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後來為什麼式微了?

2021-01-09 澎湃新聞

黑死病主要是腺鼠疫,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之一。從14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早期,黑死病都是肆虐歐洲的傳染病主角。據歷史學家赫克估計,歐洲全部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即至少兩千五百萬人死於黑死病。

此外,黑死病還造成了道德、宗教以及政治方面的瓦解。進入20世紀之後,歐洲沒有再發生腺鼠疫流行性疫情。那麼,這種曾經肆虐歐洲的傳染病,後來為什麼式微了?

關於這個流行病學中無法解開的謎團,美國傳染病研究權威漢斯·辛瑟爾在自己的著名作品《老鼠、蝨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中進行了詳實的分析。

傳染病並不是靜態存在的

傳染病並不是靜態存在的,它是根據寄生生物和被入侵物種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決定的,而這種變化關係必將導致臨床和流行病學表現的變化。

當一種傳染病感染了擁擠地區的幾乎所有人口時,對病毒不太敏感的人會偶然存活下來。經過幾代人的更替,寄生生物與宿主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感染的飽和度越高,這種現象就越明顯。這種變化最簡單的證明是,當一種傳染病首次被引入土著居民的聚居區時,也就是在整個群體都極易受到感染時,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之快和毒性之大。

1875年,在斐濟國王和王子訪問了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雪梨之後,麻疹被首次引入了斐濟群島,在這個大約只有十五萬人的國家造成了四萬人的死亡。

另一個例子是,西班牙徵服者納瓦埃斯船上的一名黑奴將危險的天花病毒首次引入墨西哥印第安人地區,造成了一片悽慘之象。此外,黑人、因紐特人、美洲印第安人在與白人的接觸中,慘遭肺結核病毒的蹂躪。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即使在擁擠不堪、感染飽和的群體之中,疾病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

| 天花爆發後,人們對接種牛痘有所牴觸,普及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圖源維基百科)

大約自1880年以後,西歐、英格蘭以及美國的猩紅熱發病率明顯降低。與之相應地,在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麻疹和白喉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而上述變化的發生,遠在現代防控措施產生任何明顯的作用之前。

就白喉的例子而言,自19世紀90年代末以來,現代細菌學方法對白喉的控制最為有效,但這種方法幹涉了白喉正常的進化進程。於是,我們開始觀察到歐洲中部再度出現越來越多的極具毒性和致命性的白喉病例,這可能並非偶然。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成功地控制一種流行病,可能會影響雖然更為殘酷,卻更為長久有效的疾病進化進程,即大自然逐漸使一個群體具有免疫能力的過程。

席捲歐洲的黑死病

在證明「傳染病並不是靜態存在的」這個論點上,黑死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毫無疑問,在14世紀以前,歐洲爆發過多種可怕的瘟疫,但據我們所知,在黑死病暴發之前的幾個世紀裡,這些瘟疫都沒有傳播到歐洲中部和北部地區。對傳染病的抵抗力是一種後天習得的特徵,並非遺傳所得,除非從進化的意義上說,對傳染病抵抗力強的人選擇性地生存了下來。

這種通過自然選擇而增強的抵抗力並不明顯,除非感染能不受任何幹擾、持續數個世紀地發生,且大多數的受感染者都倖存下來。因此,席捲歐洲的黑死病面對的是不堪一擊的人群,他們慘遭該疾病的蹂躪。當黑死病首次橫掃歐洲大陸時,由於缺少受害者,黑死病不過是強弩之末,只能在局部地區興風作浪,伺機再起。

| 黑死病1346年至1353年在歐洲的蔓延。(圖源維基百科)

1361年、1371年和1382年,黑死病再次捲土重來。這些連續性的災難持續了三十四年的時間。黑死病的暴發情形讓我們明白,當一種傳染病在感染飽和的人群中再次暴發時,它將變得越來越不具有致命性。當然,我們沒有完整的數據做支撐,但查林·德·維納瑞奧留下的記錄頗具指導意義。

