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重慶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重慶科技館拉開帷幕。啟動儀式上,10名「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獲得表彰。
馬曉燠,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研究員。先後承擔多個國家「重大專項」、「863計劃」等大科學和大設備課題或子課題,突破多項國際難題,帶領團隊對已經掌握的單光子探測技術實施產業化,產品應用於10多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 解決了國外在弱光探測領域對我國「卡脖子」的問題。
王導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教授,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全國勞動模範,重慶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主持國家自然基金3項、省部級5項,獲重慶市及重慶市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疫情期間堅持60餘天未休息,每天工作14小時,為我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突出貢獻。
馮明明,重慶先進光電顯示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先後入選重慶市「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計劃」、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主持參與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項,發明專利2項,參與國際標準制定1項。長期從事半導體光電產業研發應用,為國家顯示面板產業良性安全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羅陽,重慶大學醫學院教授,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傑青、重慶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在從事臨床檢驗診斷學和納米分子診斷醫學研究的同時,長期紮根基層科普工作。主持國家「863」、「973項目」 子課題等國家級課題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10餘項。
林德清,重慶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協會社會服務專委會副主任。退休後無怨無悔奉獻科技扶貧20年,先後在重慶、四川的25個區縣開展技術培訓和諮詢服務10000餘次,受益面25000餘人次。曾獲「全國老有所為楷模」、「中國老科協首屆突出貢獻獎」、中國老科協30周年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高飛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武隆區科技特派團團長。15年間為武隆培養茶葉本土技術人才34人,指導建成6個茶葉生產核心基地,帶動20多個貧困村脫貧增收。主持多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等多項獎勵,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武隆區第三屆貢獻獎」,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等多項殊榮。
黃愛龍,重慶醫科大學校長、教授,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設崗位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在國內率先啟動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成功研製新型冠狀病毒抗體IgM/IgG檢測試劑盒。
魯成,西南大學教授,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長期致力於現代蠶桑產業發展研究,突破多項重大技術瓶頸,建立了國際領先的中國蠶桑生產技術體系,為振興我國蠶業科學、推動蠶桑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做出了突出貢獻。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省級一等獎4項等10餘項科技成果獎。
蔣興良,重慶大學教授,全國高原電工產品環境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結構物大氣覆冰諮詢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高電壓絕緣技術、氣體放電以及輸電線路覆冰及防護工作,先後承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國家科技攻關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傑出貢獻獎等諸多榮譽。
雷曉玲,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低碳與生態環保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後榮獲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2019村鎮水環境「中堅力量」「重慶市巾幗建功標兵" 等榮譽稱號。主持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自主研發獲國家專利授權16項,並成功完成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