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普克納:疫情之下,人類是同一個物種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馬丁·普克納:疫情之下,人類是同一個物種

疫見世界觀

海外大咖訪談錄之七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影響遠未消停。如今,全球累計確診與死亡人數仍在繼續增加,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疫情影響。而未來危機的徹底解除,也有賴於全球科學界、醫療界等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

早在400年前,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就寫下那著名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環球同此時刻,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自立於這場災異之外。

疫情之下,人類該如何相互守望?新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哈佛大學教授馬丁·普克納——其代表作《文字的力量》關注的,正是文字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

在今年1月底疫情之前,普克納原本打算來成都待一個月,但後來計劃擱淺了。對於眼前的疫情,他最擔心的是世界的撕裂和對立。在他看來,此時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刻都更需要人類的團結互助,他希望文學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彌合世界、增進理解與互信的作用。

美國疫情大暴發,部分源於虛妄的優越感

新京報:目前,美國仍是全世界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你認為疫情在美國嚴重失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普克納:毫無疑問,美國在此次疫情中受到沉重打擊。不過,在掌握更多信息之前,我不想在國家之間進行太多比較。新冠病毒給所有社會都帶來壓力,它們揭示了各國存在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在美國,問題是中央政府過於弱勢,我指的是權力結構所導致的弱勢,而不僅僅是現任總統的原因。在我們的制度中,中央政府的弱勢幾乎是必然的,這反映在民眾對政府的高度不信任,許多人希望政府儘可能少地去幹預他們的生活。這種政治體制自有其優勢,但在這樣的危機中卻是可怕的。

新京報:此前,川普總統多次與紐約州州長科莫「打嘴仗」,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不能協調一致,是否也耽誤了疫情的防控?你如何評價美國各級政府、醫療機構和NGO組織的防控與救治措施?

普克納:在這套制度體系之下,美國各州州長比許多其他國家的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權力,它們能更獨立於中央政府,各州是各種防控實驗的獨立實驗室。在目前的情況下,這個系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不能很好地運行。

回想起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當然應該早點採取行動,但之所以耽誤,其中一個原因恐怕是人類傾向於不去相信破壞性的新聞,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有一種錯誤的文化優越感。義大利疫情暴發那會,他們就說,那是由於義大利人口老齡化,而且,義大利人喜歡在臉頰上互相「殘殺」,而我們這裡會有所不同。好了,現在我們為這種虛妄的優越感付出了代價。

應以疫情為契機,思考人類的共同命運

新京報:在此次疫情中,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社會,都存在大量針對特定種族或地域的歧視,以及相互指責和推諉,疫情引發了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空前高漲,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疫情期間的隔離和封鎖,使許多全球性的產業鏈被迫打斷,這是否會導致逆全球化?

普克納:是的,這對我來說是整個危機中最痛苦的一面,在壓力之下,人們傾向於責怪他人。我擔心這場危機會加深中美之間的隔閡,比如,此前,我的一個德國兄弟,在阿根廷的一個電影拍攝現場,就遭受了很多歧視。因為,當時德國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很高,人們擔心會被他感染,布宜諾斯艾利斯公寓樓的人希望他能搬出去。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事情在發生。

不過,我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會促使我們再次把人類視作一個單一的物種。我的意思是,無論是通過感染,還是通過免疫,它在生物學層面確實改變了我們。也許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更認真地思考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共同命運。

新京報:疫情暴發後,你每天的生活是怎樣安排的?對周圍生活的變化有哪些感受?

普克納:我很幸運,住在一個帶院子的房子裡,只有我和妻子阿曼達,這裡比平時更安靜。我們經常做飯,我還開始烤麵包,但是這種近乎正常的感覺是有欺騙性的。

我們會通過上網和看電視,來了解外面的情況,這會影響我的感受。我現在會感到害怕,會為我愛的人、我的家人和朋友擔心,我也害怕失去我所熱愛的生活,包括旅行。我原本計劃去成都待一個月,但現在恐怕去不了了,甚至可能明年也去不了。對我來說,這一切就像過山車一樣,時而沮喪,時而又充滿希望。

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講述好這場危機故事

新京報:在瘟疫蔓延的時刻,許多文學作品被人們反覆談起,比如《瘟疫年紀事》《鼠疫》《十日談》《車諾比的悲鳴》等,你如何看待文學與災難之間的關係?那些關於災難的文學或紀實作品,對人們認識和應對災難有何幫助?

