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加謬不是在虛構,而是體察了瘟疫中真實的人生面相

2020-12-05 瑾瑜有玉

加繆的這本書出版於1947年,他因為「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加繆最流行的一本書是《西西弗斯的神話》,說的是一個叫西西弗斯的人一直不停地向山上推動大石,等到推到山頂的時候又讓它滾下來,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多年前讀到這個寓言的時候,覺得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既然推上去又滾下來,那推上去還有什麼意義?當時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釋是:過程本身就是生命,就是意義。有點像日本作家北野武「向死而生」的意思,人既然註定就是要死,要走向最終的結局,那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在於那個強烈的要生的欲望以及頑強生活著的過程,我想跟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是一個道理。

而《鼠疫》到底說了什麼呢?其實,鼠疫就是一個寓言。而這個寓言是什麼,也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加繆以一種隱喻式的寫作,寓言式地表達法西斯對人的戕害;也有人認為,鼠疫就是荒謬生活的象徵,裡厄醫生、朗貝爾、塔魯、科塔爾、格朗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態度。以更貼合我們當下的一種解讀,我選擇第二種對寓言的解釋,來闡釋我的一些觀感。

00.鼠疫發生前夕

這本書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發生在奧蘭的奇特事件作為素材,通常認為,這些事件本不應該發生在那裡,情況有點反常。因為奧蘭確實只是一座普通城市,只不過是阿爾及利亞濱海的一個法國海外省的省會。

這座城市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跟別的城市相比,實在是找不出特別的地方。這裡的人跟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人一樣度過工作日和周末,工作日努力賺錢,因為他們都愛錢。他們也喜愛尋常的樂趣,他們愛女人,愛看電影,愛泡海水澡,不過,這些都只在周末。真的是尋常得不能再尋常了。

但是,有一天,四月十六日上午,裡厄大夫走出診所的時候,在樓梯間絆到了一隻死老鼠。一開始,他不以為然,但是走出樓梯的時候,總覺得不對勁,這隻老鼠不應該死在那裡,於是找到門房米歇爾老先生,但是老先生覺得不是真的,在他看管的領地絕不可能出現老鼠,肯定是別人的惡作劇,於是,裡厄醫生只好作罷。殊不知,以後,每過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老鼠死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漸漸地,城市的垃圾箱裡幾乎都堆滿了死老鼠。只過了幾天,形式越發嚴峻,老鼠從儲藏室、地下室、地窖和陰溝裡爬出來,列成長隊,蹣跚前行,晃晃悠悠來到光亮的地方,在原地打轉,然後死在人們的面前。到了早晨,在城郊街區,只見死老鼠堆在陰溝裡,尖嘴巴上還掛著血絲,有的泡得脹起來,開始腐爛,還有的軀體僵硬,鬍鬚仍然翹著。所有的這一切,都在預示著,一場鼠疫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來。

01.裡厄醫生——第一個吹哨的人

裡厄醫生是整本書的敘述者,他也是這個城市裡幾乎第一批發現鼠疫的人,同時也是第一個給本城滅鼠辦公室打了電話,也是第一個認為,滅鼠辦公室應當採取措施,且他堅持有這個必要向上頭申請指令滅鼠。他也是第一個在跟省長以及上級領導的討論中,說出這叫做鼠疫。他認為,應該要儘快爭取時間。可以說,裡厄醫生有著非常強烈的責任意識,第一時間響起了警鐘。尤其是在看到門房米歇爾的死以後,他更加確定了他的判斷。

在整場鼠疫的過程中,裡厄醫生一直在努力救治。他在實際行動上是一個富有犧牲精神的英雄,關心公眾健康,為之日夜操勞。但是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

「這本書只是一份證詞,他是在為一種罪行作證。」

「但是根據他正直的良心,他有意識地站在受害者一邊。他希望跟大家。跟他同城的人們,在他們唯一的共同信念的基礎上站在一起,也就是說,愛在一起,吃苦在一起,放逐在一起。」

