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4張華人面孔 2人出身香港(圖)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4張華人面孔 2人出身香港(圖)

Four Chinese Americans on list of Nobel Prize predictions

Four Chinese, two born on the mainland and two in Hong Kong, had their names added to a Nobel Prize prediction list drawn up by Thomson Reuters, Hong Kong-based Ta Kung Pao reported.

more>>

2014-09-28 10:11: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中新網9月2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新一年諾貝爾獎即將揭曉。湯森路透集團日前公布了預測名單,名單上同時出現4張華人面孔,其中,兩位出生於香港,另兩位是改革開放以後從內地出國留學的。

  發明OLED揚名 同時任教美大學

  兩位出生在香港的華人科學家,一位是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所長錢澤南。錢澤南以研究真核生物細胞遺傳信息轉錄聞名,1991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目前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教授。有可能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另一位是鄧青雲,目前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他發明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鄧青雲生於香港元朗,目前為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他於八十年代發現了改變現今顯示技術的OLED,被譽為OLED之父。

  據港科大校長陳繁昌早前介紹,當年一個晚上,鄧如常回到實驗室,監察太陽能實驗的進度,無意中發現兩片薄膜發出了點光;他頓時察覺到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經反覆求證,發現了OLED。

  目前,OLED廣泛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高畫質電視的電子顯示屏。湯森路透預測,鄧青雲有機會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拓撲絕緣體領域開創者受注目

  美籍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是進入名單的4名華人學者之一,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他的入選原因是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包括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

  楊培東祖籍江蘇,1993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99年,年僅28歲的他便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

  楊培東接受採訪時說,能入選這個預測名單「是一件好事」,但能不能得獎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都是在做出成果很多年後才得獎,他對得獎並「沒有特別的想法」。

  預測名單上還有一名出生在上海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首晟,他的入選原因是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張首晟從復旦大學出國留學,目前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賽翁希克曾對記者說,拓撲絕緣體領域有很高的得獎機率,張首晟是這一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2013年,張首晟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的同事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成果也被認為屬於「諾獎級」。對此,張首晟曾表示:「大家要有點耐心,中國可能會做出更多這樣的成果。」