普克納:是的,文學在幫助我們處理災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難(其實這兩者經常難以劃清界限),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我們是通過講故事來理解世界的。這無疑會再次發生。但我注意到,你提到的這些文本,都是在真正的災難發生很久之後才寫的。同樣,我認為我們也需要時間,才能講述好這場危機的故事,無論是通過集體的方式,還是個人的方式。

新京報:你的《文字的力量》談到許多經典文本對歷史的塑造作用,但並沒有選擇關於災難的文學作品,如果此書再版,是否會加上一部相關著作?

普克納:的確,我的書中沒有談到經典的災難小說。但有趣的是,當我在疫情之下重讀這本書時,不禁注意到我所談論的文本中隱藏著多少災難。我們可以從吉爾伽美什史詩開始看,這是洪水故事的起源,洪水也發生在《舊約》之中。所以可以說,在《文字的力量》開篇,就寫到所有災難小說的起源。在個人層面,在荷馬的《奧德賽》中,奧德修斯也是從一場災難走向另一場災難。

事實證明,可怕的事情發生在所有偉大的作品中,包括我為這本書選擇的那些文本。如果我現在來寫《文字的力量》,我可能仍然會選擇相同的文本進行解讀,但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討論它們,我會更加關注洪水、冰凍、瘟疫、戰爭,以及這些文本中的所有其他災難。

新京報:瘟疫具有某種神秘性和不可知性,它往往伴隨著謠言、恐慌和陰謀論,非理性的言論大有市場,你如何看待瘟疫期間的這種社會心理和言論?

普克納:是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恐懼滋生陰謀。但問題在往更深層次發展,我注意到我們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是如何像專家一樣行事,去閱讀新聞報導、統計數據、關於最新藥物試驗的報告等。

這讓我想起一戰和二戰期間人們的所作所為,把地圖掛在起居室的牆上,移動大頭針來調整不斷變化的前線,收聽最新的新聞戰報,似乎要變成對戰爭發號施令的將軍。同樣,如今我們都在成為業餘的病毒學家,那可能不太理想,但似乎不可避免。

從視頻會議到在線教學,已瞥見後新冠病毒時代影子

新京報:威廉·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等作品,都在談論人類與瘟疫之間的關係,這是過去被人們忽視的領域,你如何看待瘟疫對人類歷史的塑造作用?你認為此次疫情會對世界格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普克納:是的,我非常欣賞那些書。這場危機的深層根源是我們的農業、久坐的生活方式,使馴養的動物和人類接近。正如賈雷德·戴蒙德所指出的那樣,病毒就是這樣從動物跳到人類身上,這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歷幾千年前的一個選擇的後果。

瘟疫總是帶來結構性的變化,在中世紀和現代早期,歐洲加強了對猶太人的控訴,猶太人被選為替罪羊。由於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瘟疫也帶來了新的節省勞動力的技術,改變了世界。從視頻會議到在線教學,我們已經瞥見後新冠病毒時代的影子,未來還會有更多變化發生。

新京報:人類面對全球性的疫情危機,所有人的生活節奏都被迫打亂,許多家庭陷入死亡和病痛的陰影之中。對於此次疫情的暴發和應對,你認為有哪些需要著重反思的問題?

普克納:從我個人來說,疫情讓我覺得死亡比以前想像的要近得多。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都是死於其他原因,例如,我父親在50多歲時死於一次航海事故。但疫情使死亡更接近了,這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看法,我不太清楚後果會是什麼,但我覺得有些事情在發生,只是現在還不能意識到。事實上,你的問題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這點。

新京報:疫情的最終結束,必然要依靠全世界的精誠合作,但目前的國際合作遇到很多阻力,你認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民間社會能做些什麼?