裡厄醫生可以說是整場災難的見證者,是作者的代言人,這裡可以看出加繆的人道主義信念,在荒謬的生活面前,要反抗,而且要拯救大多數人的苦難。

02.塔魯——疫情的記錄者

塔魯是整場疫情的記錄者,他是一個外來的人,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個有趣味的人。對任何事物都帶著友好的態度。他曾經是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但是17歲那年,自從聽完他父親主持的一場審判之後,他一直處於自我的思想鬥爭中之中。

那天站在法庭上的瑟瑟發抖的被告被判處死刑,改變了他關於父親和整個世界的看法,人們每天都在謀殺,以他們所認定的罪行判處另一些人的死刑。塔魯覺得他們沒有這樣的權利,但是他沒能想到更好的避免這種情況的辦法,因為他同情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兇手,於是他選擇了自我流放。

但是他很快明白,在自己滿心以為是在理直氣壯地與鼠疫作鬥爭的漫長歲月裡,自己卻一直是個鼠疫患者,一個謀殺的同盟者。然而他沒有選擇消沉也沒有選擇妥協。

塔魯在奧蘭這個被鼠疫徹底徵服的城市中,在籠罩每一個人的的恐慌中,用自己的行動回答了他對裡厄醫生提出的問題:一個人不信上帝,是否照樣可以成為聖人?但是塔魯就在鼠疫要結束的尾聲,在城門就要打開、整個城市都在興奮地憧憬著未來自由幸福的生活的時候,成了這場瘟疫的最後的殉葬品。

我認為加繆在這裡再次強調了生活的荒謬,但是它增加了塔魯作為一位聖者的光輝,他的生命到此達到了完美的頂點。但是對於生者,這是一次決定性的失敗。

作者加謬

03.格朗——疫情數據變化記錄者

格朗一直是個小人物,底層的公務員。生活的不幸一直碾壓著他。鼠疫的到來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他並沒有更加苦惱。他積極加入了志願衛生防疫組織,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工作起來。他懷著他那特有的善良願望不假思索地用「我幹」來回答一切。同時他還有自己的小小理想,就是寫一部讓出版商在辦公室裡脫帽致敬的書。這兩件事情和他的本職工作一起在疫情時期佔據了他全部的時間,但他樂此不疲。用加繆的哲學來說就是在對荒謬生活的反抗中獲得了快樂和意義。

敘述者在這裡說:「假如一定要在這篇故事中樹立一個英雄形象的話,那麼作者就得推薦這位無足輕重和甘居人後的人物。」「這將使真理恢復其本來面目,使二加二等於四,把英雄主義正好置於追求幸福的高尚要求之後而不是之前的次要地位。」

他也被鼠疫侵襲過,在最緊要的關頭讓裡厄醫生讀他反覆推敲修改了好多月的厚厚一疊的稿紙,那上面最後形成了一句話:「在五月的一個美麗的清晨,一位苗條的女騎士跨著一匹華麗的棗騮馬在花叢中穿過樹林小徑……」讀到這句被他修改了無數遍的話時,我被感動了。然而格朗是幸運的,他活過來了,他的痊癒是疫情發展的轉折點,從這裡開始鼠疫開始莫名其妙的撤退了。在此,這反映了加繆的人道主義關懷,雖然生活本身是荒謬的,沒有意義和答案可循的,但是上帝不會降災於大多數人類,所以像格朗這樣的無辜者必須活下來,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希望。

作者加繆

04.科塔爾——逃犯,心存僥倖者

科塔爾在文中代表了一類非常特殊的人群,他犯了罪,帶著恐懼自殺未遂,被格朗救下,且得到了裡厄醫生的救治。

鼠疫的到來使他發現自己所害怕的事情正讓自己變得不再害怕,現在大家都在忙著抗疫,誰也沒有時間來管他,這讓他看到了希望甚至有點興奮。因為原本是他一個人害怕,現在是所有人都一起害怕恐懼,這樣,他的害怕就減輕了。

所以他在鼠疫最猖獗的時間裡反而顯得異常活躍,不斷出入社交場所,甚至參加了志願防疫組織,他還走私稀缺商品,大發橫財。但是在鼠疫要結束的時候,他知道一切都會恢復正常,警察會來找他,把他投進監獄,甚至處死。

