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1879-1960),土生土長的檳榔嶼人。
17歲,作為當年唯一合格者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的意曼紐學院就讀細菌學,後獲得醫學博士。在劍橋苦讀的伍氏,僅用了5年半就順利完成博士答辯,比普通人快了一年半。
他是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
他以第一位華人英國醫學博士的身份,回到馬來亞積極地研究熱帶疫病,並且熱心參與馬來西亞華社組織,倡議戒鴉片,對抗種族歧視及對抗英殖民。
伍氏也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先驅,也是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
伍連德醫生
伍連德與夫人
臨危受命
1910年12月,東北地區發生瘟疫,限於當時的環境和條件,疫情迅速擴展。伍連德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學生助手到中國東三省處理鼠疫問題。
短時間內發現鼠疫是傳染性與致命性極強的肺鼠疫(死亡率達95%),並確認感染源是毛皮獵人接觸到旱瀨(土撥鼠)所導致。
馬來西亞伍連德醫學會秘書長何志平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們從你(110年前)的努力中學到了很多,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伍氏針對防疫措施,提出了:量體溫、戴口罩、消毒、迅速處理屍體、隔離病人、病患分流(以車廂作為臨時醫院)、交通暫停和封鎖以阻絕進一步擴散等等,雖然當時沒有做到交通暫停和封鎖,但當時的建議直到現在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參考價值。
伍氏也是在這個抗疫時期,發明了「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設計比早期歐洲的口罩,更為緊緻、實用、且能快速自製,所以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發展和廣泛使用,被認為是N95口罩的始祖之一。
用口罩來阻斷病毒鏈的方法,這是馬來西亞伍連德醫生110年前的主張。
雖然1911年4月鼠疫最終是以6萬人死亡告終,但能夠有效地限制擴散這個極高死亡率的肺鼠疫,可見伍連德與東三省政府的努力。
也因此,伍氏的防疫做法成為後來人們面對傳染病大規模爆發時的標準作業程序。
他本人也因此成名,隨後甚至也因肺鼠疫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
1937年,日軍炸毀了他在上海的寓所,伍連德回到檳城開業行醫。至此,伍連德在中國30年的事業畫上了句號。
獻身醫療,服務社會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陳雪薇的《伍連德研究》,可以看出伍氏致力於社會建設的服務精神。
憑著伍氏過人的醫術、馬來西亞華團的參與、以及在東北抗鼠疫的輝煌成績,伍氏應有許多在中國或馬來西亞從政當權的資格。
但是,伍氏依舊恪守醫職,不僅在中國創建現代醫療體系,也在日本入侵後的馬來西亞積極建設圖書館與鼓勵歷史人文研究。馬來西亞霹靂公共圖書館,正是他出資出力蓋成的。
中年在馬來西亞怡保行醫,晚年回檳榔嶼養老的伍氏。晚年時,伍氏開始書寫自傳。耗時近8年,英文版自傳《鼠疫鬥士——一個現代華人醫師的自傳》於1959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因心臟病逝世,終年81歲。
對馬來西亞華人的反思
伍氏對於馬來西亞華人有許多愛之深,責之切的深意。
現在回看,仍舊具有反思價值:
「過度重視物質生活,造成知識貧乏,精神空洞,貧者終日僅僅為營謀三餐,富者則追求額外財富,整個群體流於抱殘守缺,滿於現狀。」
由此可見,伍氏不只是醫生,還是個理想主義者,更是個具有關懷社會族群的人文思想者。
人文關懷的思想,雖然看似寬泛且無用,不如理、工、商科具有效率及可視化成果,但每次碰到人生最關鍵、社會最緊張、國家最迫切的關卡時,曾經積累的人文情懷就是推動著人類奮勇向前,愈挫愈勇的動力源。
套句俗話,那就是:因為有愛,所以有力量。
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停擺、生命脆弱、人心混亂等等,或許有機會讓我們重新反思:
人,究竟需要多少物質?
人,究竟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