是第21屆世界讀書日。為推進文明城市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師生精神生活,營造良好閱讀氛圍,4月21日,由珠海團市委、團香洲區委主辦的「經典誦讀·書香校園」4·23世界讀書日青少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 世界讀書日丨湖南岳陽邊檢站開展「悅分享」讀書活動
    紅網時刻4月23日訊(記者 陳奧男 通訊員 龍國華 胡俊寶)「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時間一秒一秒過去,而一秒與一秒之間,似乎隔著永恆……」為迎接第25個世界讀書日的到來,進一步激發民警讀書熱情,4月22日,嶽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組織舉行了一次特殊的聚會
  • 西充縣2020年「4 23世界讀書日」活動倡議書
    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西充縣全民閱讀活動指導委員會向全縣人民發出如下倡議: 4月23日這一天,告訴親人和朋友:「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讓我們共享讀書的快樂」; 在這一天,走進伴你終生讀書的學校----圖書館; 在這一天,走進書店,買一本自己喜愛的書,開始閱讀;
  • 2018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日 2018世界讀書日的由來及意義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讀書才有出息,很多人都自動理解為,要去學校讀書才有出息。不可否認這樣的理解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其實也沒錯,但是卻曲解了讀書意思。讀書不是或者不僅是在學校的學習,更多的是自身的修養與提升。而現在真正讀書的人已經愈來愈少了。你還記得世界讀書日是什麼時候嗎?2018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日?今年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號?
  • 4.23世界讀書日 西峽仲景養生小鎮樊登讀書買一年送一年
    又是一年春草綠,春暖花開讀書時,沒錯呀,這麼舒適的天氣就適合讀讀好書!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要到了,南陽禮樂文化邀您一起來讀書!2020年4月21日-4月24日,樊登讀書即將開啟4天閱讀狂歡,VIP買1年送1年,全場好書好課5折搶!更有超多活動權益待領取!
  • 世界閱讀日|關於閱讀這些大咖和你聊一聊
    想盡情拋出有關閱讀的問題、想看喜歡的名人嘉賓更親切有趣的互動,甚至還想對一間書店的未知「秘密」一探究竟……這些願望,在今年世界閱讀日期間,讀者們都可以實現。閱讀3000問:有讀有問,好禮相送想讀書卻不知道哪本書和自己『氣味相投』?空巢青年如何過上精緻生活?疫情之後我們需要學習哪些實用經濟學?……作為「閱讀泰dou」首發的線上話題互動活動:「閱讀3000問」中,西西弗書店將於抖音發起#閱讀泰dou#話題,面向讀者徵集閱讀趣事、生活難題及精彩書單。
  • 一周文化講座|世界閱讀日:生活需要什麼樣的閱讀?
    25個歷史八卦,25個健康理念,另闢蹊徑,把醫院、醫學、醫生、醫療跟人類歷史糾纏一處,插科打諢、寓教於樂,輕鬆跨界;八卦為表、嚴肅為裡,內心是醫學工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深扒一下這位「多重人格「的醫學高手和科普段子手。
  • 世界讀書日五個人的讀書建議:什麼是最好的書?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適逢第九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期間,我們邀請五位開了童書選書課的作家、閱讀推廣人給不同年齡的孩子不同的讀書建議。希望能向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傳遞一種更深邃的價值觀: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種權利的意義,要大於任何書單,甚至要大於 「世界讀書日」本身。  什麼是「最好的書」?這個答案很簡單——最適合孩子的書,就是最好的書。
  • 如何閱讀(正確有效的讀書)
    如何閱讀(正確有效的讀書)學習閱讀的本質:閱讀學習之前必須了解一個事實,任何的學習閱讀本質上都是充滿了無聊和辛苦的,因為你在走出舒適圈嘗試一些你沒有做過的事情,在不斷的拓展你的大腦連接新的神經元和重構運行路線突破你現在的極限範圍
  • 世界讀書日系列策劃之你敢挑戰孩子的書單麼:《三體》《人類簡史...