在確信鼠疫即將結束,他這個鼠疫同盟者的末日也即將來臨,恐懼又使他回到鼠疫前的孤獨狀態,他瘋了。他架起槍對人群瘋狂射擊,最後被警察制服,走上了他一直恐懼但應該走上的道路。

05.朗貝爾:來自外鄉意外躺槍

朗貝爾面對瘟疫一直在做著個人主義的抗爭,個人幸福就是他的信仰。新聞記者朗貝爾因為公事被困在這個城市,他總覺得自己是外鄉人,不應該困在這裡,他的情人在巴黎等著與他相會。他千方百計多方奔走,通過官方甚至偷渡的途徑想逃出城去。「我並不相信英雄主義,我知道這並不難,而且我是懂得這是要死人的事。使我感興趣的是為所愛之物而生,為所愛之物而死。」但是最後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因為主人公裡厄醫生雖然對郎貝爾的舉動沒有表示制止,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他感到沒有能力去判斷哪是好的哪是壞的。但是加繆讓郎貝爾通過個人的思想鬥爭選擇了留下來,因為「不管我願不願意,我就是這城裡的人了」災難一旦降臨,就不是個人的痛苦,而是集體的遭遇。他留了下來,選擇面對鼠疫,和志願衛生防疫組織一切工作。最後鼠疫結束、城門打開,朗貝爾卻沒有了鼠疫開始時那種迫切想和愛人相擁的激情,他變了,他甚至有點懶散,他感到鼠疫結束得太突然了,「朗貝爾知道他將一下子再度獲得他所失去的一切,因此歡樂就會成為一種燙嘴的、無法辨別其滋味的東西。」他得花好長時間來適應生活的轉折和思想的轉折。

作者加繆

最後,鼠疫終於結束了,城門打開,火車和輪船駛來,久別的人們又重逢。他們如痴如醉,忘卻了身外還有世界存在,似乎戰勝了鼠疫;它們忘卻了一切痛苦,忘卻了那些從同一列火車上下來而沒有找到親人的人。只有裡厄醫生還在一個人思考,因為只有他明白,這決不是什麼勝利,醫生們甚至所有人在這場戰鬥中都沒有取得絲毫的勝利,他們的解放只是因為瘟神的自動撤離,瘟神瘋狂地突然襲擊城市,把所有人玩弄了一番又突然離去。即便如此,裡厄醫生對於鼠疫的結束還是高興的,「只須看到這種符合人們心願的東西存在就夠了」。

追求團聚的人得到了團聚,而那些超然的人,那些嚮往著某種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東西的人,都沒有找到任何符合他們心願的東西。因為人們根本的荒謬處境並沒有改變,沒有人找到真正的通向光明的道路。所以在小說的最後作者再次強調這只是一篇證詞,敘述當時人們曾不得不做了些什麼,而且在災難再次降臨之時,「那些既當不了聖人、又不甘心懾服於災難的淫威、把個人的痛苦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當醫生的人,又一定會做些什麼。」——反抗,哪裡有荒謬的存在哪裡就有反抗。

本來,天災人禍是人間常事,然而一旦落到個人頭上,就成了一座山。正如最近作家方方的那句: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成了一座山。在經歷過天災之後的人們,註定會完成某種改變。那是很多人不願但是不得不承受的改變。

結語

加繆的這本書,幾乎是對我們當下發生的疫情的絕佳描述了。他雖然寫的是小說,以前讀到也會認為是虛構的。但是小說裡的人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復活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繆對人性的洞察是非常讓人欽佩的。

