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瘟疫為背景的文學經典有哪些?國內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

2021-01-11 中國網文化

浩瀚的宇宙從誕生那一刻起歷經了數十億年,人類的歷史不過起始於地球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在600萬年的時光裡,人類的演化經歷了質的變化,直到今時今日,被冠以「人類世」的紀元,似乎我們真正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卻並不意外地依然要經歷各種天災人禍。

沒有人吃驚於自然的威力,卻往往懈怠於對生靈的敬畏,於是,就在短短的近幾十年內,愛滋、伊波拉、禽流感、非典,直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成為我們當代人的夢魘。其實回望歷史,就會發現,人類不過是兜兜轉轉,天花、流感、瘧疾、鼠疫、麻疹、霍亂……瘟疫一直不曾遠離,不幸成為親歷者,每個人都會變成歷史的碎片,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往往催生出許多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是一面鏡像,今天不過是昨日的倒影,我們與過去面臨著同樣的危機和恐慌。而過去,就在那些作家的筆下。在雖不同卻有共性的瘟疫處境下,個體的抉擇、情感的關係、集體的失控,都會被無限放大,最終能夠被記錄下來且引發長久思考的,是人性的善惡、情感的複雜以及個體命運的無常。

作為鏡像的鼠疫

提到與瘟疫相關的作品,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法國作家加繆的小說《鼠疫》。在人類歷史上,真實的鼠疫第一次大暴發是在公元542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就是歐洲中世紀有名的「黑死病」襲擊,第三次是在19世紀末,從中國雲南始,影響全球,歷時半個世紀之久。其中,1910年哈爾濱的鼠疫事件因為作家遲子建的《白雪烏鴉》,讓我們對歷史細節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眾多的瘟疫事件中,鼠疫因其猛烈、反覆和沉重對人類進程的影響極為深遠,這一切促成了加繆的創作。《鼠疫》也確實成為瘟疫題材作品中無可替代的文學名作,它再現了面臨瘟疫時人性的種種面相,從中不難看出正在經歷疫情的我們與之何其相似。

小說《鼠疫》 加繆(1913—1960)

小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一座法屬北非濱海城市阿赫蘭,那裡有20萬人口,毫無臆想和色彩,平庸而麻木,人們拼命地追逐金錢,很少思考。直到春天來臨,一場不請自來的疫情,打亂了城市按部就班的節奏。

不出意外,每當疫情來襲,站在最前線的總是醫護人員,他們是最先感知瘟疫信號的人,也是平息災難的戰士。在《鼠疫》中正是由一位裡厄醫生串起了整個故事,當他離開診所,在樓梯間第一次發現死老鼠時,預示著阿赫蘭這座城市即將陷入無盡的恐慌之中。

隨著疫情愈演愈烈,城市被封鎖了,人們也經歷了從不以為意到緊張不安的過程,有人死亡、有人離別、有人出逃,也有人雀躍——其實,我們都一樣,或者說,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人在災難面前的表現都是相似的。就像加繆在書中塑造的眾多人物中,有一直堅持在第一線的裡厄大夫和組建防疫志願隊的醫生護士們,有記錄疫情並積極參與城市救治的政治家,有想要逃出城最終卻加入志願者的外地記者,有一貧如洗卻義務承擔起防疫重要工作的小公務員,有一度宣揚鼠疫是上帝對人類懲罰的神甫,有因為失去小兒子而自願當志願者的法官,還有如魚得水的罪犯、發國難財的商人、為顯貴之人斡旋的掮客以及醉漢、流浪者、門房等等這些邊緣的底層人們,他們在瘟疫面前,沒有區別,又各有區別,不可預知的死亡和災難中的不同抉擇,幾乎道盡了災難中人性的無數可能。

好像一面鏡像,過往映照著我們的現在,可是,無論過往還是現在,總是有許多人無知而愚蠢。正如書的結尾,疫情結束後,聽到街上的歡呼聲,裡厄大夫卻滿心憂慮「鼠疫桿菌永遠不會死絕,也不會消失……也許有一天,鼠疫會再度喚醒它的鼠群,讓它們葬身於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們再罹禍患,重新吸取教訓」。當然,我們現在會知道,永遠不會死絕的不只是鼠疫,還有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瘟疫本身,希望同樣經歷這種災難的我們,在疫情過後,不要只留下雀躍的歡呼,而是從中能夠真正吸取到一些教訓。

盲流感背後的人性沉淪

如果說加繆的《鼠疫》寫盡了瘟疫來臨時現實和個體的掙扎,那麼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就是用寓言的形式把人性逼入絕境,通過集體的沉淪,撕開文明的外衣,揭示出人類最原始的欲望,以此來警示這個「一塌糊塗」的世界。

