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度,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口罩,九個多月後的今天,雖然疫情有所好轉,但口罩仍然是我們的出門必備。或許一開始,所有人都覺得口罩是個無奈的累贅,但漸漸的,口罩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安全感,甚至出門忘記戴口罩都有種沒穿衣服的感覺。
那麼,戴了幾個月口罩的你是否有想過,口罩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發明的?又是什麼人發明的?事實上,發明了口罩的這個人,甚至挽救過中國國運。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父親伍祺學是開設金店的僑商。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伍連德的一生,那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得獎,不斷貢獻」。
7歲那年,伍連德考入當地英國人設立的檳榔嶼公學,接受10年制教育,學習成績優異。1896年,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學醫。他勤奮刻苦,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並多次獲獎金和獎章。1899年6月,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入該院聽課和實習三年,成為該院的第一個中國實習生。1902年,取得劍橋大學醫學士學位,得到了母校資助的研究獎金,每年150英鎊。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通過了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後,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接受了意曼紐學院所頒給的研究生獎學金,到新成立的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了一年的瘧疾和腳氣病的研究工作。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
年輕時的伍連德
二十幾年的學習和積累,與其說是伍連德個人的追求,更想是他為下半生貢獻所做的準備。1907年時,伍連德忽然接到了大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的來信,袁世凱親自邀請他,去到天津就任陸軍軍醫學堂幫辦。接到來信的伍連德猶豫了。自己在故鄉已經小有名氣,已經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巔峰。是要留在這衣食富足的檳城,還是遠赴風雨飄搖的大清?最終,胸中的報國之情,還是壓倒了對眼前安逸的眷戀。伍連德毅然放棄了已有的事業,只身前往一切都是未知的故國。
當伍連德到天津陸軍軍醫學堂上任後,發現學校聘任了很多日本教師。這些人雖然能力很強,業務優秀,但是他們只用日語教學,並且僅僅培訓看護、裹傷本領,並不培養中國的高深醫學人員。顯而易見,這都是日本帝國上層的安排。伍連德意識到,如果不改變這一狀況,學校根本不可能為中國軍隊培養優秀的醫務人員,只能是做被日本利用的附庸工具。於是,在陸軍軍醫學堂裡,他開始了為國服務的第一個工作——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醫學教育。
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合影,前排左三為伍連德
他決意改變清末只重書本的陳腐教學方式,也拋棄了那些第二流的日本教材,直接升級到全歐洲最新的教材,引進世界醫學最新的成就,並且同時用中文和英文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付出很快就收到了效果,短短兩年以後,伍連德就擁有了一批學術精湛,且視野非常廣闊的學生。而後來,這些學生也和伍連德本人一起,承擔起了一個扭轉國運的重大任務…
伏案工作的伍連德
1910年,東北地區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疫情蔓延迅速,幾天時間,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大三萬人,一時間人心惶惶。同時,在東北居留的俄國和日本僑民眾多,他們之中已發現有人感染上了瘟疫。如果處理不及時得當,同樣可能造成外交危機,因此在這個危急時刻,清政府需要有人能挺身而出,承擔處理東北鼠疫的重任。顯然,伍連德就是最適合的那一個。他不僅具有流行病學、細菌學知識,也受過良好的醫學訓練,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出那種為國解難的決心和意志。但當時,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沙俄、日本也要求獨攬防疫工作,趁機牟利。在疫情與列強的雙重壓迫下,伍連德臨危受命,被委任為瘟疫調查員,派往哈爾濱迅速了解疫情。
鼠疫下的東北街頭
伍連德剛到哈爾濱,就幹了一件全中國都沒有人敢做的事:解剖死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人體的解剖。通過對死亡患者進行病理解剖,伍連德確定此次瘟疫為鼠疫,並且和此前席捲歐亞的腺鼠疫不同,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型鼠疫。腺鼠疫是從鼠傳給人,而這種鼠疫呢?是人傳給人,鼠身上卻根本沒有…而且這種鼠疫是通過人的呼吸系統傳播,因為這些特徵,伍連德將其命名為肺鼠疫。
解剖屍體的伍連德
隨後,伍連德針對肺鼠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花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為阻斷飛沫傳播,他還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布囊口罩,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並要求百姓廣泛佩戴。
伍連德發明的口罩
這些措施很快收到成效,他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便將這次震驚中外的肺鼠疫徹底消滅。伍連德一時間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也因此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中國第一個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人。
伍連德成為首位被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
伍連德是中國防疫、檢疫事業的先驅,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由於他知識廣博、敏於觀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組織才能,因而在防疫、檢疫、興辦醫院和醫學教育,創建中華醫學會,促進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大半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國內和國際醫學界都享有盛名。他晚年雖遠居海外,但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自己的故鄉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伍連德雖然在國外出生、受教,但一生保持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赤誠的愛國之心,從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間,他為中國的現代醫學的建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梁啓超先生也曾讚譽道:「 科學輸人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