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鼠疫》: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2020-11-30 星期五文藝

1957年10月17日,阿貝爾·加繆坐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顯得有些緊張和侷促。年僅44歲的他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人們都對這位年輕的小說家、哲學家抱有極大的興趣,因為他的寫作風格之冷靜,簡潔,完全憑藉一己之力,將二戰後的文學推向了另一個巔峰。

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小說家,站在全世界的鏡頭前,發表了自己那篇堅定而充滿力量的演講:

「確切地說,今天的作家不應為製造歷史的人服務,而要為承受歷史的人服務,否則,他將形影相弔,遠離真正的藝術……如果作家的使命是團結儘可能多的人,那就只有容忍謊言和奴性。這個世界充滿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瘋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根植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中:拒絕謊言,反抗壓迫。」

是的,這一年,他憑藉《局外人》和《鼠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屬於他自己的歷史高光時刻。不幸的是,三年後他在車禍中不幸去世,年僅47歲。

加繆墓碑

在他寫作的一生中,一直要表達一種哲學觀點,便是存在與行動。他認為反抗人生的荒謬性就是要行動的介入,你要進行自我的救贖,才能拯救自己。也就是現在我們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來講: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一、加繆,何許人也?

在1995年,法國調查機構BVA發起了一場民意調查,其中有一道題「20世紀作家中誰最讓你心動」。調查發現,加繆拿到了4.5的高分,而薩特只有0.8分。其實,即便是到現在,加繆的小說依然是高居榜首的暢銷書。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當捧起加繆的小說時,依然重複著父輩們對他的讚美。這就是加繆的魅力。

其實,這樣一位享譽全球的作家與哲學家,從小在阿爾及爾貧民區的外祖母家長大。他的父親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陣亡,單親家庭的生活,貧民窟的窮困讓他從小就歷經磨難。

17歲時,他開始學習哲學。在生活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時,他又患了肺結核。正值青春年華的他,開始思考人類生存的悲劇,思考著命運的悲劇性。

《加繆傳》中曾經有這樣一段話,反應剛剛20歲的加繆的思考:

頭腦清醒而又多愁善感的加繆還寫道:「我非常厭倦,精疲力竭。……剛剛20歲就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我很清楚經歷痛苦就是在豐富地感受生活。我知道崇高總是與悲劇性相連,而悲劇性卻不一定和崇高有關:當它使我們過分悲傷乃至無法哭泣的時候。」

很快,加繆進入阿爾及利亞大學攻讀哲學和古典文學。期間閱讀了大量的圖書,而在閱讀中他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式,在《加繆傳》中曾經有這段話:

格勒尼埃還借給他一本安德烈·德·黎舒德小說——《痛苦》。他第一次讀到一本敘述他所熟知的事情的書:「一位母親,貧窮,天空下美麗的夜晚。」這本書令人釋懷。他是在夜裡讀這本書的,他領會到,書不僅給予快樂、消遣,它們還能講出「我倔強的沉默,模糊而又至高無上的痛苦,我周圍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家人的高尚,他們的不幸,還有我的秘密……」。他終於參透了「創作的世界」(《與安德烈·紀德相遇》)。

21歲時,加繆與薩蒙娜結婚,一年之後又旋即離婚。之後他投入了戲劇創作,寫劇本、做演員,加入共產黨。這一系列的投身社會的實踐讓加繆不斷去反思。關於之後他要從事的職業,他有下面思考:

做教師仍然可以繼續寫作,雖然要冒一些風險:要麼在學校鬧哄哄的環境中昏昏欲睡,要麼在裡爾那類城市的迷霧中或者做博士論文的迷惘中懨懨醒來……加繆害怕教師生涯會使自己的藝術家才華受到窒息。——《加繆傳》

這可能就是命中注定,長期歷經了貧窮和磨難,讓他終於選擇了寫作這條路。悲劇式的命運給他無盡的創作靈感。

二戰期間,加繆加入了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為多個報紙撰寫專欄文章。那個時候開始構思小說。《局外人》讓他一舉成名,這部小說甚至可以說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文學青年看待世界的方式。評論家亨利·海爾說,這部小說站在了時代的最尖端。

二戰結束後,整個歐洲陷入灰濛濛的陰雲中,失去與死亡伴隨了人們那麼多年,即便戰爭結束了,很多人依然沉浸在這種氛圍裡。

這個時候,加繆出版了他的另一部偉大的小說,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鼠疫》。

二、這是一個在封城情況下,展開自救的故事

1947年,加繆的《鼠疫》一經出版,便得到了人們的瘋狂追捧。兩年內重印了二十萬冊。在當時的出版界,是一種極其暢銷的現象。這本書講述的是什麼故事呢?