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 薩拉馬戈(1922—2010)

小說開始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白色瘟疫,一個正在開車的日本人突然失明,成為了零號患者,隨後以幫助他為由送他回家的偷車賊、他去就診時為他看病的醫生以及診所裡的其他病人相繼失明,一場無緣由的瘟疫蔓延開來。故事再次以醫生為核心,他以敏銳的職業素養判斷這可能是一種有傳染性的流感,迅速地向政府發出信號,而這場「盲流感」也以迅猛的速度擴散,國家對此的解決方案是將感染者集體隔離。於是,這些互有交集的第一批患病者,在用精神病院臨時搭建的隔離區再次重聚。

看似沒有生命危險的失明,卻讓人類喪失了文明的外衣。政府並沒有派人照顧這些失明者,而是讓他們自我放逐。恐懼侵蝕了人性的道德,欲望吞噬了人類的理性,在失去尊嚴的黑暗中,被拋棄的人們回歸到了動物的原始狀態,猜疑、爭奪、欺凌、殺戮,恍如人間煉獄。這是對這個世界絕望透頂的薩拉馬戈,對人類最犀利的鞭撻。

也許很多人一生都不會遇到這樣的絕境,但是小說中虛構的故事始終在現實中重演,無論是以瘟疫還是以其他的形式出現。「有賴」人類的健忘和視而不見,它發生在過去,也必將在未來重啟。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仔細觀察」,薩拉馬戈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故事喚醒人們的意識。就像在書中,他設置了一個唯一沒有失明的人——醫生的妻子,也像在故事的結尾,盲流感突然消失一樣,雖然作者是個「憤怒」的人,但卻始終保有一份希望。瘟疫的可怕來自於人心,而人心的警醒來自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清醒認知,人類從來沒有失去過光明,他們失去的只是大腦的認知能力,當眼睛僅僅淪為動物一樣的工具,而不再是向大腦傳遞精神信號的樞紐時,失明的瘟疫必然會捲土重來。

愛情也是一場瘟疫

不同於《鼠疫》的現實主義和《失明症漫記》的寓言風格,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選擇了浪漫主義的方向,它與瘟疫相關,更與情感緊密相連。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風靡全世界,而《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知名度僅次於《百年孤獨》的代表作,它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

這段故事設定在19世紀的80年代到20世紀的30年代之間,當時哥倫比亞發生的最為重要的事件不是霍亂,而是名為「千日戰爭」的內戰,但是在小說中,瘟疫卻貫穿了整個作品。不過,它並沒有帶來群體性的恐慌,而是成為了愛情的紐帶,在這裡,霍亂更像是一種隱喻。

馬爾克斯(1927—2014)

報務員阿里薩和少女費爾米納相愛於青春年少,卻因為門第關係,被女方父親拆散。後來,因為瘟疫的緣由,費爾米納結識了醫生烏爾比諾,開始步入人生的「正規」,與他攜手走進婚姻。為了一份穩定而體面的生活,就像烏爾比諾所言「愛情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在動蕩之中,有些人選擇遠離霍亂,有些人卻身陷其中。

但阿里薩始終沒有忘記費爾米納,雖然有過622個情人,卻始終堅信費爾米納是自己唯一的所愛。直到烏爾比諾離世,在與費爾米納分別了53年7個月11天後,兩位老人重新走到了一起。

馬爾克斯這部探討愛情的作品一直飽受爭議,有人感動,有人不屑,小說中描繪的愛情,有深情,也有濫交;有初戀,也有婚外情,更有各種禁忌之戀,讓許多人感到困惑,而這也是霍亂的隱喻所在。在瘟疫的年代,像瘟疫一樣的愛情,讓阿里薩陷入到了自我製造的病毒中。然而就像病毒一樣,在人類的諸多感情中,愛情最為讓人失控。

用瘟疫釋讀愛情,馬爾克斯寫盡了愛情的百態,遠離了理智和道德,有時候,有的愛情真的就像一場瘟疫。

從《鼠疫》對社會個體的關注,到《失明症漫記》對人性的深刻批判,再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對人類情感的深度詮釋,一樣的瘟疫題材,三位作家以不同的風格和視角,寫出了不同的故事。加繆試圖通過對瘟疫時期場景的還原,用哲學的思想給人們以警示;薩拉馬戈力圖製造一場瘟疫的災難,用寓言的方式喚醒人們的意識;馬爾克斯想要以瘟疫的隱喻,用宏大的敘事揭示出愛情的本質。

