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十日談》吹響文藝復興號

2021-01-09 騰訊網

佛羅倫斯

封面新聞記者 陳甘露

1341年,28歲的喬萬尼·薄伽丘回到了佛羅倫斯。

眼下有些陌生的家鄉讓人欣喜——剛修好的深紅色環形城牆高6米、全長8公裡。全新的市政大廳,紅磚白牆非常氣派。市政廣場旁,工匠們正在挖低阿達⻢裡科爾索街的地基,為的是不久的將來,從這條大街上的任何方向都能看到即將完工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但薄伽丘並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竟看不到這座雄偉教堂的封頂之日。

1341年的佛羅倫斯,就像28歲的薄伽丘,處在最好的時代。燒磚工廠晝夜轟鳴,羊毛商人帶來最好的織品,暴發的銀行家滿身裘皮,建築師、 文學家、藝術家,在財富和新興委託人的庇護下,紛紛來到了佛羅倫斯。

薄伽丘

誰也不曾想到,6年之後,這裡變成了最壞的時代——一場饑荒讓佛羅倫斯四千人死亡。而這僅僅是「死神來了」的序幕——1348年春 ,黑死病爆發了。

黑死病奪取佛羅倫斯4/5的人口

「無論是醫學知識還是藥物力量,在治療瘟疫方面都毫無作用,染病之人幾乎無人生還。病人一般都在症狀初現的三天內死去,沒有發熱或其他情況出現。染病的人會將疾病傳染給健康的人,並且疫情之嚴重與日俱增,如同火上澆油一般 。 」作為義大利著名詩人和作家,薄伽丘記錄下來看到的一幕。

黑死病來襲

關於這場瘟疫的起源,說法很多,可以確定的是,1347年秋天,義大利最先感觸到這場瘟疫。12艘船的船隊從熱那亞來到西西里島,不僅滿載印度的香料, 還帶回了亞洲黑鼠和黑死病病菌。在12個月的時間裡,佛羅倫斯城中4/5的人口、超過10萬死去。數據顯示,在1348到1350年間, 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更可怕的是,瘟疫跟隨歐洲人逃亡的腳步,從歐洲蔓延到北非、西亞。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

1355年,黑死病爆發已經整整8年。佛羅倫斯市政廳旁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只剩下部分牆壁就可完工的教堂,由於內部遭受風吹雨淋,破敗不堪。那條挖低了的地基早已無人問津,於是這條街又有了個新名字——地基旁邊的路。

黑死病期間埋葬屍體

瘟疫讓人看到生之嚮往

1327年4月,23歲的彼特拉克來到阿文尼翁。當他走進聖克萊爾教堂,碰到了一生所愛——20歲的蘿拉、一位騎士的妻子。彼特拉克立刻陷入瘋狂的單相思中,這位桂冠詩人寫下了千古名句《愛的矛盾》:「我結束了戰爭,卻找不到和平;我發燒又發冷,希望混著恐怖;我乘⻛⻜翔,又離不開泥土;我佔有整個世界,卻兩手空空。」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終身未娶,希望等來和蘿拉的愛情。 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噩耗。1348年,蘿拉在黑死病中去世。被奪走生命的還有彼特拉克的其他朋友——「帕加尼努斯夜間突然發病 ,和朋友用過晚飯後 ,他還和我說了一會兒話 。夜裡,帕加尼努斯勇敢地忍受著巨大的病痛。次日上午 ,他便匆匆離去了 。令人極度震驚的是,三日內,帕加尼努斯的兒子及全家人都跟著他進了墳墓 。 」

1349年,瘟疫暫時離開佛羅倫斯,彼特拉克遇到了薄伽丘。兩位「人文之父」就這樣歷史性地相遇,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一起追憶這場瘟疫帶走的朋友、愛情,以及佛羅倫斯的榮光。在這場瘟疫中存活下來的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們開始反思,毫無徵兆的死亡和人類無力蒼白的生命,他們是否還要去追尋宗教的復活和天堂,還是盡力將這脆弱的此生過好?反思之下,彼特拉克辭去了教皇秘書職務,來到了剛剛成立的佛羅倫斯大學。

