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經典《鼠疫》熱銷 法國人防疫很「洋氣」

2020-11-30 騰訊網

巴黎3月3日電(龍劍武)新冠肺炎疫情在法國逐步蔓延,加劇了民眾緊張不安的情緒。由於擔心供應短缺,很多人爭相囤積米麵糧油等物資。除了搶購日用必需品外,具有閱讀傳統的法國人也不忘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近期銷量激增。

據法國商業調頻電視臺報導,2015年11月13日巴黎遭遇系列恐怖襲擊後,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名作《一場流動的盛宴》曾經重新暢銷一時。如今這一幕在新冠肺炎威脅的陰影下再度上演,讀者又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哲學家加繆的《鼠疫》重拾興趣。

《鼠疫》是加繆194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非某虛構城市在鼠疫來襲後,裡厄醫生等一批人物在絕境中奮力阻擊瘟疫,與命運不屈抗爭的故事,揭示了災難危機下的眾生百態,刻畫了人生悲歡離合的情感。

出版業統計(Edistat)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鼠疫》自今年1月份以來的銷量突然大增。至1月底,僅弗裡奧出版社一家就售出約1700冊,創下該版的新高。

在新冠疫情嚴重的義大利也是如此。據當地文學動態網站(Actualitte.com)統計,加繆的這部經典之作又現熱銷勢頭,整體銷量驟漲三倍。在義大利在線書店ibs.it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同時也是亞馬遜義大利的熱銷書籍之一。

法國媒體認為,如果說海明威取材於巴黎這座城市的《一場流動的盛宴》更多的是給人以樂觀主義的鼓舞,法國讀者是否會對加繆書中著墨頗深的瘟疫之災進行積極正向的解讀實屬未知之數。

受眾的目光重新聚焦以瘟疫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並不僅限於書作。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影片《傳染病》(港譯《世紀戰疫》、臺譯《全境擴散》)在正式上映9年後重登iTunes電影排行榜,名列第九位。

這部由格溫妮絲·帕特洛、馬特·達蒙、凱特·溫斯萊特、裘德·洛以及瑪麗昂·歌迪亞等全明星陣容出演的劇情片講述了一種新型致命病毒在幾天之內席捲全球的故事。有評論稱,這種仿佛預言式的劇情可能激發了很多觀眾的共鳴。

除了影視作品,就連以病毒為背景的遊戲也意外走紅。據數據網站Steamcharts的統計,一款名為《瘟疫公司》的手機遊戲玩家自今年1月份以來暴漲256%。這款以製造一種極具傳染性的病原體並摧毀世界為目標的遊戲在蘋果商店付費遊戲排行榜上一躍成為下載冠軍。

(編輯:魯佳)

