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曾成功遏制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
國人歷來有對諾貝爾獎的情結。魯迅當年曾拒絕了諾獎的提名,認為中國人得了這個獎會驕傲,這成了國人的一個遺憾,直到多年後,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才讓這個遺憾圓滿。
事實上,首位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人並不是魯迅,而真正的那個人,曾成功遏制了一場世界性的滅亡災難,梁啓超曾評價他:「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僅此一人而已!」
於我們來說,或許可以把他看成民國版的「鍾南山」。
青年才俊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曾任國民政府中將軍醫司長,先後留學英國、美國、日本,獲醫學博士學位。
伍連德17歲入英國劍橋大學,是第二位入讀劍橋大學的中國人(第一位是學習法律的福建華僑宋旺相)。他在英國留學7年,共獲得5個劍橋大學學位,分別是醫學學士、文學學士、外科學碩士、文學碩士、醫學博士。1903年,伍連德提前兩年獲博士學位時年僅24歲,成為第一位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他於1904年回到出生地檳榔嶼開業。1907年,伍連德回國,受袁世凱之聘,任天津北洋陸軍醫學堂副監督。在他的主持下,陸軍軍醫學堂擺脫了日本人把持陸軍軍醫學堂的局面,真正為中國軍隊培養合格的軍醫。
臨危受命,國士無雙
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也只能做一件或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對於身為醫學家的伍連德來說,他生命中最閃亮的業績就是主持了1910年的東北抗擊鼠疫。
1910年,東北地區爆發嚴重鼠疫,不到4個月的時間死亡6萬人,伍連德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奔赴防治第一線。
這次防疫,不僅承擔了東三省人們的命運,也涉及國際關係的嚴峻政治問題——俄羅斯和日本在中國的利益受鼠疫影響遭到損失,認為清政府沒有能力解決鼠疫,聲稱要由自己來處理。如果伍連德防治失敗,其後果不可想像。
這位年僅31歲,且沒有多少政治資歷與經驗的總醫官,以敏銳的職業直覺,發現了肺鼠疫的非跳蚤播散鏈條,認定了旱獺(土撥鼠)為鼠疫桿菌攜帶者,呼吸道為主要的傳播途徑,於是破解了抗疫的技術難題,後來果斷推行的焚屍舉措控制了傳染源,進一步掌控了主導權。
大疫面前,各級官吏、軍警、百姓表現出難以置信的紀律與效率,同蹈生死,共赴大義,各國、各派人才、資源的自覺統合,傾力襄助,都成就了伍連德的抗疫組織和動員的高效率。
正因為這次令舉世矚目的鼠疫防治,1911年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選擇在瀋陽召開,包括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和中國等在內的11個國家的微生物學權威參加了這次大會,伍連德被公選為大會主席。由衰敗的清朝子民擔任此職,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伍連德的後半生
1918年,伍連德傾心傾力籌建的北京中央醫院落成,卻只是短暫地出任院長,旋即被主管財務的施家老二(施肇曾)排擠出局,為的是安插自己海外歸來的公子接任院長。伍感念其兄施肇基的知遇之情不爭而退,黯然離職。
一次抗疫時期,日本的醫學權威、鐵路路政當局尚能尊崇真理,服膺事實,推舉伍連德擔任「萬國鼠疫研究會」主席,授北滿鐵路終身榮譽顧客,免費乘車。而「九一八事變」之後的三次抗疫時期,日本屯駐軍部卻因擔心作為流行病與傳染病專家的伍連德在東北的疫病調查可能捕捉到731部隊特殊使命的蛛絲馬跡,而蓄意捕獲、殺戮而後快,幸得他具雙重身份,經西方媒體捅出新聞,英國領事館出面營救方才脫險。
1924年後伍連德赴美國、日本繼續攻讀醫學,獲公共衛生博士學位。
1928年回國,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陸軍署軍醫司中將司長,然而軍閥派系的爭鬥讓他感到厭煩,他兩次辭去衛生部部長的任命,務實地在全國檢疫事務所總監位置上抗擊瘟疫。
抗日戰爭爆發後,伍連德定居馬來亞,繼續從醫,直到1960年1月21日在馬來西亞的寓所逝世。
結語:
2007年,諾貝爾委員會的官方網站曾披露了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資料,而伍連德獲得了1935年的提名,提名理由是:在肺鼠疫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發現了旱獺(土撥鼠)於其傳播中的作用。這是已公開的資料中,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伍連德,這位真正的醫學大家,國士無雙,應該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