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全球簡史

2020-11-29 騰訊網

誰發明了「口罩」

「口罩」作為全新的發明物,究竟最早出現於哪一個國家或地區,由誰來發明的,頗具爭議。

口罩這種發明,中國是最早的發明國家之一。因為早在兩千多前的孟子已經提及這一類似物。如果依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從衛生防護和防止汙染等方面看,我國是率先使用「口罩」的。我國的上古時期(先秦之前的歷史時期),為防止刺鼻的粉塵、惡臭的空氣以及口氣而始用絲巾做成簡易「口罩」,先是遮蓋口鼻,這方面的文獻包括《禮疏》、《孟子》等。《禮記·曲禮上》:「負劍闢咡詔之,則掩口而對。」孔穎達的註疏中的第一個解釋是:「掩口,恐氣觸人。」《禮疏》則有載:「掩口,恐氣觸人。」則更能體現衛生防護之本意。《孟子·離婁》則指出:「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那麼,如何解決這些惡臭問題呢,自然是用各種布料、絹布遮住口鼻。

在歐洲,類似口罩的發明物的誕生,自然是黑死病的暴發。據說,縱觀歐洲的中古時期(公元500-1500年間),整個醫療行業是由巫師掌控,當醫生們為人治病期間,那些更有勢力的巫師認為醫生搶走了風頭和生意,為此對醫生進行騷擾、迫害包括追打,這種情況尤其是在14世紀中葉黑死病大爆發之時尤甚:據說,醫生們為了躲避各種迫害,就準備好紗布,以紗布遮住自己的面目,避免被輕易地認出來。於是,這就是口罩在歐洲誕生的緣由和背景。實際上,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文明社會中,類似口罩左右的抵禦呼吸惡氣的措施已經出現,不僅僅歐洲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經由此記述,羅馬人對此更是發揚光大,羅馬帝國初期的科學家老普林尼(23-79年),曾經利用鬆散的動物膀胱皮膚過濾灰塵,可以說是淨化不潔空氣的另一種發明。

當然,從時間上來看,最早的口罩發明應該是在亞洲——中亞地區。在古代的伊朗,屬於雅利安人血統的古波斯人,一直存在著佩戴口罩的傳統。不過,據說是源自宗教因素(可能是某種儀式)而誕生的這種遮掩口鼻的面罩,我們認為,這卻是真正出於衛生防護的直接原因。這一隋唐時期傳入我國隨後文獻上稱之為「拜火教」(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叫「波斯明教」)的教義強調:世俗之人呼出來的氣息是是不潔之物,為此在實施具體的信仰儀式期間,將特定的布料將面頰包裹起來,尤其是口鼻。考古發掘展示出來的浮雕中可見這種祭祀儀式上巫師們所佩戴的這種「口罩物」。

首先是源自宗教儀式的口罩物——「一張小布片」。遮住「類似口罩」物的歷史是為了各式各樣目的的遮住口鼻的布片。迄今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口罩」,可能是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伊朗高原。與我國春秋時期相對應的中亞波斯人在他們的拜火教(一般統稱為瑣羅亞斯德教,隋唐傳入我國也稱「祆教」)儀式上有此旁證:已經發現的墓葬遺址裡有帶著遮住「口罩」的祭司主持儀式,墓門的浮雕說明,波斯人的這一宗教要求信徒們用步遮住臉面。然而,真正的目的應該是,拜火儀式期間,濃重刺鼻的煙火迫使他們不得不帶著「口罩」遮住口鼻以便防護。

其次是帶有地域特性的「口罩」物的發明。這是來自日本這一島國忍者的「面罩」。它的發明和發展顯然與衛生防護無關,其用途被認為是當今的明星類似:戴上這種「口罩」或者「面罩」,主要是方便自己,不然如果讓追星者認出來的話,會帶來很多的不方便甚至麻煩。當然,日本忍者的不方便被認出來的原因,亦非類同於當今的明星,他們想使自己處於一種獨立而神秘的狀態和處境之中。

