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2020-11-29 騰訊網

全社會正在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或許百年前的一位中國醫生和他的事跡很值得重溫,他就是伍連德博士——1911年抗擊東北肺鼠疫的最大功臣。1910年冬,東北鼠疫流行,時年31歲,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伍連德醫生臨危受命赴東北抗疫。當時科學界對烈性傳染病還沒有深入認識,但伍連德確有著超出常人的遠見,到東北後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比如,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接觸者被隔離,所有人佩戴他發明的加厚口罩,並且對屍體進行火化處理。1911年1月,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法國醫生梅尼,因未加任何防護檢查了四個病人之後,感染鼠疫去世,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他的方法很簡單,卻很有效,之後整個防疫局勢被扭轉了。回頭看,百年前的伍氏抗疫方法毫不過時,今天一樣適用。

1935年,因鼠疫治療與防疫方面的重大成就——伍連德(Lien-Teh Wu)獲是了諾貝爾獎提名,雖然最終失之交臂,但無疑這已是中國人跟諾獎結緣最早的紀錄了。事實上伍連德獲諾獎提名的消息鮮為人知,主要原因是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直到2007年,當年的這份提名名單才得以解密。伍連德是一名馬來西亞華僑,值得一提的是,在介紹他的資料中,「國家」一欄中,填寫的是「CHINA」。從這個意義上說,伍連德也是目前公開資料中首位被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

▍1918年伍連德籌建的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

有一點需要指出,研究伍連德的學者都知道,伍連德是華僑,他並不是生於中國、長於中國,但是根據晚清頒布的《大清國籍條例》及民國早期的「國籍法」,清政府和民國實行的是「父系血統主義」原則,即海外華僑只要父系有中國血統,就能世代擁有中國國籍。這也使得當時很多華僑在事實上擁有「雙重國籍」,因此,不排除伍連德也有中國國籍,使得別人在提名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時,「國家」一欄,填的是中國。

儘管現在少有讀者知道伍連德,但他卻是百年前中國科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憑一己之力,在一場罕見的鼠疫中挽救了數萬同胞的性命;他還是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伍連德與北京也極有淵源,北京城裡留下了他的諸多痕跡:他創辦的中央醫院,如今依然在發揮作用;他在東堂子胡同置辦了產業,他和家人在這裡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如今他的舊居矗立在原地,雖然未經修繕,但依然風姿綽約。

消滅東北鼠疫獲國際聲譽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臺山,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如今的馬來西亞檳榔嶼)。年少時就讀於檳城大英義塾,因成績優異,獲英女皇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終獲醫學博士而歸。在南洋,他積極投身到海峽殖民地的反種族歧視,反吸毒賭博迷信、長辮小腳等社會改革活動中,年紀輕輕就是位活躍的社會活動家,與林文慶(早期廈門大學校長)、宋旺相併稱為「海峽華人三傑」。1905年,伍連德與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之女黃淑瓊結為夫妻,與林文慶結為連襟(林文慶的原配夫人為黃乃裳之女黃端瓊)。

1907年,伍連德應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之邀,從南洋回到中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堂副監督(副校長)。1902年袁世凱在天津創辦北洋軍醫學堂,學制為4年,教員以日本人為主,課本亦用日文,是一所日本式的醫學校。1906年由陸軍軍醫司接收,改名為陸軍軍醫學堂。袁世凱聘請伍連德,就是希望擺脫日本人的影響,將陸軍軍醫學堂改成英式學校。伍連德到校工作後發現,那些日本教員只是簡單地教授一些護理常識,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日本在中國擴張的工具。伍連德非常氣憤,在他的主持下,陸軍軍醫學堂迅速擺脫了日本人的影響,逐步成為現代化的醫學院校。學校開始為中國軍隊培養合格的軍醫,學生無論是從知識上還是從體質上都接受嚴格的訓練。