    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4月23日)即將來臨之計,4月19日至22日,大河網記者隨機選取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金水區實驗小學等學校進行調查,並對結果進行剖析。通過調查發現,孩子們不僅閱讀量大,而且閱讀範圍廣,甚至有些適合成年人閱讀的書籍他們都有所涉及。而與孩子們相比,不少家長的閱讀量,用孩子們的評價「呵呵!」
  • 學海無涯,以書為伴(致世界讀書日)
    4月23日,是一個專屬於書和讀書人的日子,是一個全世界人一起行動的日子,它就是「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我們的現代社會朝著閱讀社會而去發展,讓書本成為生活中的形影不離。
  • 世界讀書日,沈石溪、李元勝、弋舟喊你來讀書
    4月23日,恰逢世界讀書日,為提升文學閱讀的社會參與度,特別是關注、幫扶鄉村和貧困地區青少年的文學閱讀,由平安公益基金會聯合中華文學基金會共同發起的「愛不孤讀—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計劃」將正式啟動。本計劃將邀請作家面向城市與鄉村的青少年推出系列精品文化課,助力青少年提升文學素養。
  • 世界讀書日|名家巨匠談讀書
    原標題:世界讀書日|名家巨匠談讀書 梁實秋所以世界上有那麼多有書癖的人,讀書種子是不會斷絕的。道德名譽的觀念本多半從書本中來,不恤聲名與不好讀書亦有相互的關聯。 在這一味好利的空氣中尋求讀書樂,豈不難於上青天,除非我們把兩者混合。假如我們能夠立一種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祿之途必出於讀書,近乎從前科舉的辦法,這或者還有人肯下十載寒窗的苦工。嚴格說來,這已失卻讀書的真意義,何況這制度的確立還遙遙無期。
  • 中國幾千年的讀書傳統,是誰破壞了現在孩子的閱讀習慣?
    原標題:中國幾千年的讀書傳統,是誰破壞了現在孩子的閱讀習慣? 看點對比其他國家,同齡中國孩子的閱讀量相差甚遠。但我們的孩子就不愛讀書嗎?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本次調查執行樣本城市為52個,調查的有效樣本量為22415個,城鎮樣本17091個,農村樣本5324個。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34本。
  • 外媒稱地球小冰河期來臨 寒冬現象或持續30年
    英國《每日郵報》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已來臨」。現象歐洲:寒流狂襲,英國或成南極近期,歐洲地區持續遭遇強冷空氣,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百年來最低氣溫。截至4日,歐洲各國共計確認凍死超過260人。2月3日,由於暴雪,塞爾維亞17個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暴風雪使羅馬尼亞多地公路交通癱瘓,大量航班和列車車次被延誤甚至取消,近千所學校停課。義大利羅馬2月3日遭遇大雪襲擊,據當地媒體報導,冬季氣候溫和的羅馬上次遭遇如此大雪是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衛生部高官稱,寒流將在本周末抵達英國,屆時英國可能比南極更冷。
  • 如何閱讀(讀書經驗分享)
    而要提高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那就不得不提到讀書。說到讀書,很多人覺得,讀書很簡單,我們都是從小就讀到大的,二十年的寒窗苦讀的功力不是白費的。但是,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同樣是讀書,有的人可以讀到清華北大,可以讀本碩博後,有的人只能專科,甚至中學小學呢。區別在哪裡,是智商麼,但是智商是可以通過讀書提升的。
  • 一封倡議書,一場不斷延伸的閱讀體驗
    倡議書中寫道,在「4.2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西藏圖書館向全區各族人民倡議:倡導低幼兒童家長與書相約;倡導青少年與書相約;倡導幹部、群眾與書相約;倡導農民朋友與書相約;倡導社區居民與書相約;倡導西藏圖書館等各級公共圖書館深化免費開放。倡議發出,在無限明媚的春光裡,一場又一場不斷延伸的閱讀體驗,在拉薩美好的暖陽下如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