普克納:顯然,它們需要加強合作,但這很困難。我不想把注意力放在別人應該做什麼事情上,而是去思考我能做什麼。我希望通過教授世界文學,以及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對話,來為加強國際合作發揮一點點作用。

人是會講故事的動物,人類通過故事來理解世界。我關注故事是如何被建構的,並試著去想,我們需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講述這場新冠病毒的故事。這是我對文學的理解,文學或許會把人們聯結在一起,引導人們看到其他的文明,儘管有時候力量微弱。所以,我們應該一起努力找尋書寫故事的方式,來講述此刻的巨大災難和人們的焦慮。

□新京報記者 徐學勤

名片

馬丁·普克納

美國哈佛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戲劇教授。在冷戰年代出生於德國紐倫堡。曾就讀於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歐文分校,在哈佛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其研究與寫作主要集中於世界文學、戲劇與哲學領域。有《怯場》《反對劇場》等著作,其中,《文字的力量》於2019年被引進中文版。

新冠病毒給所有社會都帶來壓力,它們揭示了各國存在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我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會促使我們再次把人類視作一個單一的物種。

文學在幫助我們處理災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難,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180萬年前人類頭骨驚人發現:古人類為同一個物種
    180萬年前人類頭骨驚人發現:古人類為同一個物種 2013-10-19 08:14:43 來源:中國日報網 免費訂閱30天China Daily雙語新聞手機報:移動用戶編輯簡訊CD至106580009009 據英國廣播公司10月17日報導,科學家經過比較發現,距今180萬年的古人類頭蓋骨與能人、魯道夫人和直立人有相似之處
  • 疫情之下看《流浪地球》:末日時刻拯救人類的英雄,只有人類自己
    最初,這不過是一座火山噴發,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沒有人在意這個災難,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還記得影片《流浪地球》的開場白嗎?延綿幾個月的澳洲森林大火,至今肆虐海外的新冠病毒疫情,駛向太平洋的多艘米國軍艦……2020年開年,似乎用的是《流浪地球》的打開方式。
  • 疫情封鎖之下,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卻迎來「嬰兒潮」
    多年來,非洲的山地大猩猩一直都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處於「極危」狀態,距離野外滅絕僅僅一步之遙。
  • 「同一個地球」峰會在法國召開 重啟「綠色外交」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1日,由法國倡導的「同一個地球」峰會在巴黎召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德國總理默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約30多名各國政府首腦、政府組織和國際組織負責人應邀以視頻形式出席會議。
  • 蒼穹之下,萬千物種,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昨天,世界穿山甲日,收到一封穿山甲給人類的一封信:此次疫情,讓我們看見全國人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在一系列的災難面前,發現原來全球都是命運共同體。病毒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全球經濟受到影響、亞馬遜林火剛熄、澳大利亞山火又起、火災直接導致10億動物死亡,蝗蟲無處安身席捲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加速融化、海洋珊瑚銳減、海冰破裂企鵝淹死、更多生物面臨滅種威脅……想起《流浪地球》中的那句臺詞:「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 人類真能徒手打死豹子嗎?歷史上僅3人成功過,都用了同一個絕招
    手中有武器或工具,人類是無敵的,但如果人類赤手空拳,依然不是一些猛獸的對手。豹一般指花豹,它是貓科、豹屬的大型肉食性動物,由於背部的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很像是銅錢,因此有「金錢豹」之稱。現存豹屬有虎、獅、美洲豹、雪豹和花豹五個物種,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花豹化石是從坦森尼亞出土的牙齒碎片,經過鑑定,大約是250萬年前。
  • 疫情之下,人性各異
    疫情之下,每個人民都有義務去共同配合「抗疫」,但顯然有的人並未意識到。據中新網,1月4日瀋陽市公安局瀋北分局官方微博4日發布通報稱,3日12時許,瀋北新區虎石臺街道文化社區居民郭某某(男,34歲)與其妻子黃某(女,33歲)到社區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時,因被檢測人員不足10人需要等待(檢測試劑為10人一組)而產生不滿,並對現場工作人員進行謾罵。
  • 【活動預告】「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生態科普雲...