他和薄伽丘合作資助了一位希臘人,他們將《荷馬史詩》翻譯成了拉丁文,這本書的翻譯被視作「回到古羅馬去」的文藝復興精神的開端。

《十日談》黑死病隔離下的人性宣言

除了詩人和藝術家、文學家,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場災難後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從對死亡的恐懼到生之嚮往的喜悅。另一方面,不少存活下來的人感受到了宗教的無力,他們在死亡邊緣苦苦追尋的宗教寄託而不得,加上教士人數銳減,處於統治階級的宗教集團遭遇重創。人們沒法感受到教堂和教士的作用,《英格蘭大主教及主教傳》寫道:」經過這次瘟疫,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活了下來。當時,因為教士缺乏,堂區教堂幾乎無人掌管。有聖職的人因懼怕死亡,掛職而去,不知所蹤。」

黑死病倖存者們開始反思生命,他們注意到了人性的力量。帶起這股反思潮流的人就是薄伽丘。

《十日談》

在佛羅倫斯大學期間,薄伽丘創作了《十日談》。故事的背景是7位名媛和3位紳士,為了躲避黑死病在1348年佛羅倫斯「隔離期」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一共十天,湊齊了100個小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對教士階級的無情嘲諷,有對道貌岸然婚姻的鞭笞,也有對男女不平等的控訴。

薄伽丘通過自己在黑死病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一個富商私生子的成⻓心路,寫出了當時義大利生活的市井氣, 也寫盡了人性的複雜。 或虛偽、或炙熱、或忠誠、或貪婪,有美好的有罪惡的,沒有宗教的光環,沒有對悲苦的壓抑,這就是人,脆弱的人。

這本故事匯,一出版就震驚了義大利,充滿機鋒的筆觸和大膽露骨的描寫,顛覆了處於中世紀的人們的三觀。這本書被譽為「人曲」,吹響了文藝復興的號⻆。

拉丁文衰弱,各國語言興起

黑死病激發人們對生命的反思,這場席捲歐洲、史無前例的大瘟疫在客觀方面成就了文藝復興的基礎。

在中世紀,方言沒有語法標準,也沒有正字法,所以拉丁語當時是國際通用語言,也是唯一正式傳授的語言,各種重要文件都用拉丁文起草。在傳統大學,拉丁語是各項學習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頂端,承擔起了歐洲文脈。

有錢人家也躲避不了黑死病

然而,瘟疫不分貴賤地奪去了數千萬歐洲人口,包括教士和教師這些掌握知識的人。據統計,黑死病使歐洲學術界失去了許多學者,劍橋大學40位教授中死了16 位、牛津大學3萬學生只剩6千人。歐洲30所大學中關閉了 5所,懂拉丁語的教師數量銳減,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根本來不及培訓新的人來頂替,各個大學都在瘋搶懂拉丁語的教師,但還是無法支撐正常的教學。而基礎教學方面,拉丁語的缺口更大,「城裡、村子裡或家裡,幾乎找不到人來教小孩子一點基本的語法知識。」

學生無法學習拉丁語,讓傳統大學的教育難以開展,最終,越來越多的大學被迫放棄了拉丁語教學。1385年,英格蘭所有文法學校的學生開始改學英語。這為後來莎士比亞用英語「改寫」世界文學史著奠定基礎。

1353年薄伽丘出版的《十日談》就是用佛羅倫斯方言寫成,不僅文筆俏皮、辛辣,也讓更多不懂拉丁文的讀者可以讀懂這本書。 這股勢頭之下,更多的文學家、歷史學家直接用本國語寫作,或者把經典的拉丁文作品翻譯成本國語言。

