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遊蘇寧
《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是1959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英文自傳的第一個完整中文譯本。這套由程光勝、馬學博翻譯的皇皇巨著分上、下二冊,厚達800餘頁,逾65萬字。
該書是作者歷時7年而成的人生回憶。伍連德博士的記憶,展現了近代醫學歷史鉤沉,使我們有幸了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遊學歐洲6年,伍連德1903年返回檳榔嶼行醫,1907年應袁世凱之邀回國。他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
作為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他篳路藍縷地創造了現代醫學史上無數個「第一」:
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肺鼠疫概念;主持了中國首次大規模對瘟疫死者屍體的焚燒;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創建中國第一個海港檢疫所;撰寫了第一部英文版的中國醫學史;他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創建了20餘所醫療、檢疫及醫學教育機構……
他因「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於其傳播中的作用」,成為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首位華人(1935)。
1960年1月21日,他因心臟病逝世。梁啓超讚譽其「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臨危受命的鼠疫志士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1910年12月東北鼠疫暴發,他臨危受命急赴哈爾濱調查並處理鼠疫。
伍連德到達疫區3天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中國第一例人體解剖,從鼠疫病人屍體的器官和血液中發現了鼠疫桿菌,同時派人到滿洲裡查明肺鼠疫的疫源來自旱獺,從而確定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傳染方式是直接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和飛沫傳染,因此制定了通過隔離疑似患者防治肺鼠疫的全新策略。
他採用的措施包括: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採用列車車廂隔離3000多例接觸者;令所有人佩戴他發明的防疫口罩;調動軍隊封城,切斷交通;及在當時冒天下之大不韙通過焚燒4643具感染鼠疫的屍體來消滅汙染源。
歷時4月,一場數百年不遇的鼠疫大流行,被徹底消滅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防疫流行病的醫學行動。
初戰告捷後,伍連德沒有在榮譽中陶醉,他敏銳地意識到大鼠疫還會捲土重來,婉拒擔任管理全國衛生和醫院事務官員的任命,回到東北繼續從事防疫事業。
1920年冬天,東北鼠疫果然再起,伍連德打了一場漂亮的有準備之仗,與10年前僅中國境內便死亡6萬多人相比,此次他把死亡人數控制在了萬人以內。
鮮為人知的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既有歷史的概述、學術研究的心得、為人處世的思考,也不乏寶貴的史料。
書中解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如孫中山先生曾被誘進倫敦的中國公館監禁12天;他死於由華支睪吸蟲所致的肝癌。如伍連德曾在實驗中險些感染破傷風桿菌;他曾義無返顧地投入禁鴉片運動,隻身出席國際禁止鴉片會議。他作為袁世凱等的侍醫長達10年之久;為了潛心學術研究,他曾婉拒蔣介石籤署的國防部軍醫署署長的任命。他曾兩度遭受日本憲兵拘押和審訊;「九一八」事變後,伍連德拒絕與日本合作,憤然出走。「七七」事變後,伍連德被迫舉家返回馬來亞開設私人診所。
當成功抗擊鼠疫受到政府信賴和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讚賞時,功成而不驕的伍連德坦言:朝廷恩準對瘟疫死者進行集體火化,並許可為獲得知識而進行屍體解剖,在中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中是兩個標誌性事件。
他醫學造詣精深,學術著述頗豐,曾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涉及公共衛生、傳染病流行病、醫學教育、醫藥管理等多方面,《論肺鼠疫》和《中國醫史》是他留下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宏篇巨著。
他重視防疫工作,力促發展現代醫學,並認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衛生制度。為滿足各界防疫之需,1935年他出版了厚達547頁且圖文並茂的《鼠疫手冊》。
雖然終身保持英國僑民身份,晚年遠居海外,但伍連德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本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