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31歲的他用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2020-11-30 騰訊網

梁啓超先生曾寫過這樣一段話:「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伍星聯博士」是誰?竟能贏得梁啓超先生如此的讚譽?

伍星聯就是伍連德。

伍連德又是何許人也?

伍連德是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是公共衛生學家、醫史學家。是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新寧(臺山縣),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個臺山籍華僑之家。17歲時,伍連德考取英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劍橋大學畢業後,他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成為該院的第一位華人實習生。之後,伍連德攻讀博士,期間主攻破傷風菌研究。

之後,伍連德先後在聖瑪麗醫院、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巴斯德研究所從事研究,曾師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伍連德返回檳榔嶼行醫。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舉家歸國,就職於北洋軍醫處。

1908年5月,伍連德擔任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肺鼠疫),四個月內波及五省六市,死亡達六萬多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危急時刻,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用了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事情是這樣的。

1910年11月,一場鼠疫從俄國西伯利亞傳傳入中國東北地區,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

當時,疫情非常嚴重,被感染者發燒咳嗽,不久就吐血而死,臉部呈紫色,而且染之必死。

疫情的嚴重性使得濱江關道第四任道員於駟興十分焦急,他火速奏報朝廷攝政王載灃和東三省總督錫良。得報後,載灃採納時任外省部右丞原濱江關道第三任道員施肇基的建議,急電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進京。

載灃向伍連德通報了鼠疫的情況,他說:「東北發生鼠疫,已亡數萬人,並有迅速向關內、國外蔓延之勢,情況萬分危急。」

之後,載灃命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欽差大臣,負責東北防疫事宜。伍連德臨危受命,毅然奔赴疫區。

1910年12月24日,伍連德和助手帶著顯微鏡、照相機乘坐一輛四輪馬車駛入了哈爾濱。

伍連德初到哈爾濱後,發現疫情遠比他預料的要嚴重得多,家家關門閉戶,街上一具具棺木未及掩埋,令人目不忍睹。

伍連德的首要任務就是查清原因,他來到了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

之後,伍連德解剖了一具因病致死的日本女人的屍體,從標本裡他發現了鼠疫的桿菌,同時得出結論,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肺鼠疫並不像以往的腺鼠疫是通過跳蚤傳染,而是通過人的呼吸和飛沫傳染。

確定病原和傳播途徑後,在缺醫無藥的條件下,伍連德採取了防疫措施——隔離法。

伍連德採取的隔離法分兩部分:一是將鼠疫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分別隔離起來;二是將流行中心傅家甸和外界隔斷。

在伍連德指揮下,傅家甸被分為四個區。每區由一名醫藥大員主持,配有兩名助理、四個醫學生和為數眾多的衛生夫役與警察。救急隊內分診斷、消毒、抬埋、站崗等諸多崗位。每天,醫生帶領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檢查疫情。一旦發現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醫院,並對病人家屬進行隔離。為了能控制住局面,官府從長春調來1160名步兵對疫區內進行交通管制。

傅家甸有兩萬多民眾,伍連德把防疫委員會總部也設在傅家甸,他疫區人民同生死共患難,並由官府提供所有的費用,負責該區兩萬多居民的生活。

為阻止呼吸傳染,伍連德設計並命令趕製了一種特殊的加厚口罩,後人稱其為「伍氏口罩」。他還以欽差大臣身份在疫區緊急徵用學校、戲院和浴室,改裝成臨時消毒所,又把廟宇和教堂改為急救醫院。之後,伍連德組織了3000多人投入到救護中。

傅家甸的防疫措施為整個東北做了一個表率。隨後,全省紛紛仿照傅家甸的模式建立起防疫體系。清政府還在山海關設立檢驗所,將陸路南下的旅客留住5日,以防鼠疫蔓延。

除了採取有效的隔離和檢疫措施,伍連德還要求對染疫菌死亡的屍體實施火化。由於鼠疫桿菌可以在屍身上存活很久。焚燒可以阻斷鼠疫通過屍體傳播。伍連德力主焚燒鼠疫病死者屍體。但此舉有違入土為安的傳統,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清廷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準許火葬!這從而使疫情傳染得到了進一步控制。

1911年1月30日,大年初一。為了能消弭人們悲傷的情緒,振作大家的精神,伍連德率領的防疫部下發傳單,號召大家燃放爆竹,衝衝晦氣。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傅家甸一直不斷攀升的鼠疫死亡人數開始下跌。

一個月後,到了1911年3月1號,疫情報告出來了,因鼠疫疫情新增死者人數下降為零!

