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從「鼠疫鬥士」到新冠戰「疫」,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2021-01-20 瀟湘名醫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羅芙報導】1911年,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有關鼠疫防治的學術文章,成為中國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第一人。

百年之後,面對另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自中國學者的學術論文已佔全球權威醫學期刊中相關文章的一半以上。

中國醫屆「獨一人」

上世紀80年代,在哈爾濱醫科大學求學的張鳳民就耳聞不少有關首任校長伍連德博士的故事。

伍連德祖籍廣東,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是劍橋大學首個華人博士,後受清政府邀聘,到中國任教。

1910年,中國東北暴發鼠疫大流行,伍連德博士臨危受命,前往東三省防治鼠疫大流行。憑藉豐富的學識和科學的精神,年僅31歲的他不到4個月時間即撲滅鼠疫。「這是通過人為的力量有效控制鼠疫或瘟疫的第一次。」

現任哈醫大基礎醫學院院長的張鳳民教授介紹,歷史上,歐洲曾多次流行過鼠疫(黑死病),當時人為控制的能力和措施都很弱,往往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針對鼠疫,伍連德博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設計「伍氏口罩」防治病原菌傳播擴散,最早在中國建立隔離醫院和隔離病房對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焚燒屍體、消滅傳染源以及對空間環境進行消毒等。

「當時,進行隔離的設施不夠用,就把中東鐵路的火車廂拿來用,類似現在的方艙醫院」,張鳳民介紹,通過國際合作,伍連德博士在治療藥物和疫苗方面也有所探索,「包括血清療法和疫苗以及中草藥治療,當時都有試驗性使用」。

因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肺鼠疫」概念,創立了「肺鼠疫學說」,並有效地控制了中國東北鼠疫大流行,伍連德博士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鬥士」稱號,並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為華人第一人。

傳承精神,百年樹人

「疾病的防禦和救治,都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受伍連德博士影響,在哈醫大讀完本科和碩士的張鳳民曾赴日本留學,博士畢業後選擇回到哈醫大從教。

長期以來,張鳳民教授一直注意搜集伍連德的論著與學術文獻。在日本期間,他搜集到一本伍連德博士獲得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論文集,「那本書在圖書館裡幾十年沒人動,我是第一個翻閱的。」張鳳民希望通過伍連德博士文集建設,挖掘、傳承伍連德的學術成就。

2015年,在時任哈醫大校長楊寶峰院士和學校各部門的支持下,張鳳民支持創建了伍連德研究所,定位於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2020年,哈醫大開始建設伍連德班和伍連德書院,以培養醫學拔尖學生和高端創新人才。

包頭市固陽縣興順西鎮中心衛生院開設的「扶貧惠民病房」。(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卞化 攝)

百年之後的一個群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中國率先有效控制住疫情。「雖然新冠肺炎是病毒性感染,但也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張鳳民表示,「伍連德博士防治傳染病的思路至今仍在沿用,並有所進步。」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同樣需要戴口罩、隔離和環境消殺。同時在ECOMO呼吸機和方艙醫院的應用、疫苗的研發和藥物的輔助治療上得到明顯的進步。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哈醫大共派出醫護人員和教職員工562名,組成醫療隊分赴湖北武漢、牡丹江、綏芬河等一線支援抗疫,並赴俄羅斯參加國際防疫合作,用行動傳承伍連德精神。

總結伍連德博士的貢獻及對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的指導作用,今年初,張鳳民等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中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與對新發傳染病有效控制的展望:紀念鼠疫鬥士伍連德博士誕辰140周年》英文論文。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包括《柳葉刀》在內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研究文章共計190篇,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

百年之前,梁啓超曾評伍連德「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百年之後,中國能以學術與世界相見者,何止是百人?是一個大群體也。

(編輯:李璟桐)