在一個酷熱的夏季,在一個百無聊賴的小城裡,人們生活得單調又普通,就如他在書上說的那句話:

要了解一個城市,比較方便的途徑不外乎打聽那裡的人怎麼幹活,怎麼相愛,又怎麼死去。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叫做奧蘭城的地方,人們都在各自的軌跡上無聊地生活著,忽然發生了一場鼠疫。當鼠疫發生時,很多人並未察覺。但是裡厄醫生最先發現並向上匯報,可是相關部門遮遮掩掩,認為鼠疫這種傳染病已經消失多年了,不可能存在。他們沒有去核實,沒有去調查,就這樣掩蓋了過去。可是鼠疫卻不會因為掩蓋而銷聲匿跡,終於瘟疫爆發了。死亡人數在飆升,為了整個人類的安全,只能封城。

忽然的封城,讓很多人的生活陷入了中斷。

有的人開始在死亡的陰雲下,惶惶不可終日;有些人在則在這場災難中找到了信仰,他將生命與一切交付給上帝;而又有一些人則是開啟了末日狂歡,他們及時行樂,能活一天就是一天,這些人已經對鼠疫束手就擒,他們不再反抗;另外一些人則是忙著發財,他們囤積居奇,將貨物用高價賣出去……

而在這個故事中,還有一類人則是加繆極其讚賞的,就是厄爾醫生的選擇。

厄爾醫生選擇做出行動,他不斷地去介入這場災難中,四處勸說人們進行一場自救的行動。他們組建了衛生防疫隊, 在滿城都是屍體,一個個認識的人倒下的時刻,在大家陷入絕望的時刻,大家加入了厄爾醫生發起的這場自救之中。人們開始採取隔離的措施,嘗試不同的治療方案。

這場自救行動,喚醒了很多麻醉的人,甚至神父也開始覺醒。大家唯有自救,唯有誠實,才能拯救自己。如果在鼠疫來臨時,人們放棄抵抗,則和動物無異。

最終,在厄爾醫生的精神感召下,人們戰勝了瘟疫。愛與希望再一次降臨了這個城市。

各位讀者,您看到這裡,也許認為厄爾醫生是英雄。可是他自己並不認為,他對成為英雄毫無興趣,他只是想成為一個好醫生,他只是做著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

他曾經對神父說:「拯救人類,這句話對我來說是大而不當的。我沒有這麼遠大的抱負。我關心的是人類的健康,首先是他們的健康。」

加繆寫這樣一個故事,在我看來是一種實驗。他將故事設定在極端的情況來探討人的選擇。從故事裡每個角色的選擇我們看到,做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加繆他思考的問題是,你要做一個行動者,你只有自救才能脫離悲劇。

西西弗神話

很多人看過他的一部哲學書《西西弗的神話》,在這部作品中,西西弗斯受到了諸神的懲罰,讓他不斷推動石頭上山下山,可是西西弗斯在這樣一個命運悲劇中卻進行了反制,因為他在推石頭的過程中沒有抱怨,沒有憤怒,他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這看似命運之神的懲罰此時此刻顯得如此的荒謬。

三、《鼠疫》是象徵還是預言?

在小說的結尾,加繆用寫下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在傾聽城裡傳來的歡呼聲時,裡厄也在回想往事,他認定,這樣的普天同樂始終在受到威脅,因為歡樂的人群一無所知的事,他卻明鏡在心:據醫書所載,鼠疫桿菌永遠不會死絕,也不會消失,它們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幾十年;在房間、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廢紙裡耐心等待。也許有一天,鼠疫會再度喚醒它的鼠群,讓它們葬身於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們再罹禍患,重新吸取教訓。」

這段話看似是結尾,可是會令人毛骨悚然。因為鼠疫永遠不會消失,一旦有一天喚醒它,它依然會捲土重來給人類重重一擊。

那麼,鼠疫象徵什麼呢?這段話是預言嗎?加繆說:「《鼠疫》最顯而易見的內容就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鬥爭。」

