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的《鼠疫》,疫情之下的一本書,只要堅持勝利總屬於我們

2020-11-30 小萬愛讀書

最近在看關於武漢新冠疫情的電視劇,不管是正在更新的《在一起》還是已經大結局的《最美逆行者》,劇中的情節多次令我流下淚水。疫情的堅守和溫暖讓我想起我很久之前讀過的一本書作家阿貝爾·加繆的《鼠疫》。《鼠疫》中的情節我與現實一一的印證,最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文學跟現實總是如此的相似。武漢的所有一切好像是《鼠疫》中奧蘭城的翻版,只不過現實比文學更加的令人感動。

書中疫情的發展也是迅速地,從發現死老鼠開始,到奧蘭城宣布封城,也是如同武漢一樣,僅僅的是幾天的時間。以人為本的國家,總是把人的生命放在其他一切的前面。就如同這次的新冠疫情,我們國家的反應也是迅速地。武漢的封城,各地誌願者的大量湧入都讓我們淚目。

裡厄醫生在《鼠疫》這本書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正是令我們還至今緬懷與尊敬的李文亮醫生嗎?每一場疫情都有一位偉大的吹哨人。當叫賣晚報的商人高聲呼喊,宣告鼠疫不存在的時候,裡厄醫生卻發現了看房老人的不對勁,最終才會有奧蘭當地政府的快速應對。還記得李文亮醫生嗎?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張在病床上溫柔又正直的臉龐。

裡厄醫生是《鼠疫》中奧蘭這座城市的吹哨人,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只有一位吹哨人,他們為我們搶救我們親人的生命贏得了緊迫的時間。《鼠疫》當中的裡厄醫生像是我們武漢這座城市所有醫生的化身,裡厄醫生也是在封閉的孤城裡艱苦的奮鬥,期間還與自己親愛的妻子分離,他帶領著奧蘭城市的人們,最後戰勝了鼠疫這場巨大的挑戰。

當奧蘭政府宣布鼠疫發生後,奧蘭城如同今日曾經的武漢一樣,書中的人民全部在城中自行在家隔離,但封城後人們的行為卻跟今天人們的行為如出一轍。有人參加了教會組織,去進行集體祈禱。有人無視封城的現實,像書中的記者朗貝爾一樣,試圖從孤城裡逃出去。還有人組建了志願衛生防疫隊。有的人抓住了鼠疫的商機,大發橫財,就如同我們的口罩價格瘋漲一樣。還有一部分人像《鼠疫》中的格朗一樣,始終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分內的工作。這不正是武漢所經歷過的事情嗎,儘管又害怕,但是最終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承擔。

《鼠疫》這本書幾乎把所有疫情中發生的事情都預料到了,在《鼠疫》中我們也能體會到人情的溫暖,有裡厄醫生處於危難之際得不放棄,就如同《在一起》中不放棄一個病人的那些馳援武漢的醫生,最讓我感動的是電視劇中的一段對話:你怕不怕。怕。你不怕嗎?我也怕。兩個演員相視一笑,繼續奮戰在搶救新冠病患的忙碌工作中。《鼠疫》這本書真的令人感動,我只一個感性的人,不僅在看《在一起》的時候,我哭了,我還記得觀看《鼠疫》這本書的時候,我也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疫情到來時,我們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但是當每一個渺小的力量匯聚起來,我們的力量就是巨大的。對於疫情,我們或許消滅不了它,但是我們不曾向它屈服,我們的勝利中有著親人離去,有著痛苦的淚水,但是我們就像《鼠疫》中的一位平凡的小說人物,組成了這場勝利的每一部分。加繆為我們留下了這部偉大的作品,也許往後的日子還會發生意外,但是只要團結在一起,我們害怕什麼呢?