  報導說,楊培東和張首晟無論誰獲獎,都將成為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出生、有大陸教育背景的首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預測名單又有華人
    原標題:諾貝爾獎預測名單又有華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季節,諾貝爾基金會宣布今年將在10月5日到12日開獎,與往年一樣,湯森路透集團又趕在此前發布了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這也被看作是一份諾獎預測名單。
  • 詳解有望摘諾獎華人:2位系改革開放後留洋新一代
    今年諾貝爾獎於6日起陸續揭曉。湯森路透集團的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國家的27位研究人員,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湯森路透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展開預測,上年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點擊視頻,看看熱門人選中的「黃皮膚」吧!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百年諾貝爾獎,華人獲獎者大匯總【附2014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以下是2014年諾貝爾獲獎名單:1、諾貝爾醫學獎截至2014年10月13日,共有884個人和組織獲得了567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其中華人僅有11名獲獎(其中中國大陸為2名)。新材料在線將對11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簡單介紹:1.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6年諾貝爾獎預測出爐 化學獎張鋒、盧煜明折桂
    又到關心炸藥獎的時候了~~~  雖然湯森路透今年7月宣布將旗下的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業務出售給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但一切業務照常,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預測也如期出爐。  今年的預測中,有張鋒,就是研究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的那位華人科學家;還有盧煜明,就是剛剛摘得未來科學大獎的那位。
  • 12位獲得諾貝爾獎華人名單
    1 楊振寧(1922.10.1 - ) Chen-Ning Franklin Yang 美籍華人,生於中國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 諾貝爾獎委屈莊小威了嗎
    今年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塵埃落定,華人科學家遺憾地與之無緣。但與公眾多關注某項預測中的4名華人科學家沒有獲獎不同,真正引起科學界熱議的,是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既然發給了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3名獲獎者中卻沒有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多名研究人員認為莊小威的貢獻比有的獲獎者更大。那麼,是諾貝爾獎對莊小威不公嗎?
  • 你知道有多少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嗎?
    說起諾貝爾獎,很多人可能都聽過楊振寧、李政道、莫言、屠呦呦等幾位的大名,但是華人(包括中國人和華裔外國人)到底有多少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
  • 湯姆森公布科技桂冠獎名單 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eNet矽谷動力消息】湯姆森公司旗下面向全球研究和商業團體提供信息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今天公布了2007年度「湯姆森科技桂冠獎」得主名單,這些研究人員有望角逐諾貝爾獎。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的預測。
  • TCCAsia2019亞太區最美/帥100張面孔榜單公布 第一名花落誰家
    歷時兩個多月,各家之間激烈角逐,TCCAsia(微博號:@TCCAsia)「亞太區最美/帥100張面孔榜單」終於迎來結果公布之日,亞太區最帥100張面孔前十名(名字按照排名先後順序一次公布)分別是:肖戰(中國)、吳世勳(韓國)、山下智久(日本)、王嘉爾(中國香港)、鄧倫(中國)田柾國(韓國)、金泰亨(韓國)、迪瑪希(哈薩克斯坦)
  • 諾貝爾獎熱門預測出爐!引力波|癌症免疫|cas9成熱門!zhang Feng榜上有名!
    ,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  在今年的獲獎名單中,各領域值得關注的科學家有:  物理學家 Ronald W.P.Drever、Kip S.Thorne 及 Rainer Weiss,他們設立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LIGO),使檢測黑洞所產生之引力波成為可能。
  • 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公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熱門
    自2002年以來,引文桂冠獎已經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這個獎項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科學家因為什麼成就入選?還有哪些華人科學家比較有希望?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名單化學1. Carolyn R.
  • 最傑出的諾貝爾獎華人得主
    2、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 3、高錕:高錕,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
  • 細數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不知道大家最近應該都被日本十八年裡拿十八枚諾貝爾獎的消息給震驚了。進入21世紀以後的這18年裡日本誕生了18位諾獎得主,平均年均一人。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世紀前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幾無懸念。而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多少也會納悶,既然日本有這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中國呢?
  • 盤點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臺灣省人。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省。
  • ACM公布2017 Fellow名單,楊強、芮勇、馬毅等7名華人當選
    新智元報導來源:ACM作者:文強,常佩琦,全月【新智元導讀】ACM剛剛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Fellow名單,54人中有7位華人,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楊強教授、伯克利的馬毅教授、聯想CTO芮勇博士。2016年ACM Fellow只有兩位華人,微軟的黃學東博士和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
  • 全球十二大科技獎項獲獎華人籍貫分布
    截止2018年,諾貝爾獎頒給了24個團體和903位個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獲獎華人有李政道、朱棣文、丁肇中、楊振寧、錢永健、崔琦、李遠哲、高琨、屠呦呦等9人。二、邵逸夫獎(中國香港)逸夫獎由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人邵逸夫爵士於2002年11月創立。
  • "火星一號"計劃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4華人入圍
    面向全球招募志願者移民火星的「火星一號」計劃,日前公布了男女各半的100人候選名單,4名華人入圍,他們將和其他候選者經過多輪選拔角逐去往火星的單程旅行。「火星一號」(Mars One)是由荷蘭私人公司主導的火星探索移民計劃,目的是在火星建立永久殖民地,在全球招募志願者,經過層層篩選最終24人將接受嚴格培訓,從2024年開始將他們陸續送往火星。該項目為「單程之旅」,一旦出發就不再回地球。主辦方日前公布了從數十萬報名者中第三輪選出的百人候選名單,其中男女各半,來自美、歐、亞、非、大洋洲的分別有39、31、16、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