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個口罩,更是諾貝爾獎史上首位華人候選人,曾拯救...

2020-12-01 騰訊網

2019年年度,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口罩,九個多月後的今天,雖然疫情有所好轉,但口罩仍然是我們的出門必備。或許一開始,所有人都覺得口罩是個無奈的累贅,但漸漸的,口罩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安全感,甚至出門忘記戴口罩都有種沒穿衣服的感覺。

那麼,戴了幾個月口罩的你是否有想過,口罩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發明的?又是什麼人發明的?事實上,發明了口罩的這個人,甚至挽救過中國國運。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父親伍祺學是開設金店的僑商。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伍連德的一生,那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得獎,不斷貢獻」。

7歲那年,伍連德考入當地英國人設立的檳榔嶼公學,接受10年制教育,學習成績優異。1896年,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學醫。他勤奮刻苦,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並多次獲獎金和獎章。1899年6月,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入該院聽課和實習三年,成為該院的第一個中國實習生。1902年,取得劍橋大學醫學士學位,得到了母校資助的研究獎金,每年150英鎊。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通過了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後,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接受了意曼紐學院所頒給的研究生獎學金,到新成立的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了一年的瘧疾和腳氣病的研究工作。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

年輕時的伍連德

二十幾年的學習和積累,與其說是伍連德個人的追求,更想是他為下半生貢獻所做的準備。1907年時,伍連德忽然接到了大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的來信,袁世凱親自邀請他,去到天津就任陸軍軍醫學堂幫辦。接到來信的伍連德猶豫了。自己在故鄉已經小有名氣,已經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巔峰。是要留在這衣食富足的檳城,還是遠赴風雨飄搖的大清?最終,胸中的報國之情,還是壓倒了對眼前安逸的眷戀。伍連德毅然放棄了已有的事業,只身前往一切都是未知的故國。

當伍連德到天津陸軍軍醫學堂上任後,發現學校聘任了很多日本教師。這些人雖然能力很強,業務優秀,但是他們只用日語教學,並且僅僅培訓看護、裹傷本領,並不培養中國的高深醫學人員。顯而易見,這都是日本帝國上層的安排。伍連德意識到,如果不改變這一狀況,學校根本不可能為中國軍隊培養優秀的醫務人員,只能是做被日本利用的附庸工具。於是,在陸軍軍醫學堂裡,他開始了為國服務的第一個工作——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醫學教育。

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合影,前排左三為伍連德

他決意改變清末只重書本的陳腐教學方式,也拋棄了那些第二流的日本教材,直接升級到全歐洲最新的教材,引進世界醫學最新的成就,並且同時用中文和英文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付出很快就收到了效果,短短兩年以後,伍連德就擁有了一批學術精湛,且視野非常廣闊的學生。而後來,這些學生也和伍連德本人一起,承擔起了一個扭轉國運的重大任務…

伏案工作的伍連德

1910年,東北地區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疫情蔓延迅速,幾天時間,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大三萬人,一時間人心惶惶。同時,在東北居留的俄國和日本僑民眾多,他們之中已發現有人感染上了瘟疫。如果處理不及時得當,同樣可能造成外交危機,因此在這個危急時刻,清政府需要有人能挺身而出,承擔處理東北鼠疫的重任。顯然,伍連德就是最適合的那一個。他不僅具有流行病學、細菌學知識,也受過良好的醫學訓練,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出那種為國解難的決心和意志。但當時,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沙俄、日本也要求獨攬防疫工作,趁機牟利。在疫情與列強的雙重壓迫下,伍連德臨危受命,被委任為瘟疫調查員,派往哈爾濱迅速了解疫情。

鼠疫下的東北街頭

伍連德剛到哈爾濱,就幹了一件全中國都沒有人敢做的事:解剖死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人體的解剖。通過對死亡患者進行病理解剖,伍連德確定此次瘟疫為鼠疫,並且和此前席捲歐亞的腺鼠疫不同,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型鼠疫。腺鼠疫是從鼠傳給人,而這種鼠疫呢?是人傳給人,鼠身上卻根本沒有…而且這種鼠疫是通過人的呼吸系統傳播,因為這些特徵,伍連德將其命名為肺鼠疫。

解剖屍體的伍連德

隨後,伍連德針對肺鼠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花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為阻斷飛沫傳播,他還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布囊口罩,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並要求百姓廣泛佩戴。

伍連德發明的口罩

這些措施很快收到成效,他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便將這次震驚中外的肺鼠疫徹底消滅。伍連德一時間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也因此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中國第一個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人。

伍連德成為首位被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

伍連德是中國防疫、檢疫事業的先驅,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由於他知識廣博、敏於觀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組織才能,因而在防疫、檢疫、興辦醫院和醫學教育,創建中華醫學會,促進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大半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國內和國際醫學界都享有盛名。他晚年雖遠居海外,但仍眷念為之奮鬥一生的祖國。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自己的故鄉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伍連德雖然在國外出生、受教,但一生保持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赤誠的愛國之心,從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間,他為中國的現代醫學的建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梁啓超先生也曾讚譽道:「 科學輸人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相關焦點