1910年冬,東北瘟疫流行,得病者發燒、咳嗽、出血,然後死亡,皮膚幾天內變成紫色,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引起民眾和政府的極度恐慌。當時日本與俄國政府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威脅中國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將不準中國人進入東北參與防疫。為了使中國出洋相,俄國更是儘量誇大這場瘟疫,竭力強調中國的落後,說中國不像文明國家俄國那樣有應付這種突然災難的能力。如果將防疫大權交與日俄,更等於交出東北主權。

伍連德在臨危之時,受清廷之命任北滿防疫處總醫官,時年31歲。那是一場極為罕見的災害。僅在哈爾濱,就有數十名醫護人員以及一百多名警察和士兵殉職,更不用說因鼠疫而死去的普通百姓。更不利於病情控制的,還有當時的國際形勢和社會思潮:當時的人們,還固守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伍連德要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地解剖屍體;面對堆積如山的疫屍,天寒地凍無法深埋,他要上奏皇帝頒旨恩準,才能實施火葬;因為他是無名小輩,他的防疫措施常受到「權威」人士的蠻橫幹預;日俄殖民者百般阻撓,企圖藉機奪我東北主權……

伍連德頂住種種壓力,開始研究如何控制鼠疫。在當時毫無防疫常識,也沒有像樣的醫學實驗室的情況下,他力排眾議,得出了這次瘟疫是由肺鼠疫病菌傳染的結論。但是他的結論和防治方法,一開始並沒有被日本、法國、俄國等國鼠疫專家接受。直到1911年1月,法國籍的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梅尼,未加任何防護地檢查了四個病人後去世,才使得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他的方法很簡單,卻很有效: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接觸者被隔離,所有人佩戴加厚的口罩,並且對屍體進行火化處理。在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之下,整個防疫局勢被扭轉了。隨著鼠疫的消滅,伍連德名揚全球。1911年4月,伍連德主持在奉天(瀋陽)舉行的世界鼠疫研究大會,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11國的專家公推伍連德為大會主席。就是在這次會議上,伍連德獲得了「鼠疫鬥士」的稱號。當時全世界的鼠疫專家,包括因發現鼠疫桿菌而有「東方巴斯德」之稱的日本醫學家北裡柴三郎,都由衷地把「鼠疫鬥士」這個桂冠讓給了伍連德。1959年,伍連德自豪地用「鼠疫鬥士」作為自傳的書名。

▍在控制鼠疫中發明的「伍氏口罩」

在這場消滅鼠疫的戰鬥中,伍連德還發明了棉紗做成的簡易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戴上1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沒有不適感,這種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當時每個只需二分半,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這種口罩,被後人稱為「伍氏口罩」。至今,仍有醫務人員在使用這種口罩。

在伍連德留存的照片中,有一張戎裝照片,拍攝於伍連德剛從東北防疫戰線凱旋之時,佩戴著二等雙龍勳章,英氣逼人,這場大勝仗帶給他的自信、自豪,真叫人覺得大丈夫當如此也。可這身軍裝有些不倫不類,既不是清制式,更不是民國制式,是哪個時期的軍服呢?直至2007年9月,筆者到新加坡求教了伍連德的女兒伍玉玲女士,才解開了這個謎。

▍1911年5月,伍連德因消滅鼠疫獲清廷勳章

伍女士說:「這身軍服,除照相外,爸爸只在1911年見攝政王時穿過一次,是專為爸爸訂製的仿德式軍服,不是正式軍裝,衣料很硬挺,穿著不舒服。」原來這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軍裝」。因為伍連德抗疫勞苦功高,也為清廷爭了光,清廷攝政王載灃要召見他,親自授予二等雙龍勳章。這是中國歷史上醫生獲得的最高獎勵。