相關焦點

  • 以瘟疫為背景的文學經典有哪些?國內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人類歷史上,真實的鼠疫第一次大暴發是在公元542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就是歐洲中世紀有名的「黑死病」襲擊,第三次是在19世紀末,從中國雲南始,影響全球,歷時半個世紀之久。其中,1910年哈爾濱的鼠疫事件因為作家遲子建的《白雪烏鴉》,讓我們對歷史細節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眾多的瘟疫事件中,鼠疫因其猛烈、反覆和沉重對人類進程的影響極為深遠,這一切促成了加繆的創作。
  • ...約瑟夫·梅斯特|路易斯·巴斯德|丹尼爾·笛福|貝爾納·裡厄|鼠疫
    法國哲學家加繆用寓言的方式描寫了一場虛構的鼠疫,其驚人的準確性完全可以讓人把它當作紀實作品來讀。對疫病的每一次書寫,都是一次知識的傳承,記憶的強化:汲取教訓,吃塹長智。正如加繆在《鼠疫》中寫道,「一個人能在鼠疫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 遊戲中最強大的Boss是?——瘟疫
    以現實歷史作為背景的遊戲,玩家面對瘟疫或許無可奈何。但在一些架空歷史的魔幻遊戲裡,玩家甚至能用一些超自然力量來真正地消滅瘟疫。  《羞辱》中的間諜大臣想要消滅城市裡的貧民與流浪者,便引入帶有疾病的老鼠,結果失控的鼠群令整個國家爆發了鼠疫。
  • 加繆經典《鼠疫》熱銷 法國人防疫很「洋氣」
    除了搶購日用必需品外,具有閱讀傳統的法國人也不忘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近期銷量激增。如今這一幕在新冠肺炎威脅的陰影下再度上演,讀者又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哲學家加繆的《鼠疫》重拾興趣。 《鼠疫》是加繆194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非某虛構城市在鼠疫來襲後,裡厄醫生等一批人物在絕境中奮力阻擊瘟疫,與命運不屈抗爭的故事,揭示了災難危機下的眾生百態,刻畫了人生悲歡離合的情感。
  • 《鼠疫》,這一次我們不是局外人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一部虛構的存在主義小說。 小說裡虛構了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奧蘭小城,猝不及防地爆發了一場持續近一年的鼠疫之災,隨著疫情的一步步嚴重,城中形形色色人開始了不同的掙扎和救贖。
  •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該書是作者歷時7年而成的人生回憶。伍連德博士的記憶,展現了近代醫學歷史鉤沉,使我們有幸了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 《鼠疫》銷量大增,《花冠病毒》搶手,疫情文學閱讀受追捧
    馬爾克斯曾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中說,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一段時間以來,這本書一下就擊中了讀者的「軟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與疫情有關的非虛構和虛構作品,引起了讀者的熱切關注,疫情文學閱讀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
  • 瘟疫歷史大盤點:黑死病、鼠疫、天花是如何改變歷史進程
    疫情原因導致歷史進程的改變,這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不勝枚舉,今天Da視界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天花、黑死病、鼠疫在歷史上的一些罪孽。以上場景來自羅馬博物館所收藏的一副畫作,作者不詳,它描繪的是17世紀時義大利發生鼠疫的場景。
  • 鼠疫改變歐洲歷史
    最早感染黑死病的是蒙古人,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上的老鼠把瘟疫傳染給了他們。蒙古人居於中國北方,從成吉思汗起向西擴張,橫掃中亞和歐洲。1345年,佔領中亞、西亞的蒙古人進攻黑海之濱一個叫加法的城邦,加法向東羅馬帝國稱臣。面對驍勇善戰的蒙古人,加法人堅壁清野,閉城不戰。蒙古人圍城一年,久攻不下,而瘟疫在軍中蔓延。蒙古人知道這種瘟疫會傳染,於是用拋石機將染病身亡的士兵的屍體拋入城內。
  • 在這些科幻小說中,瘟疫是人類文明的B面
    某種意義上,科幻其實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瘟疫的本質是什麼?一部分答案反倒在歷史學中。世界史名家威廉·麥克尼爾在其名著《瘟疫與人》中發現,大型瘟疫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出現的。瘟疫實質上是寄生於人類關係的網絡之上的存在,這個網絡越大,關聯越密切,可能發生的疫情也就越大。
  • 說說那導致全球3億人死亡的瘟疫!解析遊戲瘟疫傳說無罪真實故事
    今天老崔帶大家了解一下,地球上那恐怖的瘟疫——黑死病,也就是鼠疫。鼠疫遊戲中的鼠疫《瘟疫傳說:無罪》講述了在公元1349年,瘟疫在法國肆虐遊戲裡成千上萬的老鼠在給玩家帶來震撼的同時,也向玩家展示了當時那場可怕的瘟疫。那麼當時的鼠疫究竟有多麼恐怖?恐怖到死亡人數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
