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汙染而死,因環保而生」,這是廣東大寶山礦所走過的轉型之路。有著悠久開採史的大寶山礦,十幾年前,因粗放經營、環境汙染而陷入困境。
痛定思痛後,大寶山礦走上綠色轉型之路,修復生態環境,狠抓創新驅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一座蓬勃發展的綠色礦山。
遠望大寶山,一排鋸齒狀山峰佇立天邊,與南嶺諸峰並無二致,翻過山背卻場景一變:露天礦場依山掘進,範圍達3平方公裡,上下落差足有五六百米,褐色礦土堆成一座座小山,挖掘機、運輸車、灑水車來回穿梭……
這是粵北著名的大寶山礦——以礦藏豐富聞名,也曾因汙染「出名」。「那是『老皇曆』了,我們現在可是綠色礦山。」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簡稱「大寶山礦」)環保部部長陳偉生是土生土長「礦二代」,親歷了這些年礦山生死存亡之戰。
綜合整治,礦區汙水循環利用
大寶山礦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部深山,埋藏多種金屬,採冶歷史悠久,古稱「岑水銅場」。1958年開始建設,改革開放之後高速發展,盜採也一哄而上。「大礦大開,小礦小開」,環保設施不負重荷,大量重金屬尾礦渣和選礦廢水排下山,河流魚蝦絕跡,村民投訴不斷。
陳偉生回憶,大寶山礦本是「聚寶盆」,但長期粗放經營,虧損逐年擴大,加上環保「亮黃燈」,壓力與日俱增。他進礦20多年,就十幾年前那段日子最難熬,「礦山幾乎是死了一回」。
大寶山礦權衡再三決定,「不推諉、不逃避、不停步」,主動擔責,「哪怕貸款也要修復生態」。2013年,大寶山礦制定了「源頭防控、過程阻斷、末端治理、風險防範」策略,大刀闊斧地推行環境綜合整治。
幾年來,分期投入10億多元,改進回收設施,削減排汙總量。大寶山礦新建大型治汙設施,確保礦區汙水100%循環利用。同時,修築排洪隧道、豎井、截洪溝、截洪壩等,將清潔雨水導至下遊。
行至主礦區下方,就是李屋攔泥庫,幾條船正在清淤作業。這裡曾因非法開採等導致泥沙淤積,難以發揮調節蓄水的功效。經過治理,庫內已騰出有效庫容,外排水均達國家排放標準。李屋攔泥庫外排水處理廠改造成為重金屬汙水處理廠,調節庫容量達1250萬立方米,年均處理汙水量1650萬噸,重金屬去除率達99%,並能解決酸性重金屬離子汙染問題。
生態修復,廢棄荒山重染綠
礦山周邊的酸性土壤和重金屬廢礦,一度是大寶山礦面臨的棘手問題。山嶺荒蕪,溝壑縱橫,滿地廢渣廢水,難覓樹木花草。伏天暑氣蒸騰,雨季酸水四溢。
「比起汙水治理,荒山治理毫不輕鬆!」起初,大寶山礦採取常見的客土法和隔離法,整山治坡,植樹造林,但投入不少,效果不佳。「辛辛苦苦挖坑敷土,一棵棵樹苗栽下去,開始活得好好的,過不了多久都枯死了!」廣東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機關黨委書記陳建澄說,幾經挫折才悟出,問題出在土壤,「植樹先要治土」。
大寶山礦請來專家會診,最終確定「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的辦法,即不改變廢礦區地形與土壤結構,調控微生物群與控制產酸的微生物類群,阻滯土壤中重金屬遷移,培育自維持、不退化、相匹配的多樣性植被。
運用這種辦法,大寶山人硬是「啃下」一座座百孔千瘡的廢礦山。施工單價成本從300元/平方米降至100元/平方米。到2018年,礦區修復面積120多萬平方米,種下修復植物約110萬株(棵)。地質生態破壞最嚴重的新山片區也從童山變青山,長出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32個植物品種,地表水及土壤pH值恢復至原始山體水平,植被覆蓋度達95%。
「我們通過柔性改良土壤,從源頭控制重金屬汙染和酸化現象,減少廢礦廢水汙染,遏制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消除了環境和安全隱患。」專家團隊領銜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束文聖介紹。現在,山下橫石河的水質從劣Ⅴ類水變為Ⅲ類水,有時達到Ⅱ類或Ⅰ類水標準。
對此,山下村民感受最深。春雨初歇,蜿蜒的橫石河水流湍急,清亮見底,沒有了昔日翻滾的鐵鏽色。曾經,沿岸涼橋、塘心、陽河、上壩等村莊飽受汙水之苦,村民被迫遠道挑山泉水喝,鴨子要繫著繩子養,不敢放下河。「水變清,有魚蝦,又能下河打魚了!」上壩村村支書何奉明感嘆不已,還轉發了一位村民在河裡赤膊摸魚的視頻。
技術創新,資源利用更高效
看得見的是水土治理,看不見的是技術創新。大寶山礦銅硫選礦車間外表普通,裡面卻敞亮。一人多高的渾圓碎石機轟隆隆地旋轉,浮選池冒著一串串幽藍氣泡,彎彎曲曲的管道架向遠方。
「別看這套系統貌不驚人,可是集中了國內一流銅硫選礦工藝,破磨、浮選和回收等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大型化。」大寶山礦選礦部首席工程師鍾國建自豪地說。
此外,大寶山礦狠抓創新驅動,「變廢為寶」,對閒置的低品位褐鐵礦、選鐵生產線和槽對坑鐵尾礦、銅硫尾礦中鎢資源等集中回收利用。礦區高酸尾礦水100%回收利用,銅回收率達78%—83%,硫回收率達80%—85%。同時,對排土場、採空區、高邊坡等重點危險源點精準監控,做到高產穩產。
2017年,大寶山礦建成一個銅硫選廠、兩個鎢選廠。其中,銅硫選廠年產能7000噸,當年投產盈利7000多萬元。以前,大寶山鐵礦資源枯竭,陷入困境。新選廠問世,礦山「瘦身壯體」,年產銷銅精礦(金屬量)1.15萬噸、硫精礦130多萬噸、鎢精礦1200噸,以及硫酸13萬噸、磷銅加工1萬噸,生產規模躍居全省之首。這座瀕臨關閉的黑色鐵礦一舉扭虧為盈,變為以銅硫為主的新型有色礦山。
「開採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大寶山礦推動改革,向死而生,綠色轉型,闖出一條循環經濟之路,成為「廣東省綠色礦山」、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去年,礦山企業總產值約13億元。
近期,大寶山礦又定下「三大目標」:3年內建成粵北南嶺山區生態修復樣板、全國綠色礦山發展標杆和全國同類礦山一流企業。大寶山礦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巫建平說:「大寶山主礦體上部是褐鐵礦,下部還有大量銅硫礦,以及鎢、鉬、鉍、鉛、鋅、金、銀等稀有金屬和貴金屬,發展潛力巨大。」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2日 14 版)本報記者 劉泰山
信息來源: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0/0402/c1008-31658167.html
原標題:抓環保 大寶山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