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2020-11-29 中國環境報

  

  伍氏加厚口罩有效抑制了疫情傳播。

  抗擊鼠疫時,在傅家甸內成立濱江防疫疑似病院。

  伍連德(左)和同事在戶外開展瘟疫實驗。

  口罩,成了這個冬天最緊俏的商品。中國人用上兩層紗布中間包著吸水棉的加厚口罩,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中央醫院的創始人伍連德博士密不可分。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這是一位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子,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伍連德秘密解剖了屍體,從血管、心臟、肺葉等處提取標本做細菌培養,這是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

  伍連德和他的助手很快發現,這場鼠疫不是常見的經由鼠與人之間傳播,而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道傳播,加上有發燒、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狀,他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區別於已知的「腺鼠疫」。而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是「肺鼠疫」造成危害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對於人與人接觸導致的飛沫傳染,當時的人們沒有任何防護知識和措施,伍連德用紗布設計了一種縫製簡單的加厚口罩,兩層紗布中間包消毒棉,要求所有防疫人員和居民必須佩戴,這種口罩後來被稱為「伍氏口罩」。

  當時正值年關,為阻止疫情隨返鄉過年的人流沿鐵路傳播,伍連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離疫區;向關內徵聘醫生。他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培訓、調動包括郵遞員在內的各行業服務人員一起投入防疫活動。他在回憶錄《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中寫道:「我扮演了一個龐大組織總司令的角色,給醫生、警察、軍隊,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為了切斷疫源,伍連德提出火葬,這在當時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中,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經過層層上報,最終由攝政王載灃拍板,同意伍連德的意見。採取一系列措施之後,1911年3月初,哈爾濱肺鼠疫疫情終於得到有效控制。

  疫情撲滅後,滿清政府撥款10萬兩平庫銀,邀請與中國有聯繫的各國,前來奉天(今瀋陽)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研討總結東北鼠疫防控。1911年4月3日,「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召開,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擔當會議主席、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參會者中有33名鼠疫權威和傳染病專家,包括獨立發現鼠疫桿菌的日本細菌學家北裡柴三郎。

  作為抗擊此次鼠疫的總指揮,伍連德至此以「鼠疫鬥士」之名享譽世界。此後,伍連德聯合俄國考察團,在野外尋找鼠疫疫源,發現廣布於草原的旱獺,是東北肺鼠疫流行的根源所在。