  • 加繆《鼠疫》: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根植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中:拒絕謊言,反抗壓迫。」是的,這一年,他憑藉《局外人》和《鼠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屬於他自己的歷史高光時刻。不幸的是,三年後他在車禍中不幸去世,年僅47歲。
  • 遲子建寫百年前鼠疫:死亡籠罩中的溫暖尤為可貴
    在百年前哈爾濱大鼠疫這個死亡籠罩的極端情境中,展開了一幅市井百態的歷史畫卷。  談新作  突發事件中市井百態  晨報記者(以下簡稱記):為什麼會選擇鼠疫這個災難題材?  遲子建(以下簡稱遲):其實也並不是完全寫災難,是借用了鼠疫這個突發事件,還原了一個時代的市井百態。
  • 72年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寫了什麼?
    不過這次不是回到家鄉,不是回到阿爾及爾,而是到妻子的老家奧蘭。在那裡,加繆一共住了18個月,除了教書的工作之外,他利用這段生活醞釀出了那部經典之作——《鼠疫》。不過,如果忽略當時的時代背景,加繆刻畫的鼠疫其實可以出現在任何時間,它可以出現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它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總會遇到的,那樣一種困境。在困境中的人性,在絕望中的善與惡、冷酷與真情,才是加繆描繪的更有價值的部分。
  • 鼠疫、愛滋病、肺結核:疾病的文學闡釋
    一場難以治癒的疾痛、一次難以控制的瘟疫的到來,無疑會重塑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乃至整個社會形態,無論是加繆、福柯,還是蘇珊·桑塔格都曾詳細地剖析過瘟疫的高度象徵性、疾病的隱喻,甚至作為一個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去體會某種極限情境,在閱讀中我們會發現,一場瘟疫所帶來的遠比我們所體察到的要多。
  • 8大瘟疫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歷史上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
    作為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瘟疫始終與人類文明如影隨形,並奪取了數以億計人口的生命。時至今日,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威脅的十大瘟疫種類包括:天花、流感、肺結核、鼠疫、霍亂、瘧疾、斑疹傷寒、黃熱病、愛滋病、SARS,加上2019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共有11種之多。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這場瘟疫在很多文獻中被記作「黑死病」。在這次大瘟疫中,義大利和法國受災最為嚴重;而少數國家如波蘭、比利時,整體上較僥倖地成了漏網之魚。在城市中,受災最為慘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鄉佛羅倫斯: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
  • 袁晞:加繆的《鼠疫》寫的也是我們
    頭一次看,雖然對書中人們面對瘟疫時的種種態度印象很深,可畢竟是局外人;非典流行,不知是怎麼的,最先想到的是加繆、是《鼠疫》,再拿起書本自己卻不幸成了疫區中人,讀來感同身受,是一種沒有災難經歷的人無法體會的震撼。加繆敘述的是阿爾及利亞奧蘭市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瘟疫。
  • 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伍連德(左)和同事在戶外開展瘟疫實驗。  伍連德和他的助手很快發現,這場鼠疫不是常見的經由鼠與人之間傳播,而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道傳播,加上有發燒、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狀,他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區別於已知的「腺鼠疫」。而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是「肺鼠疫」造成危害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 象徵的,人性的——讀阿爾貝·加繆《鼠疫》
    《鼠疫》完成於1946年,1947年6月在巴黎出版,此時,二戰已經結束,但《鼠疫》一書的醞釀創作,卻是在二戰期間。1939年9月二戰爆發,加繆被迫離開巴黎,一路流浪,最終,落腳於當時的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阿赫蘭。而在1941年至1942年間,阿爾及利亞各地,曾經廣泛爆發、流行過瘟疫。  兩種現實重疊出現:瘟疫與戰爭。於是,就有了加繆《鼠疫》的象徵意義:二戰是一場危害更大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