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在生死海中,只有七種人!看看你屬於哪種

2020-12-07 騰訊網

在某佛學論壇中看到部分網友大放厥詞,說如今人人信佛供佛,卻從不見佛度人於水火苦難,認為佛的慈悲是假慈悲為此到處數落著佛陀的不是,把十方諸佛貶得是一文不值。

我想解釋的是,對於任何正信佛教的人而言,佛從來不是所謂的神祗,他是無法直接度人厄難的。再退一萬步講,縱使佛不度人,難道人就只能順承天命,不應該去自救自度嗎?

在佛門眼中,要想逾越人生的苦難,就必須有自度自助的意願,而不是把希望全盤寄托在佛的身上。

自己願意救自己於水火,佛祖、佛法才能為你指明方向。倘若視若惘然,心無大志,縱使佛有萬般神通,那也一樣無可奈何。

據《佛說鹼水喻經》記載:有一次,世尊在為眾生說法時,將眾生比作大海中溺水的人。有的人放棄了生存的希望,任憑自己沉溺。

有的人奮力掙扎,只求博得一絲生機;有的人抓住求生稻草;還有的人明明已經成功逃生,卻不忘轉過身來幫助他人上岸……

在世尊看來,人生就是一汪洋溢著苦樂生死的海洋,而世人則是身陷其中的溺水者,他們大致可分為七種類型,不同的人其境遇也各有差異。

今日我便將世尊佛陀的道法分享給大家,大家不妨參考一下世尊所言,看看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種。

01

溺水連掙扎都不願的人

正所謂「強者自救,聖人救人」。是的,自救才是唯一走出困境的方法。

人生如海,不懂自救,「溺水」之後連掙扎都嫌麻煩的人,註定會活得最索然,會比常人更容易體會到窒息的痛苦。

一個人甘願臣服於命運腳下,無外乎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任由上蒼蹂躪。從沒想過尋求改變,挖出一條救贖之道,到頭來也只能眼瞅著別人一個個攀上高點,逐漸登陸。

這種人可憐更可悲,若本性不改,那麼哪怕別人願意伸手拉他一把,也只是緩解一時之苦,治標不治本。

特別是當他們開始適應別人突如其來的溫暖,那就不要妄想他能熬過一個人的凜冽寒冬。

其最終的結局,或許是在別人的注目下沉落海底,被命運遺落拋棄,徹底化作世間的塵埃。

02

溺水後尚求掙扎喘息的人

溺水後尚求掙扎喘息的人,相較於那些自甘沉淪的人,他們內心尚且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

這就好比現實中那些條件中規中矩,能力馬馬虎虎的人。面對人生,他們不像弱者那般自暴自棄,卻也未曾做到如強者那般遊刃有餘。

只是因為內心還存有對生活的不甘,還懷揣著對未來的期盼,所以只能不斷給自己動力,給自己鼓氣,他們會活得比常人更加艱辛,但未來也同樣撲朔迷離。

或許有朝一日會迎接否極泰來的契機,也有可能一切努力化作過眼煙雲,他們當下只能做到「盡人事聽天命」。

但無論未來是好是壞,是苦是樂,若能不負如來不負卿,那便是對自己最好的答覆。

03

緊緊抓住求生稻草之人

能夠緊緊抓住求生稻草之人往往是幸運,也是充滿智慧的。

幸運是因為他們遭逢的機遇要比那些苦苦掙扎的人更多,智慧是因為他們能夠向道而行,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驚慌失措,懂得察覺並且把握住真正的救贖方法。

這種人在現實中,通常表現得異常沉穩冷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卻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他們可以在逆境中隱匿蟄伏,然後伺機出動,給予逆境沉痛打擊。

故此,或許短時間內他們還沒有迎來人生的轉機,但只要能夠時刻延續這種「求生意念」,保持頭腦冷靜,那麼通嚮往生彼岸,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04

抓住求生稻草後努力自救之人

能夠抓住求生稻草並且努力自救的人是少有的智者,更是人生的強者。

他們的智慧從不單純地只表現在思想言語上,他們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強大的內心和應變能力、執行能力,是真正可以為自己創造生機的強者。

這類人從不畏懼生命中的坎坷逆境,同時也會不斷挑戰自己的內心和能力。

當自己沉溺在水中之時,他們就會善用周遭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大腦也可以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浪湧時能避其鋒芒,隨遇而安,待到風平浪靜之後,再用思維和行動打通一條屬於自己的求生之路。

