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首推 助力全球抗疫

2021-01-08 中華網河南

近日,由贛州市工信局、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組委會指導,星布斯科技集團主辦的星布斯——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暨慈善捐款發布會在中國贛州舉行。

發布會上中國「負氧離子之父」李青山發表了致辭,李青山就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的科研成果和納米生物材料與中草藥、納米技術等如何融合進行了相關的科研成果分享,以及對融合後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採用什麼樣的物理功能殺死各種病毒進行講解。

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

此次發布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是一款可以截斷病毒傳播的新利器,它具備過濾細菌、滅殺新冠病毒、反覆使用三效合一的功效。

發布會現場,舉行了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啟動儀式,向全球發聲,將星布斯集團生產的功能口罩推向全世界,助力全球抗疫。在未來,星布斯集團將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開發出如納米生物.防護服、消毒液、消毒紙巾甚至更多的產品,造福人類。

活動中,星布斯集團向贛州市慈善總會,捐贈100800隻價值504000元的納米口罩公益活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星布斯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
    近日,星布斯科技集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上市發布,為抗擊新一輪疫情做好了充分準備。  12月31日下午,星布斯科技集團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暨慈善捐贈發布會在中國.贛州舉行。
  • 英國大學抗疫新進展,漱口水和新型口罩能殺死新冠病毒
    實驗室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實驗室條件下,漱口水可以在接觸新冠病毒沒有證據表明它可以用作新冠病毒的治療方法,因為它無法到達呼吸道或肺部。  新型口罩可殺死新冠病毒,該口罩可以殺死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流感病毒該口罩有五層,包括納米銅製成的抗病毒層。
  • 開發抗疫納米纖維新產品 助力抗疫科技攻堅譜新篇
    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醫用物資的原材料價格呈現大幅上漲,其中,以口罩生產的核心原料熔噴布需求量巨大,供不應求,其價格大幅走高。2月14日,江西先材納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和長春高琦聚醯亞胺材料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被北京市國資委以文件形式,列為北京市國家重大疫情科技攻關項目協作企業,並於疫情期間開工加大生產力度,完成此項目。開發抗疫納米纖維新產品,通過多家科技企業不懈努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聚醯亞胺納米氣凝膠就源源不斷輸送到了聚醯亞胺口罩生產企業的生產線上。
  • 廣州產納米口罩量產 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
    5月9日,廣州產新型納米濾材口罩正式對外發布,這款口罩是內地首個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的口罩,重複使用時長可達200小時以上。廣州市東泓氟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供圖中新網廣州5月9日電 (記者 許青青)廣州產新型納米濾材口罩產品9日正式對外發布,這款口罩是內地首個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的口罩,重複使用時長可達200小時以上,目前已經量產。
  • 主動防護‖「集智抗病毒抑菌卡」助力新冠病毒疫情防控
    為民網訊 11月1日,國健投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為民網)與常德集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國健投新媒體將作為集智生物旗下抑菌類產品「抗菌抑菌卡」的全國獨家總代理,對「抗病毒抑菌卡」開展全球推廣宣傳,雙方將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共同打造具有知名度的抗病毒抑菌系列品牌
  • 江蘇億茂口罩檢測通過,新冠病毒滅活率達99.19%
    這是中國防護口罩的標誌性事件,也是中國在世界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的又一重大貢獻,而做到這項技術創新成果的正是位於江蘇宿遷的億茂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測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滅活率達99.19%對經歷過2020年"除夕開工"、復產復工提升產能以及通過捐贈大量口罩助力防疫的董事長吳龍濤而言,從掌握材料的核心技術,到研發投產並且量產出可以高效抗菌抗病毒的口罩,既是戰略上的順勢而為
  • 全球「大考」 共克新冠
    2020年7月,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前的石獅子被戴上口罩。 新華社記者 王迎攝新冠病毒囊膜表面的4個刺突蛋白。當這些蛋白質與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對接時,病毒就可以穿透細胞並在那裡繁殖。圖片來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南非首個新冠病毒疫苗ChAdOx1開始I期臨床試驗。
  • 中國抗疫外交助力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三)全球性挑戰亟需國際合作應對  當今人類處於全球化的互聯互通時代,病毒可以隨人員流動快速蔓延至全球。新冠疫情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必須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得到解決。任何國家單打獨鬥地抗疫,都不會成功。但不幸的是,全球抗疫合作遭遇美國單邊主義的嚴重破壞。
