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被高估了的世界名著——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鼠疫》

2020-11-30 學一代的敘事散文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最近在國內又火了一把,同小說《花冠病毒》、老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等作品的再度走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才把它讀完——不是我的閱讀速度太慢,平常一天讀十多萬字的小說也不成問題,實在是書中只有少部分章節描寫精彩,大多數內容乏善可陳。感覺這也許是一部被高估了的世界名著,許多中國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都遠遠超過了它,遺憾的是知名度卻遠不如它。我不建議給中小學的孩子看這部小說,因為實在有太多其他更好的書可以推薦。

小說主要講述了阿爾及利亞濱海的法屬省會阿赫蘭突發鼠疫,一時間讓人措手不及。城裡、省裡的一幫政客狂妄無知,掩飾諉過,幾乎毫無作為,致使鼠疫在當地不斷蔓延。原本過著平淡甚至無聊、庸俗生活的小市民一時間惶恐無助,每天都過著擔驚受怕而又頹廢的生活。城門被軍隊嚴密封鎖了,任何人都不能自由進出。被困在城中的市民對住在城外的親朋好友朝思暮想,城外的親人們又時時刻刻思念著城裡的親人。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卻不想進來——無法形成圍城的閉環。男主人公貝爾納·裡厄大夫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組織各路志願者救助病人,在付出了巨大犧牲後,終於戰勝了鼠疫。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當地政府在無法遮掩疫情的情況下,不得不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應對鼠疫,可惜方式非常原始,除了封城外,就是將患者或疑似患者進行簡單的隔離——進了隔離營的人往往意味著換個地方迅速走向死亡。只有一個名叫卡斯特爾的老醫生在積極研製抗鼠疫血清,幫助送走鼠疫。遺憾的是,卡斯特爾的抗鼠疫血清療效並不是那麼顯著,雖然它醫治了一部分鼠疫患者,但是對更多的人卻毫無效果,否則和他們並肩戰鬥的讓·塔魯先生就不會在勝利即將來臨時倒下了。

讓·塔魯是小說中描寫的為數不多的精彩角色。他的工作很平凡,生活很困頓,然而他不甘在平庸中沉淪下去,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寫作,希望能寫出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留給後世。也許是強迫症的緣故,也許是天賦的緣故,為了一個句子甚至一個詞,他都要反覆修改,琢磨好幾天,在臨終時他的那部寫了一句話的作品又因不令其滿意而遭遇了焚毀的命運。我們在對這個人物感到可悲的同時,也許會想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類的評語,但這樣是不公平的。作為一名志願者,在完成每天繁重的公務後,他都會不計報酬、不計後果地投入抗擊鼠疫的戰場上,在倒下的前一刻,他甚至都不願意去麻煩任何人。讓·塔魯走了,他的戰友們為此感到無比悲痛,然而暫時從鼠疫的陰影中走出的市民卻只想著沒日沒夜的狂歡。他們忘了為他們付出犧牲的讓·塔魯這樣的普通志願者,也許他們認為這樣的犧牲者甚至從來沒有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過,正所謂「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鼠疫在這座城市裡的終結令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地病例減少了,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久違了的貓、狗、老鼠,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所有的鼠疫病毒。作者似乎無意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這種現象,好歹《花冠病毒》裡用鍺粉抗擊了病毒,《卡桑德拉大橋》中用高濃度氧氣驅走了致命的傳染病,而在這部作品裡實在看不出這方面的科學解釋——哪怕是比較牽強的解釋,也許只能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來解釋,只是多少有點無釐頭的色彩。

讀這部小說的大多數時候我都感到很壓抑,以至於每天只去讀幾頁,或者幾天也不想去讀一頁,甚至有股強烈的衝動想換一部小說——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去讀,好一去心中之塊壘。

看完整部小說後,我突然有了個有意思的想法:《哈姆雷特》可以改編成電影《夜宴》和京劇《王子復仇記》,《雷雨》可以改編成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其實《鼠疫》也可以改編成古裝劇,說不定會更吸引人,比如時間可以是中國歷史上的某個朝代,地點可以在某個縣城,人物可以有江湖郎中、衙役、仵作、手藝人……

