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正在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或許百年前的一位中國醫生和他的事跡很值得重溫,他就是伍連德博士——1911年抗擊東北肺鼠疫的最大功臣。1910年冬,東北鼠疫流行,時年31歲,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伍連德醫生臨危受命赴東北抗疫。當時科學界對烈性傳染病還沒有深入認識,但伍連德確有著超出常人的遠見,到東北後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比如,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接觸者被隔離,所有人佩戴他發明的加厚口罩,並且對屍體進行火化處理。1911年1月,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法國醫生梅尼,因未加任何防護檢查了四個病人之後,感染鼠疫去世,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他的方法很簡單,卻很有效,之後整個防疫局勢被扭轉了。回頭看,百年前的伍氏抗疫方法毫不過時,今天一樣適用。
1935年,因鼠疫治療與防疫方面的重大成就——伍連德(Lien-Teh Wu)獲是了諾貝爾獎提名,雖然最終失之交臂,但無疑這已是中國人跟諾獎結緣最早的紀錄了。事實上伍連德獲諾獎提名的消息鮮為人知,主要原因是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直到2007年,當年的這份提名名單才得以解密。伍連德是一名馬來西亞華僑,值得一提的是,在介紹他的資料中,「國家」一欄中,填寫的是「CHINA」。從這個意義上說,伍連德也是目前公開資料中首位被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
▍1918年伍連德籌建的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
有一點需要指出,研究伍連德的學者都知道,伍連德是華僑,他並不是生於中國、長於中國,但是根據晚清頒布的《大清國籍條例》及民國早期的「國籍法」,清政府和民國實行的是「父系血統主義」原則,即海外華僑只要父系有中國血統,就能世代擁有中國國籍。這也使得當時很多華僑在事實上擁有「雙重國籍」,因此,不排除伍連德也有中國國籍,使得別人在提名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時,「國家」一欄,填的是中國。
儘管現在少有讀者知道伍連德,但他卻是百年前中國科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憑一己之力,在一場罕見的鼠疫中挽救了數萬同胞的性命;他還是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伍連德與北京也極有淵源,北京城裡留下了他的諸多痕跡:他創辦的中央醫院,如今依然在發揮作用;他在東堂子胡同置辦了產業,他和家人在這裡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如今他的舊居矗立在原地,雖然未經修繕,但依然風姿綽約。
消滅東北鼠疫獲國際聲譽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臺山,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如今的馬來西亞檳榔嶼)。年少時就讀於檳城大英義塾,因成績優異,獲英女皇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終獲醫學博士而歸。在南洋,他積極投身到海峽殖民地的反種族歧視,反吸毒賭博迷信、長辮小腳等社會改革活動中,年紀輕輕就是位活躍的社會活動家,與林文慶(早期廈門大學校長)、宋旺相併稱為「海峽華人三傑」。1905年,伍連德與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之女黃淑瓊結為夫妻,與林文慶結為連襟(林文慶的原配夫人為黃乃裳之女黃端瓊)。
1907年,伍連德應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之邀,從南洋回到中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堂副監督(副校長)。1902年袁世凱在天津創辦北洋軍醫學堂,學制為4年,教員以日本人為主,課本亦用日文,是一所日本式的醫學校。1906年由陸軍軍醫司接收,改名為陸軍軍醫學堂。袁世凱聘請伍連德,就是希望擺脫日本人的影響,將陸軍軍醫學堂改成英式學校。伍連德到校工作後發現,那些日本教員只是簡單地教授一些護理常識,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日本在中國擴張的工具。伍連德非常氣憤,在他的主持下,陸軍軍醫學堂迅速擺脫了日本人的影響,逐步成為現代化的醫學院校。學校開始為中國軍隊培養合格的軍醫,學生無論是從知識上還是從體質上都接受嚴格的訓練。
