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加厚口罩有效抑制了疫情傳播。
抗擊鼠疫時,在傅家甸內成立濱江防疫疑似病院。
伍連德(左)和同事在戶外開展瘟疫實驗。
口罩,成了這個冬天最緊俏的商品。中國人用上兩層紗布中間包著吸水棉的加厚口罩,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中央醫院的創始人伍連德博士密不可分。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這是一位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子,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伍連德秘密解剖了屍體,從血管、心臟、肺葉等處提取標本做細菌培養,這是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
伍連德和他的助手很快發現,這場鼠疫不是常見的經由鼠與人之間傳播,而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道傳播,加上有發燒、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狀,他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區別於已知的「腺鼠疫」。而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是「肺鼠疫」造成危害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對於人與人接觸導致的飛沫傳染,當時的人們沒有任何防護知識和措施,伍連德用紗布設計了一種縫製簡單的加厚口罩,兩層紗布中間包消毒棉,要求所有防疫人員和居民必須佩戴,這種口罩後來被稱為「伍氏口罩」。
當時正值年關,為阻止疫情隨返鄉過年的人流沿鐵路傳播,伍連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離疫區;向關內徵聘醫生。他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培訓、調動包括郵遞員在內的各行業服務人員一起投入防疫活動。他在回憶錄《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中寫道:「我扮演了一個龐大組織總司令的角色,給醫生、警察、軍隊,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為了切斷疫源,伍連德提出火葬,這在當時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中,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經過層層上報,最終由攝政王載灃拍板,同意伍連德的意見。採取一系列措施之後,1911年3月初,哈爾濱肺鼠疫疫情終於得到有效控制。
疫情撲滅後,滿清政府撥款10萬兩平庫銀,邀請與中國有聯繫的各國,前來奉天(今瀋陽)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研討總結東北鼠疫防控。1911年4月3日,「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召開,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擔當會議主席、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參會者中有33名鼠疫權威和傳染病專家,包括獨立發現鼠疫桿菌的日本細菌學家北裡柴三郎。
作為抗擊此次鼠疫的總指揮,伍連德至此以「鼠疫鬥士」之名享譽世界。此後,伍連德聯合俄國考察團,在野外尋找鼠疫疫源,發現廣布於草原的旱獺,是東北肺鼠疫流行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