  •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說起人類歷史上的瘟疫,那就必須提起消滅了2500萬歐洲人的黑死病。那大家是否好奇,是誰消滅了黑死病?
  • 史上首個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成功讓國人第一次戴上口罩預防疾病
    事實上,早在莫言和屠呦呦百年之前,就有一名華人,和諾貝爾獎遺憾的失之交臂,然而他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卻將會被永遠銘記在史冊,這正是接下來所要提到的人:伍連德。在1879年,伍連德出生在了馬來西亞一個華裔家庭當中,從小他便聰明好學,最終考入了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專業深造,而等到1899年,伍連德又進入了歐洲最為先進的聖瑪麗醫院進行實習。
  • 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醫用口罩——「伍氏口罩」
    我國第一位發明醫用口罩的是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1903年,年僅24歲的他,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清末時期,東北哈爾濱發生鼠疫,造成6萬人死亡。
  • 伍氏口罩: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伍連德
    他是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他以第一位華人英國醫學博士的身份,回到馬來亞積極地研究熱帶疫病,並且熱心參與馬來西亞華社組織,倡議戒鴉片,對抗種族歧視及對抗英殖民。伍氏也是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先驅,也是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
  • 她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英媒:拯救最多人的科學家
    而在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女性獲得者的比例更是僅有3%。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像是居裡夫人、瑪利亞·戈伯特·梅耶(核物理)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就更加值得尊敬。在中國科學界,屠呦呦絕對是一個極其閃耀的存在。
  • 她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英媒:拯救最多人的科學家
    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中,女性院士的比例只佔到了5%。而在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女性獲得者的比例更是僅有3%。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像是居裡夫人、瑪利亞·戈伯特·梅耶(核物理)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就更加值得尊敬。在中國科學界,屠呦呦絕對是一個極其閃耀的存在。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中國近代以來又有多少人曾經獲得諾貝爾獎提名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慢慢了解。5.朱棣文:1948年出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6.崔琦:1939年出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獎物理學獎。7.高行健:1940年出生於江西,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8.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錢學森的侄子,美籍華人,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IEEE首位華人主席誕生!劉國瑞教授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一大早,傳來喜訊,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IEEE主席!
  •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
  • 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馬裡蘭大學首席教授劉國瑞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了!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 是他造成了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遺憾
    一天,當他晚上做夢時,夢見各種元素竟然有序地排列起來,他突然驚醒,並將圖表繪製出來,這就是大家看到的元素周期表。後來,當有人向門捷列夫求證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時,他笑了笑說,如果他的這張元素周期表真是在夢中由上帝賜予的話,那麼他得到的應該就是一張比自己發明的更加完善的周期表了。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當時科學界對烈性傳染病還沒有深入認識,但伍連德確有著超出常人的遠見,到東北後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比如,將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接觸者被隔離,所有人佩戴他發明的加厚口罩,並且對屍體進行火化處理。1911年1月,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法國醫生梅尼,因未加任何防護檢查了四個病人之後,感染鼠疫去世,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他的方法很簡單,卻很有效,之後整個防疫局勢被扭轉了。
  • 華人移民曾參選馬裡議員
    【環球網綜合報導】11月20日,馬裡首都巴馬科麗笙酒店發生武裝人員大規模劫持人質事件,已造成20餘人死亡,其中中國鐵建國際集團的三名工作人員不幸遇難。全世界的目光再次集中在這個原本就飽經貧困、內亂和恐怖主義危機的西非國家。馬裡是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
  • 他是四院院士,創業半年融資近億,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他是四院院士,創業半年融資近億,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來源:藥智網|露露君近日,北京丹序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完成近1億元A輪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將用於升級單細胞測序技術,全速推進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臨床開發、以及擴展其產品管線組合。
  • 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4張華人面孔 2人出身香港(圖)
    湯森路透集團日前公布了預測名單,名單上同時出現4張華人面孔,其中,兩位出生於香港,另兩位是改革開放以後從內地出國留學的。  發明OLED揚名 同時任教美大學  兩位出生在香港的華人科學家,一位是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所長錢澤南。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作為中國科大的校友基金之一,它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由校友自發籌建同時在運作上又獨立於校方的高校校友基金。據中國科大官網的消息稱,莊小威博士曾經師從朱棣文教授。朱棣文是繼楊振寧、李政道等之後的第5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首位掌管美國能源部的華裔。界面新聞了解到,莊小威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15歲時從蘇州中學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 伍連德是公開資料中首位被諾獎提名的中國人,北京城留下其諸多痕跡
    近日,本年度的諾貝爾獎陸續評出。關於諾貝爾獎,中國歷來有頗多話題。其實,中國離諾貝爾獎並不遙遠。1901年,倫琴(發明X射線)等五人分別獲得第一屆諾貝爾獎五大獎項。僅僅30多年後,就有一位中國人獲得諾獎提名——在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家候選人的名單中,伍連德(Lien-Teh Wu)的名字赫然在列。
  • 這個中國人發明「伍氏口罩」,終結百年一遇的災難,發明專利沿用至今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敏銳的洞察力發明了屬於中國自己的"伍氏口罩",而他也險些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個人,就是曾經救中國於水火之中的伍連德。不僅如此,伍連德還擁有許多種身份:中國現代醫學的領軍者、中國防疫檢疫的開創者,他還曾經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候選人。光環與榮耀的背後,其實是伍連德敢為人先的精神的驅動。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伍連德就是一個讓人十分羨慕的神童。
  • 他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他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回到北大
    活動主辦方邀請了6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與會,這個科學家陣容很是強大,裡面有44位是諾貝爾獎得主。此次參會還有一位科學家甚是引人關注,他被人稱為「四院士」,此人就是57歲的謝曉亮。謝曉亮是誰?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
  • IEEE史上首位華人主席,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劉國瑞當選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蛋醬劉國瑞以 21120 票當選為 IEEE 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將於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任職。此外,IEEE 主席的另外兩位候選人是 Saifur Rahman(15781 票)和 S. K. Ramesh(12852 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