1910年冬,東北瘟疫流行,得病者發燒、咳嗽、出血,然後死亡,皮膚幾天內變成紫色,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引起民眾和政府的極度恐慌。當時日本與俄國政府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威脅中國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將不準中國人進入東北參與防疫。為了使中國出洋相,俄國更是儘量誇大這場瘟疫,竭力強調中國的落後,說中國不像文明國家俄國那樣有應付這種突然災難的能力。如果將防疫大權交與日俄,更等於交出東北主權。
伍連德在臨危之時,受清廷之命任北滿防疫處總醫官,時年31歲。那是一場極為罕見的災害。僅在哈爾濱,就有數十名醫護人員以及一百多名警察和士兵殉職,更不用說因鼠疫而死去的普通百姓。更不利於病情控制的,還有當時的國際形勢和社會思潮:當時的人們,還固守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伍連德要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地解剖屍體;面對堆積如山的疫屍,天寒地凍無法深埋,他要上奏皇帝頒旨恩準,才能實施火葬;因為他是無名小輩,他的防疫措施常受到「權威」人士的蠻橫幹預;日俄殖民者百般阻撓,企圖藉機奪我東北主權……
伍連德頂住種種壓力,開始研究如何控制鼠疫。在當時毫無防疫常識,也沒有像樣的醫學實驗室的情況下,他力排眾議,得出了這次瘟疫是由肺鼠疫病菌傳染的結論。但是他的結論和防治方法,一開始並沒有被日本、法國、俄國等國鼠疫專家接受。直到1911年1月,法國籍的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梅尼,未加任何防護地檢查了四個病人後去世,才使得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他的方法很簡單,卻很有效: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接觸者被隔離,所有人佩戴加厚的口罩,並且對屍體進行火化處理。在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之下,整個防疫局勢被扭轉了。隨著鼠疫的消滅,伍連德名揚全球。1911年4月,伍連德主持在奉天(瀋陽)舉行的世界鼠疫研究大會,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11國的專家公推伍連德為大會主席。就是在這次會議上,伍連德獲得了「鼠疫鬥士」的稱號。當時全世界的鼠疫專家,包括因發現鼠疫桿菌而有「東方巴斯德」之稱的日本醫學家北裡柴三郎,都由衷地把「鼠疫鬥士」這個桂冠讓給了伍連德。1959年,伍連德自豪地用「鼠疫鬥士」作為自傳的書名。
▍在控制鼠疫中發明的「伍氏口罩」
在這場消滅鼠疫的戰鬥中,伍連德還發明了棉紗做成的簡易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戴上1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沒有不適感,這種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當時每個只需二分半,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這種口罩,被後人稱為「伍氏口罩」。至今,仍有醫務人員在使用這種口罩。
在伍連德留存的照片中,有一張戎裝照片,拍攝於伍連德剛從東北防疫戰線凱旋之時,佩戴著二等雙龍勳章,英氣逼人,這場大勝仗帶給他的自信、自豪,真叫人覺得大丈夫當如此也。可這身軍裝有些不倫不類,既不是清制式,更不是民國制式,是哪個時期的軍服呢?直至2007年9月,筆者到新加坡求教了伍連德的女兒伍玉玲女士,才解開了這個謎。
▍1911年5月,伍連德因消滅鼠疫獲清廷勳章
伍女士說:「這身軍服,除照相外,爸爸只在1911年見攝政王時穿過一次,是專為爸爸訂製的仿德式軍服,不是正式軍裝,衣料很硬挺,穿著不舒服。」原來這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軍裝」。因為伍連德抗疫勞苦功高,也為清廷爭了光,清廷攝政王載灃要召見他,親自授予二等雙龍勳章。這是中國歷史上醫生獲得的最高獎勵。
可是伍連德不願意接受召見。1908年,他剛回國時,陸軍部尚書鐵良召見他時,又要穿官服,又要戴假辮子,而且不利索的官話讓他言不達意,繁文縟節令他痛苦不堪。當攝政王要接見伍連德時,外務大臣施肇基想出了一個辦法,讓陸軍部宣布授予伍連德陸軍藍翎軍銜,也就是相當於西方國家少校的協參領。這樣伍連德成了清軍的軍官,免去了很多覲見前的官方手續,還可以穿著軍裝上殿,不用戴假辮子,對攝政王的問話也不必詳細回答。
推行禁菸運動
