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口罩: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伍連德

2020-08-11 南溟道可道

伍連德(1879-1960),土生土長的檳榔嶼人。

17歲,作為當年唯一合格者獲得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的意曼紐學院就讀細菌學,後獲得醫學博士。在劍橋苦讀的伍氏,僅用了5年半就順利完成博士答辯,比普通人快了一年半。

他是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

他以第一位華人英國醫學博士的身份,回到馬來亞積極地研究熱帶疫病,並且熱心參與馬來西亞華社組織,倡議戒鴉片,對抗種族歧視及對抗英殖民。

伍氏也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先驅,也是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

伍連德醫生

伍連德與夫人

臨危受命

1910年12月,東北地區發生瘟疫,限於當時的環境和條件,疫情迅速擴展。伍連德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學生助手到中國東三省處理鼠疫問題。

短時間內發現鼠疫是傳染性與致命性極強的肺鼠疫(死亡率達95%),並確認感染源是毛皮獵人接觸到旱瀨(土撥鼠)所導致。

馬來西亞伍連德醫學會秘書長何志平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們從你(110年前)的努力中學到了很多,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伍氏針對防疫措施,提出了:量體溫、戴口罩、消毒、迅速處理屍體、隔離病人、病患分流(以車廂作為臨時醫院)、交通暫停和封鎖以阻絕進一步擴散等等,雖然當時沒有做到交通暫停和封鎖,但當時的建議直到現在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參考價值。

伍氏也是在這個抗疫時期,發明了「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設計比早期歐洲的口罩,更為緊緻、實用、且能快速自製,所以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發展和廣泛使用,被認為是N95口罩的始祖之一。

用口罩來阻斷病毒鏈的方法,這是馬來西亞伍連德醫生110年前的主張。

雖然1911年4月鼠疫最終是以6萬人死亡告終,但能夠有效地限制擴散這個極高死亡率的肺鼠疫,可見伍連德與東三省政府的努力。

也因此,伍氏的防疫做法成為後來人們面對傳染病大規模爆發時的標準作業程序。

他本人也因此成名,隨後甚至也因肺鼠疫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

1937年,日軍炸毀了他在上海的寓所,伍連德回到檳城開業行醫。至此,伍連德在中國30年的事業畫上了句號。

獻身醫療,服務社會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陳雪薇的《伍連德研究》,可以看出伍氏致力於社會建設的服務精神。

憑著伍氏過人的醫術、馬來西亞華團的參與、以及在東北抗鼠疫的輝煌成績,伍氏應有許多在中國或馬來西亞從政當權的資格。

但是,伍氏依舊恪守醫職,不僅在中國創建現代醫療體系,也在日本入侵後的馬來西亞積極建設圖書館與鼓勵歷史人文研究。馬來西亞霹靂公共圖書館,正是他出資出力蓋成的。

中年在馬來西亞怡保行醫,晚年回檳榔嶼養老的伍氏。晚年時,伍氏開始書寫自傳。耗時近8年,英文版自傳《鼠疫鬥士——一個現代華人醫師的自傳》於1959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因心臟病逝世,終年81歲。

對馬來西亞華人的反思

伍氏對於馬來西亞華人有許多愛之深,責之切的深意。

現在回看,仍舊具有反思價值:

「過度重視物質生活,造成知識貧乏,精神空洞,貧者終日僅僅為營謀三餐,富者則追求額外財富,整個群體流於抱殘守缺,滿於現狀。」

由此可見,伍氏不只是醫生,還是個理想主義者,更是個具有關懷社會族群的人文思想者。

人文關懷的思想,雖然看似寬泛且無用,不如理、工、商科具有效率及可視化成果,但每次碰到人生最關鍵、社會最緊張、國家最迫切的關卡時,曾經積累的人文情懷就是推動著人類奮勇向前,愈挫愈勇的動力源。

套句俗話,那就是:因為有愛,所以有力量。

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停擺、生命脆弱、人心混亂等等,或許有機會讓我們重新反思:

人,究竟需要多少物質?