可是伍連德不願意接受召見。1908年,他剛回國時,陸軍部尚書鐵良召見他時,又要穿官服,又要戴假辮子,而且不利索的官話讓他言不達意,繁文縟節令他痛苦不堪。當攝政王要接見伍連德時,外務大臣施肇基想出了一個辦法,讓陸軍部宣布授予伍連德陸軍藍翎軍銜,也就是相當於西方國家少校的協參領。這樣伍連德成了清軍的軍官,免去了很多覲見前的官方手續,還可以穿著軍裝上殿,不用戴假辮子,對攝政王的問話也不必詳細回答。

推行禁菸運動

除此之外,在禁毒領域,伍連德同樣是一位智勇雙全的鬥士。還在南洋時,年輕的伍連德就已成為當地的禁菸領袖。他組織成立了禁菸團體和禁菸協會,並四處奔走,籌集為吸毒成癮者提供食宿和醫藥治療的資金。

1911年和1912年,來到中國的伍連德兩次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國際鴉片大會,並代表中國政府在1911年全球禁毒公約上簽字,從此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的禁毒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當時,他作為中國代表正在赴海牙參加國際鴉片會議的途中,他以萬分焦急的心情,在飛馳的列車上給莫理循寫信:「請求你並通過你促使《泰晤士報》和英國公眾幫我籌集基金來裝備起一個紅十字會,由我率領開赴前線,一視同仁救護雙方傷員……」

在中國的30年間,伍連德從未停止過禁止鴉片的努力。1915年,伍連德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後,利用學會和一切社會力量,力諫政府推行戒菸運動。在他的努力下,1916年11月16日,民國政府宣布嚴禁鴉片。當時,上海有外籍商人大規模地囤積鴉片,民國政府收購了這批鴉片。1919 年1月,伍連德受命在上海焚燒這批鴉片,這是繼林則徐虎門銷煙後又一次大規模地焚燒鴉片。

因鼠疫研究與防治獲諾獎提名

1913年6月,袁世凱聘請伍連德為大總統侍從醫官之一。不過,伍連德繼續待在哈爾濱,因為他擔心鼠疫會再次出現。幾年過去了,除了一些零星的病例,沒有大的鼠疫流行,民眾開始鬆懈了,可是伍連德沒有,他認定鼠疫一定會捲土重來。1917年底,山西鼠疫流行,伍連德奉命趕赴現場,負責防疫。由於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場奪去16000人生命的鼠疫很快被控制住。1920年底,東北再次爆發鼠疫,這對伍連德所建立的鼠疫防疫系統是個真正的考驗。和十年前流行整個東北以至華北,死亡6萬人相比,這次鼠疫的流行,僅僅限於西伯利亞和北滿洲裡,死亡人數為6500人。

幾百年一次的鼠疫高峰,就這樣被封住了。不過,防疫人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除了第一次抗鼠疫時的前赴後繼,第二次抗鼠疫依然有犧牲。伍連德的助手之一、協和醫學院畢業生阮德毛醫生於1921年2月殉職。伍連德也經歷喪子之痛,三子伍長明出生不到六個月便夭折,而當時的伍連德正在西伯利亞調查鼠疫。

其實,伍連德並不是他們家族中第一個回中國報效祖國的「海歸」。伍連德的外公是愛國華僑,他把六個兒子(即伍連德的舅舅們),都先後送到福建船政堂學習,並參加了清朝海軍。其中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犧牲,林國祥在甲午海戰中接替方伯謙任管帶指揮「濟遠號」戰艦。伍連德的夫人黃淑瓊是新加坡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之女,伍連德夫人的三叔,是在甲午海戰中「致遠」艦中犧牲的黃乃模(死後欽賜恤銀祭葬,贈「武威將軍」稱號)……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很早就深深地根植在伍連德的心底。

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等方面的傑出成就,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因為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這個消息直到2007年才在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上正式披露,他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人。

此後,伍連德的英勇事跡也被更多中國人熟知。2008年9月,伍連德紀念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保障街建成並開館,這是黑龍江省第一個為醫學專家建立的紀念館。紀念館為兩棟受保護的老建築(原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舊址),在這裡,後人可以了解更多「中國防疫學奠基人」伍連德的人生經歷。