政治上、文學上、學術上, 拉丁文的衰弱也動搖了宗教的禁錮,各國語言的興起,得以讓歐洲各國都擁有繁興的文藝,更多的人接受本國語言的文化教育,從而真正改變了歐洲的人文世界。

文藝復興的開啟

反思:瘟疫後的道德鬆動

這場從1348到1353年的黑死病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不僅在人口和生產力,各國制度、宗教、科學和文化開始全方面重塑。黑死病的積極作用是鬆動了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石,吹響了文藝復興的號⻆,但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當時的歷史學家⻢泰奧·微拉尼有些疑惑地發問:「按照常理,經歷如此嚴重的天罰之後,人們本應該變得更好才對,但事實卻完全相反。人們不再勞作,沉溺於享受胡亂繼承而來的俗世財富。」

瘟疫結束之後,很多家境優越的義大利人變得懶散放蕩,吃喝玩樂,追求及時行樂。窮人則變得懶散,無意勞作。「瘟疫讓人們不再那麼誠實正直,道德標準降低了」 。

所幸的是,《十日談》沒有美化人性,薄伽丘直接暴露了人性陰暗的一面,讓更多的人在看過、笑過之後有一些反思。文藝復興階段的許多作品,用接近真實的顏色、成熟的透視法還原了世俗世界,有叛徒猶大、有虔誠的報喜三博士、 有勇猛的大衛,讓人們看到人性的複雜和美好。這是文藝復興對瘟疫後道德標準鬆動做出的一個回應。

很快,那些沉浸在宴席上喝酒享樂的人揮霍完了錢財,而另一群賣著羊毛積累原始財富的勤勞人兒開始成為新世界的主宰——1433年9月的一個清晨,一個⻓著鷹鉤鼻、面色灰白的清瘦男人走上了通往佛羅倫斯市政廳的臺階。這個人就是柯⻄莫·德·美第奇。在這位義大利超級富翁的資助下,3年後的3月25日,一條鋪滿了鮮花和植物的華道延綿300多米,直接通向那個震驚世界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在饑荒和黑死病之後,歷時140年修建而成的大教堂宏偉地矗立在佛羅倫斯,成為這座城市不朽的標誌。即便在20公裡之外,人們都可以看到它奇蹟般的穹頂,這是人類的奇工巧匠,也是對這一段從瘟疫肆虐到「生之嚮往」的文藝繁興的歷史紀念。

參考文獻:

1、《黑死病1348—1348: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 【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凱 華文出版社

2、《瘟疫年紀事》 【英】丹尼爾·福笛 上海譯文出版社

3、《槍炮、病菌與鋼鐵》【美】賈雷德·戴蒙德 上海譯文出版社

4、《甲骨文叢書:美第奇家族的興衰》【英】克裡斯託佛·希伯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甲骨文叢書:布魯斯萊斯基的穹頂: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傳奇》 【加】羅斯·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十日談》【意】喬萬尼·薄伽丘 中國友誼出版社

7、《中世紀的秋天》【荷】赫伊津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8、《圖解歐洲藝術史:14世紀(修訂版)》【意】桑德拉·巴拉利 北京聯合出版社

