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臺灣「諾獎」往事:李登輝曾欲「買」和平獎

2020-11-26 中國青年網

▲聲名狼藉的李登輝卻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資料圖)

▲錢永健兩次落選「中研院院士」

  臺海網10月16日訊 捲入醜聞的臺灣「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據傳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但因「經濟問題」,最終與這份榮耀擦肩而過。近幾十年來,臺灣憑藉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肯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此外,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諾獎得主,同時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他們定期回臺講學,也帶動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臺灣地區有多人曾獲提名,但都以落選收場。

  李遠哲——最「臺」的諾獎獲得者

  在臺灣提諾貝爾獎,當然不能不提李遠哲,他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從1994年1月開始,他就任「中研院院長」長達12年,成為島內科學界領袖。時至今日,每當李遠哲出席公共活動,主持人介紹他時,第一個頭銜通常是「諾貝爾獎得主」,接下來才是「中研院前院長」。

  李遠哲是臺灣新竹市人,其小學、中學時代都是在新竹度過的,天資聰穎的他1955年保送進入臺大化工系,次年轉入化學系。本科畢業後,李遠哲又考入新竹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1962年,時年26歲的李遠哲赴美留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隨後又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相關焦點

  • 李登輝被曝曾花錢欲「買」諾貝爾和平獎,還被陳水扁調侃諷刺
    李登輝被曝曾花錢欲「買」諾貝爾和平獎,還被陳水扁調侃諷刺 薛洋/臺海網 2016-10-16 15:17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歲月悠悠,一載又一載的諾獎得主用他們辛勤的汗水和聰穎的智慧書寫著人生絢麗的篇章,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進步,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畢生心血。在百年的諾獎風雲中,諾獎是不是每年都頒發,到底一共頒發了多少次,有多少人獲獎,獲獎者年齡最小的有多小,年紀最大的有多高?
  • 川普提名諾獎和平獎,為啥諾獎的和平獎味不對了?
    並且,諾貝爾獎也因為其權威性,一直成為各學科科學家爭搶的重點獎項,各個國家更是擠破頭來爭奪諾獎。但是,在諾獎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諾貝爾和平獎,不少人稱這個和平獎就是對和平最大的諷刺,每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頒布總會再次把諾獎推至風口浪尖,那麼為什麼諾貝爾和平獎就這麼奇葩,不對味呢?
  • 諾獎理財啟示錄
    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上,頒發了第一屆的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其中,並不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設立最晚的第六項諾貝爾獎,雖帶了幾分「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卻也是諾獎之中唯一保持了五十幾次「全勤」(自獎項設立以來)的獎項,但它看起來卻似乎不是很受社會各界的歡迎。諾貝爾的曾侄孫彼得·諾貝爾,曾連續數年的多次強調,瑞典中央銀行頒獎給股市投機者,涉嫌商標侵權,完全體現不出諾獎原本「改善人類境況」的精神,拉低了該獎的格調。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 盤點這些年和平獎得主的那些事
    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菲弗表示,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促成了一個通過和平與非暴力方式解決衝突的良好平臺,打造了能夠確保公正和穩定的組織機構,展示了對話與合作的意願。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臺灣生物學家獲「諾獎風向標」沃爾夫獎
    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臺灣地區、美國、瑞典、加拿大和丹麥的七名科學家和一名藝術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 化學獎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醫學獎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Gary Ruvkun、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 Nahum Sonenberg、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Victor Ambros,。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但是諾獎獎金的設置自100年前到現在,從諾獎最開始每年的獎金大約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近20年的工資,到如今諾獎的獎金大約相當於一個教授的不到十年的工資,這我們也可以側面的認為諾獎在稍稍的縮水。
  • 「被推薦」諾貝爾和平獎,馬英九為何謹慎、低調? | 臺灣
    上周島內有團體表示,將推動馬英九與大陸領導人爭取諾貝爾和平獎,並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議。但馬英九方面對此表現冷淡,其辦公室對外表示「此事並不合宜」、不鼓勵。據島內媒體報導,該組織預定於今年10月底或11月中旬正式提出申請。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本次諾貝爾獎共設置6類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而且受疫情影響,將於12月舉辦的頒獎晚宴將改為線上進行。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
  • 川普該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前諾獎得主們有人讚賞有人不服
    2016年,桑託斯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對結束哥倫比亞50年多的內戰所作出的貢獻。大衛·特林布爾也同樣看到了川普拿獎的可能性。他曾在1998-2002年間擔任北愛爾蘭第一任首席部長,並因和平解決北愛爾蘭爭端於1998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大衛·特林布爾說:「川普一直在做他想做和他認為最正確的事。
  • 2020諾貝爾和平獎揭曉!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
    (圖源:諾獎官網)也正因此,2020年的第101個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下稱世糧署),以表彰其為戰勝飢餓所做的努力,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做出的貢獻,以及在防止將飢餓用作戰爭和衝突的武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諾獎評審委員會認為,該組織每天為增進諾貝爾在對和平獎的遺囑中提到的「國家間兄弟般的友誼」做出了貢獻。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活在天天有新聞的時代,有的是你不把它當新聞也行,因是奇聞。
  • 2020諾貝爾和平獎揭曉!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
    (圖源:諾獎官網)也正因此,2020年的第101個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下稱世糧署),以表彰其為戰勝飢餓所做的努力,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做出的貢獻,以及在防止將飢餓用作戰爭和衝突的武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諾獎評審委員會認為,該組織每天為增進諾貝爾在對和平獎的遺囑中提到的「國家間兄弟般的友誼」做出了貢獻。
  • 剛籤下涉及中國的「歷史性協議」,川普就再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曾有過很多爭執,現在則有很多愛。經濟能讓人們聚集在一起。」他還表示,在他之前「沒有人做過此類嘗試」。此前,挪威極右翼國會議員泰布林吉加德提名川普角逐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參與斡旋以色列與阿聯關係正常化。
  • 外媒稱「中國孔子和平獎」對抗諾貝爾和平獎
    【環球時報記者 於文】美聯社9日引述中國民間機構「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的表態稱,該組織主辦的2012年第三屆「孔子和平獎」提名人選為: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現任秘書長潘基文、泰國總理英拉、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中國社會活動家王定國,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和西藏宗教領袖第十一世班禪喇嘛。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面對綠色和平組織持續不斷地反對轉基因,超過百名諾獎得主站了出來,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停止反對轉基因。目前,大約1/3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皆在聯合署名的名單中,這其中包括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知名科學家。
  • 首次兩位女科學家包攬諾貝爾化學獎,盤點那些被諾獎加冕過的女性
    回顧諾獎走過的百餘年,近千名諾獎得主中僅有57位女性。一起來回顧一下吧。10月7日,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Doudna 兩位女性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重寫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CRISPR/Cas9的重大發現。CRISPR可以用來精確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甚至讓有朝一日治癒基因疾病成為可能。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