這句話裡他認為鼠疫象徵著法西斯主義。當時法西斯將猶太人禁錮起來,將歐洲禁錮起來,進行了殘忍的大屠殺。其實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思考,鼠疫其實就是人性中的惡。這種惡在人類反抗的時候,它被壓抑起來,一旦人類疏忽,惡再一次泛濫,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我喜歡加繆的原因在於,他和普通的小說家不同,因為他總是有一種哲學的考量。他又與哲學家不同,因為他的小說又十分的生動。在《鼠疫》中,他的冷峻和平實的敘事風格,讓這部充滿象徵和寓言的小說,成為了一種人類的醒世預言。【星期五文藝】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人生五味雜陳,這個世上生活艱辛的人多了去了,只有經得起生活的煎熬,經得起挫折,經得起打擊,才能勇敢地活著。記得有一句話這樣說:我們大多數人拼盡全力,不過就是為了過平凡的一生。孩子跟著我也是快樂成長,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熬過了就是好日子。真的應了那句話:沒在谷底待過的人,不懂得生活的黑。02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 72年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寫了什麼?
    加繆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被確診患有肺結核病,這種身體病痛的折磨更加助長了他對人生之荒誕與無限重複的苦難的理解。 離開學校以後,加繆先後就職於報社、劇團,並且參與當時的抵抗運動,反對專制獨裁。他曾經是阿爾及利亞幾種抵抗思想報紙的記者及編輯,但是隨著政治環境越發緊張,報社歷盡波折,先後被封。
  • 加繆經典《鼠疫》熱銷 法國人防疫很「洋氣」
    除了搶購日用必需品外,具有閱讀傳統的法國人也不忘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近期銷量激增。如今這一幕在新冠肺炎威脅的陰影下再度上演,讀者又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哲學家加繆的《鼠疫》重拾興趣。 《鼠疫》是加繆194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非某虛構城市在鼠疫來襲後,裡厄醫生等一批人物在絕境中奮力阻擊瘟疫,與命運不屈抗爭的故事,揭示了災難危機下的眾生百態,刻畫了人生悲歡離合的情感。
  • 袁晞:加繆的《鼠疫》寫的也是我們
    我認真地讀過兩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第一次是1980年秋天買到上海譯文社顧方濟、徐志仁的中譯本時,另一次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北京流行,困在家中不知所措的時候。頭一次看,雖然對書中人們面對瘟疫時的種種態度印象很深,可畢竟是局外人;非典流行,不知是怎麼的,最先想到的是加繆、是《鼠疫》,再拿起書本自己卻不幸成了疫區中人,讀來感同身受,是一種沒有災難經歷的人無法體會的震撼。加繆敘述的是阿爾及利亞奧蘭市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瘟疫。
  • 象徵的,人性的——讀阿爾貝·加繆《鼠疫》
    作者:路來森  歷來,似乎都把法國作家加繆的《鼠疫》看作一部象徵小說,連加繆自己都說:「《鼠疫》顯而易見的內容,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鬥爭。」  這,或許也是對的。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在這些偉大逆行者的背影中,加繆為我們展現了人性之光的高貴與璀璨,並且告訴我們,「在人類身上值得讚美的比應當蔑視的東西更多」。 今天,我們依然在閱讀《鼠疫》。甚至,我們完全有理由攜帶著現實經驗進入這部小說。相信加繆本人對此也會深表贊同。因為這代表著我們通過閱讀文學開始了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穿過小說的虛構透視我們真實的人生,去追問生命的真諦。
  • 加繆經典名著《鼠疫》:一場大災難下人性的考驗
    ,加繆是其中之一(1957年得主,時年44歲),比英國作家吉卜林獲得該獎項時大了兩歲(吉卜林是1907年得主,時年42歲)。除了成名作《局外人》(1942年),加繆的另一部代表作為《鼠疫》(1947年),這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第一個人》是未竟的長篇小說,為他的女兒整理出版)。《鼠疫》的情節並不複雜,寫發生在阿爾及利亞奧蘭城的一場鼠疫所引發的故事。
  • 國航乘客洗手間自殺,臨終遺言曝光:成年人的劫難,只能自渡
    唯有自渡《島上書店》裡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痛苦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你就是自己悄無聲息的擺渡人。作家哈金說過:「其實人和人,到最後的區別,就是這一個一個坎兒,你能不能熬過去,過去了你就不一樣了。」那些跨過的坎,受過的傷,都會成為我們身上最堅硬的鎧甲。行至艱難處,千萬不要輕易放棄,黑暗過後就是黎明,風雨過後便是天晴。
  • 疾病不可怕,怕的是不曾起身反抗──加繆與《鼠疫》交織重疊的世界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 加繆當疫情肆虐,人們努力抗疫的同時,文學大師加繆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無他,就是這本1947 年出版的《鼠疫》。整本小說不可思議的具有既視感──從一剛開始政府的漠不關心、到封城後人與人的隔離,最後再到人們瘋狂的搶購物資(只是加繆沒料到現在人們搶購的是衛生紙)。
