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是歐洲人不願意提起的夢靨,從6世紀到20世紀的1400年間,黑死病奪去了地球2億多人的生命,差點讓整個歐洲覆滅。黑死病就是我們所說的鼠疫。
鼠疫是是由攜帶病菌的跳蚤作為中間宿主,叮咬人類引起,鼠疫一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肺炎鼠疫,Y.pestis細菌被吸入,停留在肺部,就引起了肺炎鼠疫。它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因為這是一種可以在人與人間傳播的鼠疫,通過空氣,僅憑呼吸就可以在人人,人畜,畜畜之間傳播,不同的鼠疫通過變異能夠相互轉化。
另外一種淋巴腺鼠疫,Y.pestis細菌通過感染蚊蟲叮咬或傷口進入人體,就會引發淋巴腺鼠疫。以淋巴腺腫脹疼痛為特徵。是最常見的鼠疫感染形式,腺鼠疫其死亡率在30%~60%,如不治療,約一周左右可能會死亡。
最後一種就是敗血性鼠疫,其實就是較嚴重的腺鼠疫和肺鼠疫,一般均伴有鼠疫桿菌敗血症,死亡率較高。多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病死率高達100%。因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死,故死後屍體呈紫黑色。
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持續時間約60年,死亡人口總數接近1億人,這被認為是歷史上在任何流行病中喪生人數最多的一次,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一半,如果不是當時交通不便,有地勢阻隔,此次鼠疫差點讓人類陷入絕種危機,這次鼠疫也是千年帝國拜佔庭帝國衰敗的原因之一。
1347年9月,黑死病在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再次爆發,在7年的時間裡迅速席捲了整個歐洲,奪取2500萬歐洲人生命,差點再次讓歐洲滅絕。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這次鼠疫大流行以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超過了前兩次,經過航海交通,波及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的60多個國家,估計在中國便導致約300萬人死亡,印度約有900萬人死亡。
很長時間我們都以為黑死病(淋巴腺鼠疫)是在黑死病時期席捲歐洲的罪魁禍首,但新的研究表明在黑死病時期肆虐的並非淋巴腺鼠疫,而是能夠快速傳播的肺炎型鼠疫,因為如果說是淋巴腺鼠疫,僅憑跳蚤和與染病昆蟲的血液接觸,不可能傳播這麼迅速。
因為肺炎型鼠疫和腺鼠疫嚴重都會導致敗血性鼠疫,而敗血性鼠疫除了無淋巴結腫,在症狀上腺鼠疫十分相似,包括發燒和發冷,當然在黑死病期間,淋巴腺鼠疫同樣也在爆發。
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場疾病的恐怖程度能與鼠疫相比,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災難
1910年的時候,哈爾濱再次爆發了鼠疫,疾病席捲了東北的69個市縣,而其中的重災區,便是哈爾濱北部的傅家甸(現在的哈爾濱道外區)。而這個時候伍連德正好已經回國。
伍連德曾先後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與研究。他曾得到多名世界著名醫學家的指導,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
1907年他受邀回國,3年之後,哈爾濱鼠疫爆發,這場鼠疫在俄、日兩國看來是一次擴大自己在東三省利益的絕佳機會。俄國、日本想要獨攬防疫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派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剛剛到達東北的伍連德就發現了這些患者感染的是鼠疫——一種由鼠疫桿菌感染導致死亡的烈性傳染病,如果想要防控鼠疫,必須要找到病原體,那麼就需要解剖屍體,這在封建社會是很困難的,當時人們都崇信死者為大。
12月27日,一位日本籍的女性患者死亡,伍連德這才找到了解剖機會,這是中國近代醫學史上的第一次疫區現場人體解剖。
雖然鼠疫在歐洲蔓延了1400多年,但當時的醫學界,還是普遍認為散播鼠疫桿菌的元兇來自老鼠身上的跳蚤,通過叮咬人體導致感染,伍連德並沒有相信醫學界的主流看法,而是實地查證,除大量居民中心外,僅奉天一地即檢驗過13000隻家鼠,卻未查出任何鼠疫痕跡。
伍連德認為鼠疫可能存在多種,它的傳播並非通過叮咬,而是空氣傳播,伍連德將這次在東三省流行的鼠疫稱為「肺鼠疫」,是一種通過飛沫傳染的鼠疫。
此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對鼠疫感染者進行隔離,他提議封鎖傅家甸和哈爾濱,停止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和俄國人控制的北滿鐵路的運營。
同樣來到傅家甸調查鼠疫的法國醫師梅尼,卻對他關於飛沫傳染和肺鼠疫的說法表現得不屑一顧,然而梅尼用自己的生命驗證了伍連德判斷的正確性,在巡診過程中,穿白服,戴手套,但沒有戴口罩。巡診三天以後突然發病,很快就去世了。
幸好死的是梅尼這樣的大醫學家,他的死讓所有人都開始相信伍連德的話,伍連德成了人們抵抗這場大瘟疫的唯一指望。
為了防止飛沫傳播,伍連德製作了口罩,這就是現代醫學口罩的原型——伍氏口罩,有效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鼠疫傳播。
隔離、消毒、阻斷交通,伍連德的這一系列防疫舉措,迅速而有效地阻止了疫情進一步擴散,這些科學的防疫措施被推廣到東三省的其他地方。
僅用了4個月,伍連德就有效控制了鼠疫,要知道,歐洲1400多年也對鼠疫無可奈何,如果不是伍連德,以1855年雲南鼠疫為例,起碼要有數百萬人喪生。
1911年1月31日,得到清政府準許的伍連德,在多方的配合下,將堆積在傅家甸墳場裡的2200多具屍體進行了火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集中火化疫斃者屍體,這徹底阻絕了鼠疫的再次傳播。
1911年4月,11個國家、34位著名鼠疫專家出席的萬國鼠疫研究會召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32歲的伍連德擔任此次會議的主席,並正式提出了「肺鼠疫」學說,從此開創了鼠疫研究的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等分型。
後來,他更是將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專著,發表了中國本土第一部英文國際專著,這本專著題名為 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 Geneva: League of N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 ,創立了「肺鼠疫」學說,依據科學的流行病田野考查,確認了野生嚙齒類動物如蒙古旱獺為疫菌宿主,這部著作被譽為「鼠疫防治理論的裡程碑」。
他更是因此獲得了1935年諾貝爾獎提名,他領導的東北防疫總處,也是世界上研究鼠疫最權威的科研機構。
他的防疫方案也成為迄今為止對付突發傳染病流行的最佳手段(如現在用的隔離,戴口罩,消毒等,這些都是他在防治瘟疫中世界上第一次用到,至今仍然使用)。
當你,歐美1918年大流感也是相信這些防疫手段的,100多年過去,對自由的熱愛,讓歐美人民不再相信這些防疫方法,走向極端的德先生領導他們走向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