相關焦點

  • 72年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寫了什麼?
    在那裡,加繆一共住了18個月,除了教書的工作之外,他利用這段生活醞釀出了那部經典之作——《鼠疫》。 很多人都認為加繆是用寓言的形式刻畫法西斯如同鼠疫病菌一樣吞噬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正如19世紀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那樣,通過一條大鯨魚的兇惡,寫出時代的災難。
  • 加繆《鼠疫》: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一、加繆,何許人也?在1995年,法國調查機構BVA發起了一場民意調查,其中有一道題「20世紀作家中誰最讓你心動」。調查發現,加繆拿到了4.5的高分,而薩特只有0.8分。其實,即便是到現在,加繆的小說依然是高居榜首的暢銷書。
  • 象徵的,人性的——讀阿爾貝·加繆《鼠疫》
    作者:路來森  歷來,似乎都把法國作家加繆的《鼠疫》看作一部象徵小說,連加繆自己都說:「《鼠疫》顯而易見的內容,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鬥爭。」  這,或許也是對的。
  • 疾病不可怕,怕的是不曾起身反抗──加繆與《鼠疫》交織重疊的世界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 加繆當疫情肆虐,人們努力抗疫的同時,文學大師加繆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無他,就是這本1947 年出版的《鼠疫》。整本小說不可思議的具有既視感──從一剛開始政府的漠不關心、到封城後人與人的隔離,最後再到人們瘋狂的搶購物資(只是加繆沒料到現在人們搶購的是衛生紙)。
  • 加繆經典名著《鼠疫》:一場大災難下人性的考驗
    ,加繆是其中之一(1957年得主,時年44歲),比英國作家吉卜林獲得該獎項時大了兩歲(吉卜林是1907年得主,時年42歲)。除了成名作《局外人》(1942年),加繆的另一部代表作為《鼠疫》(1947年),這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第一個人》是未竟的長篇小說,為他的女兒整理出版)。《鼠疫》的情節並不複雜,寫發生在阿爾及利亞奧蘭城的一場鼠疫所引發的故事。
  • 加繆的經典之作《局外人》是如何誕生的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驟然熱銷。毫無疑問,加繆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國現代主義作家之一,這不僅因為他定義了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的經典形象,或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人們熱愛閱讀加繆,更多還是源於作品本身蘊藏的巨大的愛、責任與勇氣。
  • 袁晞:加繆的《鼠疫》寫的也是我們
    我認真地讀過兩遍阿爾貝·加繆的《鼠疫》。第一次是1980年秋天買到上海譯文社顧方濟、徐志仁的中譯本時,另一次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北京流行,困在家中不知所措的時候。頭一次看,雖然對書中人們面對瘟疫時的種種態度印象很深,可畢竟是局外人;非典流行,不知是怎麼的,最先想到的是加繆、是《鼠疫》,再拿起書本自己卻不幸成了疫區中人,讀來感同身受,是一種沒有災難經歷的人無法體會的震撼。加繆敘述的是阿爾及利亞奧蘭市20世紀40年代發生的瘟疫。
  • 也許被高估了的世界名著——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鼠疫》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小說《鼠疫》最近在國內又火了一把,同小說《花冠病毒》、老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等作品的再度走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才把它讀完——不是我的閱讀速度太慢,平常一天讀十多萬字的小說也不成問題,實在是書中只有少部分章節描寫精彩,大多數內容乏善可陳
  • 《鼠疫》,這一次我們不是局外人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一部虛構的存在主義小說。 小說裡虛構了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奧蘭小城,猝不及防地爆發了一場持續近一年的鼠疫之災,隨著疫情的一步步嚴重,城中形形色色人開始了不同的掙扎和救贖。
  • 加繆的《鼠疫》,疫情之下的一本書,只要堅持勝利總屬於我們
    疫情的堅守和溫暖讓我想起我很久之前讀過的一本書作家阿貝爾·加繆的《鼠疫》。《鼠疫》中的情節我與現實一一的印證,最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文學跟現實總是如此的相似。武漢的所有一切好像是《鼠疫》中奧蘭城的翻版,只不過現實比文學更加的令人感動。
  • 加繆《鼠疫》:在災難面前,拯救人心比世道艱難更困難
    在加繆的作品當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是他的作品《局外人》,而對於他的另一部作品《鼠疫》,卻並不太熟悉。《鼠疫》的故事敘述者,主要是一位名叫裡爾的醫生。通過他的講述,讀者們跟著他回到了那一個春天至來年2月發生的恐怖鼠疫。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撰文|張博 摘編|徐學勤 1947年,當《鼠疫》在法國正式出版之時,加繆本人並未親身經歷過任何一場大範圍流行病。他關於鼠疫的全部病理細節,無不來源於醫學文本與歷史資料中的二手經驗。
  • RDV時間·北京|李洱×苗煒:作為「局外人」的加繆
    1942年,他憑藉《局外人》一舉成名,1957年,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徹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當時法國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加繆主要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話》《反抗者》《正義者》等。他的經典作品《局外人》開篇第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現代人熱愛的不是加繆,是自己的軟弱
    很可惜的是,在漢娜·阿倫特寫信的這一年,是加繆在整個法國文化界光芒開始暗淡的時候,直到他去世的1960年,他的聲譽是直線下降的——即便在三年之前的1957年他剛剛拿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個值得玩味的開篇,加繆只活了40多歲,但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很多複雜性。想問兩位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很多人都在今年重讀《鼠疫》,兩位老師有沒有重讀?你們第一次讀加繆是在什麼時候?
  • 《鼠疫》:加謬不是在虛構,而是體察了瘟疫中真實的人生面相
    有點像日本作家北野武「向死而生」的意思,人既然註定就是要死,要走向最終的結局,那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在於那個強烈的要生的欲望以及頑強生活著的過程,我想跟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是一個道理。而《鼠疫》到底說了什麼呢?其實,鼠疫就是一個寓言。
  •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
    更令人吃驚的是,日本以防疫為名,從廣島向旅順增調陸軍第五師團,加上原有的第十一師團,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兵力增加了一倍,達到三萬餘人。鼠疫帶來了一場危機,對於受病痛之苦的患者來說是一場危難,對於苦心積慮的侵略者來說則是天賜良機。
  • 從三種衝突關係中裡厄醫生的形象,分析作品《鼠疫》的魅力
    《鼠疫》是20世紀法國作家加繆的作品,豆瓣評分8.8。講述了作者虛構了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發生了一場鼠疫。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以主人公裡厄醫生為首的抗疫小團隊,戰勝這場疫情的故事。時間跨越了十個月,而地點始終在奧蘭城內。裡厄醫生始終堅守自己的本性,做好應盡的義務,最終鼠疫退卻。相信看完這本小說的人,都會對於人類在面對災難時的頑強,感到欽佩。
  • ...約瑟夫·梅斯特|路易斯·巴斯德|丹尼爾·笛福|貝爾納·裡厄|鼠疫
    比如每次人類面對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和重大災變時,最常閱讀和引用的書籍就是《鼠疫》。法國哲學家加繆用寓言的方式描寫了一場虛構的鼠疫,其驚人的準確性完全可以讓人把它當作紀實作品來讀。對疫病的每一次書寫,都是一次知識的傳承,記憶的強化:汲取教訓,吃塹長智。正如加繆在《鼠疫》中寫道,「一個人能在鼠疫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 《鼠疫》銷量大增,《花冠病毒》搶手,疫情文學閱讀受追捧
    2003年非典來襲,中國作協組織8人作家團在非典一線進行採訪,這個採訪團中只有畢淑敏一位小說家,其他都是報告文學作家。畢淑敏回憶說,她並沒有像有的作家一樣寫下請戰書,但中國作協看上了她,一是因為她當過兵,二是她曾是醫生,有專業背景。畢淑敏說,當年作協電話打來的時候,家裡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那個時候她的媽媽正身患重病,需要照顧。
  • 以瘟疫為背景的文學經典有哪些?國內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
    作為鏡像的鼠疫提到與瘟疫相關的作品,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法國作家加繆的小說《鼠疫》。在人類歷史上,真實的鼠疫第一次大暴發是在公元542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就是歐洲中世紀有名的「黑死病」襲擊,第三次是在19世紀末,從中國雲南始,影響全球,歷時半個世紀之久。其中,1910年哈爾濱的鼠疫事件因為作家遲子建的《白雪烏鴉》,讓我們對歷史細節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