【來源:歐洲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伍連德博士的記憶,展現了近代醫學歷史鉤沉,使我們有幸了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遊學歐洲6年,伍連德1903年返回檳榔嶼行醫,1907年應袁世凱之邀回國。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全社會正在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或許百年前的一位中國醫生和他的事跡很值得重溫,他就是伍連德博士——1911年抗擊東北肺鼠疫的最大功臣。1910年冬,東北鼠疫流行,時年31歲,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伍連德醫生臨危受命赴東北抗疫。
  • 【致公科普·抗疫篇】黑死病——鼠疫
    【致公科普·抗疫篇】黑死病——鼠疫 2020-06-24 0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史|鼠疫:千年黑死病陰霾
    鼠疫一般先在齧齒動物間發病和流行,人類鼠疫是人類被染疫的鼠蚤叮咬、剝食染有鼠疫的動物(旱獺、駱駝、羊等)、通過自身傷口接觸或者通過肺鼠疫病人進行人與人的傳播而獲得,也有少數病例是由於牧羊犬感染罕見的肺鼠疫後傳染給牧主人。常見臨床分型有腺鼠疫、敗血症型和肺鼠疫。腺鼠疫:可以通過染疫宿主動物的寄生蚤叮咬而引起,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點。
  •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
  • 五集紀錄片《戰「疫」》今晚央視四套首播
    五集紀錄片《戰「疫」》今晚央視四套首播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03-30 15:53 來源:澎湃新聞
  • 鼠疫險些革了中醫的命?
    來源 | 騰雲(ID:tenyun700)作者 | 特約作者韓福東一場奪去4萬多條性命的鼠疫,一群堅信傳統醫學「唾液療法」的老百姓(603883,股吧),一位臨危受命的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在一百多年前的東北,故事由此展開。這是一場現代醫學的勝利嗎?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鼠疫,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直到今天,歐洲人提起鼠疫依然不寒而慄。在中世紀時期,鼠疫曾肆虐歐洲,三年內奪走2500萬人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恐懼的歐洲人給它起了一個可怕的名字:黑死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10年10月,鼠疫會突然來到中國東北。
  • 青年志願者劉仙:「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
    (抗擊新冠肺炎)青年志願者劉仙:「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中新社成都4月10日電 題:青年志願者劉仙:「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那天我在辦公室從白天一直坐到晚上12點,聽到『武漢解封』,看到車輛開始駛離
  • 【預告】劉亮程:從一個人的村莊到一群人的村莊
    騰訊思享會320期 劉亮程VS梁鴻 從一個人的村莊到一群人的村莊20世紀中國的命運很大程度由中國鄉村決定,而鄉村的命運和時代密切相關。中國鄉村在20世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農民大批離開,鄉村命運凋零,「鄉土中國敘事終結」說不斷地逼近鄉土文學。「鄉土中國」會消亡嗎?此時我們如何理解農村?如何理解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文學?9月21日晚,著名作家劉亮程、梁鴻做客騰訊思享會。歡迎現場參加。
  • 內蒙古歷史上的鼠疫‖正確認識鼠疫
    早在古代隋朝醫家巢元方著《諸疫源候論》(公元610年)及同期孫思邈著《千金方》中均提到「惡核」一症,據考證是今腺鼠疫的古稱。中國鼠疫流行最可靠記載是14世紀的大流行,當時死於鼠疫者1300萬人。文獻記載1644年山西省南部的今長治縣有鼠疫的流行,有「患者之項或臂上,出硬塊如凝血」和有「突然吐血而死"的記載。
  • 「國士無雙」伍連德,與一個世紀前流行於東北鼠疫的抗爭故事
    伍博士及帶領的團隊以滿腔的愛國熱忱,博學的醫學知識,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採取了一系列現代化的醫學手段和防疫方法,用了半年時間,將導致6萬多人死亡的傳染病控制住。但是在很長時間,伍連德博士的名字以及其事跡在國內卻鮮少有人知曉,直到「非典」之後,這位「鼠疫鬥士」的故事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 重塑人類歷史的鼠疫,到底來自哪裡
    美國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Hardy McNeill,1917~2016)則很相信伊本·瓦爾迪的記述,他在其著名的《瘟疫與人》中寫道:鼠疫桿菌於 1331 年現身於中國,或者源自雲南-緬甸一帶原始的疫源地,或者源自在中國東北地區-蒙古大草原的穴居齧齒動物中新出現的疫源地。
  • 肺鼠疫與伍氏口罩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流行性鼠疫,先後共有約6萬人死亡。1910年12月,伍連德受命前往東北調查疫情。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伍連德聽說有一位感染者瀕臨死亡,便急忙趕去患者家中。這是一位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子,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伍連德秘密解剖了屍體,從血管、心臟、肺葉等處提取標本做細菌培養,這是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
  • 內蒙古發現腺鼠疫,曾致300萬中國人死亡的黑死病是否會捲土重來
    鼠疫是一種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烈性傳染病,鼠疫的第一次大規模爆發是在公元542年,在瘟疫傳播的高峰期,每天有5000人到10000人染病死亡,總死亡人數在20萬人以上,幾乎摧毀了君士坦丁堡,並從那裡傳播到西歐,此後又在地中海地區飄掠肆虐兩個世紀之久。
  • 中國疫苗百年紀實
    該書以1919年北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處」,現代醫學進入中國防疫史為開端,生動講述了現代中國在「防疫戰場」上的代表性重大事件與人物,從一個特殊角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對於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廣大黨員幹部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 拯救全球上億人的中國科學家,被外國人封神,卻被中國人逼到自殺
    ……他是中國離諾貝爾醫學獎最近的人。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評論他說:&34;事實是,他在絕望和侮辱中自殺身亡,令周總理雷霆震怒!戰爭空前激烈,戰士傷亡慘重,看著國家深處水深火熱,他扼腕痛惜:&34;戰火連天,又爆發蚤疫,重建中央防疫處,保障全國人民安全成為重中之重。1939年,他將防疫處遷至昆明。
  • ...約瑟夫·梅斯特|路易斯·巴斯德|丹尼爾·笛福|貝爾納·裡厄|鼠疫
    在我國,兩千年多前的《說文解字》裡就已收錄了「疫」字,意「民皆疾也」;《後漢書·劉玄傳》中記載「新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過半」;《舊唐書·五行志》:「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陝至洛,死者不可勝數」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錄了瘟疫來臨時人們「像羊群一樣死亡著」。
  • 我國近日確認2例鼠疫死亡病例,鼠疫有藥可救嗎?家裡有老鼠會有傳播...
    央廣網北京8月1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8月6日,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判定1例腸型鼠疫死亡病例。8月7日凌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一例腺鼠疫病例死亡。  鼠疫經歷了從過去的全球大流行,到如今的個例發生。歷史上,鼠疫引起過大範圍的死亡,如今,人類醫學有什麼防控和治療的手段?它還像網絡上流傳的一些信息一樣「無藥可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