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又講人死後會經歷多個世界,如西方的極樂世界便是世人爭相前往之地,而十八層地獄卻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在。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下面就先來分別認識一下吧:
人生八苦
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
一、生苦。謂眾生於中陰階段,由一念貪愛之心,攬父母遺體,於母腹中受胎,內熱煎煮,身形漸成,處生髒之下,熟髒之上,狹窄壓迫,如同牢獄,不得自由。十月出胎,冷熱之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軸體,肌膚柔,如被物刺。又人有富、貧,相貌有美、醜、我缺,是為生苦。
二、老苦。人到年老,氣血衰敗,現衰老相,發白面皺,耳聾眼花,精神恍惚,語言倒,四肢軟,行動困難,生活不能自理,甚或被人輕慢,無可奈何,是為勞苦。
三、病苦。由妄心起動,或寒暑相侵,引起四大不調,百病俱發,惡疾纏身,痛烈難忍,失自由分,是為病苦。
四、死苦。人臨命終,神識潰爛,六根無主,四大壞散,風刀割截,舍報歸冥,無處希望,閣羅殿上,戰戰兢兢,是為死苦。
五、求不得苦。有所願求,即願望求取,但得不到滿足,求與得中間總有差距,今心懸優,而不得安,是為求不得苦。
六、怨增會苦。冤家會到一起,格外嗔恨煩惱,甚至要罵、要打、要殺,本求遠離,反而相集,是為怨憎會苦。
七、愛別離苦。親人故去了,別離了,不因至親至愛就不故去,不別離,愛還得別離,是名愛別離苦。
八、五陰熾盛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虛妄之法,覆蓋真性,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而積集生老病死等,是為五陰熾盛苦。
娑婆世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燴之所。
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小世界」,相當於如今時代所指的一個行星系,我們所在為太陽系。
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相當於現代話所指的一個恆星系,我們所在為銀河系。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
字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
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作「安婆世界」。
根據佛教的說法,「娑婆世界」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十善業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或稱為十善業道,包括: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二、不偷盜而義利節用: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六、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七、不綺語而言說有禮;八、不慳貪而慈心舍施;九、不嗔恚而慈忍積福;十、不愚痴而多聞增智。
古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渡地獄一切惡鬼冤魂要比我們生而為人困難的多,所以不要在未來的日子自怨自憐,更應該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學會無常,學會放下,學會更隨心的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