相關焦點

  • 袁晞:加繆的《鼠疫》寫的也是我們
    我認真地讀過兩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第一次是1980年秋天買到上海譯文社顧方濟、徐志仁的中譯本時,另一次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北京流行,困在家中不知所措的時候。頭一次看,雖然對書中人們面對瘟疫時的種種態度印象很深,可畢竟是局外人;非典流行,不知是怎麼的,最先想到的是加繆、是《鼠疫》,再拿起書本自己卻不幸成了疫區中人,讀來感同身受,是一種沒有災難經歷的人無法體會的震撼。加繆敘述的是阿爾及利亞奧蘭市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瘟疫。
  • 72年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寫了什麼?
    無奈之下,他只能依靠朋友的引薦,在1940年來到了巴黎。由於戰爭的原因,加繆與家人一時間音訊斷絕,焦灼不安。在這樣的心情下,他開始描寫《鼠疫》中被隔離的城中人的生活狀態與心理波動,格外逼真動人。並且,加繆在書裡就把帕納魯作為天主教神甫的名字,正好迎合了自己的療養地。
  • 加繆《鼠疫》: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也就是現在我們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來講:人生實苦,唯有自渡。一、加繆,何許人也?在1995年,法國調查機構BVA發起了一場民意調查,其中有一道題「20世紀作家中誰最讓你心動」。調查發現,加繆拿到了4.5的高分,而薩特只有0.8分。
  • 疾病不可怕,怕的是不曾起身反抗──加繆與《鼠疫》交織重疊的世界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 加繆當疫情肆虐,人們努力抗疫的同時,文學大師加繆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無他,就是這本1947 年出版的《鼠疫》。整本小說不可思議的具有既視感──從一剛開始政府的漠不關心、到封城後人與人的隔離,最後再到人們瘋狂的搶購物資(只是加繆沒料到現在人們搶購的是衛生紙)。
  • 加繆《鼠疫》:在災難面前,拯救人心比世道艱難更困難
    在加繆的作品當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是他的作品《局外人》,而對於他的另一部作品《鼠疫》,卻並不太熟悉。《鼠疫》的故事敘述者,主要是一位名叫裡爾的醫生。通過他的講述,讀者們跟著他回到了那一個春天至來年2月發生的恐怖鼠疫。
  • 加繆經典《鼠疫》熱銷 法國人防疫很「洋氣」
    巴黎3月3日電(龍劍武)新冠肺炎疫情在法國逐步蔓延,加劇了民眾緊張不安的情緒。由於擔心供應短缺,很多人爭相囤積米麵糧油等物資。除了搶購日用必需品外,具有閱讀傳統的法國人也不忘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近期銷量激增。
  • 象徵的,人性的——讀阿爾貝·加繆《鼠疫》
    作者:路來森  歷來,似乎都把法國作家加繆的《鼠疫》看作一部象徵小說,連加繆自己都說:「《鼠疫》顯而易見的內容,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鬥爭。」  這,或許也是對的。
  • 《鼠疫》:加謬不是在虛構,而是體察了瘟疫中真實的人生面相
    加繆的這本書出版於1947年,他因為「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加繆最流行的一本書是《西西弗斯的神話》,說的是一個叫西西弗斯的人一直不停地向山上推動大石,等到推到山頂的時候又讓它滾下來,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多年前讀到這個寓言的時候,覺得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 《鼠疫》,這一次我們不是局外人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一部虛構的存在主義小說。 小說裡虛構了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奧蘭小城,猝不及防地爆發了一場持續近一年的鼠疫之災,隨著疫情的一步步嚴重,城中形形色色人開始了不同的掙扎和救贖。
  • 豆瓣9.1,這本書帶你看懂疫情下的謠言、恐慌與真相
    雖然國內疫情高峰已經過去,但這不代表疫情已經遠離了我們。這本書太適合現在閱讀了!而小編恰恰覺得,剛剛經歷過疫情的我們,更能從這本文學經典中讀到反思和力量!而《鼠疫》之所以歷經73年至今暢銷不衰,正是因為它講透了疫情下的謠言、恐慌與真相!
  • 也許被高估了的世界名著——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鼠疫》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最近在國內又火了一把,同小說《花冠病毒》、老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等作品的再度走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才把它讀完——不是我的閱讀速度太慢,平常一天讀十多萬字的小說也不成問題,實在是書中只有少部分章節描寫精彩,大多數內容乏善可陳
  • 「鼠疫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
