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還剩一口氣的清政府滅掉了肆虐東北的鼠疫

2021-01-20 騰訊網

歷史上,鼠疫的名頭說起來可謂是令人膽寒。公元542年,東羅馬帝國鼠疫爆發,這樣一場瘟疫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因此而亡者更是數以億計;1348年開始,橫掃歐洲的黑死病爆發,這一次持續時間更長,直到17世紀末才有所緩解,死亡人數更是難以估量。

在我們中國的大地上,鼠疫也並不少見。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天津、北京京畿腹地爆發的「肺鼠疫」更是釀成了「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的慘況,這也為明朝滅亡埋下了引線。

如何防治鼠疫,戰勝鼠疫也便成為了人們希冀的目標。

當歷史來到1910年,東北全境,鼠疫又一次爆發。

疫情發展

1910年10月25日,東北邊疆城市滿洲裡一家客棧之中,有客人暴斃。死者的症狀,正如幾個世紀前歐洲肆虐的黑死病症狀一般無二,死者死後渾身黑紫,符合鼠疫症狀。

這個客人的去世,在伊始並未引起太大重視,但這並不是終點,相反而是疫情發端。

此後,這家小客棧接連出現客人暴斃、客棧主人以及親故暴斃。

11月9日,這場鼠疫便已經蔓延至哈爾濱地區的傅家甸,一名鐵路工人被人發現因為鼠疫死亡。由此,哈爾濱這個大都市也很快體驗到了鼠疫的可怕。伊始每天也只有一到兩例;隨著時間的增長,在缺少必要的防範措施之下,到了12月下旬時已經增長到每天數百人。這種情況之下,帶來的不只是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更是為了求生而所採取的逃離以及引發的整個東北地區大面積瘟疫的爆發。至遲在1911年1月中期時,這場瘟疫已經蔓延東北三省,在東北地區呈現不可控趨勢,每日的死亡人數數以萬計。

此時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就是春節因素,作為交通線密集的發達地區,一旦人口流動,這樣的一場地區性鼠疫,勢必演變成全國性的。

如何治理,便迫在眉睫。

伍連德的起用

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17歲時便入劍橋大學修學。隨後他又先後在德國、法國等科研機構從事研究,當1907年他受邀返回國內,在天津陸軍軍醫學堂擔任副校長職務。

就當時東北的情況而言,勢力錯綜複雜。

俄國、日本更是為了能夠控制東北三省,無所不用其極,對於這次的鼠疫,他們亦想染指。因此派遣誰擔當此次鼠疫的全權總醫官也成為了焦點。

這樣一件事關數以千萬計同胞的鼠疫,最終也在外務部右丞相施肇基的力薦之下得以確定。31歲的伍連德成為東北地區的全權總醫官。

在就任之後,他迅速的趕往哈爾濱的傅家甸,開始查詢鼠疫的發因。事實上,在這場治鼠疫的大動員之中,伍連德需要面對的問題困難重重。

既有傳統的中國社會認知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有損」與「土葬」問題,又有包括醫療人員也缺乏必要的自保意識。對遺體的尊重,他只得選擇解剖了一個剛剛因為鼠疫而死日本女子,用以追根問底,找出病因。

他要求醫護人員穿戴防護服、佩戴口罩,但大多數人卻置若罔聞,因此而染上鼠疫者也是不在少數。

新的發現

好在,在他研究之中,他有了有別於以往認知的發現。在傳統的鼠疫學之中,認為鼠疫是由於接觸才導致的蔓延,因此只要擺脫接觸式感染,這場鼠疫也便可以治理。

但是伍連德的發現卻推翻了這個結論。當時的東北地區,正值冬季氣候寒冷,老鼠以及它身上的跳蚤活動並不活躍,而且在捕殺的老鼠之中,也並未發現鼠疫病菌。

這意味著,東北地區的這次瘟疫顯然不是傳統認知的那般,而應該是通過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才會導致有如此慘烈的結局。

