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先生曾寫過這樣一段話:「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伍星聯博士」是誰?竟能贏得梁啓超先生如此的讚譽?
伍星聯就是伍連德。
伍連德又是何許人也?
伍連德是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是公共衛生學家、醫史學家。是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新寧(臺山縣),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個臺山籍華僑之家。17歲時,伍連德考取英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劍橋大學畢業後,他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成為該院的第一位華人實習生。之後,伍連德攻讀博士,期間主攻破傷風菌研究。
之後,伍連德先後在聖瑪麗醫院、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巴斯德研究所從事研究,曾師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伍連德返回檳榔嶼行醫。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舉家歸國,就職於北洋軍醫處。
1908年5月,伍連德擔任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肺鼠疫),四個月內波及五省六市,死亡達六萬多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危急時刻,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用了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事情是這樣的。
1910年11月,一場鼠疫從俄國西伯利亞傳傳入中國東北地區,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
當時,疫情非常嚴重,被感染者發燒咳嗽,不久就吐血而死,臉部呈紫色,而且染之必死。
疫情的嚴重性使得濱江關道第四任道員於駟興十分焦急,他火速奏報朝廷攝政王載灃和東三省總督錫良。得報後,載灃採納時任外省部右丞原濱江關道第三任道員施肇基的建議,急電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進京。
載灃向伍連德通報了鼠疫的情況,他說:「東北發生鼠疫,已亡數萬人,並有迅速向關內、國外蔓延之勢,情況萬分危急。」
之後,載灃命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欽差大臣,負責東北防疫事宜。伍連德臨危受命,毅然奔赴疫區。
1910年12月24日,伍連德和助手帶著顯微鏡、照相機乘坐一輛四輪馬車駛入了哈爾濱。
伍連德初到哈爾濱後,發現疫情遠比他預料的要嚴重得多,家家關門閉戶,街上一具具棺木未及掩埋,令人目不忍睹。
伍連德的首要任務就是查清原因,他來到了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
之後,伍連德解剖了一具因病致死的日本女人的屍體,從標本裡他發現了鼠疫的桿菌,同時得出結論,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肺鼠疫並不像以往的腺鼠疫是通過跳蚤傳染,而是通過人的呼吸和飛沫傳染。
確定病原和傳播途徑後,在缺醫無藥的條件下,伍連德採取了防疫措施——隔離法。
伍連德採取的隔離法分兩部分:一是將鼠疫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分別隔離起來;二是將流行中心傅家甸和外界隔斷。
在伍連德指揮下,傅家甸被分為四個區。每區由一名醫藥大員主持,配有兩名助理、四個醫學生和為數眾多的衛生夫役與警察。救急隊內分診斷、消毒、抬埋、站崗等諸多崗位。每天,醫生帶領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檢查疫情。一旦發現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醫院,並對病人家屬進行隔離。為了能控制住局面,官府從長春調來1160名步兵對疫區內進行交通管制。
傅家甸有兩萬多民眾,伍連德把防疫委員會總部也設在傅家甸,他疫區人民同生死共患難,並由官府提供所有的費用,負責該區兩萬多居民的生活。
為阻止呼吸傳染,伍連德設計並命令趕製了一種特殊的加厚口罩,後人稱其為「伍氏口罩」。他還以欽差大臣身份在疫區緊急徵用學校、戲院和浴室,改裝成臨時消毒所,又把廟宇和教堂改為急救醫院。之後,伍連德組織了3000多人投入到救護中。
傅家甸的防疫措施為整個東北做了一個表率。隨後,全省紛紛仿照傅家甸的模式建立起防疫體系。清政府還在山海關設立檢驗所,將陸路南下的旅客留住5日,以防鼠疫蔓延。
除了採取有效的隔離和檢疫措施,伍連德還要求對染疫菌死亡的屍體實施火化。由於鼠疫桿菌可以在屍身上存活很久。焚燒可以阻斷鼠疫通過屍體傳播。伍連德力主焚燒鼠疫病死者屍體。但此舉有違入土為安的傳統,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清廷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準許火葬!這從而使疫情傳染得到了進一步控制。
1911年1月30日,大年初一。為了能消弭人們悲傷的情緒,振作大家的精神,伍連德率領的防疫部下發傳單,號召大家燃放爆竹,衝衝晦氣。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傅家甸一直不斷攀升的鼠疫死亡人數開始下跌。
一個月後,到了1911年3月1號,疫情報告出來了,因鼠疫疫情新增死者人數下降為零!
之後,其他各地也相繼控制住疫情。
就這樣,伍連德帶領廣大醫護工作者僅用四個月時間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
時年,伍連德31歲。
1911年5月,攝政王載灃代表宣統皇帝在紫禁城接見伍連德博士,賞藍頂戴,賜進士出身,授二等雙龍肩章。醫務人員獲此殊榮,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