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教人生八苦雖苦、娑婆世界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2020-12-05 國學歷史教堂

佛教中又講人死後會經歷多個世界,如西方的極樂世界便是世人爭相前往之地,而十八層地獄卻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在。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下面就先來分別認識一下吧:

人生八苦

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

一、生苦。謂眾生於中陰階段,由一念貪愛之心,攬父母遺體,於母腹中受胎,內熱煎煮,身形漸成,處生髒之下,熟髒之上,狹窄壓迫,如同牢獄,不得自由。十月出胎,冷熱之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軸體,肌膚柔,如被物刺。又人有富、貧,相貌有美、醜、我缺,是為生苦。

二、老苦。人到年老,氣血衰敗,現衰老相,發白面皺,耳聾眼花,精神恍惚,語言倒,四肢軟,行動困難,生活不能自理,甚或被人輕慢,無可奈何,是為勞苦。

三、病苦。由妄心起動,或寒暑相侵,引起四大不調,百病俱發,惡疾纏身,痛烈難忍,失自由分,是為病苦。

四、死苦。人臨命終,神識潰爛,六根無主,四大壞散,風刀割截,舍報歸冥,無處希望,閣羅殿上,戰戰兢兢,是為死苦。

五、求不得苦。有所願求,即願望求取,但得不到滿足,求與得中間總有差距,今心懸優,而不得安,是為求不得苦。

六、怨增會苦。冤家會到一起,格外嗔恨煩惱,甚至要罵、要打、要殺,本求遠離,反而相集,是為怨憎會苦。

七、愛別離苦。親人故去了,別離了,不因至親至愛就不故去,不別離,愛還得別離,是名愛別離苦。

八、五陰熾盛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虛妄之法,覆蓋真性,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而積集生老病死等,是為五陰熾盛苦。

娑婆世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燴之所。

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小世界」,相當於如今時代所指的一個行星系,我們所在為太陽系。

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相當於現代話所指的一個恆星系,我們所在為銀河系。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

字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

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作「安婆世界」。

根據佛教的說法,「娑婆世界」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十善業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或稱為十善業道,包括: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二、不偷盜而義利節用: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六、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七、不綺語而言說有禮;八、不慳貪而慈心舍施;九、不嗔恚而慈忍積福;十、不愚痴而多聞增智。