相關焦點

  • 72年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寫了什麼?
    1947年,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首次出版在那裡,加繆一共住了18個月,除了教書的工作之外,他利用這段生活醞釀出了那部經典之作——《鼠疫》。 很多人都認為加繆是用寓言的形式刻畫法西斯如同鼠疫病菌一樣吞噬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正如19世紀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那樣,通過一條大鯨魚的兇惡,寫出時代的災難。
  • 象徵的,人性的——讀阿爾貝·加繆《鼠疫》
    作者:路來森  歷來,似乎都把法國作家加繆的《鼠疫》看作一部象徵小說,連加繆自己都說:「《鼠疫》顯而易見的內容,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鬥爭。」  這,或許也是對的。
  • 加繆經典《鼠疫》熱銷 法國人防疫很「洋氣」
    巴黎3月3日電(龍劍武)新冠肺炎疫情在法國逐步蔓延,加劇了民眾緊張不安的情緒。由於擔心供應短缺,很多人爭相囤積米麵糧油等物資。除了搶購日用必需品外,具有閱讀傳統的法國人也不忘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近期銷量激增。
  • 加繆經典名著《鼠疫》:一場大災難下人性的考驗
    《鼠疫》中譯本能在四十多歲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極少的,加繆是其中之一(1957年得主,時年44歲),比英國作家吉卜林獲得該獎項時大了兩歲(吉卜林是1907年得主,時年42歲)。除了成名作《局外人》(1942年),加繆的另一部代表作為《鼠疫》(1947年),這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第一個人》是未竟的長篇小說,為他的女兒整理出版)。《鼠疫》的情節並不複雜,寫發生在阿爾及利亞奧蘭城的一場鼠疫所引發的故事。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撰文|張博 摘編|徐學勤 1947年,當《鼠疫》在法國正式出版之時,加繆本人並未親身經歷過任何一場大範圍流行病。他關於鼠疫的全部病理細節,無不來源於醫學文本與歷史資料中的二手經驗。
  • 加繆的經典之作《局外人》是如何誕生的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驟然熱銷。毫無疑問,加繆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國現代主義作家之一,這不僅因為他定義了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的經典形象,或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人們熱愛閱讀加繆,更多還是源於作品本身蘊藏的巨大的愛、責任與勇氣。
  • 袁晞:加繆的《鼠疫》寫的也是我們
    我認真地讀過兩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第一次是1980年秋天買到上海譯文社顧方濟、徐志仁的中譯本時,另一次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北京流行,困在家中不知所措的時候。頭一次看,雖然對書中人們面對瘟疫時的種種態度印象很深,可畢竟是局外人;非典流行,不知是怎麼的,最先想到的是加繆、是《鼠疫》,再拿起書本自己卻不幸成了疫區中人,讀來感同身受,是一種沒有災難經歷的人無法體會的震撼。加繆敘述的是阿爾及利亞奧蘭市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瘟疫。
  • 加繆《鼠疫》: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這個世界充滿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瘋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根植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中:拒絕謊言,反抗壓迫。」是的,這一年,他憑藉《局外人》和《鼠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屬於他自己的歷史高光時刻。不幸的是,三年後他在車禍中不幸去世,年僅47歲。
  • 《鼠疫》,這一次我們不是局外人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一部虛構的存在主義小說。 小說裡虛構了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奧蘭小城,猝不及防地爆發了一場持續近一年的鼠疫之災,隨著疫情的一步步嚴重,城中形形色色人開始了不同的掙扎和救贖。
  • RDV時間·北京|李洱×苗煒:作為「局外人」的加繆