這種日本忍者所戴的面罩是為了讓人「不識廬山真面目」,有著神秘之意,不過這與日本的文化和歷史有著直接的關係,島國民族精神的特性使得「忍者」這一職業長期存在,在相當於歐洲漫長中古時期的日本歷史時期誕生了這種特殊的職業:他們必須尊奉「四戒律」——除非公務,決不濫用忍術;為逃命而須捨棄自尊,不惜性命也要守口如瓶,決不洩露身份(;他們所謂的「隱忍」卻時刻暗藏殺機,這種受過特殊機構訓練出來的俠客、間諜或者殺手,呈現出典型的遊俠風格,可能是派生於我國戰國時代墨家學派的軍師團體做派,不過只是他們沒有那種思想和學說,而只是呈現了武士精神而已:忍者們接受特殊訓練——忍術的專門訓誡、練習,隨後從事間諜和暗殺活動;他們穿著深藍或者深紫色的服裝,目的是不希望被人們隨意發現和認出,當然,面罩更具有「忍者特徵」。這種「類似口罩」完全不具備衛生防護的目標、意義。

若是從衛生防護視角以及基於文獻記述,我國抗疫說是第一個「口罩」的國家。2500年左右的先秦時期,為防止粉塵和口臭等汙染而開始用絲巾做成的「口罩」,首先是遮蓋自己的口鼻,「掩口,恐氣觸人」(《禮疏》)及「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孟子》)是文獻記載的佐證;因為當時對人們而言,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

當然,更為令人信服的證據與衛生的直接關係的口罩的發明。據說這與馬可波羅遊記有關,因為它記載了口罩的真正用途。不過《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至今存疑,但是裡面所記述的時代和內容的確體現了中華大地的文明狀況。《遊記》裡這段有名的記載被廣為引用:「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裡的「口罩」是為了避免口氣重的太監汙染皇帝的食物。這一據考證是「用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布料」口罩目的是蒙住嘴巴和鼻孔,當然,更多的應當是用絹布製作的真「布料口罩」,所謂中國人發明的口罩。

口罩的普及

「類口罩物」業已伴隨人類三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它的發明體現了地球人的抗疫史,與此同時,從科技文明進化的角度而言,也是物質材料改善的進化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暴發的「西班牙流感」使得口罩從外科醫生的專用走向尋常人家。其實,早在1897年,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大家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翻轉過來罩住口鼻即可。可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系在耳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而進入20世紀以後,口罩的現代意義愈發體現出來了。

這一老百姓普遍使用口罩的標誌性時間是1918年歲末。1918年3月11日,始自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斯頓軍營的世紀大流感迅速傳播到歐美各地,隨後席捲全球,感染全球超過30%的人口,在那個抗生素還沒有誕生的年代造成數千萬死亡,死亡的數字遠超那個世紀上半頁兩次世界大戰因戰爭致死的人數,又因為西班牙感染的人口比例極高——全國達到800萬人,因此被稱為「西班牙流感」,是世界上死亡最多的傳染病事件之一。為了遏制近乎瘋狂的傳染,佩戴口罩必須所為,各國人民皆被強制性佩戴口罩以抗擊疫情,至於紅十字會和其他醫護人員更是如此:當時的黑白照片見證了瘟疫大流行時期全民戴口罩對抗流感的「壯觀場景」。

真正的口罩發明要等到19世紀末。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病菌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人們在打噴嚏、咳嗽及講話時帶出來的唾液,會導致傷口惡化。於是,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從此,各國醫生紛紛效仿,這就是現代口罩的開端,我們暫且稱它為口罩1.0版本。由於對面部、口鼻貼裹過緊,戴者久而久之,極不舒服。兩年後就得到改進。「2.0版本」口罩為此很快就加以改進,而且又與體育競技直接相關。1897年,在不列顛,一位外科醫生將在醫學界流行使用的口罩升級:他在紗布內安裝細鐵絲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克服了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溼的缺點。不夠克服了難受、不舒服的問題的同事,在改善病菌傳播方面效果沒有得以體現。依然是兩年後就解決了關鍵性的問題。

