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2020-11-30 湖南在線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遊蘇寧

《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是1959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英文自傳的第一個完整中文譯本。這套由程光勝、馬學博翻譯的皇皇巨著分上、下二冊,厚達800餘頁,逾65萬字。

該書是作者歷時7年而成的人生回憶。伍連德博士的記憶,展現了近代醫學歷史鉤沉,使我們有幸了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遊學歐洲6年,伍連德1903年返回檳榔嶼行醫,1907年應袁世凱之邀回國。他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

作為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他篳路藍縷地創造了現代醫學史上無數個「第一」:

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肺鼠疫概念;主持了中國首次大規模對瘟疫死者屍體的焚燒;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創建中國第一個海港檢疫所;撰寫了第一部英文版的中國醫學史;他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創建了20餘所醫療、檢疫及醫學教育機構……

他因「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於其傳播中的作用」,成為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首位華人(1935)。

1960年1月21日,他因心臟病逝世。梁啓超讚譽其「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臨危受命的鼠疫志士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1910年12月東北鼠疫暴發,他臨危受命急赴哈爾濱調查並處理鼠疫。

伍連德到達疫區3天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中國第一例人體解剖,從鼠疫病人屍體的器官和血液中發現了鼠疫桿菌,同時派人到滿洲裡查明肺鼠疫的疫源來自旱獺,從而確定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傳染方式是直接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和飛沫傳染,因此制定了通過隔離疑似患者防治肺鼠疫的全新策略。

他採用的措施包括: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採用列車車廂隔離3000多例接觸者;令所有人佩戴他發明的防疫口罩;調動軍隊封城,切斷交通;及在當時冒天下之大不韙通過焚燒4643具感染鼠疫的屍體來消滅汙染源。

歷時4月,一場數百年不遇的鼠疫大流行,被徹底消滅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防疫流行病的醫學行動。

初戰告捷後,伍連德沒有在榮譽中陶醉,他敏銳地意識到大鼠疫還會捲土重來,婉拒擔任管理全國衛生和醫院事務官員的任命,回到東北繼續從事防疫事業。

1920年冬天,東北鼠疫果然再起,伍連德打了一場漂亮的有準備之仗,與10年前僅中國境內便死亡6萬多人相比,此次他把死亡人數控制在了萬人以內。

鮮為人知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既有歷史的概述、學術研究的心得、為人處世的思考,也不乏寶貴的史料。

書中解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如孫中山先生曾被誘進倫敦的中國公館監禁12天;他死於由華支睪吸蟲所致的肝癌。如伍連德曾在實驗中險些感染破傷風桿菌;他曾義無返顧地投入禁鴉片運動,隻身出席國際禁止鴉片會議。他作為袁世凱等的侍醫長達10年之久;為了潛心學術研究,他曾婉拒蔣介石籤署的國防部軍醫署署長的任命。他曾兩度遭受日本憲兵拘押和審訊;「九一八」事變後,伍連德拒絕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七七」事變後,伍連德被迫舉家返回馬來亞開設私人診所。

當成功抗擊鼠疫受到政府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讚賞時,功成而不驕的伍連德坦言:朝廷恩準對瘟疫死者進行集體火化,並許可為獲得知識而進行屍體解剖,在中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中是兩個標誌性事件。

他醫學造詣精深,學術著述頗豐,曾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涉及公共衛生、傳染病流行病、醫學教育、醫藥管理等多方面,《論肺鼠疫》和《中國醫史》是他留下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宏篇巨著。

他重視防疫工作,力促發展現代醫學,並認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衛生制度。為滿足各界防疫之需,1935年他出版了厚達547頁且圖文並茂的《鼠疫手冊》。

雖然終身保持英國僑民身份,晚年遠居海外,但伍連德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本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相關焦點

