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揭曉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名單。其中,廣東推薦的梁一元(廣東省湛江市廉江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安鋪救護站)、路小軒(惠州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許楷楠(深圳市龍華區零廢棄促進會)、李湘曄(廣州市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4人被授予「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榮譽稱號。
梁一元
(廣東省湛江市廉江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安鋪救護站)
事跡簡介
本人梁一元,廉江市人,下鄉知青,原是廉江市安鋪瓷廠下崗工人,現是廉江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安鋪救護站的法人代表,2007年7月1日租用安鋪鎮下河插村老村場一塊離九洲江的出海口3公裡的江中荒地,約60畝,包括周邊的溼地共有100多畝,一個人奮鬥自籌資金建設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候鳥保護基地,俗稱"桃花島」。廉江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安鋪救護站是一個致力於公眾環保教育的非營利的民間生態環境保護站,它的宗旨是通過動植物環境保護,促進當地人與動植物和諧交流。
一、保護候鳥是夢想
從小受老父親的影響,小時候就喜歡鳥兒,長大後保護大自然,愛護鳥類成為自己最大願望。特別是家鄉生存的那些國家珍稀保護的白鷺、白鶴等候鳥,也希望能夠喚起社會上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關注。
二、建設候鳥棲息地
「桃花島"租好後,在島上挖了3個候鳥備用的人工養魚池。建了一些生態廊道、動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等設施。並發動學生植樹造林種草,保護草樹木。回想十幾年前,鎮周邊群眾捕食候鳥之風甚烈。安鋪鎮趕集日,安鋪鎮有多個鳥行有大量的候鳥買賣。相關部門禁而不止。想要保護候鳥,可想而知,困難有多大。當我在「桃花島」開始安營紮寨之後,我在紅樹林附近加種了其他生態植物,好讓候鳥棲息。同時在一公裡長的地方,樹起多個警示牌。喚起人們保護候鳥,還安裝了1000多米的鐵絲網護欄。
三、自籌資建設「候鳥文化室」
自籌資建設了一間「候鳥文化室」 ,並配置了簡單的電教設備。
四、救治受傷候鳥
2013年,廉江市森林公安局送來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雁。灰雁的翅膀折斷,全身傷痕累累。於是我找到老中醫,求教畜牧師,讓朋友上網查找治療方法。經過我近一個月的努力,終於醫好了這個灰雁的傷情。這裡位於北部灣入海口,每年秋季開始,從西伯利亞遷徙的數以萬計的候鳥必經之地,「桃花島」也是他們停留棲息覓食的家園,十多年間,我為無數受傷的候鳥挽回生命,放歸大自然。
五、開展候鳥保護宣傳教育
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普法教育月」等契機,對全社會進行了廣泛宣傳,安排一些學校班級到「桃花島」內種樹植林,組織主題班會,開展團隊活動,少先隊活動。組織群眾實地拍攝,通過不同的圖片對比,認識一些常見的候鳥,感受候鳥的美麗與自然的和諧。
六、配合當地公安機關組織開展的加強反偷獵、反走私野生動物的活動。
嚴厲懲罰獵殺野生動物的、販賣野生動物的、走私野生動物的不法份子。在與不法份子鬥爭過程中,不斷擴大本站的聲譽,使群眾認識到保護生態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需要人人參與,保護大自然,人人有責。同時,配合當地派出所這兩年來開展的「春雷行動」、「獵鷹行動」等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犯罪的專項行動。
路小軒
(惠州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
事跡簡介
路小軒,惠州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會長,2017年1月註冊並加入志願者組織,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者;2018年3月,擔任環大亞灣海洋環保志願服務隊副隊長;因海洋生態環保的喜愛與熱衷,2019年8月,開始籌備專項海洋環保的公益組織,11月當選惠州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會長。累計志願服務時長2890.5小時,服務項目277個,其中環保項目達到200個之多……