當然,除了這三部名作以外,文學史上還有諸多以瘟疫為題材或背景的作品,如丹尼爾·笛福的《瘟疫年紀事》、託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包括中國語境下的瘟疫敘事如畢淑敏的《花冠病毒》、池莉的《霍亂之亂》及前文中提到的遲子建的《白雪烏鴉》等。閱讀這些作品,或者能讓身處其中的我們,在瘟疫蔓延的年代,除了恐慌之外,更深切地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
    作為流傳數百年的文學經典有其存在的價值,自不待言。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不是「四大名著」到底適合不適合孩子閱讀,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當孩子開始識字讀書時,家長要給他們買哪些書來讀?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是:當家長準備給孩子買書時,可供選擇的令人滿意的現當代白話文學作品是如此之少!《「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是試圖引起全社會都來關注適合孩子閱讀的優秀現代文學作品的選擇與創作活動。
  • 俄羅斯讀者歡迎反映中國現實的文學作品
    在作家徐虹看來,文學是文化交流的先鋒。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俄羅斯文學群星璀璨、經典頻出,對世界尤其對中國文學影響至深。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俄文化交流的繁盛時期之後,兩國當代作家非常渴望就價值觀念、文學理念、藝術流派、創作現狀進行全面交流與合作。此次「中國作家俄羅斯文學之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
  • 中國哲學和西方科學在思維上有哪些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經常把「天道」形容為君子行事的準則。根據文章記載,老子通過不刻意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他只是放鬆下來,把自己和本就存在的自然和諧融為一體。自然而然是道家作品的特點,做人不刻意也同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子(圖源網絡)我想我們都在人生中的某一刻都曾有過做事毫不費力但卻極有效率的感覺。
  • 閱讀科幻作品,經典和流行孰輕孰重?
    但是,翻開一些學校的書單,作品卻很傳統,科幻作品更是還停留在「哈利·波特系列」,姑且不論哈利·波特系列是魔幻還是科幻。對此,一些家長直言,如今從文字到影像,我們的優質原創科幻文學正在重塑大家的宇宙觀和想像力,但中小學開出的老舊書單卻難以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
  • 你有看過幾部?宮崎駿經典動漫作品推薦
    宮崎駿,動漫屆前輩級人物,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日本動畫師、動畫製作人、漫畫家、動畫導演、動畫編劇,其代表作有《哈爾的移動城堡》、《龍貓》、《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等。宮崎駿的動漫作品在業界備受好評,每上映一部都能引起強烈的熱議,2014年11月8日宮崎駿大師榮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或聽過)一部電影——《世界之戰》,講的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雖然結局是人類打敗了外星生物,取得了勝利,但是取勝的原因卻讓人啼笑皆非,最終打敗外星生物的不是人類,而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微生物,簡稱病菌。這個設定當時令很多人大呼上當,認為是天方夜譚,但仔細琢磨一下,還是很有道理的。畢竟人類與微生物的戰爭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
  • 讀懂錢德勒的作品,有套路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偵探小說步入經典文學殿堂,寫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偵探小說大家。錢德勒為T.S.艾略特、村上春樹、加繆、錢鍾書、尤金·奧尼爾、奧登等作家所推崇,被西方文壇稱為「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以「硬漢派」風格提高了偵探小說的文學品質。
  • 如果把中國經典濃縮到10本書上,你會推薦哪些作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如果要把經典內容濃縮到10本書上,你會推薦哪些作品呢?筆者推薦以下10本。1、《周易》《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
  • 《英國文學通史》出版 展英文學全貌
    6月15日,由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常耀信教授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國文學通史》正式面市。該書編寫耗時5年,共分3卷,260餘萬字,以英國歷史為主線,從亞瑟王到哈利波特,全面梳理和介紹了英國文學發展歷程及代表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 十大克蘇魯主題桌遊 ④|《瘟疫危機:克蘇魯王朝》
    特別的《瘟疫危機》的玩法也特別適合擴展融入新的背景和元素,無論是剛剛獲得SDJ特別獎的《瘟疫危機 傳承》,還是最近剛剛推出的現實災難系列的最新作《《瘟疫危機:克蘇魯王朝》(Pandemic:Reign of Cthulhu)並不單單只是一個簡單的換皮之作,這款遊戲以《瘟疫危機》的核心機制為基礎
  • 詩歌與物理有相似之處