9、《中世紀的人們》 【英】艾琳·帕瓦 上海三聯書店

10、百度百科:喬萬尼·薄伽丘

11、百度百科: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

相關焦點

  • 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薄伽丘著《十日談》吹響文藝復興號角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黑死病造成的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  1355年,黑死病暴發已經整整8年。佛羅倫斯市政廳旁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由於內部遭受風吹雨淋,破敗不堪。那條挖低了的地基早已無人問津。瘟疫讓人看到生之嚮往  1327年4月,23歲的彼特拉克來到阿文尼翁。當他走進聖克萊爾教堂,碰到了一生所愛——20歲的蘿拉、一位騎士的妻子。
  • 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後來為什麼式微了?
    黑死病主要是腺鼠疫,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之一。從14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早期,黑死病都是肆虐歐洲的傳染病主角。據歷史學家赫克估計,歐洲全部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即至少兩千五百萬人死於黑死病。此外,黑死病還造成了道德、宗教以及政治方面的瓦解。
  • 當瘟疫襲來,自我隔離的牛頓苦研萬有理論,薄伽丘寫了《十日談》
    牛頓的萬有理論,薄伽丘的《十日談》,這些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著作都是在瘟疫時期完成的。自從新型肺炎疫情爆發後,國人們每天便都陷入恐慌和焦慮當中。薄伽丘與《十日談》薄伽丘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因創作《十日談》一書,宣傳人文思想批判禁欲主義而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而《十日談》的創作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創作背景,都與一場瘟疫密切相關。
  • 黑死病肆虐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人們想到了哪些方法對付它?
    但在幾個世紀之前,鼠疫曾經肆虐歐洲。在當時,鼠疫還有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名字—黑死病。 鼠疫原產與中亞地區,鼠疫病菌的自然攜帶者是當地的土撥鼠。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鼠疫開始傳到歐洲,並在歐洲肆虐。 鼠疫「登陸」歐洲的第一站是義大利,隨後很快擴散到法國、西班牙、英國,隨後到達最東邊的俄羅斯。
  • 十日談之八—如何拼好4000塊的拼圖
    十日談十日談[喬萬尼·薄伽丘創作長篇小說] 《十日談》是義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講述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裡避難。有感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此談論人生、目標和夢想,也許遙遠,也許漫長,待到春暖花開,笑對人生。
  • 從鳥嘴醫生到抗生素,人類如何戰勝黑死病?
    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瘟疫之一。14世紀肆虐整個歐亞大陸,造成大約7500萬至2億人死亡。一般認為黑死病起源於中亞,由蒙古軍隊西徵,順著絲綢之路傳播到克裡米亞。據估計,短短數年內,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減少30~60%。1346年,蒙古大軍打到克裡米亞,蒙古人帶給歐洲的除了刀光劍影,還有可怕的黑死病。在長期圍困後,蒙古軍隊將死於瘟疫的屍體丟到卡法城內,傳染給城內的居民,從此造成黑死病在歐洲數百年的流行。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其爆發後蔓延以及死亡人數之多的原因在於首先中世紀的歐洲人一旦的病無論病情其治療方法大多時候都是放血,這也就造成了醫療手段單一加之人們一貫的治療思想影響,為黑死病的大規模傳播提供了條件,人們的愚昧加之醫療水品低下其爆發以及蔓延之快可見一斑。其次對比人類文明驕傲的羅馬時代歐洲其城市規劃已經由獨立的下水道排水系統以及廁所變成了汙穢物遍地衛生意識嚴重退步的中世紀歐洲,這種不衛生也加重了黑死病的傳播。
  • 黑死病,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背後,和苦命的小黑貓有什麼關係
    教會主張禁慾,規定教士不能結婚,只有把生命中的一切獻給上帝,活著時才能得到上帝的庇護,死後才能上天堂,否則下地獄。羅馬教會還控制了西歐的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最後,甚至連國王的任免都是羅馬教會說了算。羅馬教會的發展,充斥著很多血腥的成分:不信教的人,遭到了教會殘酷的對待,很多異教徒或無神論者,被教會用火燒死。