1348年,歐洲三分之二的人口感染了黑死病,最後幾乎所有的受感染者都死了;1361年,一半的人口受到感染,有極少數的一部分人倖存下來;1371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感染,同時,患者的存活率也得到大幅提升;1382年,只有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感染,而最後幾乎所有的人都逃過了劫難。

如果這種疾病繼續暴發直至如今,並感染大部分的新生代人口,那麼它可能會逐漸變成一種地方性的傳染病,導致的死亡率也會相對較低。正如我們所知,在整個15世紀,黑死病在歐洲都有暴發,但其所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小,其致命性較之以往也大大減弱。後來黑死病逐漸消失,直到1663年到1668年間,它再次暴發並發展為最後一次在歐洲全面流行的傳染病。

17世紀後的黑死病再次爆發

1661年,土耳其暴發了黑死病,該疾病首先傳播到了希臘海岸和希臘群島,接著又迅速向西擴散,同時也向東傳播,但速度較為緩慢。

1663年,黑死病在阿姆斯特丹登陸,在這個總人口不到二十萬的地方造成了一萬人的死亡。次年,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致使當地約二萬四千人死亡。之後該疾病又傳到了布魯塞爾和法蘭德斯,最後登陸倫敦。

1664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兩名法國人死在倫敦德魯裡巷的一間房子裡。此後的六個星期裡,再沒有其他的病例發生。1665年2月20日,新出現一個病例;此後直到4月,一切風平浪靜。到了5月中旬,這場流行病全面暴發。

| 死亡之舞或骷髏之舞,受到黑死病的啟發,普遍出現在中世紀晚期的繪畫主題。(圖源維基百科)

當查理國王慶祝大敗荷蘭艦隊的勝利時,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居民在牆壁上畫上那令人感到害怕的紅色十字架,於是不得已將宮廷移到了城外。三分之二的居民逃離了倫敦,將這種疾病帶到了泰晤士河沿岸的其他城市,並最終將這種疾病傳遍了整個英格蘭。

黑死病在法蘭德斯持續了幾年,接著傳播到了德意志西北部的威斯特法利亞,然後沿著萊茵河擴散到了諾曼第、瑞士,並於1668年登陸奧地利。

在17世紀剩餘的時間裡,該疾病持續肆虐,直到18世紀的到來。在匈牙利、西裡西亞、普魯士、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該疾病都以局部流行病的形式暴發。

1711年,在德意志的布蘭登堡,共有二十一萬五千人死於該疾病;在奧地利有三十萬人死亡。1720年至1721年,另一波赫死病從法國港口城市馬賽擴散到了東南部的普羅旺斯。

此後,在18世紀的下半葉,該疾病的攻勢雖然仍不容小覷,但其暴發呈現出局部性的趨勢。儘管如此,它卻逐漸向東蔓延。於是,在1770年到1772年間,俄國和巴爾幹地區暴發的大規模流行病沒有向西傳播。在1820年以前,俄國和高加索地區繼續遭受著疫情的破壞,但是自這一年之後,俄國就再也沒有暴發重大流行性鼠疫。在整個被稱為西方世界的地方,也再也沒有大規模暴發過該類疫情。

鼠疫悄然退出歐洲:流行病學中的謎團

這種流行性鼠疫悄然退出歐洲,在流行病學中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在這期間,該疾病一次又一次地傳入歐洲和美洲各地,卻再也沒有表現出任何以流行病形式傳播的趨勢。

1899年,的裡雅斯特(Trieste)、格拉斯哥(Glasgow)、馬賽以及那不勒斯出現了個案病例——在大多數的病例中,疫情都與來自疫源地的輪船上承載的乘客和水手有關。類似小規模的感染,在很多南美洲港口都有發生。