「3.0版本」——法國人再次升級,其效果頗佳,現在依然在使用。1899年,法國一位醫生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的時候就將衣領翻上。後來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繫結的,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現代口罩就這麼華麗地誕生了。

口罩最初的使用僅僅限於醫生和護士,走向大眾已經不是兩年的事情了。而若非一場遍及全球的大瘟疫流行,也許它還要推遲一些時日,才能自醫院走向廣場、馬路和家家戶戶之中。口罩的普遍使用源自「西班牙流感」的暴發。正是在這種環境和背景之下,在相關國家,人們被強制性要求戴口罩。如今,每當發生重大疫情時期,人們的隨即條件反射,第一反應就是戴上口罩。

伍氏口罩

我國大規模性佩戴口罩也發生於一百多年前,起因是我國東北地區發生的重大疫情,而期間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就連今天很多人不熟悉的名字,卻在中國的口罩文化史上,可謂留下來濃墨重彩。

這個就是伍連德(1979-1960)。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的伍連德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臺山市),他自幼聰明好學,17歲就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的意曼紐學院就讀細菌學,後獲得醫學博士;伍氏作為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是我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先驅,也是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

1910年,東北地區發生瘟疫,限於當時的環境和條件,疫情迅速擴展。類似於當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那次傳染性極強的肺鼠疫主要也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染,在這個時候,時任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博士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重災區——哈爾濱,而且冒著被當地人敵視的風險解剖了中國醫學史第一具傳染病屍體,這一大膽之行也是世界醫學史上首次對鼠疫屍體樣本進行解剖,從而解開了一些科學謎團。

這位偉大先行者當斷立斷,藉助於處在末日黃花階段的清王朝政府的詔令,採取了一系列防控和遏制措施。

首先,阻斷重要傳染源之一的交通,此等手段當今依然在進行規模性、階段性地使用。

其次,設立隔離區域。隔離實踐古已有之,但是伍連德的隔離則是積極吸取歐洲國家近代以來的先進的實踐經驗,親自指導在疫情地區實施針對性的隔離措施,取得了立竿見影之效。

再次,政府在關內大規模地徵召醫生,組織運輸隊伍,動員各行各業服務人員,一同救助東北地區的疫情,集中力量進行防疫。

最後,佩戴口罩。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伍連德先生發明了一種更加有效的針對性的口罩——「伍氏口罩」,它用雙層紗布縫製而成,從而有效地防止了飛沫的傳染,達到了隔離病患的作用。伍氏口罩製造簡單,材料易獲得,成本低廉,只需當時的國幣兩分半;而且使用方便,疫區民眾紛紛使用,從而大大降低了這次重大疫情的死亡率和傳染率。「伍氏口罩」為此受到世界各地醫界人氏好評,也在那個國破家亡的時期成為中國人的獨到的發明,也在全球範圍得已推廣。

僅僅用了四個月,這次疫情得以終止。伍連德似乎是個小人物,但他卻在20世紀初為中國的防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此他還在1935年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候選人,這是華人上個世紀中期年代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

20世紀中葉之後,口罩再次發揮重要作用。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明顯頻繁,載入史冊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度扮演重要角色。從簡便實用的角度而言,迄今我們所使用的各式各樣的口罩如N95、N90、一次性等等的口罩,可以說都是「伍氏口罩」衍生品。

