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青年志願者劉仙:「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
中新社成都4月10日電 題:青年志願者劉仙:「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那天我在辦公室從白天一直坐到晚上12點,聽到『武漢解封』,看到車輛開始駛離,實在沒有忍住(哭泣)。終於扛過來了,太不容易了。」「雨衣妹妹」劉仙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武漢的每一天自己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人說『雨衣妹妹』感動了全國,實際上是大家感動了我」。
2月2日,得知武漢醫護人員難以吃上溫熱的飯菜後,「90後」餐飲從業者劉仙寫下遺書,和團隊從成都「逆行」前往武漢,在40多天的時間裡為當地醫護人員提供了超過兩萬份熱氣騰騰的免費盒飯。因為初到武漢時沒有防護服,常穿一件雨衣「勇闖」各大醫院,人們親切地稱劉仙為「雨衣妹妹」。
兩百多斤豬肉、三百多斤大米、兩大袋土豆以及在成都門店能找到的所有調料,是這位嬌小四川女孩去武漢時的全部家當。「醫護人員對盒飯要求一點都不高,他們總說有熱乎的家常菜填飽肚子已經非常幸福了,但是我還是想大家儘量吃好,起碼頓頓有肉。」
劉仙算了一筆帳,自己每份盒飯有半斤豬肉,按照平均每天500份來算,差不多每天需要一頭豬,自己費盡全力帶去的物資僅夠兩三天。但在愛心協會、志願者、媒體幫助下,自己的餐廳不僅沒斷過一天肉,還為醫護人員募集、購買到近350萬元人民幣的物資,「奇蹟是大家一起創下的」。
第一次為醫護人員送餐時,就有醫護人員提出送給劉仙防護服,但被劉仙婉拒。「當時物資特別緊缺,這些珍貴的物資應該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劉仙回憶,白天自己忙著買菜、做飯、送餐,如同旋轉的陀螺,沒有時間想其它事,但深夜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怕。
當時武漢匯集了中國各地而來的志願者,回憶志願者們在武漢守望相助的點點滴滴,劉仙多次落淚,但言語中掩不住地自豪。劉仙回憶,有一次自己募集到十幾噸物資,在志願者的群裡求助後,僅過了半個小時左右,便有三十多輛車在高速路口集結,將這些物資分別搬到小車,並送往不同醫院。
後來因為去雷神山醫院送餐,志願者微信群的一位中南民族大學老師為劉仙團隊送來了四套防護服。「這些防護服實在太珍貴了,每次穿都小心翼翼。」劉仙回憶,有一次自己的防護服掛破了一個小洞,她用膠帶粘貼後,繼續使用。
隨著武漢各醫院的廚房開始恢復正常運轉,物資供應越來越充足,劉仙決定結束「逆行」使命。她將餐廳1000多斤豬肉分送100戶孤寡老人後,離開了武漢。
陪伴多日的雨衣、民警贈送的帽子、滿是缺口的菜刀、保潔阿姨的橡皮筋、隊員自製的補鞋鉤針、武漢市民捐贈的「千家衣」……這些看似尋常的物品無聲訴說著隊員們「逆行」武漢的日與夜,被劉仙放在成都餐廳的玻璃櫃中珍藏。餐廳的大門外貼滿了便利貼,這些是市民知道「雨衣妹妹」故事後,自發前來為「逆行者」加油打氣寫下的留言。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其中包括中國「雨衣妹妹」。在劉仙看來,這是對中國青年志願者的肯定,也是對中國抗「疫」成績的肯定。「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姿態一同守望相助,需要有更多青年志願者加入全球抗『疫』的行列。」
「逆行」歸來,劉仙發起成立了「雨衣公益」,目前已經有上萬名愛心人士加入,成員遍布各地。「在西昌火災發生當天,『雨衣公益』沿用『武漢經驗』,用時不到三小時就為前線指揮部送去了水和麵包。」在這位川妹子看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已經行動起來,「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