    ——加繆《鼠疫》疫情期間讀鼠疫,與其說是恰逢其時的應景之舉,不如說是望文生義的歪打正著。加繆所寫的鼠疫,同現實中的疫情只是同名,並沒有實際上的聯繫,而更多的是一種隱喻,一種對生活的隱喻。在生活中,許多人將疫情同戰爭相比,但其實這是一種蹩腳的比喻,因為這種比喻並不準確,除了凝聚人的精神,再沒有別的意義:戰爭,一向有勝有敗,而疫病無所謂成功或者失敗,除非人類因此滅絕了(而這個時候談「勝負」恐怕已無意義),否則人類一定是「勝利」,其區別只在代價的多少。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鼠疫》的象徵性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反抗」從根本上始終是一種重建價值的行動,它之所以在反對並打破著什麼,是因為它首先在贊同與堅持著什麼,這也是加繆從否定走向肯定的一貫方式。就像1945年他在《關於「反抗」的評註》開篇所說的那樣:「什麼是反抗者?一個說『不』的人。但如果說他拒絕,他卻從未放棄,所以他也是一個從一開始就說『是』的人。」
  • 加繆經典名著《鼠疫》:一場大災難下人性的考驗
    ,加繆是其中之一(1957年得主,時年44歲),比英國作家吉卜林獲得該獎項時大了兩歲(吉卜林是1907年得主,時年42歲)。除了成名作《局外人》(1942年),加繆的另一部代表作為《鼠疫》(1947年),這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第一個人》是未竟的長篇小說,為他的女兒整理出版)。《鼠疫》的情節並不複雜,寫發生在阿爾及利亞奧蘭城的一場鼠疫所引發的故事。
  • 從三種衝突關係中裡厄醫生的形象,分析作品《鼠疫》的魅力
    比如:裡厄和加繆都家境貧寒,都是無神論者。這些特徵,都是加繆和裡厄的共同點。《鼠疫》採用了第三人稱來講述故事,聽起來冷峻、疏離,但在實際行動中,裡厄是富有犧牲精神的英雄。關心公眾健康,為他們日夜操勞,站在了受害者的一方。他希望跟大家一起戰勝這場疫情,拯救大多數人的困難。小說的人物在加繆的描述下,都刻畫的很形象。通過和其他人物所造成的衝突,更表現出裡厄對這場疫情的態度。
  • 《鼠疫》: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物狀態變化及所含人文精神
    《鼠疫》是一本1947年出版的小說,出自阿爾貝·加繆。小說講述了阿爾及利亞一個平靜的濱海小城奧蘭突發鼠疫後,城市封閉,人們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心裡充滿恐懼、無助以及對生存的渴望,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都被放大。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裡厄醫生和一群勇敢者一直與鼠疫奮力抗爭,最後戰勝了鼠疫。初讀這本書時,我被小說的結構,尤其作者對人物內心的描寫所吸引。
  • RDV時間·北京|李洱×苗煒:作為「局外人」的加繆
    1942年,他憑藉《局外人》一舉成名,1957年,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徹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當時法國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加繆主要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話》《反抗者》《正義者》等。他的經典作品《局外人》開篇第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像加繆《局外人》美國版序言裡面說的,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不為你的母親死而流淚的話,你可能會被判處死刑。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和社會上,我們不願意假裝客套,或者不願意遵循約定俗成的規範,或者覺得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這個對於年輕人來說是特別常見的一個情感。所以我總覺得只要對這個世界感到隔膜的人存在,《局外人》就會永遠暢銷下去。
  • 《鼠疫》銷量大增,《花冠病毒》搶手,疫情文學閱讀受追捧
    馬爾克斯曾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中說,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一段時間以來,這本書一下就擊中了讀者的「軟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與疫情有關的非虛構和虛構作品,引起了讀者的熱切關注,疫情文學閱讀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
  • 加繆的經典之作《局外人》是如何誕生的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驟然熱銷。毫無疑問,加繆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國現代主義作家之一,這不僅因為他定義了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的經典形象,或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人們熱愛閱讀加繆,更多還是源於作品本身蘊藏的巨大的愛、責任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