1903年,澳大利亞的雪梨出現鼠疫感染的情況,極大地增加了鼠疫傳播的神秘性。這年1月,一名碼頭工人死於鼠疫;2月14日,人們在碼頭上發現已經死亡的老鼠;2月15日,另一名碼頭工人在與老鼠接觸之後,染上鼠疫而死;2月26日,又一名碼頭工人死亡;在之後的幾周裡,港口附近一家旅館的老闆被發現染上了鼠疫;到了6月末,雪梨郊區有個別病例出現。

同年4月,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墨爾本,病例以個案和分散的形式出現。港口城市阿德萊德(Adelaide)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城區和郊區均發現了染病的老鼠,但至此尚未暴發流行性疫情。

| 放大200倍的鼠疫桿菌。(圖源維基百科)

1900年,鼠疫傳播到紐約,但沒有造成大量的死亡。同年,舊金山的華人中出現該疾病的身影。在加利福尼亞的各個地區,個別病例均以分散的形式出現,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末尾。

1907年,舊金山的二十四名華人感染了鼠疫,其中十三人死亡。奧克蘭(Oakland)和伯克利(Berkeley)也出現了個別病例。英格蘭的港口城市和歐洲中部較大的城市,也時不時地出現一些鼠疫感染病例。1923年,人們還在歐洲的一座重要首府發現了染上鼠疫的老鼠。儘管如此,歐洲並未發生流行性疫情。

我們若要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第一個進入腦海的答案,是歐洲的人口對鼠疫病毒已經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抵抗力。而對於居住在印度或其他東方世界疫情中心的歐洲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此外,我們不能將發生這樣的變化,歸功於消滅鼠害所取得的成功。至於跳蚤,即便是對於沒有在9月這個跳蚤橫行的季節去過歐洲中部和南部的人來說,他們也深知跳蚤在歐洲是何其泛濫。當把上述情況都考慮在內之後,我們仍然沒有找到鼠疫從西方國家消失的合理解釋。

於是我們推測,儘管病毒的傳染性在減弱,老鼠的數量有所減少以及它們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有所減小,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流行病本身的進化,需要很多因素的微妙調整。

| 十日談Decameron,桑德羅·波提切利繪於1487年。薄伽丘以1348年繁華的佛羅倫斯暴發黑死病為背景,執筆寫下了《十日談》。(圖源維基百科)

值得慶幸的是,在20世紀的西歐和美洲,鼠疫本身的進化最終沒能成功發生。最為合理的線索,在於人類對老鼠的馴化。鼠疫在人類中流行之前,通常會先在老鼠中廣泛傳播。

在文明國度,房屋建設、食品儲藏以及地窖建設等逐步發展起來,於是老鼠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遷徙。之所以有很多人能夠倖免於難,直接原因就在於老鼠得到了進一步的馴化。由於老鼠們在家裡生活得很愜意,鼠疫疫源地就會局限於個別家庭和聚居地。