創辦二十餘處醫療機構

伍連德作為「鼠疫鬥士」當之無愧,作為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也是一馬當先。從1907年到中國,至1937年因日本全面侵華而返回馬來西亞躲避戰亂,他在中國生活工作了30年。在此期間,他先後興辦了東北防疫醫院、研究所及中央醫院等20多處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國的防疫事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很多醫院如今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 1915年開始,他負責籌建北京中央醫院,於1918年1月落成,任此醫院的第一任院長,這是中國人自己興建的第一所綜合型大醫院,這所醫院就是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伍連德創辦的中央醫院舊址,現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

1918年,他任中央防疫處處長,為控制國內鼠疫、霍亂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伍連德還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華醫學雜誌》創辦者。1926年,伍連德出任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第一任校長,「赤誠愛國,自強創業」這凝聚了伍連德精神的八個字,至今仍被哈爾濱醫科大學奉為校訓。1930年,伍連德受命成立全國海港檢疫處,併兼任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收回了中國的海港檢疫主權。

伍連德一生淡泊名利,三次辭去官職: 1911年,肅親王擬任命為民政部衛生司司長,他未同意;1913年,袁世凱有意任命為衛生署署長,他仍然不同意;1928年,南京政府軍醫署署長的任命已下達,他最終辭職不就。梁啓超回顧晚清到民國五十年歷史,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

東堂子胡同的幸福時光

1911年,在覲見攝政王后,伍連德就在北京東堂子胡同55號(現為4-6號)購置了房屋,將家眷從天津遷居到了北京。這所住宅原主人是八國聯軍的英軍士兵,他退伍後留在了北京,當時是用廢墟上拆下的磚瓦、門窗和木料建成的單層平房。伍連德一家入住五年後,由一位德國建築師將它改建成帶有後花園的三層西式小樓。這是當時北京最好的住房之一。

▍位於東堂子胡同東頭的伍連德故居

伍連德晚年回憶起這裡仍十分溫馨:「漂亮的花園裝點著盆景和隨季節變化的鮮花。我們還買來不同時期的舊式神靈和美人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安置在適當的角落中,並安放了一個巨大的大理石屏風,上面鐫刻著與中國三國歷史有關的各種場景和人物。還有一些精緻的大理石雕刻品,是一張方茶桌連帶四個圓凳,一個報時的古代日晷。」

▍ 1934年伍連德與夫人黃淑瓊在北京東堂子胡同家中

因伍連德主要的工作在東北抗疫,而且夫人長年多病需靜養,北京的家主要由其夫人打理。他的夫人黃淑瓊才貌雙全。伍連德對她一直稱讚有加,說她:「終其一生都是我最忠誠的伴侶,儘管一直體弱多病,但她竭力照管家庭,是一位可敬的賢妻良母,又是我在北京官場生涯的賢內助」。她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談論中國藝術和文化,評論時政。在外國公使團,特別是在歐美外交圈中,她特別受到歡迎。因此,東堂子胡同55號,在當年是北京重要的社交場所。黃淑瓊還出版了英文小說,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古典文化。

1937年,在參加長子伍長庚的婚禮後不久,黃淑瓊病逝。伍長庚子承父業,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先後到美國和英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平第一衛生區衛生事務人口統計負責人。1942年伍長庚在指導北京霍亂免疫活動時染病,不久病逝於東堂子胡同的居所。1937年「七七事變」後,伍連德修建的醫院、檢疫所等或被摧毀,或被佔領,而且在中國的大量書籍和資料也被毀,伍連德痛心疾首,離開他奮鬥三十年的中國,回到馬來西亞,在怡保市開設私人診所。1947年,伍連德回到中國,作短暫停留,此後逐漸淡出國人視野。