  • 加繆《鼠疫》:在災難面前,拯救人心比世道艱難更困難
    在加繆的作品當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是他的作品《局外人》,而對於他的另一部作品《鼠疫》,卻並不太熟悉。《鼠疫》的故事敘述者,主要是一位名叫裡爾的醫生。通過他的講述,讀者們跟著他回到了那一個春天至來年2月發生的恐怖鼠疫。
  • 國航乘客洗手間自殺,臨終心碎遺言曝光:成年人的劫難,唯有自渡
    人到中年,人生半坡。人最怕的就是,半生已過,突然對人生迷茫了,對事業失望了,也對這世界徹底灰心了。人生就是這樣,要麼生,要麼死。選擇活下去,就得承受生活的萬斤重擔。萬般皆苦,唯人自渡,你就是自己悄無聲息的擺渡人。
  • 加繆的《鼠疫》,疫情之下的一本書,只要堅持勝利總屬於我們
    疫情的堅守和溫暖讓我想起我很久之前讀過的一本書作家阿貝爾·加繆的《鼠疫》。《鼠疫》中的情節我與現實一一的印證,最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文學跟現實總是如此的相似。武漢的所有一切好像是《鼠疫》中奧蘭城的翻版,只不過現實比文學更加的令人感動。
  • 加繆的經典之作《局外人》是如何誕生的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驟然熱銷。毫無疑問,加繆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國現代主義作家之一,這不僅因為他定義了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的經典形象,或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人們熱愛閱讀加繆,更多還是源於作品本身蘊藏的巨大的愛、責任與勇氣。
  • 也許被高估了的世界名著——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鼠疫》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最近在國內又火了一把,同小說《花冠病毒》、老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等作品的再度走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才把它讀完——不是我的閱讀速度太慢,平常一天讀十多萬字的小說也不成問題,實在是書中只有少部分章節描寫精彩,大多數內容乏善可陳
  • 《鼠疫》:加謬不是在虛構,而是體察了瘟疫中真實的人生面相
    也在於那個強烈的要生的欲望以及頑強生活著的過程,我想跟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是一個道理。而《鼠疫》到底說了什麼呢?其實,鼠疫就是一個寓言。而這個寓言是什麼,也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加繆以一種隱喻式的寫作,寓言式地表達法西斯對人的戕害;也有人認為,鼠疫就是荒謬生活的象徵,裡厄醫生、朗貝爾、塔魯、科塔爾、格朗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態度。
  • 《鼠疫》,這一次我們不是局外人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一部虛構的存在主義小說。 小說裡虛構了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奧蘭小城,猝不及防地爆發了一場持續近一年的鼠疫之災,隨著疫情的一步步嚴重,城中形形色色人開始了不同的掙扎和救贖。
  • 國航乘客飛機洗手間自殺臨終心碎遺言曝光:成年人的劫難只能自渡
    醒來就天黑了,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太苦了。「我和老婆來南京打工,幾年了,什麼苦都嘗遍了。佛曰:「眾生皆苦,唯有自渡。」人生路途上的所有挫折、淚水、迷惘、貧窮等等不如意,都是成年人難的劫難。很多時候它們都避無可避,只能自渡。唯有如此,才能解決根本。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很可惜的是,在漢娜·阿倫特寫信的這一年,是加繆在整個法國文化界光芒開始暗淡的時候,直到他去世的1960年,他的聲譽是直線下降的——即便在三年之前的1957年他剛剛拿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個值得玩味的開篇,加繆只活了40多歲,但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很多複雜性。想問兩位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很多人都在今年重讀《鼠疫》,兩位老師有沒有重讀?你們第一次讀加繆是在什麼時候?
  • 佛說:佛教人生八苦雖苦、娑婆世界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下面就先來分別認識一下吧:人生八苦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一、生苦。四、死苦。人臨命終,神識潰爛,六根無主,四大壞散,風刀割截,舍報歸冥,無處希望,閣羅殿上,戰戰兢兢,是為死苦。五、求不得苦。有所願求,即願望求取,但得不到滿足,求與得中間總有差距,今心懸優,而不得安,是為求不得苦。六、怨增會苦。
  • 「鼠疫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鼠疫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加繆《鼠疫》疫情期間讀鼠疫,與其說是恰逢其時的應景之舉,不如說是望文生義的歪打正著。加繆所寫的鼠疫,同現實中的疫情只是同名,並沒有實際上的聯繫,而更多的是一種隱喻,一種對生活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