05

看到了彼岸,並努力朝彼岸而去

所謂看到彼岸,其實就是指一個人的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只是還沒有真正上岸,正因為有了動力以及正確的方向,並為此努力朝著彼岸而去,才會有登岸的可能。

正如《晁錯論》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凡是能成就一番作為的人,不僅要有出類拔萃的才能,更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這種意志源於明確的目標理想。

倘若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時,朝三暮四,三心二意,那麼所謂的意志,便成了無稽之談。

尤其當自己沉溺於苦海中時,想要登上彼岸,除了要能夠抓住「救命稻草」並努力自救以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會在苦海中漫無目的地遊行,這種做法不僅會耗費一個人精力和時間,同樣也會消磨個人的自信心。

試想一下,倘若自己費盡心力卻依舊無法改變當前的頹勢,信心得到打擊,意志逐漸消沉,那麼哪怕彼岸近在眼前,也無異於遠在天邊了。

06

能到達彼岸之人

能夠到達彼岸之人,用佛語表述那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這種人已經跳出了凡境的約束,日後無論再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都可以從容不迫,遊刃有餘地應對了。

一個人能夠走出苦海,到達彼岸,需要經歷重重考驗,更需要把握種種機遇。它需要先發現「救命稻草」,再抓住「救命稻草」,確立目標,努力前進,少一樣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這就好比佛弟子的修行一樣,修行固然艱苦乏味,但只要能夠行持戒律,一念向佛,精進自我,那麼所作所為最終才能化作功德佛緣,成就自身圓滿。

07

到了彼岸卻返回生死海中指引、救度眾生之人

到達彼岸還能指引救度眾生的人,他們不僅能夠在生死海的磨礪中完成自度,更是在度己度人的過程中實現了內心和靈魂的升華。

現實是非常殘酷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在看到別人遭逢不順苦難時,大多數人都是置身事外的,這是人之常情,本身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誰也不願去沾惹不必要的是非麻煩,誰都想讓自己過得安逸清閒一些。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如果一個人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在自身脫困後,反過頭來再去指引眾生,幫助更多的人脫離苦海。

那麼這種人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在行佛家所說的「菩薩道」,是真正能夠心系蒼生的慈悲聖賢。

特別是當他們的所作所為發自本心,付出博愛還不求回報之時,也就算得上是給自己積累無上福緣。

待到應證菩提之後,這種人就已經超越了凡夫俗子的界限,和佛菩薩也就沒有什麼差別存在了。

看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於「佛度眾生」就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了。

總而言之,佛固然慈悲,在現實中也確實存在著很多樂善好施的「活菩薩」,他們或是我們命中的貴人,或是我們的至親至愛。

但無論他們能夠為自己付出多少,能幫助自己多少,想要徹底脫離苦海,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於當事人自己。