根據伍連德的自述,1949年,中華醫學會的總部從上海遷至北京,伍連德將東堂子胡同的住宅,連同數千冊圖書捐獻出來,作為中華醫學會的辦公場所和藏書數千冊的圖書室。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病逝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享年81歲。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了……」伍連德逝世後數十年,他在東堂子胡同的故居逐漸破敗。幸運的是,這棟建築沒有被拆,只是年久失修。根據最新的消息,東城區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部署伍連德故居的修繕工作,期待更多人能了解到伍連德在中國不平凡的經歷。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林冠珍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口罩,成了這個冬天最緊俏的商品。中國人用上兩層紗布中間包著吸水棉的加厚口罩,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中央醫院的創始人伍連德博士密不可分。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
  • 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醫用口罩——「伍氏口罩」
    我國第一位發明醫用口罩的是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1903年,年僅24歲的他,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清末時期,東北哈爾濱發生鼠疫,造成6萬人死亡。
  • 伍氏口罩: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伍連德
    伍氏也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先驅,也是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伍連德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學生助手到中國東三省處理鼠疫問題。短時間內發現鼠疫是傳染性與致命性極強的肺鼠疫(死亡率達95%),並確認感染源是毛皮獵人接觸到旱瀨(土撥鼠)所導致。
  • 登上央視《國家記憶》的 臺山籍鄉親伍連德 他發明了簡便實用的 伍...
    江門日報訊 (記者/陳素敏) 近日,央視欄目《國家記憶》開播,首期節目播出了《戰「疫」之鼠疫鬥士伍連德》。
  • 這個中國人發明「伍氏口罩」,終結百年一遇的災難,發明專利沿用至今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敏銳的洞察力發明了屬於中國自己的"伍氏口罩",而他也險些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個人,就是曾經救中國於水火之中的伍連德。1910年,中國迎來了巨大的災難與挑戰,這一年,在東北地區,一場無聲無息的鼠疫戰爭打響了。這是繼鼠疫在羅馬、歐洲爆發兩次之後的第三次侵襲,而這一次鼠疫的攻擊對象卻是中國。歷史之中,鼠疫曾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無數人因為這個疾病家破人亡,人人聞風喪膽。
  • 中國醫學:從「鼠疫鬥士」到新冠戰「疫」,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羅芙報導】1911年,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有關鼠疫防治的學術文章,成為中國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第一人。 百年之後,面對另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自中國學者的學術論文已佔全球權威醫學期刊中相關文章的一半以上。
  • 從一隻口罩說起:福州女婿和他的伍氏口罩
    今天就說一說這段往事。 蒙面≠口罩,人類發現細菌,口罩也發明了 用一塊布把口鼻蒙起來其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人們早就會了,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預防感冒,而是為了不讓你知道我是誰。中國武俠中的蒙面大俠和日本的忍者都是典型的例子。
  • 110年前沒有鍾南山,東北那場死了6萬人的肺鼠疫,是如何結束的?
    這位畢業於應該劍橋大學的醫者,帶著清廷的希望,踏上了治療肺鼠疫的徵程。 到了當地以後,伍連德發現:當時的實際情況,遠比奏章上寫的更慘烈。沒有有效的防治手段,所以感染仍在繼續;沒有合適的處理後事的方法,所以去世後病人的遺體,也依舊是感染源。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鼠疫,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直到今天,歐洲人提起鼠疫依然不寒而慄。在中世紀時期,鼠疫曾肆虐歐洲,三年內奪走2500萬人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恐懼的歐洲人給它起了一個可怕的名字:黑死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10年10月,鼠疫會突然來到中國東北。