  • 中國醫學:從「鼠疫鬥士」到新冠戰「疫」,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羅芙報導】1911年,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有關鼠疫防治的學術文章,成為中國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第一人。 百年之後,面對另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自中國學者的學術論文已佔全球權威醫學期刊中相關文章的一半以上。
  •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
  • 歷史|鼠疫:千年黑死病陰霾
    查士丁尼瘟疫對六世紀歐洲的政治和宗教意義遠超過其醫學意義。中世紀型即指公元十四世紀中期席捲整個歐洲的鼠疫,死亡病人的皮膚呈黑紫色,相信大家在歐洲旅遊或者學習歐洲歷史時都聽說過「中世紀黑死病」這段黑暗的時期。這場大流行持續近三百年,導致了歐洲大陸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約2500萬人左右,較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慘烈[7,8]。
  • 鼠疫大歷史
    前二天,我聽小區的一個阿姨說,北京鬧鼠疫了。她問我知道不?我說報紙上不是講控制住了嗎。內蒙古傳來的,什麼老鼠身上的跳蚤,病毒易傳染。 鼠疫與天花病、霍亂曾經在人類歷史上為禍一時,使歐洲某個時期人類數目巨減。現在隨著醫學的發達,鼠疫可以控治了。報紙媒體一夜間的報導本想穩定人心,網友多少有些恐慌。
  • 被稱國士無雙的伍連德在滅鼠疫後又做了什麼!
    上次咱們聊的是伍連德指揮並戰勝了1910年的東三省鼠疫,在這期間,他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第一人;設計 並推廣了伍氏口罩 。之後的數十年,伍連德還領導並撲滅了我國爆發的多次鼠疫、霍亂等瘟疫。但這次咱們聊的並不僅是他在抗疫中的貢獻,因為他的偉大成就不限於此。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科技這樣發達的今天,非典和新冠都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麼醫療條件想多落後很多的中國近代有沒有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近代的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
  • 鼠疫改變歐洲歷史
    □劉坤    1348年,一場鼠疫大流行,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人類的衛生保健史。這個時候是中國的元朝末年。  這次鼠疫最早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義大利佛羅倫斯人記錄下來: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有腫塊,然後皮膚會出現青黑色的斑塊,因此當時被稱為黑死病。染病後,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3天內死去。
  • 「國士無雙」伍連德,與一個世紀前流行於東北鼠疫的抗爭故事
    伍博士及帶領的團隊以滿腔的愛國熱忱,博學的醫學知識,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採取了一系列現代化的醫學手段和防疫方法,用了半年時間,將導致6萬多人死亡的傳染病控制住。但是在很長時間,伍連德博士的名字以及其事跡在國內卻鮮少有人知曉,直到「非典」之後,這位「鼠疫鬥士」的故事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 重塑人類歷史的鼠疫,到底來自哪裡
    對於鼠疫如此,對於其他疾病也是如此。文|麥笛有史以來,哪種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最深遠?答案很可能是鼠疫。歷史上的鼠疫大流行有三次:第一次即通常所說的「查士丁尼瘟疫」。公元 541 年,瘟疫在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暴發,直接擊碎了查士丁尼大帝的羅馬帝國復興之夢。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消滅東北鼠疫獲國際聲譽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臺山,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如今的馬來西亞檳榔嶼)。年少時就讀於檳城大英義塾,因成績優異,獲英女皇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終獲醫學博士而歸。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沙俄政府選擇嚴密封鎖消息,焚燒掉疫情區的房屋,最後把不明真相的染病勞工,主要是來自中國東北的勞工們攆走,鼠疫就這樣傳播到了東北大地!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但是在抗擊鼠疫的鬥爭中,頭腦還算清醒,在外交部右丞施肇基的推薦下,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並獲得醫學博士的伍連德臨危受命,火速趕往東北,對鼠疫宣戰。
  • 鼠疫,改變歷史進程的傳染病
    慶幸的是7月12日烏拉特中旗鼠疫防控工作指揮部宣布15名密切接觸者均無異常其實鼠疫從沒有消失作為曾經在歷史上讓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鼠疫曾經多次推動了歷史進程改變了世界格局城 市文化範第一次鼠疫:羅馬帝國再次崛起之夢的破碎
  • 內蒙古歷史上的鼠疫‖正確認識鼠疫
    伍連德 鼠疫在中國流行的歷史也很悠久,早期的中醫經典中就有類似鼠疫病狀的記述。 人間鼠疫傳播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從動物跳蚤人的傳播;二是通過人人的空氣飛沫傳播造成肺鼠疫;三是通過剝食染疫動物時,鼠疫菌直接進入創口感染,引起腺鼠疫、肺鼠疫和鼠疫敗血症。
  • 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這是一位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子,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伍連德秘密解剖了屍體,從血管、心臟、肺葉等處提取標本做細菌培養,這是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
  • 加繆《鼠疫》: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年僅44歲的他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人們都對這位年輕的小說家、哲學家抱有極大的興趣,因為他的寫作風格之冷靜,簡潔,完全憑藉一己之力,將二戰後的文學推向了另一個巔峰。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小說家,站在全世界的鏡頭前,發表了自己那篇堅定而充滿力量的演講:「確切地說,今天的作家不應為製造歷史的人服務,而要為承受歷史的人服務,否則,他將形影相弔,遠離真正的藝術……如果作家的使命是團結儘可能多的人,那就只有容忍謊言和奴性。
  • ...約瑟夫·梅斯特|路易斯·巴斯德|丹尼爾·笛福|貝爾納·裡厄|鼠疫
    《聖經》中「瘟疫」一詞的出現次數高達68處……可以說,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與瘟疫或疫病的纏鬥肉搏史。處理瘟疫的經驗也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但疫病不只是醫學問題,還是文化和社會議題。疫病能影響歷史走向、不容忽視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
  • 中國近代公共衛生學建制化起源
    方益昉教授方益昉教授近年來致力於西醫東漸與中國現代化起源的關係研究,擅長運用西方近代醫學史料與中國醫學典籍,研究中西醫在中國近代的交流碰撞,提出了「醫源性現代化在方益昉教授即將出版的新著《西醫東漸中的社會密碼:從牛痘接種到醫政啟動》中,也敘述了近代中國公共衛生教育的起源及早期公共衛生建設和防疫實踐。疫情肆虐,除了鼓勁加油,以史為鑑也是一味百年不變的苦口良藥。當下的醫學院人才建設工程,必須加強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一體化建制。針對人群中大規模的傳染病流行,與面向一對一的臨床個案處理,戰略與戰術完全不同。
  • 瘟疫歷史大盤點:黑死病、鼠疫、天花是如何改變歷史進程
    疫情原因導致歷史進程的改變,這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不勝枚舉,今天Da視界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天花、黑死病、鼠疫在歷史上的一些罪孽。以上場景來自羅馬博物館所收藏的一副畫作,作者不詳,它描繪的是17世紀時義大利發生鼠疫的場景。
  • 鼠疫,歷史上的「黑死病」又來了
    鼠疫,歷史上的「黑死病」又來了。7月4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人民醫院報告了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是烏拉特中旗溫更鎮一名牧民。經專家確診為鼠疫病例後,巴彥淖爾市就發布了鼠疫防控Ⅲ級預警:自2020年7月5日起預警持續到202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