人,究竟需要什麼?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醫用口罩——「伍氏口罩」
    我國第一位發明醫用口罩的是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1903年,年僅24歲的他,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清末時期,東北哈爾濱發生鼠疫,造成6萬人死亡。
  • 伍連德是公開資料中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北京城留下其諸多痕跡
    近日,本年度的諾貝爾獎陸續評出。關於諾貝爾獎,中國歷來有頗多話題。其實,中國離諾貝爾獎並不遙遠。1901年,倫琴(發明X射線)等五人分別獲得第一屆諾貝爾獎五大獎項。僅僅30多年後,就有一位中國人獲得諾獎提名——在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家候選人的名單中,伍連德(Lien-Teh Wu)的名字赫然在列。
  • 史上首個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成功讓國人第一次戴上口罩預防疾病
    在如今的人類學術界,諾貝爾獎毫無疑問成為了最高的榮譽,這由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在1895年所創立,而到了21世紀,屠呦呦和莫言作為兩名中國人,也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殊榮,他們的成就也讓人備受鼓舞。事實上,早在莫言和屠呦呦百年之前,就有一名華人,和諾貝爾獎遺憾的失之交臂,然而他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卻將會被永遠銘記在史冊,這正是接下來所要提到的人:伍連德。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回頭看,百年前的伍氏抗疫方法毫不過時,今天一樣適用。 1935年,因鼠疫治療與防疫方面的重大成就——伍連德(Lien-Teh Wu)獲是了諾貝爾獎提名,雖然最終失之交臂,但無疑這已是中國人跟諾獎結緣最早的紀錄了。事實上伍連德獲諾獎提名的消息鮮為人知,主要原因是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直到2007年,當年的這份提名名單才得以解密。
  • 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個口罩,更是諾貝爾獎史上首位華人候選人,曾拯救...
    2019年年度,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口罩,九個多月後的今天,雖然疫情有所好轉,但口罩仍然是我們的出門必備。或許一開始,所有人都覺得口罩是個無奈的累贅,但漸漸的,口罩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安全感,甚至出門忘記戴口罩都有種沒穿衣服的感覺。
  • 登上央視《國家記憶》的 臺山籍鄉親伍連德 他發明了簡便實用的 伍...
    江門日報訊 (記者/陳素敏) 近日,央視欄目《國家記憶》開播,首期節目播出了《戰「疫」之鼠疫鬥士伍連德》。
  • 從一隻口罩說起:福州女婿和他的伍氏口罩
    」 但那時,在中國並沒有醫用口罩。 一場戰「疫」和「伍氏口罩」 那麼在中國最早發明並使用口罩者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伍連德!
  • 這個中國人發明「伍氏口罩」,終結百年一遇的災難,發明專利沿用至今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敏銳的洞察力發明了屬於中國自己的"伍氏口罩",而他也險些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個人,就是曾經救中國於水火之中的伍連德。人們十分不解,為什麼伍連德要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呢?其實,在伍連德的心中,醫學是他終身的事業,可是為祖國服務也是他一生的目標。二、困難堅守1907年,伍連德接受上級任命成為了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從此開啟了真正奔走在醫學一線的旅程。
  •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說起人類歷史上的瘟疫,那就必須提起消滅了2500萬歐洲人的黑死病。那大家是否好奇,是誰消滅了黑死病?
  • 被稱國士無雙的伍連德在滅鼠疫後又做了什麼!
    上次咱們聊的是伍連德指揮並戰勝了1910年的東三省鼠疫,在這期間,他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第一人;設計 並推廣了伍氏口罩 。1927年,國際聯盟衛生處聘伍連德為中國委員,授予鼠疫專家稱號同年,出席在印度召開的遠東熱帶病學會,被選為副主席同年,國際聯盟衛生處邀請伍連德視察20多個國家1930年,任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處長,兼任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
  • 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伍氏加厚口罩有效抑制了疫情傳播。  口罩,成了這個冬天最緊俏的商品。中國人用上兩層紗布中間包著吸水棉的加厚口罩,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中央醫院的創始人伍連德博士密不可分。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
  • 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世界鼠疫專家:伍連德
    伍連德在上學時發現,身邊許多亞裔同學生病後無錢看病,即使是有錢的家庭,在馬來西亞也買不到能治病的藥品,這樣的情況讓伍連德決定從事醫學研究。伍連德一行人只好先回到客棧休息,正巧的是他們剛回到客棧時,客棧的日本老闆娘就死於瘟疫了,伍連德與她的親屬商量一番後,決定解剖化驗。 經過一天的化驗,伍連德成功用顯微鏡觀察到了病菌,陪同他的官員也親眼看見了顯微鏡下,病菌在活動的樣子。之後伍連德根據自己所學的流行病學知識,分析出瘟疫可能源於蒙古與東北的交界處。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
    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國人歷來有對諾貝爾獎的情結。魯迅當年曾拒絕了諾獎的提名,認為中國人得了這個獎會驕傲,這成了國人的一個遺憾,直到多年後,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才讓這個遺憾圓滿。
  • 口罩設計的前世今生:絹布、鳥嘴面罩、伍氏口罩到3M……
    1899年,一位法國醫生用六層紗布製作成的口罩晚清時,針對東北地區的鼠疫,華人醫學家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被稱之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製造簡單,材料易獲得,製作成本只需要國幣兩分半。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被各國專家稱讚——「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 口罩的全球簡史
    伍氏口罩 我國大規模性佩戴口罩也發生於一百多年前,起因是我國東北地區發生的重大疫情,而期間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就連今天很多人不熟悉的名字,卻在中國的口罩文化史上,可謂留下來濃墨重彩。 這個就是伍連德(1979-1960)。
  • 他對鼠疫奉獻了一生,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伍連德
    伍連德是一名馬來西亞華僑,畢業於劍橋大學的醫學博士,他收到委任狀後立即趕到了哈爾濱。由於當地人口繁雜,伍連德決定當務之急是確定病源,而確定病源需要病理學支持,這就要靠解剖了。他勤奮刻苦,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並多次獲獎金和獎章。1899年6月,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入該院聽課和實習三年,成為該院的第一個中國實習生。
  • 中國首位諾獎提名人:若不是他力挽狂瀾,中國將面臨滅族的危險
    ——科林伍德(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06,閱讀約2分鐘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人獲得了不少諾貝爾獎,比如諾貝爾作家莫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等。但你知道中國第一個獲得諾獎提名的人是誰嗎?在這份名單中,伍連德的名字赫然在列。吳連德雖然是馬來西亞華僑,但在候選人的國家一欄中卻是「中國」。這是迄今為止公開信息中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為什麼會選中胡連德?原因很簡單。要不是吳連德力挽狂瀾,中國將面臨種族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