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羅芙報導】1911年,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有關鼠疫防治的學術文章,成為中國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第一人。
百年之後,面對另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自中國學者的學術論文已佔全球權威醫學期刊中相關文章的一半以上。
中國醫屆「獨一人」
上世紀80年代,在哈爾濱醫科大學求學的張鳳民就耳聞不少有關首任校長伍連德博士的故事。
伍連德祖籍廣東,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是劍橋大學首個華人博士,後受清政府邀聘,到中國任教。
1910年,中國東北暴發鼠疫大流行,伍連德博士臨危受命,前往東三省防治鼠疫大流行。憑藉豐富的學識和科學的精神,年僅31歲的他不到4個月時間即撲滅鼠疫。「這是通過人為的力量有效控制鼠疫或瘟疫的第一次。」
現任哈醫大基礎醫學院院長的張鳳民教授介紹,歷史上,歐洲曾多次流行過鼠疫(黑死病),當時人為控制的能力和措施都很弱,往往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針對鼠疫,伍連德博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設計「伍氏口罩」防治病原菌傳播擴散,最早在中國建立隔離醫院和隔離病房對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焚燒屍體、消滅傳染源以及對空間環境進行消毒等。
「當時,進行隔離的設施不夠用,就把中東鐵路的火車廂拿來用,類似現在的方艙醫院」,張鳳民介紹,通過國際合作,伍連德博士在治療藥物和疫苗方面也有所探索,「包括血清療法和疫苗以及中草藥治療,當時都有試驗性使用」。
因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肺鼠疫」概念,創立了「肺鼠疫學說」,並有效地控制了中國東北鼠疫大流行,伍連德博士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鬥士」稱號,並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為華人第一人。
傳承精神,百年樹人
「疾病的防禦和救治,都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受伍連德博士影響,在哈醫大讀完本科和碩士的張鳳民曾赴日本留學,博士畢業後選擇回到哈醫大從教。
長期以來,張鳳民教授一直注意搜集伍連德的論著與學術文獻。在日本期間,他搜集到一本伍連德博士獲得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論文集,「那本書在圖書館裡幾十年沒人動,我是第一個翻閱的。」張鳳民希望通過伍連德博士文集建設,挖掘、傳承伍連德的學術成就。
2015年,在時任哈醫大校長楊寶峰院士和學校各部門的支持下,張鳳民支持創建了伍連德研究所,定位於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2020年,哈醫大開始建設伍連德班和伍連德書院,以培養醫學拔尖學生和高端創新人才。
包頭市固陽縣興順西鎮中心衛生院開設的「扶貧惠民病房」。(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卞化 攝)
百年之後的一個群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中國率先有效控制住疫情。「雖然新冠肺炎是病毒性感染,但也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張鳳民表示,「伍連德博士防治傳染病的思路至今仍在沿用,並有所進步。」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同樣需要戴口罩、隔離和環境消殺。同時在ECOMO呼吸機和方艙醫院的應用、疫苗的研發和藥物的輔助治療上得到明顯的進步。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哈醫大共派出醫護人員和教職員工562名,組成醫療隊分赴湖北武漢、牡丹江、綏芬河等一線支援抗疫,並赴俄羅斯參加國際防疫合作,用行動傳承伍連德精神。
總結伍連德博士的貢獻及對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的指導作用,今年初,張鳳民等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中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與對新發傳染病有效控制的展望:紀念鼠疫鬥士伍連德博士誕辰140周年》英文論文。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包括《柳葉刀》在內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研究文章共計190篇,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
百年之前,梁啓超曾評伍連德「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百年之後,中國能以學術與世界相見者,何止是百人?是一個大群體也。
(編輯:李璟桐)
【來源:歐洲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