除此之外,在禁毒領域,伍連德同樣是一位智勇雙全的鬥士。還在南洋時,年輕的伍連德就已成為當地的禁菸領袖。他組織成立了禁菸團體和禁菸協會,並四處奔走,籌集為吸毒成癮者提供食宿和醫藥治療的資金。
1911年和1912年,來到中國的伍連德兩次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國際鴉片大會,並代表中國政府在1911年全球禁毒公約上簽字,從此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的禁毒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當時,他作為中國代表正在赴海牙參加國際鴉片會議的途中,他以萬分焦急的心情,在飛馳的列車上給莫理循寫信:「請求你並通過你促使《泰晤士報》和英國公眾幫我籌集基金來裝備起一個紅十字會,由我率領開赴前線,一視同仁救護雙方傷員……」
在中國的30年間,伍連德從未停止過禁止鴉片的努力。1915年,伍連德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後,利用學會和一切社會力量,力諫政府推行戒菸運動。在他的努力下,1916年11月16日,民國政府宣布嚴禁鴉片。當時,上海有外籍商人大規模地囤積鴉片,民國政府收購了這批鴉片。1919 年1月,伍連德受命在上海焚燒這批鴉片,這是繼林則徐虎門銷煙後又一次大規模地焚燒鴉片。
因鼠疫研究與防治獲諾獎提名
1913年6月,袁世凱聘請伍連德為大總統侍從醫官之一。不過,伍連德繼續待在哈爾濱,因為他擔心鼠疫會再次出現。幾年過去了,除了一些零星的病例,沒有大的鼠疫流行,民眾開始鬆懈了,可是伍連德沒有,他認定鼠疫一定會捲土重來。1917年底,山西鼠疫流行,伍連德奉命趕赴現場,負責防疫。由於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場奪去16000人生命的鼠疫很快被控制住。1920年底,東北再次爆發鼠疫,這對伍連德所建立的鼠疫防疫系統是個真正的考驗。和十年前流行整個東北以至華北,死亡6萬人相比,這次鼠疫的流行,僅僅限於西伯利亞和北滿洲裡,死亡人數為6500人。
幾百年一次的鼠疫高峰,就這樣被封住了。不過,防疫人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除了第一次抗鼠疫時的前赴後繼,第二次抗鼠疫依然有犧牲。伍連德的助手之一、協和醫學院畢業生阮德毛醫生於1921年2月殉職。伍連德也經歷喪子之痛,三子伍長明出生不到六個月便夭折,而當時的伍連德正在西伯利亞調查鼠疫。
其實,伍連德並不是他們家族中第一個回中國報效祖國的「海歸」。伍連德的外公是愛國華僑,他把六個兒子(即伍連德的舅舅們),都先後送到福建船政堂學習,並參加了清朝海軍。其中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犧牲,林國祥在甲午海戰中接替方伯謙任管帶指揮「濟遠號」戰艦。伍連德的夫人黃淑瓊是新加坡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之女,伍連德夫人的三叔,是在甲午海戰中「致遠」艦中犧牲的黃乃模(死後欽賜恤銀祭葬,贈「武威將軍」稱號)……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很早就深深地根植在伍連德的心底。
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等方面的傑出成就,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因為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這個消息直到2007年才在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上正式披露,他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人。
此後,伍連德的英勇事跡也被更多中國人熟知。2008年9月,伍連德紀念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保障街建成並開館,這是黑龍江省第一個為醫學專家建立的紀念館。紀念館為兩棟受保護的老建築(原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舊址),在這裡,後人可以了解更多「中國防疫學奠基人」伍連德的人生經歷。
創辦二十餘處醫療機構