古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渡地獄一切惡鬼冤魂要比我們生而為人困難的多,所以不要在未來的日子自怨自憐,更應該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學會無常,學會放下,學會更隨心的過自己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我們都要經歷,誰都逃不過。「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這一生沒有誰一生順遂如意,無常苦難坎坷是常事,佛門裡常說「法無定法,人生無常」。
  • 佛說,「人生有八苦」,看看你正在經歷哪一苦?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種苦,沒有誰能逃得過?任誰都要去嘗一遍。只不過各人福報大小不同,則所受痛苦的深度也會不同。人來此娑婆世界,苦大於樂,眾苦充滿,「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走的路。
  •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如宣化上人降生人間時,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的原因。二、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皺紋滿面,彎腰駝背,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
  •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24、25)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則是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沒有一點兒快樂,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語娑婆,漢語叫做堪忍。說居住在這裡的眾生,還可以能夠忍受如此痛苦的緣故。然而娑婆世界並不是沒有一點快樂,但所有樂事大多數都是痛苦。眾生迷惑顛倒,反而以為快樂。比如嗜酒、色情、打獵、賭博等等,哪裡是快樂呢?一些愚痴的人纏綿不舍,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實在是太可憐了。
  • 佛說「人生是苦」的真相!
    世人都說,佛教是消極的,悲觀厭世的,這種觀點多來自於佛說「人生是苦」,佛陀講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不懂的人,看見一個苦字,就覺得佛教把人生看得太灰暗了,何況你還講出八苦來,按你所說人活著便沒有意義了,這不是消極悲觀是什麼?但其實,佛教講人生是苦,是有著三層含義的,有著極為積極的態度與因由。第一、人生真苦。
  • 你知道什麼是人生第八苦即五陰熾盛苦嗎?請聽印光大師開示
    你知道什麼是人生第八苦即五陰熾盛苦嗎?請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第八五陰熾盛苦,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從劫至劫,莫能解脫。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
  •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省庵大師: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都能感知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感知到八苦而產生出離心,而是苦樂顛倒的忍受著八苦。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正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娑婆世界就是充滿無常諸苦,如《法華經》中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慎可怖畏。娑婆世界是不安定的,是充滿痛苦無常的,我們當須覺悟,早日脫離苦海。我師父曾經告訴我,凡是來到這個世界,託生到人世間的人,都是因為有業力。
  • 淨宗法師:略談佛法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問:佛教的世界觀究竟是什麼?淨宗法師答: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大,也比較寬泛。簡單說幾句。佛教認為,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家共同的業力感現出這樣的世界。這是世界的成因。我們這個世界,經中叫"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濁染、無常、生滅、染汙、苦惱、顛倒、輪迴的世界,又叫穢土;"娑婆"是"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有種種苦惱,可是眾生不知出離,不求出離,不願出離,還能忍得下,所以叫"堪忍世界"。
  • 外星上會有佛教嗎,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也會信佛嗎
    佛教,旨在讓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從而破迷開悟,徹底覺悟。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不是依靠各種手段向外探求,而是通過清淨智慧向內觀照。萬事萬物雖形態各異,但都只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而真如法性則無有差別。正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與一切是一不是二。若能徹底照見本心自性,則可了知諸法實相。
  • 佛教文化橫三世佛,東方藥師佛,娑婆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而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勢力範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三世佛稱為豎三世佛,後者為橫三世佛。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我們的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人生最值得高興的事:父母健在、知己兩三、盜不走的愛人。其他都是假象,別太糾結。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生活之路不會那麼十全十美。學會面對,當我們真正地面對了苦和樂,得與失,成與敗之後,要選擇堅強;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愉快,要選擇努力。一個懂得堅持並努力的人,當因緣具足時,你心中所有的善願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得以實現。
  • 佛說: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人生五味雜陳,這個世上生活艱辛的人多了去了,只有經得起生活的煎熬,經得起挫折,經得起打擊,才能勇敢地活著。記得有一句話這樣說:我們大多數人拼盡全力,不過就是為了過平凡的一生。離婚那天我覺得世界很美好,日子開始陽光燦爛。籤了離婚判決書後的一個月他就結婚了,我很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做決定,在這樣的人身上浪費了這麼多年。一年半後我走進了另一段婚姻,婚後我臉上寫滿了了幸福,親戚朋友個個都說我越來越漂亮了。
  • 眾生本是自性天真佛,心迷、業系、愛執而流浪於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有情眾生。有情,梵語曰薩埵,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有情世間,眾生者,有情有種有性有生,有苦。生即是苦。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中峰明本禪師說: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
  • 詳解佛教所說「六道」
    然而,佛教對人生後亦有獨特的看法。佛教認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業力(引業)牽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報,如此輾轉受報,輪迴不停。佛陀依聖人的智慧觀見,概括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但因凡夫智慧不及佛陀,唯得親見人畜二道;佛陀智慧圓滿,得以天眼親見其餘四道眾生。
  • 佛說:我觀世間一切眾生因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
    佛說: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於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我們生在地球的眾生眼界很低,殊不知,莫說宇宙無限大,就是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有100億個地球,也足夠大到我們無法想像。我們是如此渺小,如同我們看到螞蟻一樣。
  • 佛教:娑婆世界如此苦,為何我們還要來這裡?因為這三大因緣
    比如我們所在的世界就叫做「娑婆世界」,這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堪忍」——堪忍,也就是痛苦和忍耐,因此娑婆世界又被稱為是五濁惡世,和清淨、莊嚴、光明、殊勝的如東方清淨琉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似乎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這個世界的教主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裡還有著三界六道,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居中的人間道。
  • 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因此,我們在不同的年齡裡,有著不同的煩惱,你讀不懂我的愁,我體會不了你的苦,其實也都是正常的。本來你我就是路人,各有各的人生,只是偶爾遇到又各自前行而已。為什麼非要對他人滿懷期待呢?兩個人只不是一起走過一段路而已,何必把懷念弄得比經過還長!世間所有不盡人意之事,全靠硬抗,所以,要接受成長,也接受所有的不歡而散。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娑婆世界的含義佛教中,娑婆世界的含義是這樣的: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這可不是誇讚我們呢,是說我們愚痴,執著於幻象而不願自拔,痛苦不堪還以苦為樂;就是說我們這些眾生們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世人們所在的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