    從新冠疫情伊始人們對野生動物宿主的恐慌,到反思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我們已經意識到並在重新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相互關係。為了探討疫情下的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雲沙龍——「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將於2020年7月2日舉辦。
  • 時尚,在疫情之下
    時尚行業,在歲月靜好的和平時光裡是錦上添花的存在,而在這陰霾籠罩之下的非常時期,它又能給我們帶來些什麼呢?Armani先生在這些中國模特們的簇擁之下為中國獻上關心和祝福。 時尚,在歲月靜好的和平時光裡是錦上添花的存在,而在這陰霾籠罩之下的非常時期,它也能成為那劃破黑暗夜空的一道光線。
  • 這才是奧特曼真正的想要保護人類的原因,我們是同一個祖先!
    奧特曼已經播出了50多年了,但是奧特曼這一系列車上,劇中有很多謎團,還是沒有人能解開,小編覺得最大的謎團就是奧特曼為什麼要保護人類?直到今天,小編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才覺得奧特曼可能是因為這種原因來保護地球的。答案就是地球人應該和奧特曼是同一種族。
  • 疫情之下的動物園世界|斯堪森|露天博物館|羅馬動物園|疫情
    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可能還會對斯堪森附近的ABBA博物館(ABBA The Museum)感興趣斯堪森露天博物館導覽圖,水族館就在上圖的大門附近,動物園則基本集中在園區的北端,截圖自該博物館官網受這條朋友圈消息的啟發,自己忍不住去看了看去過的那些動物園的官網,想知道疫情之下動物園們的應對和狀況
  • 馬丁·普克納談世界文學、宣言與戲劇
    馬丁·普克納(澎湃新聞 劉箏 繪)哈佛大學戲劇、英語文學與比較文學「拜倫和安妮塔·維恩」講席教授馬丁·普克納(Martin Puchner)最新被翻譯為中文的著作《文字的力量》()是一部文學的全球史。去年,《上海書評》在清華大學專訪了普克納教授,請他談談世界文學,以及他關於宣言(manifesto)這一文類的研究,和他在哈佛的戲劇項目。
  • 希區柯克《群鳥》新論:疫情之下重新審視自然對人類的反噬
    在之前我們從《群鳥》中所接受的感知,很多情況上我們抱著一種隔岸觀火的超然心態,但今年一場突襲而至的新冠疫情,卻讓我們感知到這種來自大自然的莫名來歷的危險,正是按照《群鳥》裡那種愈演愈烈的升級流程,不斷向我們層層加碼,逐級累進,步步驚心。
  • 疫情之下,數據的 100 種表達
    歷史上人類和傳染病經歷了怎樣的糾纏史……突然間,科普遇上了它最好的時代。回形針PaperClip: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嚴肅的人口學八卦:為什麼新冠肺炎武漢病死率高於全國?澎湃新聞·美數課:圖釋兩千年傳染病史:若瘟疫無法被根除,該如何與之相處?
  • 地球有人類以外的第二種人嗎?一種會說謊的猿,導致兄弟物種滅絕
    人類與黑猩猩是人猿總科之下的人科動物,長臂猿則是人猿總科之下的長臂猿科動物,這是人猿總科與人科的區別。 獅子、老虎、豹子、美洲豹、家貓都屬於貓科動物,獅子、老虎、豹子是貓科動物之下的豹屬動物,家貓則是貓科動物之下的貓屬動物。雖然獅子、老虎和豹子都是豹屬,但是,它們不是同一個物種。
  • 疫情之下,你是否更想看清未來?
    未來,是人類從未停止探索的話題。2020年,當我們站在時代之交,看著又一個十年切換而變化斐然的世界,恍然已置身當年的「未來」。2020年全人類正在經歷的新冠疫情「大考」,加大了大家對未來的猜想:未來科技能否帶領人類戰勝更多的未知病毒?人類的發展還將遭遇哪些威脅?面對未來,人類還能做哪些準備?
  • 疫情之下,這場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
    本屆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在嚴格執行了14天隔離期後,30日,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他在上海市舉辦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做主旨演講。
  • 疫情之下,群居動物如何繼續一起撒歡?
    疫情之下,窩家照樣可撒歡兒?高考結束啦,看到考生衝出考場,樂劈叉的樣子,有網友回覆:「多年之後你們會發現,今天自己離開的是天堂。」對哦,疫情之下,我們去哪兒能撒歡哦???2020,不知你是否和小編感覺類似:一閉眼兒,一睜眼兒,大半年過去了…你媽知道你在外面聚會,一個奪命連環call打過來:「不要命了?都啥時候了,還在外面聚聚聚?
  • 疫情之下,杭州的新符號
    在疫情之下,「數字治理」已然成為杭州的一個新符號、新品牌。在3月12日召開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舉行了第一次黨委(黨組)書記改革工作述職。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在會上就明確表示:杭州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努力打造「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 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屬於同一個「種」,但不是同一個「簇」
    視頻截圖同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許文波表示:不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是同一個病毒。隨後,陳煥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新型冠狀病毒不是SARS冠狀病毒,此前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表述存在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