轉變觀念,環保先行。最開始做環保活動,只是一種參與志願服務的心理,做活動時,幾個朋友相約,一路走一路撿,完全沒有興趣可言。直到一次去惠東出海旅遊打魚,船員一網下去打撈上來的有一半以上是塑料垃圾,當時感到一種驚訝敲擊著心底,震撼人類垃圾對海洋的汙染。從此以後,只要參加環保活動都會認真對待:虎頭山、南蛇嶺、板嶂嶺、烏山頭、亞公頂......大亞灣的幾處山地,都留下過她撿拾的腳步。淡澳河、黃金海岸、社區……都留下了她的汗水。路小軒曾說「我阻止不了市民遊客不文明現象,卻能用行動發出保護環境的吶喊;我改變不了垃圾飛揚的局面,卻能俯下腰身,以身作則用雙手將其撿起」。
守護海岸線,我是行動者。2018年3月,路小軒受命擔任環大亞灣海洋環保志願服務隊副隊長,在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大亞灣區生態環保局指導扶持下,開展海洋生態環保志願活動。二年多來,路小軒帶領團隊將守護海岸線科研監測項目從一個布點擴大到六個布點,將掌握整個惠州市海域的垃圾分布情況。此外,路小軒每年都會組織十多場大型環保活動,並且每場活動都會親自策劃並帶隊 「擁抱金色海岸.共築藍色夢想」、「把呼吸還給海洋」、「科學環保.你我共參與」、「世界環境日」「國際海灘清潔日」「三地同心護海洋」,與全國各地夥伴們一起為守護海岸線默默地奉獻。
為了收集大亞灣沿海岸帶環境現狀,路小軒一行四人歷時八個月,徒步240公裡,風裡雨裡與夥伴們走遍了大亞灣區海域,採集了排汙口、潮間帶動植物、海灘垃圾汙染等八項數據。
一木不成林,百樹護河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喚醒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讓環保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理念。路小軒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一,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每次組織志願活動時,儘量讓志願者拼車出行,少開一部車,空氣中少了一份尾氣汙染。二,提倡垃圾分類,倡導零廢棄。建議在社區服務隊試行零廢棄宣傳,垃圾粗分類(分成可賣和不可賣)宣傳,目前又在進行垃圾科學分類的宣傳。三,開展多次海洋生態環保宣傳培訓。四,重視網絡宣傳。每場活動後,路小軒和隊友都會做美篇在朋友圈裡宣傳,或發微博。
生態興則文明興,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州市大亞灣區生態環境局社會組織的公益活動十分支持。在路小軒組織開展的活動中,大亞灣分局每次都能主動解決有關問題,讓她組織的每場活動都能有完美的成效,為此路小軒感慨說「我很慶幸,我生活在一個可以有時間關心環境的時代,一個政府支持、關心環境的時代,為了讓天空乾淨如洗,讓海水晶瑩清澈,讓大亞灣的海天充滿生機,我,路小軒願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美麗中國,路小軒就是行動者!
許楷楠
(深圳市龍華區零廢棄促進會)
事跡簡介
許楷楠,環保代言人和踐行者,致力於推動垃圾減量分類,為避免深圳「垃圾圍城」和「垃圾汙染」竭力奔走,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搖旗吶喊。
2002年,許楷楠開始接觸環保行業,一開始做的是環保設備的研發。2008年,她成立了一家環保工程公司,主要做油煙淨化工程和排煙系統。孩子出生以後,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
幾年前,在家專心教育孩子的許楷楠突然聞到一股強烈的刺鼻臭味。經過詳細了解後,得知這臭味來源於下坪垃圾場。她加入了隔壁小區業主成立的關注下坪垃圾場的QQ群,發現群裡每天怨聲載道,卻很少有人想要做些什麼。與環保行業常年打交道培養了她的環保意識,多年在小區參與和組織義工活動的經歷,讓她自然而然地開始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她參加了一期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深圳市民大講堂」。這次講座讓她第一次全面地了解到城市垃圾問題和垃圾分類無人關心的現狀。聽完講座後,她下定決心行動起來。
她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裡招募義工,開展愛護家園清潔、關愛保潔員、資源回收等一系列與垃圾問題相關的活動,從行動中尋求解決垃圾問題的出路。除了社區,學校也是她宣傳環保的另一個「主陣地」。2015年,她開始在女兒就讀的小學開展環保課,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和習慣。接著,又在學校校長的支持下設立資源回收日,引導孩子們參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她在學校的垃圾分類回收的工作得到了學校老師、工作人員和家長的大力支持。
2017年9月,許楷楠註冊獨立機構的申請獲批,深圳市龍華區零廢棄促進會成立,正式走上了環保公益機構的道路。自促進會成立以來,許楷楠始終帶領著團隊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與減量工作中:在十幾個小區開展資源回收活動、推動4所學校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學校、組建並培養垃圾分類蒲公英志願講師隊伍、深入社區開展垃圾分類與減量宣傳引導工作、在小區建立垃圾分類義工隊等。
