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瘟疫之一。14世紀肆虐整個歐亞大陸,造成大約7500萬至2億人死亡。
一般認為黑死病起源於中亞,由蒙古軍隊西徵,順著絲綢之路傳播到克裡米亞。再由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從地中海沿岸的熱那亞、威尼斯傳播到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直到整個歐洲。據估計,短短數年內,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減少30~60%。
1346年,蒙古大軍打到克裡米亞,蒙古人帶給歐洲的除了刀光劍影,還有可怕的黑死病。在長期圍困後,蒙古軍隊將死於瘟疫的屍體丟到卡法城內,傳染給城內的居民,從此造成黑死病在歐洲數百年的流行。
人類一旦感染這種烈性傳染病,患者便會在數日內出現發燒症狀,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發黑,浮現紫黑色的斑點和腫塊,最後全身長滿黑斑而死亡。
而患者咳出的致命的富含病菌的唾液、痰和飛沫,在空氣中傳播。附近的人吸入含病菌的空氣後,造成肺部與喉嚨的直接感染。從而進一步擴大黑死病傳播範圍,並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
《十日談》中曾寫道:義大利最美麗的城市——就是那繁華的佛羅倫斯,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不到幾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計其數,倖存的人們眼看這場瘟疫一處處蔓延開去。
中世紀的醫學尚不發達,由於對黑死病的發病和傳染機理一無所知,各種荒唐的治療方法層出不窮,比如出汗、放血、嘔吐等療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排出人體內的毒素。所謂出汗療法就是將赤身裸體的病人用毯子裹起來,通過大量出汗將血液中的毒素排出。
當時的醫生則戴著具有防傳染功能的鳥喙狀面具來治療病患,因此被稱為「鳥嘴醫生」。但這些瘟疫醫生並沒有接受過多少醫學訓練,他們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鞭打病人,以赦免他們的罪行。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罹患瘟疫是來自上天的懲罰,唯有通過鞭笞,病人才能從原罪中獲得救贖。
由於無法找到對症的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蔓延。通常的辦法是將傳染病人移居到城市以外的一個地方,患者在那裡生活,直至恢復或者死亡,完全是自生自滅。
1665年,倫敦再次爆發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在疫情的最高峰,每周死亡數千人。當時仍然不清楚鼠疫的病因,當局的對策是在市區內放火,並焚燒各種具有強烈氣味的物質,通過燃燒使空氣清潔。這場瘟疫持續了一年,在一場4天4夜的大火過後,疫情才逐漸消失。
同時期在中國的明朝末年,北京、天津一帶也爆發了瘟疫,被認為是鼠疫大流行的一部分。據史書記載:「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1720年,法國馬賽又爆發鼠疫。為了阻止疫情蔓延,法國政府修建了一堵兩米高的隔離牆,封鎖馬賽和普羅旺斯地區,並宣布違反隔離命令的人將被處決,但黑死病仍然在兩年內造成10萬法國人喪生。
幾百年來,人類對黑死病束手無策。每隔數十年就動輒爆發的黑死病大流行,給歐洲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黑色恐怖回憶。工業革命以後,各大城市的衛生條件獲得根本性的改善,再加上現代醫學治療和預防的發展,黑死病才逐漸從歐洲銷聲匿跡。可以說,黑死病結束之日,正是現代醫學興起之時。

直到19世紀末,巴斯德研究所的法國醫生、細菌學家亞歷山大.耶爾辛發現鼠疫桿菌,才明確黑死病的病因。傳播鼠疫桿菌的媒介並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嚙齒類動物對鼠疫大多具有免疫力,而攜帶病菌的跳蚤會迅速的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進一步把鼠疫傳播開來。

人類徹底消滅鼠疫,還要等到20世紀抗生素的誕生。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1930年代,德國病理細菌學家格哈德.多馬克發現第一種人工合成抗生素——磺胺。
隨著鏈黴素、慶大黴素、多西環素、四環素等多種抗生素的發明,人類終於找到可以有效抑制或者殺死鼠疫桿菌的方法。在20世紀上半葉最後一次大流行結束以後,黑死病這種可怕的傳染病才終於退出了人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