相關焦點

  • 伍氏口罩: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伍連德
    伍連德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學生助手到中國東三省處理鼠疫問題。短時間內發現鼠疫是傳染性與致命性極強的肺鼠疫(死亡率達95%),並確認感染源是毛皮獵人接觸到旱瀨(土撥鼠)所導致。,伍氏針對防疫措施,提出了:量體溫、戴口罩、消毒、迅速處理屍體、隔離病人、病患分流(以車廂作為臨時醫院)、交通暫停和封鎖以阻絕進一步擴散等等,雖然當時沒有做到交通暫停和封鎖,但當時的建議直到現在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參考價值。伍氏也是在這個抗疫時期,發明了「伍氏口罩」。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全社會正在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或許百年前的一位中國醫生和他的事跡很值得重溫,他就是伍連德博士——1911年抗擊東北肺鼠疫的最大功臣。1910年冬,東北鼠疫流行,時年31歲,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伍連德醫生臨危受命赴東北抗疫。
  • 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醫用口罩——「伍氏口罩」
    我國第一位發明醫用口罩的是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1903年,年僅24歲的他,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清末時期,東北哈爾濱發生鼠疫,造成6萬人死亡。
  • 從一隻口罩說起:福州女婿和他的伍氏口罩
    」 但那時,在中國並沒有醫用口罩。 一場戰「疫」和「伍氏口罩」 那麼在中國最早發明並使用口罩者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伍連德!
  • 110年前沒有鍾南山,東北那場死了6萬人的肺鼠疫,是如何結束的?
    那麼,在110年前的時候,還沒有鍾南山院士,而東北爆發的那一場死了六萬人的重大肺鼠疫,最後是怎麼結束的?又是哪位英雄及時出現,帶領百姓戰勝了病魔呢? 肺鼠疫爆發,清廷內憂外患 肺鼠疫是廣泛流行於野生嚙齒類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現在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
  • 這個中國人發明「伍氏口罩」,終結百年一遇的災難,發明專利沿用至今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敏銳的洞察力發明了屬於中國自己的"伍氏口罩",而他也險些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個人,就是曾經救中國於水火之中的伍連德。1910年,中國迎來了巨大的災難與挑戰,這一年,在東北地區,一場無聲無息的鼠疫戰爭打響了。這是繼鼠疫在羅馬、歐洲爆發兩次之後的第三次侵襲,而這一次鼠疫的攻擊對象卻是中國。歷史之中,鼠疫曾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無數人因為這個疾病家破人亡,人人聞風喪膽。
  • 口罩設計的前世今生:絹布、鳥嘴面罩、伍氏口罩到3M……
    1899年,一位法國醫生用六層紗布製作成的口罩晚清時,針對東北地區的鼠疫,華人醫學家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被稱之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製造簡單,材料易獲得,製作成本只需要國幣兩分半。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被各國專家稱讚——「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 張文宏:鼠疫——黑死病離我們並不遙遠
    令伍連德不解的是:為什麼北裡團隊不去解剖鼠疫患者的屍體,而是去解剖老鼠呢?因為北裡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胡亂解剖患者屍體,而是認真尋找病原。 當時的醫學界已經初步認識到鼠疫是如何傳播的,並認為鼠疫分為三種: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膿毒血症型鼠疫)。腺鼠疫通過「鼠—蚤—人」的傳播渠道傳染,也就是老鼠得病,跳蚤叮了老鼠,再去叮咬人類,以此完成傳播。
  • 內蒙古發現腺鼠疫,曾致300萬中國人死亡的黑死病是否會捲土重來
    在發現病例之後,很多人將鼠疫等同於黑死病,擔心曾經奪取2500萬歐洲人生命,300萬生命的黑死病會捲土重來。但其實鼠疫一共分為三種。1910年,哈爾濱鼠疫爆發,中國醫學家伍連德製作了口罩,這就是現代醫學口罩的原型——伍氏口罩,有效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鼠疫傳播。他提出的隔離、消毒、阻斷交通仍是目前防控傳染病的主要措施。
  • 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世界鼠疫專家:伍連德
    就在這樣一個危急關頭,一個中國人站了出來,成功阻止了瘟疫的蔓延,這個人正是我們今天要談的著名「鼠疫專家」、國之棟梁——伍連德。 治學歐洲 1就讀公學 伍連德祖籍中國廣東,出生於1879年的馬來西亞。雖然身處南洋富地,但伍連德的家境卻很一般。
  • 鼠疫,改變歷史進程的傳染病
    最近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溫更鎮牧民確診為腺鼠疫病例鼠疫再次被大家關注隨後我國駐剛果民主共和國大使館發布消息稱剛果(金)伊圖裡省政府已有36例鼠疫確診患者其中8人死亡慶幸的是7月12日烏拉特中旗鼠疫防控工作指揮部宣布15名密切接觸者均無異常其實鼠疫從沒有消失作為曾經在歷史上讓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鼠疫曾經多次推動了歷史進程改變了世界格局城 市文化範第一次鼠疫:羅馬帝國再次崛起之夢的破碎
  •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31歲的他用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清末,東北爆發「黑死病」(肺鼠疫),四個月內波及五省六市,死亡達六萬多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危急時刻,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用了四個月時間成功撲滅鼠疫疫情。 之後,伍連德解剖了一具因病致死的日本女人的屍體,從標本裡他發現了鼠疫的桿菌,同時得出結論,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肺鼠疫並不像以往的腺鼠疫是通過跳蚤傳染,而是通過人的呼吸和飛沫傳染。 確定病原和傳播途徑後,在缺醫無藥的條件下,伍連德採取了防疫措施——隔離法。
  • 被稱國士無雙的伍連德在滅鼠疫後又做了什麼!
    上次咱們聊的是伍連德指揮並戰勝了1910年的東三省鼠疫,在這期間,他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第一人;設計 並推廣了伍氏口罩 。之後的數十年,伍連德還領導並撲滅了我國爆發的多次鼠疫、霍亂等瘟疫。但這次咱們聊的並不僅是他在抗疫中的貢獻,因為他的偉大成就不限於此。
  • 中國醫學:從「鼠疫鬥士」到新冠戰「疫」,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1910年,中國東北暴發鼠疫大流行,伍連德博士臨危受命,前往東三省防治鼠疫大流行。憑藉豐富的學識和科學的精神,年僅31歲的他不到4個月時間即撲滅鼠疫。「這是通過人為的力量有效控制鼠疫或瘟疫的第一次。」 現任哈醫大基礎醫學院院長的張鳳民教授介紹,歷史上,歐洲曾多次流行過鼠疫(黑死病),當時人為控制的能力和措施都很弱,往往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鼠疫,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直到今天,歐洲人提起鼠疫依然不寒而慄。在中世紀時期,鼠疫曾肆虐歐洲,三年內奪走2500萬人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恐懼的歐洲人給它起了一個可怕的名字:黑死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10年10月,鼠疫會突然來到中國東北。
  • 口罩的全球簡史
    伍氏口罩 我國大規模性佩戴口罩也發生於一百多年前,起因是我國東北地區發生的重大疫情,而期間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就連今天很多人不熟悉的名字,卻在中國的口罩文化史上,可謂留下來濃墨重彩。 這個就是伍連德(1979-1960)。
  • 看100多年前的哈爾濱鼠疫,03年的非典在世界瘟疫裡算小的
    可能是鼠疫,過去鼠疫在歐洲叫黑死病,「歐洲最早的黑死病是記載在十四世紀,這種可怕的細菌是透過一種老鼠之類的動物從亞洲傳到歐洲,」在歐洲歷史上有過兩次空前規模的鼠疫,一次是公元六世紀,那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結果一鬧鼠疫古羅馬帝國的人口少了四分之一,為什麼古羅馬帝國後來衰落了,就跟這場鼠疫有直接關係,比這個還嚴重的歐洲中世紀鬧過鼠疫,死了2500萬人,那時全歐洲人口還不到一個億,就這一場鼠疫下去,死了三分之一
  • 鼠疫到底多可怕,哈爾濱曾一天死一百多人,多虧了伍先生的三板斧
    鼠疫是一種可怕的傳病,有多可怕呢?它是甲類傳染病,我們談之色變的愛滋、非典、狂犬病等,不過是乙類傳染病。鼠疫在歷史上曾經有三次大流行:第一次是541年-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此次瘟疫約造成2500萬人死亡,改寫整個歐洲的歷史格局。
  • 歷史|鼠疫:千年黑死病陰霾
    鼠疫一般先在齧齒動物間發病和流行,人類鼠疫是人類被染疫的鼠蚤叮咬、剝食染有鼠疫的動物(旱獺、駱駝、羊等)、通過自身傷口接觸或者通過肺鼠疫病人進行人與人的傳播而獲得,也有少數病例是由於牧羊犬感染罕見的肺鼠疫後傳染給牧主人。常見臨床分型有腺鼠疫、敗血症型和肺鼠疫。腺鼠疫:可以通過染疫宿主動物的寄生蚤叮咬而引起,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