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種苦,沒有誰能逃得過?任誰都要去嘗一遍。只不過各人福報大小不同,則所受痛苦的深度也會不同。人來此娑婆世界,苦大於樂,眾苦充滿,「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走的路。
所以,人這一生實在是不容易,不僅要忍受身體疾病的痛苦,還可能要經歷心理精神上的折磨,與煩惱對抗。但這就是修行,必要經歷種種磨難,才能磨練心智,才能真正清醒和覺悟,勇猛精進修行,發出離心,脫離輪迴,究竟離苦得樂。佛家講:吃苦了苦,享福消福。吃苦未必是壞事,世上的事也都是福禍相依的,給你痛苦也是給你消業修福的機緣。吃苦而了苦,知道苦的根源是自己的業障,明白因果不虛,應知行善積德。
我們每個人自身的福報都是有限的,如果總是活得順風順水,未必是好事。因為享福就是在消福,福報一旦有一天耗盡,該想想以後會有多苦?佛陀當年出家修行,放棄了他本該享受的優越的貴族生活,而出家苦修,日日在外漂泊,食不果腹,身上忍受各種痛苦,飢餓、寒冷等等,而且還有小人時不時地傷害,破壞他修行。如此種種,佛陀吃盡苦頭,從中覺悟真理,明心見性,得到大解脫。
苦痛是人生覺悟的契機,不是宣揚苦難,而要懂得在苦中覺醒,不能白白受苦。人生八苦,首先體現在「生老病死」。人人都認為人在出生時是值得慶賀的,其實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標誌著這一生的苦要開始了。成長的過程當中,避免不了要受到疾病的折磨,小病大病都是非常痛苦的。感覺人生沒有動力的時候,可以去醫院裡看看,那裡就上演著人間「地獄」。在生病的時候,才會體會到健康是多麼幸福的事。
舉凡世間,沒有人可以永遠存在,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一切事物都要經歷「成住壞空」這樣一個過程,人也不例外,「生老病死」乃是常事。再美的容顏也會有衰老的那一天,再健康的身體也會有衰老病亡的那一天,人人概莫能外。而我們學佛,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不害怕死亡,因為死亡不過是生命換了一種存在方式罷了。有人問弘一法師:怎麼看待死亡?他說:去去就來。這是怎樣的一種超然脫俗的境界。人生無常、生死看淡。
「愛別離、怨長久」,活著的時候最害怕親人朋友之間的分離,但每個人其實都是孤獨的,沒有誰可以永遠陪著誰,包括父母子女夫妻,再深的愛,待因緣散去也要學會放下釋然。再大的仇怨,不要將恨深埋心中,人生這一趟不過是一個了緣的過程,愛恨情仇,愛也好、恨也罷,都是因緣使然罷了。一切隨它去,慈悲待人、善待自己。
「求不得」苦,許多人喜歡到寺院裡拜佛求佛菩薩賜這個、保佑那個,都是帶著功利心、利己心,其實,佛菩薩幫不了你,你修多少福,就有多少得。該是你的東西,誰也奪不走,不該你的東西,強求也無益。做人不要太貪心,貪得無厭是苦,自找苦吃。與其算計得到,不如多行布施,這更讓人安心,更讓人有福氣。萬事隨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放不下」苦,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罷了。放下一念,會自在於心間。人生很多的煩惱都是庸人自擾,自己和自己較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我折磨。走不出自我的觀念,到哪裡都是囚徒。學佛在於渡心,你的心自在了、解脫了,極樂世界就在眼前。所以,佛門裡有一種改變命運的方法就是轉念,轉變你的念頭,活在當下,心無掛礙。
《金剛經》裡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無法改變,常修懺悔;未來的充滿變數,不必憂懼。萬般皆苦,只可自渡,人生的敵人是自己,人生的貴人也是自己,「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若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放過自己,是最好的放生。
「天下人活得都好,才是佛意」,願大眾廣做善事、平安喜樂,覺悟人生、福慧增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