之後,其他各地也相繼控制住疫情。

就這樣,伍連德帶領廣大醫護工作者僅用四個月時間就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

時年,伍連德31歲。

1911年5月,攝政王載灃代表宣統皇帝在紫禁城接見伍連德博士,賞藍頂戴,賜進士出身,授二等雙龍肩章。醫務人員獲此殊榮,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
  • 爆發於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曾奪走2500萬人命
    歷史資料顯示,歐洲中世紀(1347年—1353年)曾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黑死病,2500萬歐洲人因這場瘟疫而喪生,慘烈程度堪比二戰。這種黑死病便是從老鼠身上傳播出來的。黑死病爆發的第一站便是如今的義大利,隨後席捲到了法國英國等整個歐洲地區。黑死病爆發的時候,蒙古大軍開始了第二次西徵。
  • 歷史|鼠疫:千年黑死病陰霾
    維也納的黑死病紀念柱(圖片來源於網絡)東方型指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這次大流行從19世紀末開始,最早在中國南部出現病例報告,後又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生第二次暴發。值得注意的是暴發於中國東北的這場疫情。在鼠疫爆發的初期,哈爾濱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患者的症狀是高熱、咳嗽、咯血,幾天之內皮膚變成紫色並死亡。清政府緊急派遣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博士前往疫區治理疫情。
  • 黑死病導致歐洲2500萬人死亡,為何在中國東北,死亡人數為6萬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又稱黑死病(其實是鼠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而到了1910年,中國東北也曾爆發鼠疫,但是因為處理措施得當,死亡人數停在了6萬。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
  • 1910年,還剩一口氣的清政府滅掉了肆虐東北的鼠疫
    歷史上,鼠疫的名頭說起來可謂是令人膽寒。公元542年,東羅馬帝國鼠疫爆發,這樣一場瘟疫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因此而亡者更是數以億計;1348年開始,橫掃歐洲的黑死病爆發,這一次持續時間更長,直到17世紀末才有所緩解,死亡人數更是難以估量。 在我們中國的大地上,鼠疫也並不少見。
  • 肆虐歐洲1400多年的黑死病,這位中國科學家僅用4個月撲滅
    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持續時間約60年,死亡人口總數接近1億人,這被認為是歷史上在任何流行病中喪生人數最多的一次,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一半,如果不是當時交通不便,有地勢阻隔,此次鼠疫差點讓人類陷入絕種危機,這次鼠疫也是千年帝國拜佔庭帝國衰敗的原因之一。
  •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去,在中國卻沒有蔓延,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但晚清時期,「黑死病」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後卻沒有蔓延至全國,一旦蔓延開來,我們這些後人能不能順利出生還是個問題。染上了這樣的病,不出一周、甚至可能不出一天就會死去,再意志堅強的人都無法與它對抗。 晚清時那場著名的「黑死病(也稱鼠疫)」災難是在1910年爆發的。10月底,滿洲裡首發病例,之後瘟疫迅速橫掃東北平原,甚至波及河北一帶。
  •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
    當其他乘客憑欄遠眺,欣賞著海上美景時,斯特朗則在船艙裡夜以繼日地閱讀有關鼠疫的研究文獻。說是閱讀,其實是惡補,因為他長期從事霍亂的研究與防治,鼠疫非其所長。在到達最終目的地瀋陽之前,連斯特朗自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美國政府放著權威的鼠疫專家不用,偏偏選擇他去參加這次「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報紙上有關中國東北疫情的報導連篇累牘,但消息的來源五花八門,充斥著各種相互矛盾的信息。
  • 黑死病在歐洲曾殺死2500萬人,為何在中國沒有爆發?要感謝一個人
    011911年,一場危機正在逐漸靠近東北地區,如果可以將這場危機化解,清廷「壽命」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如果不能化解,清廷可能會隨之滅亡。這場危機在歐洲有個這樣的名字——黑死病。黑死病籠罩整個歐洲之時,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戰爭時期都沒有這麼多人喪命。由此可見,黑死病非常恐怖。02在我國,黑死病就叫做鼠疫,整整奪走了6萬人的生命。
  • 張文宏:鼠疫——黑死病離我們並不遙遠
    2017年,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三株新的鼠疫耶爾森菌。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一株鼠疫耶爾森菌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 2014年和2017年,鼠疫又兩次在這裡暴發,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一次比一次多。和以往鼠疫通過嚙齒類動物啃咬傳播的形式不同,這次60%以上的病例是以肺炎形式發病的,暴發地點也從以往的農村轉移到了城市。 2017年8月,一名31歲男子死於肺炎。
  • 「國士無雙」伍連德,與一個世紀前流行於東北鼠疫的抗爭故事