伍連德作為「鼠疫鬥士」當之無愧,作為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也是一馬當先。從1907年到中國,至1937年因日本全面侵華而返回馬來西亞躲避戰亂,他在中國生活工作了30年。在此期間,他先後興辦了東北防疫醫院、研究所及中央醫院等20多處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國的防疫事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很多醫院如今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 1915年開始,他負責籌建北京中央醫院,於1918年1月落成,任此醫院的第一任院長,這是中國人自己興建的第一所綜合型大醫院,這所醫院就是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伍連德創辦的中央醫院舊址,現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1918年,他任中央防疫處處長,為控制國內鼠疫、霍亂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伍連德還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華醫學雜誌》創辦者。1926年,伍連德出任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第一任校長,「赤誠愛國,自強創業」這凝聚了伍連德精神的八個字,至今仍被哈爾濱醫科大學奉為校訓。1930年,伍連德受命成立全國海港檢疫處,併兼任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收回了中國的海港檢疫主權。
伍連德一生淡泊名利,三次辭去官職: 1911年,肅親王擬任命為民政部衛生司司長,他未同意;1913年,袁世凱有意任命為衛生署署長,他仍然不同意;1928年,南京政府軍醫署署長的任命已下達,他最終辭職不就。梁啓超回顧晚清到民國五十年歷史,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
東堂子胡同的幸福時光
1911年,在覲見攝政王后,伍連德就在北京東堂子胡同55號(現為4-6號)購置了房屋,將家眷從天津遷居到了北京。這所住宅原主人是八國聯軍的英軍士兵,他退伍後留在了北京,當時是用廢墟上拆下的磚瓦、門窗和木料建成的單層平房。伍連德一家入住五年後,由一位德國建築師將它改建成帶有後花園的三層西式小樓。這是當時北京最好的住房之一。
▍位於東堂子胡同東頭的伍連德故居
伍連德晚年回憶起這裡仍十分溫馨:「漂亮的花園裝點著盆景和隨季節變化的鮮花。我們還買來不同時期的舊式神靈和美人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安置在適當的角落中,並安放了一個巨大的大理石屏風,上面鐫刻著與中國三國歷史有關的各種場景和人物。還有一些精緻的大理石雕刻品,是一張方茶桌連帶四個圓凳,一個報時的古代日晷。」
▍ 1934年伍連德與夫人黃淑瓊在北京東堂子胡同家中
因伍連德主要的工作在東北抗疫,而且夫人長年多病需靜養,北京的家主要由其夫人打理。他的夫人黃淑瓊才貌雙全。伍連德對她一直稱讚有加,說她:「終其一生都是我最忠誠的伴侶,儘管一直體弱多病,但她竭力照管家庭,是一位可敬的賢妻良母,又是我在北京官場生涯的賢內助」。她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談論中國藝術和文化,評論時政。在外國公使團,特別是在歐美外交圈中,她特別受到歡迎。因此,東堂子胡同55號,在當年是北京重要的社交場所。黃淑瓊還出版了英文小說,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古典文化。
1937年,在參加長子伍長庚的婚禮後不久,黃淑瓊病逝。伍長庚子承父業,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先後到美國和英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平第一衛生區衛生事務人口統計負責人。1942年伍長庚在指導北京霍亂免疫活動時染病,不久病逝於東堂子胡同的居所。1937年「七七事變」後,伍連德修建的醫院、檢疫所等或被摧毀,或被佔領,而且在中國的大量書籍和資料也被毀,伍連德痛心疾首,離開他奮鬥三十年的中國,回到馬來西亞,在怡保市開設私人診所。1947年,伍連德回到中國,作短暫停留,此後逐漸淡出國人視野。
根據伍連德的自述,1949年,中華醫學會的總部從上海遷至北京,伍連德將東堂子胡同的住宅,連同數千冊圖書捐獻出來,作為中華醫學會的辦公場所和藏書數千冊的圖書室。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病逝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享年81歲。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了……」伍連德逝世後數十年,他在東堂子胡同的故居逐漸破敗。幸運的是,這棟建築沒有被拆,只是年久失修。根據最新的消息,東城區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部署伍連德故居的修繕工作,期待更多人能了解到伍連德在中國不平凡的經歷。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林冠珍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