當然,由於科技的進步和材料的改進,口罩的文化史也在不斷進化之中。著名的案例就是20世紀中葉暴發的「倫敦大霧」,隨後幾十年還有洛杉磯、舊金山暴發的類似「霧災」。1952年12月,倫敦嚴重汙染,整個城市為濃霧所環繞籠罩,加之無風,濃霧持續五天,嚴重空氣汙染及其集聚的有害氣體致使1萬2千人死於非命——這是現代文明社會因濃霧致死的大災難。而且不止於此,這次大霧還造成了10萬多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從此之後的幾十年,被視為「霧都」的倫敦如同靜止的巨型毒氣罐,一代名城的居民成為裝在毒氣罐、住在毒氣室的無頭蒼蠅,於是乎,口罩就像雨天的行人所備的傘具一樣,是避免大氣汙染的必備必用之物。

新世紀以來,我國民眾使用口罩的意識逐步增強,無論是有無疫情的環境下。冬天口罩用來防寒,北方人用來防塵防沙,去醫院期間用以防止疾病傳染。而在2003年非典暴發期間,中國人乃至全球許多地方,又一次大規模使用口罩。2012年,我國各地發生間斷性的嚴重霧霾再次使更多的人戴上了口罩,「PM2.5」這一全新詞彙成為網上熱詞,隨後就是今天大家更熟悉的「N95」、「KN90」等口罩型號成為一個較短的時髦熱詞。