    在1910年末,東北曾暴發一場肺鼠疫,傳染範圍之廣,令人聞之而談虎色變,撲滅這場傳染病的是年僅32歲的伍連德博士,當時他正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的幫辦,即副校長。他臨危受命,到了東北。伍博士及帶領的團隊以滿腔的愛國熱忱,博學的醫學知識,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採取了一系列現代化的醫學手段和防疫方法,用了半年時間,將導致6萬多人死亡的傳染病控制住。但是在很長時間,伍連德博士的名字以及其事跡在國內卻鮮少有人知曉,直到「非典」之後,這位「鼠疫鬥士」的故事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亡,在中國卻徹底根除,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肆虐完歐洲的「黑死病」仍然沒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它來到了俄羅斯,並且以極快的速度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要知道他又是如何成功的? 就在伍連德積極學習中文,救治中國百姓的時候,「黑死病」以極快的速度來到了我國東北,1910年,「黑死病」(也被稱為「肺鼠疫」)在1個月內奪走了吉林、黑龍江39679人的生命,佔兩省總人口的1.7%,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專業的防疫機構。
  • 揭秘1910年中國東北發生的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大鼠疫
    內容提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縱橫歐、亞、非200年,造成全球死亡人數超過1億,第二次就是導致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的「黑死病」。而1910年,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選擇了中國的東北。「防疫不亞於一場戰爭」伍連德後來在自傳中如是說。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因為這人,我國才沒有爆發病情
    而鮮為人知的是,歐洲「名噪一時」的黑死病也傳入了我國,但是並沒有大規模爆發,而這一切功勞,都要從一名叫伍連德的人講起。1911年,一場空前的災難順著西伯利亞寒流悄悄進入東三省,準備在此大肆「屠殺」,這就是黑死病。它曾經造成了歐洲的「末日恐慌」,奪取了2500萬人的生命,一度減少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
  • 內蒙古發現腺鼠疫,曾致300萬中國人死亡的黑死病是否會捲土重來
    人們把這次起源於公元542年的鼠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它的流行使歐洲南部1/5的人口喪命,它以後五、六十年間裡又有幾起流行,估計總死亡人數達1億人。第二次起源於中世紀,延綿數百年。整個16、17世紀,鼠疫是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至少有2500萬人死亡。1984年,鼠疫第三次爆發,而此次,爆發地點則是香港,迅速席捲整個亞洲,奪取了300多萬中國人生命。
  • 疫情將對你有什麼影響?看看黑死病、天花等大瘟疫,你就會明白!
    今天曾允吖給大家帶來一本疫情對歷史有何影響的書——《上帝的跳蚤》沒時間看書?看我就夠了!鼠疫患者死後皮膚呈黑紫色,被人們稱為「黑死病」。有一位編年史家是這樣評價當年的黑死病:「活下來的人甚至都不夠去埋死者。」身在疫情中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會收到來自死神邀請函,許多人在街上走著走著就倒下了。中世紀的醫學水平不足以治癒瘟疫,防止瘟疫的唯一辦法只有強制隔離等待死亡。
  • 為你讀書|撲滅察哈爾鼠疫、消滅天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防疫戰
    時間退回到1949年的7月中旬,在察哈爾盟,也就是現在錫林郭勒盟附近的一個村子裡,先後有4個人突然得病,症狀為高燒,打寒顫,淋巴腫脹並伴有劇痛,其中1人症狀較輕,過了一段時間,自愈了;另外3人卻越來越嚴重,全身出血,昏迷,最後死亡。後來,調查鼠疫源頭,才知道這4人感染的是腺鼠疫。當時,牧民不知是這什麼病,沒有上報。
  • 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的黑死病,為何沒有在中國爆發?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1910年10月25日,在我國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令世人聽了都害怕的鼠疫,這個鼠疫就是曾席捲了整個歐洲,奪走了歐洲近2500萬人生命的「黑死病」,在當時,人一旦患有鼠疫,致死率幾乎達到了恐怖的99%!
  • 世界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用了多久才平定?中國僅用了四個月
    患有鼠疫的病人,會因嚴重的呼吸困難和缺氧,造成皮膚出血壞死,此外,患者的皮膚還會呈現紫黑色,因此人們也叫它「黑死病」。在鼠疫暴發流行期間,人和鼠皆會大量死亡,頓時間屍橫遍野,慘象絕倫。在人類歷史上,鼠疫就曾有三次大規模的流行。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這三次鼠疫帶來的影響,以及平定的時間!
  • 面對黑死病中國人居然這樣做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大家心有餘悸,傳染病一直是人類面臨的威脅中最讓人恐懼的一個,無論是天花還是鼠疫,無論是流感還是伊波拉,每一次傳染病的流行都伴隨著死亡。面對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曾經的中國是怎麼處理的呢?這個故事要從一個人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