除了推動垃圾分類減量,許楷楠還積極參與到其他領域的公益建設,比如醫院義工隊伍建設、助學助教、關注自閉兒童和扶貧濟困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楷楠更是積極籌劃疫情防控志願工作。她在各個群裡招募義工,組建社區志願服務隊伍,開展排查、設卡測溫、物品轉運、隔離關懷、心理疏解、社區宣傳等志願服務工作;呼籲蒲公英志願講師、垃圾分類義工隊伸出援手,在各自小區協助防疫志願服務工作;聯合小區業主,購買食品、護目鏡等物資慰問小區物業人員;籌集善款購買消毒液和口罩捐贈予民治街道市政環衛、龍華街道環衛、下坪填埋場的環衛工人,為在疫情一線中的環衛工人助力;組織、引導並宣傳鼓勵居民進行志願獻血活動,為疫情阻擊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李湘曄
(廣州市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
事跡簡介
李湘曄是廣州市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的項目專員,大學時期曾擔任校環保協會環教部的部長,帶領團隊為小學生們開展環境科普教育,並成為綠點的活躍志願者。2014年畢業後,李湘曄選擇繼續留在綠點參與全職工作,負責垃圾分類相關項目工作。
2014年,以社區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為主、多種收集方式並存的垃圾分類模式在廣州全市推廣,垃圾分類推廣工作剛剛正式起步,實際的效果仍是未知數。14年末,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與綠點聯合發起「廚餘投進袋」項目,攜手天河區沙東街固廢辦,在雲龍苑小區開展處於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李湘曄作為項目負責人負責整個項目的策劃和執行工作,積極探索垃圾分類社會共治的有效模式,重點解決垃圾分類工作中市民參與率與準確率不高的問題。項目初期,李湘曄與同事多次研究探討,搭建項目開展模型,最終確認為「調研、宣傳、監督與勸導」三大塊內容開展社區垃圾分類推廣工作,即入戶調研了解社區居民基本意願及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程度,豐富科普形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以及邀請街道、環衛工作人員配合,與大學生共同站桶,產生共情,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同時,圍繞項目為大學生搭建參與本地垃圾分類議題的平臺,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期望通過大學生的積極行動感染更多的社區居民,形成良性互動。
在「廚餘投進袋」項目中,大學生志願者和社區居民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群體,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李湘曄發現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理解,許多社區居民仍覺得「垃圾分類」是多餘的動作,是後端處理沒有做好;另一個是垃圾分類知識的有效傳播。前者包括大學生志願者與社區居民溝通技巧的培訓,後者涵蓋綠點面向大學生志願者、大學生志願者面向居民的科普傳播。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學習,李湘曄代領團隊制定了詳細的項目操作手冊以及策劃、開發出豐富的科普形式。在與社區居民溝通上,模擬了多個場景的對話內容,為大學生提供可參考的應對話語、應對方式,最大限度與居民有效溝通,避免衝突。在垃圾分類知識科普上,設計面向大學生的垃圾分類知識講座課件,自主設計開發「天天愛消除、開心問答、極速拼圖」等系列科普遊戲道具;結合分類中最頭疼的廚餘垃圾特點,以小豬為原型創作原創科普漫畫;開展親子主題環教課;邀請街道工作人員、社區居民參觀廚餘垃圾堆肥線······不斷提升社區居民和大學生志願者的垃圾分類知識水平。
在擔任垃圾分類項目專員工作期間,李湘曄一直致力於探索由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帶動居民志願者參與的社區垃圾分類推廣模式,用行動成為垃圾分類的推動者。雲龍苑「廚餘投進袋」項目得到了社區居民、街道、大學生志願者以及項目合作方的高度認可和肯定,李湘曄繼續擔任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海珠區城市管理局、廣州市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聯合發起海珠區「廚餘投進袋」項目專員,同步在海珠區4個大型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工作。
來源/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原標題:《廣東4人獲「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稱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