有道是「雨不潤無根草,佛不度無緣人」,想要被佛度,還請先自度,佛只能起指引作用,若眾生都能徹悟其中的道理,便人人皆是未來佛,都可以度人度己了。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佛說|你流過的血淚多,還是恆河之水多?
    「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號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恆水多乎?」《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這麼則小故事: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大眾說法,佛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你們流轉生死,經歷無窮苦惱,生生世世悲號哀泣,是你們流的淚多呢?還是恆河的水多呢?」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
  • 九型人格丨在職場中,你屬於哪種人?
    當代九型人格幫助成千上萬的人發現真實的自己,理清人生目標。它不僅是發現自我的一種有趣方式,更是一個可以讓你獲得啟發、實現蛻變的催化劑。 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不是七種、不是八種,剛好是九種人格類型呢?
  •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裡的「屠刀」,並不是世間用來殺生的刀具,而是指惡意、惡言、惡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顛倒、分別、執著等等,這些東西使人不斷在六欲輪迴中輾轉生死,永無出期,是專門弒人本性的「屠刀」!能夠放下這些,就好比放下了自戕的「屠刀」,使自己原本具有的佛性永無遮攔,自然是佛!任何一個人成佛按照這句話來延伸,都是非常容易的,無非就是「放下」。可是有幾個人能真的「放下」呢?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我們都要經歷,誰都逃不過。「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這一生沒有誰一生順遂如意,無常苦難坎坷是常事,佛門裡常說「法無定法,人生無常」。
  • 佛只是人,人只是佛(美篇)
    但是眾生學習佛,往往不夠切實、仔細,忘了自家寶藏,於是煩惱痛苦產生了。百丈有一次對溈山靈祐說:「你撥一撥爐灰,看看是否有火?」靈祐撥了撥,說道:「沒有。」懷海便親自起身,深撥爐灰,找到了一丁點火星,就舉起來給靈祐看,說道:「這不是火嗎?懷海由此啟示靈祐佛性本來具足,絲毫都不欠缺,只不過常常被虛妄分別心遺忘了。
  • 佛說,「人生有八苦」,看看你正在經歷哪一苦?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種苦,沒有誰能逃得過?任誰都要去嘗一遍。只不過各人福報大小不同,則所受痛苦的深度也會不同。人來此娑婆世界,苦大於樂,眾苦充滿,「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走的路。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生活在海裡屬於真正的魚?
    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生活在海裡屬於真正的魚?時間:2020-06-02 07: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生活在海裡屬於真正的魚? 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生活在海裡屬於真正的魚6月2日螞蟻莊園每日一題的答案是什麼?
  • 九型人格:在職場中,你屬於哪種人?
    你聽說過九型人格嗎?在9個型號裡,你屬於哪個? 常見的性格分類學能很好地判別和解釋人的行為和性格特徵,九型人格則從更深的層次來描述自我,它解釋了我們以某些方式行事的原因,揭示了我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 佛說:人之所以做夢,不外乎這五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關於這個問題,我很幸運的在佛家學識中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答案。 在佛家看來,人之所以做夢,皆起源於以下這五種原因,看完之後我恍然大悟,今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夠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在了解的同時,大家也不妨看看自身到底屬於哪一種吧。
  • 佛說:使你痛苦的,都是來成就你的!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每個人來這世間都要經受「成住壞空」這個過程,沒有誰能夠例外。人生八苦,苦苦不盡相同。有人說,人們幸福的樣子總是相似的,但是苦卻各有各的不同。
  • 對孩子說媽媽愛你時,孩子會有不同反應,你家孩子屬於哪種類型?
    所以在平時孩子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類似,我愛你,孩子;孩子,媽媽最愛你了等等這樣的話。但是對於父母的這種關懷,孩子們卻表現的不一樣。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當母親對孩子說媽媽愛你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有的幾種不同的反應吧,看看你家的孩子屬於哪種類型呢?寶媽小芳家的孩子才剛上幼兒園不久,平時孩子性格就很內向,很少會和母親溝通交流一下平時的心情和高興的事情。
  • 佛說:未來世中有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六祖說:「內舍貪慳,外利眾生,是名布施。」以此布施一法舍儘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這是多麼好的事!所以布施這個法門能讓人從生死岸,而直達涅槃的彼岸。但是此法微妙,不是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夠究竟的,因此如來解釋、較量其深淺。
  • 佛說:這5種人,命苦福薄,沒有福氣,看看有你嗎?
    「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命自我作,世間最公平的莫過於因果。以下這五種人,命苦福薄,沒有福氣,看看有你嗎?一、「貪心」之人做人不要貪心,不要什麼都想得到,不屬於你的東西,你是承受不起的。人生福報有限,得到不該得到的得到,往往會失去不該失去的失去。
  • 七龍珠中變身已經用了七種顏色,留給悟空的只有這一個顏色了?
    在《七龍珠》中孫悟空是在一路變強,同時呢,其頭髮也是一路變色。在《龍珠超》之前,悟空還是在頭髮變長的路上,然而之後,頭髮卻開始了彩虹般的變色,至今龍珠世界賽亞人已經用了七種顏色,留給悟空的只有下面這一種顏色了?我們先來看看這七種顏色。
  • 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
    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時間:2017-03-20 10:58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你一定還記得在1975年,一部經典的驚悚電影《大白鯊》令無數觀眾成為了深海恐懼症資深患者,大家談鯊色變,以至於很長時間都不敢去海邊遊泳,這樣的影響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如今,一部名為《鯊灘》的新電影再次震撼   原標題: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南懷瑾老師:佛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
    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 你是佛手中那把土嗎?佛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真實不虛
    佛經中有這樣一段故事,釋迦牟尼成佛後,魔王波旬很緊張,魔王擔心佛把閻浮提的眾生都度走了,魔界就沒有子民了。佛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問魔王,是佛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魔王回答說大地的土多,佛手中的土少。佛說,你魔王不用擔心魔界會空,佛能度走的眾生如手中的土,不能度走的眾生如大地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