  •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1910年,東北鼠疫爆發,年僅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僅僅帶著一個助手就趕往疫區。 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鼠疫是由鼠傳染給人的,消滅鼠疫唯一方法就是滅鼠。
  • 口罩設計的前世今生:絹布、鳥嘴面罩、伍氏口罩到3M……
    這也極大促使強調功能性的「類口罩物」的出現。十六世紀,名叫  Charles de Lorme 的法國醫生發明設計出鳥嘴面具,他在眼眶的位置安裝玻璃以確保能看見。鳥嘴的部分可用來放香水、有香氣的香料或是藥物,比如薄荷葉、樟腦一類以用來起到過濾、消毒的作用。除了面具之外,還有寬沿禮帽、披肩、長袍、長褲、手套、鞋子和手杖組成一整套醫生套裝。
  • 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世界鼠疫專家:伍連德
    就在這樣一個危急關頭,一個中國人站了出來,成功阻止了瘟疫的蔓延,這個人正是我們今天要談的著名「鼠疫專家」、國之棟梁——伍連德。 治學歐洲 1就讀公學 伍連德祖籍中國廣東,出生於1879年的馬來西亞。雖然身處南洋富地,但伍連德的家境卻很一般。
  • 口罩的全球簡史
    口罩這種發明,中國是最早的發明國家之一。因為早在兩千多前的孟子已經提及這一類似物。如果依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從衛生防護和防止汙染等方面看,我國是率先使用「口罩」的。我國的上古時期(先秦之前的歷史時期),為防止刺鼻的粉塵、惡臭的空氣以及口氣而始用絲巾做成簡易「口罩」,先是遮蓋口鼻,這方面的文獻包括《禮疏》、《孟子》等。
  •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31歲的他用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肺鼠疫),四個月內波及五省六市,死亡達六萬多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危急時刻,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用了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1910年11月,一場鼠疫從俄國西伯利亞傳傳入中國東北地區,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 當時,疫情非常嚴重,被感染者發燒咳嗽,不久就吐血而死,臉部呈紫色,而且染之必死。 疫情的嚴重性使得濱江關道第四任道員於駟興十分焦急,他火速奏報朝廷攝政王載灃和東三省總督錫良。
  • 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個口罩,更是諾貝爾獎史上首位華人候選人,曾拯救...
    2019年年度,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口罩,九個多月後的今天,雖然疫情有所好轉,但口罩仍然是我們的出門必備。或許一開始,所有人都覺得口罩是個無奈的累贅,但漸漸的,口罩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安全感,甚至出門忘記戴口罩都有種沒穿衣服的感覺。
  • 歷史|鼠疫:千年黑死病陰霾
    在醫學方面,最初人們仍用希波克拉底時期延續下來的放血療法治療一切疾病,後又發明了火燒灼淋巴結腫塊,用尿液洗澡等無效的治療方法。在進行了諸多無用的嘗試後,疾病促使人們尋找更科學有用的治療方法,由此現代醫學開始在歐洲萌芽。
  • 揭秘1910年中國東北發生的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大鼠疫
    內容提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縱橫歐、亞、非200年,造成全球死亡人數超過1億,第二次就是導致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的「黑死病」。而1910年,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選擇了中國的東北。「防疫不亞於一場戰爭」伍連德後來在自傳中如是說。
  • 為什麼我們能滅絕天花,卻消滅不了好多傳染病?
    康熙玄燁/圖片來源:網絡大約公元1000年前後,一種「人痘」的天花接種方法就已經在中國民間悄然興起,人們收集天花病人的結痂,將其碾碎吹入健康人的鼻子裡。古代「種痘術」/圖片來源:網絡1796年,英國的愛德華·詹納醫生遊走鄉間,他發現,被牛痘感染過的擠奶女工,接種天花後,竟未出現任何天花症狀。
  •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亡,在中國卻徹底根除,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此時一位叫伍連德的男人出現了,他竟然憑藉一己之力攔住了這場可怕的瘟疫,上任4個月內,伍連德就消滅了它,拯救了整個中國!伍連德是誰?他又是如何成功的? 就在伍連德積極學習中文,救治中國百姓的時候,「黑死病」以極快的速度來到了我國東北,1910年,「黑死病」(也被稱為「肺鼠疫」)在1個月內奪走了吉林、黑龍江39679人的生命,佔兩省總人口的1.7%,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專業的防疫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