原標題:《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後來為什麼式微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黑死病肆虐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人們想到了哪些方法對付它?
    但在幾個世紀之前,鼠疫曾經肆虐歐洲。在當時,鼠疫還有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名字—黑死病。 鼠疫原產與中亞地區,鼠疫病菌的自然攜帶者是當地的土撥鼠。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鼠疫開始傳到歐洲,並在歐洲肆虐。 鼠疫「登陸」歐洲的第一站是義大利,隨後很快擴散到法國、西班牙、英國,隨後到達最東邊的俄羅斯。
  • 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文/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又來為大家講解歷史啦,歡迎各位的觀看~ 老鼠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生活中隨處可見。流傳過一句話: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 肆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差點毀滅整個歐洲
    OleJrgenBenedictow在他的著作《 1346-1353年的黑死病:完整的歷史》(Boydell出版社,2018年)中估計,歐洲人口中有50-60%死於黑死病,這一比例甚至比黑死病還要高。人們經常提到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這種疾病。
  • 歷史上三次肆虐歐洲的黑死病,超越二戰,究竟禍害了多少人命?
    歷史上造成歐洲差點團滅的疾病中就包含有大名鼎鼎的黑死病,真正的歷史事實就是黑死病按幾百年一個周期,總共爆發過三次。這三次黑死病給歐洲帶來了多麼嚴重的後果?這場加起來總共造成接近1.3億人口死亡,幾乎造成歐洲人口團滅的災難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之前的文章總是在寫中國歷史,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回到幾百年前的歐洲,去盤點一下這幾次幾近造成歐洲團滅,讓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
  • 人類與疫病的漫長拉鋸戰從未停止——歐洲世紀災難「黑死病」
    公元1347年的時候,蒙古的士兵攻打卡法這座城市的時候,把這場災難帶到了這個地區,後來逐漸的被來往於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商人,傳播到了歐洲地區,並且在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歐洲地區傳播開來。1348年的時候,蒙古士兵攻佔了義大利的中心城市,而病毒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帶入了歐洲。後來,因為來往於世界各地的商人的頻繁出入,導致這種病毒逐漸的蔓延至義大利周邊的很多個國家。起初人們都不是很重視這種病毒,直到後來變得越來越不可控制,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是由於沒有很好的控制措施,最終,變成了一場遍及整個歐洲以及部分亞洲地區的大型災難。
  • 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薄伽丘著《十日談》吹響文藝復興號角 12艘船的船隊從熱那亞來到西西里島,不僅滿載印度的香料,還帶回了亞洲黑鼠和黑死病病菌。在12個月的時間裡,佛羅倫斯城中4/5的人口、超過10萬人死去。數據顯示,在1348年到1350年間,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更可怕的是,瘟疫跟隨歐洲人逃亡的腳步,蔓延到北非、西亞。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黑死病造成的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  1355年,黑死病暴發已經整整8年。
  • 14世紀黑死病,專殺這三種人,這是魔鬼的肆虐,更是上帝的恩賜
    14世紀黑死病,專殺這三種人,這是魔鬼的肆虐,更是上帝的恩賜14世紀,中華大地正在進行著一場"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元末農民大起義,而在歐洲,也不太平。中世紀社會的黑暗,終於被一場可怕的瘟疫撕開一道縫隙,上帝重新降臨人間,歐洲從此走上康莊大道。
  • 肆虐歐洲1400多年的黑死病,這位中國科學家僅用4個月撲滅
    黑死病是歐洲人不願意提起的夢靨,從6世紀到20世紀的1400年間,黑死病奪去了地球2億多人的生命,差點讓整個歐洲覆滅。黑死病就是我們所說的鼠疫。鼠疫是是由攜帶病菌的跳蚤作為中間宿主,叮咬人類引起,鼠疫一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肺炎鼠疫,Y.pestis細菌被吸入,停留在肺部,就引起了肺炎鼠疫。
  • 曾在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哪些影響?推動歐洲如何發展
    在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好運不至兩次,惡運不至一次」這句俗語被重複,讓中世紀的歐洲更加黑暗的黑死病再次降臨到歐洲人民身上。這場持續了幾年的瘟疫,傳播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破壞力強,從各個方面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歐洲發展的分水嶺,影響了歐洲發展的歷史進程。首先,黑死病最直接的影響是迅速減少歐洲人口。
  • 數千萬人死亡,教會自身難保,黑死病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走向