    (1913.11.7-1960.1.4)是法國文學史上至關重要的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1942年,他憑藉《局外人》一舉成名,1957年,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徹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當時法國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加繆主要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話》《反抗者》《正義者》等。他的經典作品《局外人》開篇第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疾病不可怕,怕的是不曾起身反抗──加繆與《鼠疫》交織重疊的世界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 加繆當疫情肆虐,人們努力抗疫的同時,文學大師加繆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無他,就是這本1947 年出版的《鼠疫》。整本小說不可思議的具有既視感──從一剛開始政府的漠不關心、到封城後人與人的隔離,最後再到人們瘋狂的搶購物資(只是加繆沒料到現在人們搶購的是衛生紙)。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我比較熟悉《鼠疫》這部作品,就沒有再看。《鼠疫》結尾提到,主人公裡厄說他知道鼠疫永遠不會滅絕,會藏在行李架上、衣帽鉤上、座椅底下,有一天它會發動種群,向人類發起進攻,並且重新給人類以教訓。沒想到後來出現了非典,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所以加繆是帶有某種預言性質。他很年輕,現在我跟苗煒已經活過了加繆的年齡,很難想像加繆40多歲就死了。
  • 也許,應物兄的車禍,是在直接致敬加繆
    這個在其他人看來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物,加繆認為,他是一個窮人,但絕不窮途潦倒,他內心追求絕對和真理的激情,他是「我們唯一配得上的基督」。李洱在不少文字中都或隱或顯表示過對加繆這位文學父兄的致敬。他曾公開坦誠,自己認真通讀過全集的作家,中國是魯迅,外國是加繆。其實李洱是一位閱讀量極大極雜的作家。他從加繆以及近似作家的思想和寫作裡獲益良多,甚至一些難以言明的微妙的氣質融入到他的精神和文學判斷力中。
  • 加繆的《鼠疫》,疫情之下的一本書,只要堅持勝利總屬於我們
    疫情的堅守和溫暖讓我想起我很久之前讀過的一本書作家阿貝爾·加繆的《鼠疫》。《鼠疫》中的情節我與現實一一的印證,最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文學跟現實總是如此的相似。武漢的所有一切好像是《鼠疫》中奧蘭城的翻版,只不過現實比文學更加的令人感動。
  • ...約瑟夫·梅斯特|路易斯·巴斯德|丹尼爾·笛福|貝爾納·裡厄|鼠疫
    比如每次人類面對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和重大災變時,最常閱讀和引用的書籍就是《鼠疫》。法國哲學家加繆用寓言的方式描寫了一場虛構的鼠疫,其驚人的準確性完全可以讓人把它當作紀實作品來讀。對疫病的每一次書寫,都是一次知識的傳承,記憶的強化:汲取教訓,吃塹長智。正如加繆在《鼠疫》中寫道,「一個人能在鼠疫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 加繆《鼠疫》:在災難面前,拯救人心比世道艱難更困難
    在加繆的作品當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是他的作品《局外人》,而對於他的另一部作品《鼠疫》,卻並不太熟悉。《鼠疫》的故事敘述者,主要是一位名叫裡爾的醫生。通過他的講述,讀者們跟著他回到了那一個春天至來年2月發生的恐怖鼠疫。
  • 寫書第一步:看看世界名著都是怎麼開頭的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各種年度必讀書單,今生必讀書單接踵而至,你找到最想讀的那本書了嗎?有人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開頭第一句就能吸引人的書,會不會就是一本好書呢?不如,我們一起看看一些世界名著的開頭第一句吧。至於是否真的吸引人,大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 線上讀書會|論文學與現實的距離——再讀加繆的《鼠疫》
    論文學與現實的距離——疫情期間再讀加繆的名著《鼠疫》時間:8月8日(周六)8:30-10:00>地點:ZOOM會議嘉賓:Alice Kaplan(耶魯大學法語系斯特林講席教授)、Laura Marris(作家、譯者)2020年的新冠疫情,突然拉近了我們和加繆的《鼠疫》這部文學名著的距離,使它成了今年的暢銷書,許多人都在閱讀和談論它。
  • 從三種衝突關係中裡厄醫生的形象,分析作品《鼠疫》的魅力
    《鼠疫》是20世紀法國作家加繆的作品,豆瓣評分8.8。講述了作者虛構了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發生了一場鼠疫。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以主人公裡厄醫生為首的抗疫小團隊,戰勝這場疫情的故事。時間跨越了十個月,而地點始終在奧蘭城內。裡厄醫生始終堅守自己的本性,做好應盡的義務,最終鼠疫退卻。相信看完這本小說的人,都會對於人類在面對災難時的頑強,感到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