    詩歌與物理有相似之處 2014-07-07 16:28:13他在科學與文學之間悠遊自在,不僅古典詩造詣深,新詩也寫得動人。黃克孫教授目前為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他的新書《夢雨錄》將於來臨星期天發布,並與王潤華對談詩歌。  黃克孫為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在學術界享有盛名。
  • 瘟疫背景下誕生的末日電影:恐懼蔓延,總有勇者無畏丨戰疫史志⑳
    此後,包括《鐵線蟲入侵》等韓國電影都順延這樣的編劇思路,「妖魔化」了病毒的來源,簡單地解釋其為利益驅動下的產品,而人們成了犧牲者。這種電影編劇想像出來的「陰謀論」,從誕生之初就受到觀眾、網友追捧,但很少有電影會詳細解讀病毒複雜而嚴謹的追溯源頭、查找「0號病人」的艱辛、分離毒株的一次次科學試驗。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但是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有一點必須承認:時代變了,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我們應該根據現在青年人的讀書習慣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去調整之前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年我們一直選取的某些魯迅先生的作品。時間戰線拉的越長,其難度也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全國上下之所以有那麼多的魯迅研究機構存在著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大多數人讀不明白,所以很多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一項工作——魯迅作品研究。這樣看來,有些大人都讀不明白的文學作品,讓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短時間內消化讀懂,確實有點勉為其難。
  • 神話是古埃及文學最早的源頭,到底有哪些文學作品摘自於神話故事
    神話是他們文學最早的源頭,許多文學作品都是摘自神話。由於古埃及人信奉的神比較雜亂,所以古埃及的神祇數量非常龐大,關係也十分複雜,每一個神所管理的地方不同,他們的權限也不同,每一個神都有自己的長處。這些神不僅和神之間關係混亂,而且神與人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有趣又充滿了人情味。
  • 文學大省難稱翻譯大省 陝翻譯出版3部本土作品
    羅賓與胡宗鋒  為全面彰顯中國翻譯界的實力,發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第八屆亞太翻譯論壇將於6月17至18日在西安舉行,預計將有30多個國家400名國內外翻譯界知名專家學者參會日前,記者採訪陝西省翻譯協會主席、陝西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胡宗鋒時他說,18世紀,正是執著的傳道士們將《孔子》、《孟子》這些古老悠久的方塊字轉化成一部部優秀的翻譯作品,並使之成為全世界讀者想像中的遙遠東方。現在,我們同樣需要優秀的文學翻譯工作者,將陝西的文學成就、文化自信展示在世界面前,使他們在萬裡之遙的另一個世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網絡文學平臺有了更多「洋」寫手
    吸取東方經典元素,融合西方文化符號來自英國的傑克·舍溫(Jack Sherwin),是個文靜而靦腆的男孩兒,在杭州做音樂老師已經3年有餘。從小就有作家夢的他,閒暇時間喜歡彈吉他和寫作。起初,和許多文學青年一樣,傑克也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能夠被拍成動畫、電影,在大熒幕上播出。
  • 邢定鈺:應從小培養閱讀習慣 理工科學者也要有文學素養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江蘇代表團會議上介紹南京大學「悅讀經典計劃」,受到中央領導同志充分肯定。積極參加省科協組織的科普志願者「三百行動」,深入學校為師生們作《科學精神與發現之旅》等報告,受到普遍歡迎。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東西方聖哲,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蘇格拉底與孔子,人類思想寶庫中的兩位巨人,分別是古代西方與東方思想史上最有威望的代表人物之一,幾千以年一直為後人所銘記與稱道,他們的思想光芒也一直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中。孔子與蘇格拉底那兩位東西方巨人都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些呢?蘇格拉底和孔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常有人將他比做西方的孔子。
  • 伏爾加河流淌出的經典
    於我而言,接觸俄國文學可追溯到少年時代,記得中學時最盼望的就是假期快快到來,我可以回到奶奶家叔叔的小屋,在上萬冊的藏書中恣意徜徉,叔叔李工從不對我小時的涉獵指手畫腳。在世界文學瑰麗的百花園中,叔叔對俄羅斯文學推崇有加,記得他曾對我說,「沒有十九世紀的俄國文學,世界文學將暗淡許多。」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舉例來說,在研究武俠文學這一特殊文類的時候,流行的論著常常上溯中國經典中的「武」「俠」理念與相關書寫,但對於「武俠」一詞的日本背景,以及日本所流行的武俠、劍客等類型小說缺乏更詳盡的闡發。而從另一方面看,某些學者在論述近代小說敘事模式或小說家知識背景等問題時,對於古典小說中所提供的文學-文化資源亦常常簡略帶過,這也極易導致某些評價不夠篤實確切。毫無疑問,兩種研究視角應當兼顧,互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