隨後,在最嚴重的傅家甸區域,他又在俄國人的皮草上發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這樣都從側面證明他對於這場鼠疫的推測是「人傳人」的論斷。

但這對於當時的西方醫學界而言,無疑等於否定了傳統的認知,自然也遭到了一大批專家的反對,其中法國的梅尼教授最為激烈。

他迅速的趕往東北,並對伍連德進行了批判,向總督錫良要求撤除伍連德的職務。但事情的轉機,就在他探望一個鼠疫患者之後。在探望之中,他並未配搭口罩,因為他的認知中只要不接觸,並不會造成傳染。可惜的是,他的自信卻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僅僅在探視鼠疫患者1日後,他便身染鼠疫,最終3天後便溘然辭世。

這樣的鮮活的例子,也證明了此次鼠疫具有人傳人的特點。在確定了這種關係之後,清政府採取了必要的措施,先是實行全面戒嚴,停止聯通北京的京津鐵路等;而後推廣口罩的佩戴、配發疫區;實行隔離防治;並且對於因為鼠疫而亡的屍體,在奏請清政府以及做通當地民眾的關係後,實行焚屍策略。

結局

隨著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實施,在1911年3月1日時鼠疫當日死亡人數為零,4月底時,鼠疫被全部消滅。這也標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學分析、防治鼠疫的行動取得了勝利。伍連德也成為了「中國現代醫學奠基人」,後來還主持籌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相關焦點

