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佛學論壇中看到部分網友大放厥詞,說如今人人信佛供佛,卻從不見佛度人於水火苦難,認為佛的慈悲是假慈悲為此到處數落著佛陀的不是,把十方諸佛貶得是一文不值。
我想解釋的是,對於任何正信佛教的人而言,佛從來不是所謂的神祗,他是無法直接度人厄難的。再退一萬步講,縱使佛不度人,難道人就只能順承天命,不應該去自救自度嗎?
在佛門眼中,要想逾越人生的苦難,就必須有自度自助的意願,而不是把希望全盤寄托在佛的身上。
自己願意救自己於水火,佛祖、佛法才能為你指明方向。倘若視若惘然,心無大志,縱使佛有萬般神通,那也一樣無可奈何。
據《佛說鹼水喻經》記載:有一次,世尊在為眾生說法時,將眾生比作大海中溺水的人。有的人放棄了生存的希望,任憑自己沉溺。
有的人奮力掙扎,只求博得一絲生機;有的人抓住求生稻草;還有的人明明已經成功逃生,卻不忘轉過身來幫助他人上岸……
在世尊看來,人生就是一汪洋溢著苦樂生死的海洋,而世人則是身陷其中的溺水者,他們大致可分為七種類型,不同的人其境遇也各有差異。
今日我便將世尊佛陀的道法分享給大家,大家不妨參考一下世尊所言,看看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種。
01
溺水連掙扎都不願的人
正所謂「強者自救,聖人救人」。是的,自救才是唯一走出困境的方法。
人生如海,不懂自救,「溺水」之後連掙扎都嫌麻煩的人,註定會活得最索然,會比常人更容易體會到窒息的痛苦。
一個人甘願臣服於命運腳下,無外乎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任由上蒼蹂躪。從沒想過尋求改變,挖出一條救贖之道,到頭來也只能眼瞅著別人一個個攀上高點,逐漸登陸。
這種人可憐更可悲,若本性不改,那麼哪怕別人願意伸手拉他一把,也只是緩解一時之苦,治標不治本。
特別是當他們開始適應別人突如其來的溫暖,那就不要妄想他能熬過一個人的凜冽寒冬。
其最終的結局,或許是在別人的注目下沉落海底,被命運遺落拋棄,徹底化作世間的塵埃。
02
溺水後尚求掙扎喘息的人
溺水後尚求掙扎喘息的人,相較於那些自甘沉淪的人,他們內心尚且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
這就好比現實中那些條件中規中矩,能力馬馬虎虎的人。面對人生,他們不像弱者那般自暴自棄,卻也未曾做到如強者那般遊刃有餘。
只是因為內心還存有對生活的不甘,還懷揣著對未來的期盼,所以只能不斷給自己動力,給自己鼓氣,他們會活得比常人更加艱辛,但未來也同樣撲朔迷離。
或許有朝一日會迎接否極泰來的契機,也有可能一切努力化作過眼煙雲,他們當下只能做到「盡人事聽天命」。
但無論未來是好是壞,是苦是樂,若能不負如來不負卿,那便是對自己最好的答覆。
03
緊緊抓住求生稻草之人
能夠緊緊抓住求生稻草之人往往是幸運,也是充滿智慧的。
幸運是因為他們遭逢的機遇要比那些苦苦掙扎的人更多,智慧是因為他們能夠向道而行,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驚慌失措,懂得察覺並且把握住真正的救贖方法。
這種人在現實中,通常表現得異常沉穩冷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卻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他們可以在逆境中隱匿蟄伏,然後伺機出動,給予逆境沉痛打擊。
故此,或許短時間內他們還沒有迎來人生的轉機,但只要能夠時刻延續這種「求生意念」,保持頭腦冷靜,那麼通嚮往生彼岸,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04
抓住求生稻草後努力自救之人
能夠抓住求生稻草並且努力自救的人是少有的智者,更是人生的強者。
他們的智慧從不單純地只表現在思想言語上,他們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強大的內心和應變能力、執行能力,是真正可以為自己創造生機的強者。
這類人從不畏懼生命中的坎坷逆境,同時也會不斷挑戰自己的內心和能力。
當自己沉溺在水中之時,他們就會善用周遭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大腦也可以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浪湧時能避其鋒芒,隨遇而安,待到風平浪靜之後,再用思維和行動打通一條屬於自己的求生之路。
05
看到了彼岸,並努力朝彼岸而去
所謂看到彼岸,其實就是指一個人的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只是還沒有真正上岸,正因為有了動力以及正確的方向,並為此努力朝著彼岸而去,才會有登岸的可能。
正如《晁錯論》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凡是能成就一番作為的人,不僅要有出類拔萃的才能,更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這種意志源於明確的目標理想。
倘若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時,朝三暮四,三心二意,那麼所謂的意志,便成了無稽之談。
尤其當自己沉溺於苦海中時,想要登上彼岸,除了要能夠抓住「救命稻草」並努力自救以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會在苦海中漫無目的地遊行,這種做法不僅會耗費一個人精力和時間,同樣也會消磨個人的自信心。
試想一下,倘若自己費盡心力卻依舊無法改變當前的頹勢,信心得到打擊,意志逐漸消沉,那麼哪怕彼岸近在眼前,也無異於遠在天邊了。
06
能到達彼岸之人
能夠到達彼岸之人,用佛語表述那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這種人已經跳出了凡境的約束,日後無論再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都可以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地應對了。
一個人能夠走出苦海,到達彼岸,需要經歷重重考驗,更需要把握種種機遇。它需要先發現「救命稻草」,再抓住「救命稻草」,確立目標,努力前進,少一樣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這就好比佛弟子的修行一樣,修行固然艱苦乏味,但只要能夠行持戒律,一念向佛,精進自我,那麼所作所為最終才能化作功德佛緣,成就自身圓滿。
07
到了彼岸卻返回生死海中指引、救度眾生之人
到達彼岸還能指引救度眾生的人,他們不僅能夠在生死海的磨礪中完成自度,更是在度己度人的過程中實現了內心和靈魂的升華。
現實是非常殘酷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在看到別人遭逢不順苦難時,大多數人都是置身事外的,這是人之常情,本身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誰也不願去沾惹不必要的是非麻煩,誰都想讓自己過得安逸清閒一些。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如果一個人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在自身脫困後,反過頭來再去指引眾生,幫助更多的人脫離苦海。
那麼這種人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在行佛家所說的「菩薩道」,是真正能夠心系蒼生的慈悲聖賢。
特別是當他們的所作所為發自本心,付出博愛還不求回報之時,也就算得上是給自己積累無上福緣。
待到應證菩提之後,這種人就已經超越了凡夫俗子的界限,和佛菩薩也就沒有什麼差別存在了。
看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於「佛度眾生」就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了。
總而言之,佛固然慈悲,在現實中也確實存在著很多樂善好施的「活菩薩」,他們或是我們命中的貴人,或是我們的至親至愛。
但無論他們能夠為自己付出多少,能幫助自己多少,想要徹底脫離苦海,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於當事人自己。
有道是「雨不潤無根草,佛不度無緣人」,想要被佛度,還請先自度,佛只能起指引作用,若眾生都能徹悟其中的道理,便人人皆是未來佛,都可以度人度己了。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