相關焦點

  • 《時間簡史》:從「難產」到風靡全球
    說來湊巧,我很早就見到了英文原版的《時間簡史》。20世紀70年代末,霍金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各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中廣為流傳。那時,我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從事天體物理學研究,也需及時了解霍金的這些新成就。 1988年3月,我到英國的愛丁堡皇家天文臺做訪問學者。
  • 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 視頻觀看全球最小口罩
    據央視新聞消息,近日一位俄羅斯微觀藝術家專門為蚱蜢、蜻蜓等昆蟲打造了世界上最小的口罩,精細程度令人嘆為觀止。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這位藝術家表示,口罩是用醫用紗布製成的,同時兩邊的帶子還可以進行調節。
  • 全球口罩標準大全
    臨近年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並無好轉,防範措施仍是重中之重,全球對口罩的需求量依舊非常大。中國的口罩生產企業除了保障國內供應,還承接了越來越多的海外訂單,但是各國制定的口罩標準各異。
  • 全球進入口罩緊缺狀態 各國口罩標準有什麼區別?
    全球進入口罩緊缺狀態 各國口罩標準有什麼區別?2020-05-07 07:49:22 來源:全球紡織網 國家發改委3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口罩的每日產能、產量連續快速增長,雙雙突破1億隻。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擴能、增產、轉產,讓口罩日產量持續上升。
  • 人類簡史:為何這本燒腦書可以風靡全球?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的全球暢銷書《人類簡史》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將上述「好奇心」通通寫進了書裡,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尤瓦爾·諾亞·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於 2014 年 9 月在英國發行。
  • 《人類簡史》作者:國際合作是全球戰勝新冠疫情的關鍵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專訪:國際合作是全球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訪《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新華社耶路撒冷3月24日電 專訪:國際合作是全球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訪《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新華社記者陳文仙 尚昊以色列歷史學家
  • 口罩復用技術助力全球抗疫
    在英國皇家工程院發起的多國工程院響應新冠疫情視頻會議上,中國工程院推薦的參會代表、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王丹,詳細介紹了陳建峰團隊有關口罩重複使用技術的最新進展,得到了各國工程院專家代表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評價。打響全球「口罩戰」新冠疫情期間,口罩成為不可或缺的防控利器和戰略物資。新增產能「翻番式」快速增加。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信息與合作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
    《人類簡史》作者、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尤瓦爾·赫拉利教授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伶俐):截止當地時間3月21日,以色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800例,而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28萬,已造成1萬多人喪生。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席捲全球的瘟疫,那麼,人類戰勝疫情的關鍵是什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耶路撒冷記者孫伶俐近日採訪了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面對這場還在全球持續升溫的疫情,他指出只有公開信息與國際合作才是人類戰勝疫情的關鍵。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赫拉利教授創作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一經面市就成為暢銷書。
  • 《未來簡史》
    作者簡介:  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國際暢銷書《人類簡史》。其最新作品《未來簡史》,以宏大視角審視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甫一出版就在全球掀起一股風潮,引起廣泛關注。
  • 美國收到47億中國口罩,中國口罩正成全球新「硬通貨」,事情有進展
    BWC中文網百家號早在2月時就獨家提出,中國製造的口罩正在成為全球經濟新的「硬通貨」。不出所料,過去三個月間,特別是自3月以來,中國製造的口罩等一系列醫療物資都在成為全球搶手貨。比方說口罩,現在已經超過47億隻口罩從中國來到美國,包括美國採購的,也包括捐贈的。也就是說,按人口平均的話,差不多每個美國人可以分到15、16個中國來的口罩。這也意味著,美國已收到47億隻中國口罩。而這背後的另一層邏輯則是美國製造生產能力的不足,而需要源源不斷依賴進口中國貨。這一點,美國對呼吸機的市場需求上也可以說明問題。
  • 為解決廢棄口罩汙染環境 濟南8名高中生研究出可降解口罩獲全球金獎
    近日,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全球總決賽在線上舉行。濟南外國語學校國際課程中心8名同學組成的JNFLS團隊與全球頂級名校學生同臺競技,從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的249支隊伍脫穎而出,斬獲大賽金獎。這也是該校繼2019年奪金後,第二次獲得該頂級國際賽事全球金獎。
  • 「簡史」出版熱 | 人見人愛的「簡史」,真的靠譜嗎?
    最近,赫拉利再接再厲,推出《今日簡史》,力圖為自己的「簡史」三部曲畫上圓滿的句號。不出所料,一輪密集轟炸式的宣傳攻勢後,《今日簡史》再度躋身話題之作的行列。《人類簡史》不過,流行是一回事,質量又是另一回事。赫拉利以及他的著作水平究竟如何,讀者的看法並不統一。拿《人類簡史》來說,將其譽為「驚豔之作」者大有人在。
  •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的 《未來簡史》 讀書雜談 ///////// 於:上次我們聊過了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回想請您聊聊他的《未來簡史》。
  • 《今日簡史》《未來簡史》《原則》等電子書epub mobi 下載
    沈從文小說全集(套裝共12冊)》epub 8、《原則 》 (美)瑞·達利歐 全球投資行業教父級傳奇人物半個世紀磨鍊的《原則》,轟動金融圈瑞·達利歐是全世界*投資家、企業家之一,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橋水創立至今為客戶賺取的收益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家對衝基金。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在圖書市場,以「簡史」命名、並以此作為後綴的圖書與日俱增。「簡史」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出版現象。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
  • 沒有肺的昆蟲也要戴口罩?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精細程度令人嘆...
    沒有肺的昆蟲也要戴口罩?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精細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近日,一位俄羅斯微觀藝術家專門為蚱蜢、蜻蜓等昆蟲打造了世界上最小的口罩
  • 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 適於蚱蜢蜻蜓等昆蟲佩戴
    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原標題:俄藝術家制全球最小口罩,精緻細密嘆為觀止,可是昆蟲根本不用嘴呼吸央視網消息,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許多人不得不戴起了口罩,而昆蟲則沒有「合適的口罩」可以「佩戴」。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在圖書市場,以「簡史」命名、並以此作為後綴的圖書與日俱增。「簡史」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出版現象。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
  • 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首推 助力全球抗疫
    近日,由贛州市工信局、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組委會指導,星布斯科技集團主辦的星布斯——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暨慈善捐款發布會在中國贛州舉行。發布會上中國「負氧離子之父」李青山發表了致辭,李青山就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的科研成果和納米生物材料與中草藥、納米技術等如何融合進行了相關的科研成果分享,以及對融合後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採用什麼樣的物理功能殺死各種病毒進行講解
  • 星布斯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
    近日,星布斯科技集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上市發布,為抗擊新一輪疫情做好了充分準備。  12月31日下午,星布斯科技集團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暨慈善捐贈發布會在中國.贛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