  • 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全球大流行?
    新冠病毒 有很強的毒力,和極易播散擴散傳播力,而且在體外也有較久的存活力(起碼3天之內),易感並免疫力弱的個體被感染後,5~8天之內是毒力最強和最容易傳染他人的窗間區段,即使是此個體仍然處在潛伏期,仍然無症狀,「好好的」,也可以傳染病毒。同時還存在無症狀感染者,更是防不勝防。
  • 口罩復用技術助力全球抗疫
    在新冠疫情暴發期間,浙江閏土集團利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建峰團隊提出的口罩荷電再生重複使用技術,不僅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口罩使用量,還確保了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我們對多種品牌的口罩實驗,都驗證了技術的有效性。
  • 全球直面新冠「大考」!來看各國科研成績單
    圖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德國研究機構發現神經纖毛蛋白1(NRP1)是一種可以促進新冠病毒進入細胞內部的因子。馬普生物物理學研究所發現一種抑制劑可雙管齊下抗新冠病毒,不僅能阻礙新冠病毒複製,還可以增強人體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尤利希研究中心利用虛擬篩選技術尋找能抑制新冠病毒的有效成分,最終篩選了大約10000個分子,其中雷洛昔芬在實驗室試驗中展示出了很強的活性。
  • 鍾南山:注意新冠病毒「環境傳人」,國內防控面臨兩大風險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出現新課題——環境傳播,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指出,目前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總結中國的抗疫經驗,鍾南山認為,關鍵還是做到了四早:早防護、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其中早診斷、早隔離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 新型納米口罩濾膜孔徑比病毒更小
    南方日報訊 (記者/李鵬程 通訊員/穗工信宣)5月9日,位於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企業廣州市東泓氟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東泓」)新型納米濾材口罩產品正式對外發布。這是國內首個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的口罩,重複使用時長可達200小時以上,並已制訂全國首個團體標準。
  • 百度翻譯連推5項抗「疫」服務,讓中國抗疫經驗精準走向全球
    抗疫路上,總有一些力量感動你我。從頭到腳全副武裝的白衣天使們選擇逆「疫」而行,毅然奔赴抗疫前線;翻譯志願者們自發行動,不分晝夜為這場戰「疫」貢獻力量。翻譯服務為全球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抗疫,搭建溝通橋梁,成為打贏防疫戰爭的重要法寶。
  • 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中和納米抗體藥物進入開發
    目前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形勢依舊非常嚴峻,國際上尚無針對COVID-19的特效藥物批准上市,《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相關研究顯示,疫苗保護力可能只有2-3個月,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新機製藥物以滿足巨大的臨床需求。
  • 「青島造」生物創新藥抗新冠病毒療效進一步被驗證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9日訊 「青島造」生物藥抗新冠病毒的作用及療效得到國際感染病專家的認可。「樂復能」的廣譜抗病毒活性,在臨床研究中得到進一步驗證,為「樂復能」用於各種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療,奠定了研究的基礎,具有裡程碑意義。
  • 新冠病毒長這樣!我國科研人員揭示全球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國內媒體報導,近日,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全球首個解析真實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這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首個新冠病毒3C蛋白酶藥物高通量檢測細胞體系推出
    全球疫情告急,特效藥研發任重道遠。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目前已導致超過250萬人感染,逾17萬人死亡。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發現以及機制研究是當前科技衛生領域的緊急任務之一。其中3C蛋白酶,即主蛋白酶(Mpro),它能夠識別特異性的酶切位點,將多聚蛋白前體剪切為多個非結構蛋白,最終組裝形成病毒的複製-轉錄酶複合體。因此3C蛋白酶成為新冠病毒中最具特徵的靶標之一,也是抗病毒藥物發現的熱點靶點之一。
  • 較真| 印度研製出納米噴霧,噴一噴就能防新冠病毒?
    報導中指出,使用該納米噴霧後,物品表面的微生物載量顯著下降,但這裡存在的問題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病毒本身不產生ATP,所以用ATP測試儀來檢測病毒殘餘量並不準確,此處ATP測試的數值下降很可能是其他微生物減少引起的,也就是說,這個ATP測試並不能說明噴霧對新冠病毒有效,該產品對於新冠病毒的防護作用存疑。
  • 武漢誕生的「火眼」實驗室助力全球圍獵新冠病毒
    武漢火眼實驗室被多國複製【武漢誕生的「火眼」實驗室助力全球圍獵新冠病毒】新聞來了,早安武漢 在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中,「火眼」實驗室打滿全場,參與了復工復產核酸檢測、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等多次重點任務,日檢測量可超3萬人份。如今,「火眼」實驗室從武漢「走」向了全國十餘個城市,並在阿聯、汶萊、塞爾維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在全球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