  • 疫情下的小說家與小說:阿特伍德等作家創作現代「十日談」
    世紀瘟疫肆虐的佛羅倫斯。十日談(Decameron),桑德羅·波提切利繪於1487年我們從該欄目中選編了五篇小說,其中有參與銀河系援助計劃的外星人,遊蕩在隔離牢房裡的孤獨靈魂,一個「樂善好施」的強盜,一種概念裝置下的相互守望以及一份充盈著家庭之愛的臨床記錄,這些小說以或詼諧或冷靜或溫情的筆調展現了疫情時期的人們對希望與愛的極度渴求。
  • 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文/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又來為大家講解歷史啦,歡迎各位的觀看~ 老鼠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生活中隨處可見。流傳過一句話: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 14世紀黑死病,專殺這三種人,這是魔鬼的肆虐,更是上帝的恩賜
    14世紀黑死病,專殺這三種人,這是魔鬼的肆虐,更是上帝的恩賜14世紀,中華大地正在進行著一場"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元末農民大起義,而在歐洲,也不太平。中世紀社會的黑暗,終於被一場可怕的瘟疫撕開一道縫隙,上帝重新降臨人間,歐洲從此走上康莊大道。
  • 黑死病:歐洲人的銘心之痛
    原標題:黑死病:歐洲人的銘心之痛 「圓環形狀的玫瑰,裝滿口袋的花束,灰燼,灰燼,你們都要倒下!」 這首英國童謠《Roses》,相當於英國版《丟手絹》,小朋友們圍成一圈,唱完最後一句就行屈膝禮。然而,童謠背後隱藏著慘烈:它描述的是歐洲黑死病暴發時,很多人臨死前情緒癲狂,跑到大街上肢體亂舞,然後暴斃倒下。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死亡籠罩下的恐懼 處在大變革前夜的歐洲沒有人意識到,一場瘟疫正在沿著歐亞大草原的商路從東往西悄悄逼近。接近14世紀中葉,鼠疫在其自然疫原地中亞導致齧齒動物(如黑鼠)大批死亡,迫使寄生的攜帶鼠疫桿菌的跳蚤尋找新的宿主。跳蚤跳到人身上,透過血液把細菌傳染到人體。
  • 黑死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答|百度派 @諾亞方舟黑死病帶來的死亡和恐懼,超過了人類史上任何一場戰爭。除了當世的死亡和恐懼,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大的。以英國為例,當時的英國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因為人口大量減少,導致勞動力短缺。當然,黑死病的影響不止於此。歐洲的中世紀,教會幾乎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當瘟疫肆虐,大量的神父染病死亡,動搖了」瘟疫是上帝對罪人懲罰」的這一基本信念,人們發現了號稱萬能、救世的宗教與教會,在災難面前竟然同樣毫無作為。不少人對宗教教義重新思考,這時候就有了最早的宗教改革的萌芽。
  • 歐洲文學史上的巨著《十日談》,為何遭到西方教會查禁?
    偶爾接觸了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發現這本書揭露了一些所謂的宗教的騙局與偽善,某些人是以宗教為幌子,來誘惑眾生,因之,薄伽丘透過文字來謳歌人類美好的天性與智慧,正常的歡樂與本能,表現了人的本能對所謂的宗教進行報復。
  • 中世紀的惡魘「黑死病」
    在今後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 義大利作家卜伽丘在《十日談》裡所描述的黑死病景象,似乎與淋巴腺鼠疫並不完全吻合。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1347年以來爆發的黑死病,更是被視為中世紀晚期社會治理與意識形態走向最終崩潰的重要標誌。黑死病的創傷記憶《格林童話》本是格林兄弟收集的德意志地區自中世以來的若干民間傳說,由於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時間特別長、造成的危害特別大,在民眾中形成了創傷性記憶。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是如何爆發的?死了多少人?最後給世界什麼影響
    而今天,咱們不談玫瑰戰爭,也不談英法恩怨,我們只談曾經令歐洲人談虎色變的黑死病。 ·黑死病是如何由來 關於黑死病的由來,有很多傳說。
  • 中世紀歐洲是怎麼爆發的黑死病?死了多少人?最後帶去了什麼後果
    14世紀的歐洲註定很不平常,不但爆發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還有十字軍東徵,英法百年大戰,教權和王權的較量以及外族的入侵。大概很多人看過權力的遊戲這部精彩美劇,那時的歐洲就是如此。而且搞笑的是,除了龍是假的,像小王子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
  • 歷史上的黑死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黑死病(英語:Black Plague)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說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