  • 揭秘1910年中國東北發生的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大鼠疫
    內容提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縱橫歐、亞、非200年,造成全球死亡人數超過1億,第二次就是導致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的「黑死病」。而1910年,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選擇了中國的東北。「防疫不亞於一場戰爭」伍連德後來在自傳中如是說。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鼠疫,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直到今天,歐洲人提起鼠疫依然不寒而慄。在中世紀時期,鼠疫曾肆虐歐洲,三年內奪走2500萬人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恐懼的歐洲人給它起了一個可怕的名字:黑死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10年10月,鼠疫會突然來到中國東北。
  • 鼠疫大歷史
    中國曾爆發過五次鼠疫,東北鼠疫,又稱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1910年10月25日,滿洲裡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
  •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31歲的他用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舉家歸國,就職於北洋軍醫處。 1908年5月,伍連德擔任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肺鼠疫),四個月內波及五省六市,死亡達六萬多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危急時刻,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用了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
    原創 程龍 讀書雜誌編者按有關1910年10月-1911年4月的清末東北鼠疫,威廉•薩默斯的The Geopolitics of an Epidemic Disease一書從地緣政治視角展開中、日、俄、美、德等國的博弈過程,涵括了很多首次披露的歷史細節
  • 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世界鼠疫專家:伍連德
    1910年的11月,東北三省的災難,拉開帷幕。6年後,伍連德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醫學實習經歷,進入了世界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研究所。 揭開瘟疫的神秘面紗 1東北現「怪狀」 1910年的東北三省,流動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個當代2線大城市的流動人口規模。
  • 「國士無雙」伍連德,與一個世紀前流行於東北鼠疫的抗爭故事
    在1910年末,東北曾暴發一場肺鼠疫,傳染範圍之廣,令人聞之而談虎色變,撲滅這場傳染病的是年僅32歲的伍連德博士,當時他正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的幫辦,即副校長。他臨危受命,到了東北。他也因此成為當時的世界性新聞人物,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專家」的稱號,在1935年成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第一位中國候選人。
  • 肆虐歐洲1400多年的黑死病,這位中國科學家僅用4個月撲滅
    很長時間我們都以為黑死病(淋巴腺鼠疫)是在黑死病時期席捲歐洲的罪魁禍首,但新的研究表明在黑死病時期肆虐的並非淋巴腺鼠疫,而是能夠快速傳播的肺炎型鼠疫,因為如果說是淋巴腺鼠疫,僅憑跳蚤和與染病昆蟲的血液接觸,不可能傳播這麼迅速。
  • 滅頂之災: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幸虧有他回來
    世界市場太需要旱獺皮了,從1907年到1910年,旱獺皮的價格飆升3倍,滿洲裡出口的旱獺皮從70萬張增長到250萬張。俄國人見有利可圖,即私募華工,四處獵獺。關於東北鼠疫的第一個記錄是這樣的:一個來自山東的王姓勞工,打死了一隻生病旱獺,就地剝皮而食,回到客棧後感覺頭昏、咯血,不久即死去。
  • 鼠疫險些革了中醫的命?
    最為現代中國史家所樂道的1910-1911年東北鼠疫,也呼應著1890年到1930年間另一次全球鼠疫的流行。只不過因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死亡人數在此期間得以銳減。在1911年召開的萬國防疫會上,統計東北鼠疫死亡人數達4萬多人。時至今日,在現代醫學的圍剿下,鼠疫其實早已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全社會正在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或許百年前的一位中國醫生和他的事跡很值得重溫,他就是伍連德博士——1911年抗擊東北肺鼠疫的最大功臣。1910年冬,東北鼠疫流行,時年31歲,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伍連德醫生臨危受命赴東北抗疫。
  • 1911年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整理:葉亮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在1910年至1911年冬季,中國的東北和華北爆發了一場令全世界關注的鼠疫
  • 蒙古鼠疫又要來了?現在已經確診鼠疫患者了……
    新冠尚未退去,鼠疫將要來襲!2020年是病了的一年,這一年不像往常那樣歡聲笑語,繼春節前後新冠病毒爆發,春節也失去了它該有的氣息,這一年到底怎麼了?也許更應該去反思的是我們自己!據報導,截至2020年7月5日,鼠疫確診共39例,這是距離上次1910年10月,東北大部分地區爆發鼠疫後,在一次疑似病例較為嚴重的,據蒙古國報導一名15歲的男孩因食用了帶有病毒的鼠科類動物後,從感染到病發死亡僅僅用了兩周不到,而據研究以現在醫療水平來說,一但感染沒有及時發現,死亡率竟達到可怕的76%,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如果不注意,影響程度不比新冠病毒差一分半毫
  • 鼠疫到底多可怕,哈爾濱曾一天死一百多人,多虧了伍先生的三板斧
    鼠疫是一種可怕的傳病,有多可怕呢?它是甲類傳染病,我們談之色變的愛滋、非典、狂犬病等,不過是乙類傳染病。鼠疫在歷史上曾經有三次大流行:第一次是541年-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此次瘟疫約造成2500萬人死亡,改寫整個歐洲的歷史格局。
  • 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這是一位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子,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伍連德秘密解剖了屍體,從血管、心臟、肺葉等處提取標本做細菌培養,這是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
  • 看100多年前的哈爾濱鼠疫,03年的非典在世界瘟疫裡算小的
    我們現在人一提到巨大的災難往往都會想到地震、暴雨、火災泥石流等等等,其實在這些巨大災難裡面還包括傳染性疾病給人類帶來的這種巨大災難和威脅,就說我們通常所說的瘟疫,那麼一說到瘟疫其實很多人就會想到2003年的非典還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非典可能是在我們從二十世紀統計到現在來瘟疫規模算小的
  •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
  • 世界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用了多久才平定?中國僅用了四個月
    據史料記載,在鼠疫傳播的高峰期,君士坦丁堡(當時叫拜佔庭)每天有大約五千到一萬人染病死亡,總死亡人數在二十萬以上。當時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墓地,所以屍體不得不堆在大街上,整個城市都散發著屍臭味。這次鼠疫致使君士坦丁堡超過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死亡,幾乎摧毀了君士坦丁堡。隨後這場鼠疫又開始向外傳播,一路抵達了西歐地區,此後又在地中海地區剽掠肆虐長達兩個世紀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