    七個世紀前的歐洲,一場大瘟疫肆虐在人類誕生直至不斷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疾病和死亡無疑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遭遇的經歷,而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早期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局限,使得人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始終處於一個非常有限的地步。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這波鼠疫被稱為黑死病,一般認為,其名稱取自其中一個明顯的症狀,即患者皮膚上會因為皮下出血而出現許多黑斑。 在當時歐洲的醫療條件下,醫生只知道放血治療,黑死病的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1347年~1351年間,有2500萬到3000萬人死亡,佔當時歐洲人口(約1億)的1/3至2/3。幾乎同時,該病也在亞洲和中東的很多地區肆虐。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1347年以來爆發的黑死病,更是被視為中世紀晚期社會治理與意識形態走向最終崩潰的重要標誌。黑死病的創傷記憶《格林童話》本是格林兄弟收集的德意志地區自中世以來的若干民間傳說,由於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時間特別長、造成的危害特別大,在民眾中形成了創傷性記憶。
  • 黑死病:14世紀那一場席捲歐洲的恐怖浩劫
    西方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鼠疫,如公元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14世紀中葉的歐洲「黑死病」、17世紀下半葉的英國鼠疫等,其中最嚴重、破壞最大的鼠疫當屬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這場肆虐歐洲的黑死病起源於中亞的沙漠地區,然後向西傳播至中東、地中海、西歐地區,然後再向北傳播至北歐、東北歐地區。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中的聖戰士——鳥嘴醫生
    這種情況持續到14世紀的時候終於發生質變,在對抗蒙古大軍一線的歐洲士兵開始有部分人員出現發熱、頭疼、淋巴腫大,繼而全身發黑的症狀。更要命的是該病症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人群當中蔓延,等到人們意識到瘟疫已經到來之時,已然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於是困擾歐洲四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就此爆發。
  • 中世紀,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喪命,為什麼沒在中國蔓延?
    文/仗劍走天涯 中世紀,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喪命,為什麼沒在中國蔓延? 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想必如今也有很多的人都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我們要感謝此人
    這危機在歐洲有個臭名昭著的名字:黑死病。 黑死病,曾經席捲歐洲的大鼠疫,整整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因此銳減三分之一。即便是經歷過戰場慘烈程度堪稱「絞肉機」的世界第二次大戰,歐洲人口也才失去5%,可見當時黑死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有多麼恐怖。 鼠疫在東北肆虐6個月,捲走了6萬人的性命。
  • 歐洲的黑死病——你看完後想說什麼?
    對於14世紀的西方來說,各種災難接踵而來:氣候惡劣、洪水肆虐、糧食歉收、物價飛漲、饑荒遍野、疾病流行……歐洲的無數居民掙扎在可怕的飢餓與疾病中,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黑死病,曾經席捲歐洲的大鼠疫,整整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因此銳減三分之一。即便是經歷過戰場慘烈程度堪稱「絞肉機」的世界第二次大戰,歐洲人口也才失去5%,可見當時黑死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有多麼恐怖。  鼠疫在東北肆虐6個月,捲走了6萬人的性命。風雨飄搖的清廷已經到了極限,再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一旦鼠疫從東北三省擴散出去,中國將無可禦敵之兵,大明的悲劇幾乎就要重演。  要知道一旦感染黑死病,長則五六日,短則半日,患者就一命嗚呼。
  • 中世紀歐洲醫生,為嘛要戴鳥嘴造型面具?沒辦法,黑死病知道不
    話說七百年前,歐洲大陸之上,正流行一種大規模傳染性疾病,便是所謂黑死病。這種疾病,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而當時整個歐洲的人口也不過7500萬左右,所以可以這麼講:三個歐洲人,必死其一。這個死亡率有多高呢?人類歷史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歐洲因為戰爭而損失的人口,也不過5%。二十個歐洲人,死亡一人。
  • 帶你了解奪走千萬人生命的黑死病
    帶你了解奪走千萬人生命的黑死病之前的一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很好的控制了疫情,但是疫情仍然在全球各地肆虐,而且來勢非常洶湧,在疫情之下,足以見得生命的可貴,和自然界各種疾病的可怖,當然了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很多次這樣重大的疫情,其中有一次發生在1347-1351年,這場瘟疫造成了全世界7500萬的人口死亡,其中歐洲人口死亡就達到了2500萬到5000萬,是整個歐洲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