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未來世中有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2021-01-16 尚思修善學佛

布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布施。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有很多,而以布施為第一。

六祖說:「內舍貪慳,外利眾生,是名布施。」以此布施一法舍儘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這是多麼好的事!

所以布施這個法門能讓人從生死岸,而直達涅槃的彼岸。但是此法微妙,不是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夠究竟的,因此如來解釋、較量其深淺。

布施之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佛寶是人,人無上者是佛;法寶是理,攪理而成萬法,法無上者成其涅槃。

悟理有深淺,故有「四聖」之別;迷理有輕重,因此有「六凡」之差。三途迷理重,純造惡業;人天迷理淺,乃知修善業。純善無惡生天,善惡相兼故成人。六道受生死輪迴者皆迷理之過。

「四聖」悟理而生智慧,取證涅槃。

「聲聞」聞聲悟道,只是斷見思;「緣覺」靠自身之力覺悟,兼除習氣;「菩薩」悟真俗二諦之理,所以能自度度人;「佛」恍然大覺,直取無上菩提。

佛乃恍然大悟,直證菩提

如是十法界,皆因理而有,理者法也。成佛之法要六度萬行,因六度攝萬行,布施攝六度,因此用布施成就萬行之法。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施即布施

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此二度屬無畏施。

精進對說法不疲倦,禪定不錯過說法的機緣,智慧於佛法不顛倒,此三度屬於法布施。所以我們修行要通過布施攝六度,再使六度攝萬行。

用布施成就萬行之法

菩薩就是在「因」中修萬行,果中成其萬德,所以說布施是成佛之因。

布施要校量,為什麼要校量呢?因為布施屬法。達摩祖師說:『性境之理,目之為法。』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智慧不同,深淺不同,迷悟有別,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聖人離相,永證涅槃之樂。凡聖布施不同。

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

例如:舍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狗。世尊問曰:『汝施我 我施狗,那個供養大?』舍利弗說:『世尊施狗福大。』這裡的布施,「論心不論田」。因此舍利弗才有這麼一說。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飯闢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在這裡又成了「論田而不論心」。

供養佛一飯的功德是無量的

而在《維摩詰經》中善德長子,以瓔珞供養維摩居士。維摩把供養分做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法會中最下乞兒,而功德無差別。此又論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時,自己受用,舍一得萬報;而回向法界,畢竟成佛。在此又論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過去以稗飯供養闢支佛,感的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餘福德力,得阿羅漢果。在這裡又論「供養聖人難遇之報」。

供養聖人,是我們很難值遇的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無般若,滯於此岸。此又論「體空與不空之別。」布施具德,是如來施;不具德,是聲聞施。在這裡又論三乘一乘之別。好勝布施,做阿羅漢;不施,做餓鬼。望報與不望報又不同。

布施一法,有無量差別,其理微妙。悟此微妙之理,而證微妙法身。法身無身,以法為身,這才是布施真正的含義。

布施之法有無量差別

地藏菩薩請問佛布施之法。佛告訴地藏說:『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如來轉揚,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證微妙法身佛。

因此說:布施之法是成佛之「法寶」。

相關焦點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假如有男子女人聽到這尊佛的名字,經過耳朵,這個人就會得到一千次生在六欲天中,何況至誠懇切一心稱念。『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衹劫,有佛出世,號獅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皈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又在過去沒有辦法計算那麼長的時間裡,有一尊佛出世,號獅子吼如來。
  • 佛法:佛所說的宇宙範圍有多大?
    佛法也說人生觀和宇宙觀,人生觀是指人的正報,這個正報身會有許多的煩惱,煩惱來自人所造的業,這些業是苦因,也是人被束縛的工具,不同的造作生起不同的業,這個業使眾生當前所受的苦,不同的分別業帶來的三苦,八苦,讓眾生在苦中不自由,無法自己做主,不同的正報身帶來不平等的地方。
  • 學了大乘佛法就能看不起小乘嘛?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今天要講的大小乘的問題,許多人自從學佛以來都會產生一些傲慢心,他們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就會輕視小乘佛法,認為小乘佛法得不到什麼利益是沒有追求的,甚至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小乘佛法進行誹謗。首先,佛教一般是不說大小乘的,因為這個詞是從部派時期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佛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在你看來如何?
  • 在佛經中為什麼經常出現「不可說」這個詞?
    佛教之中有許多出自佛經的專有名詞,譬如「不可說」就是其中之一。在大乘經典《金剛經》記載:「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又記載到:「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其人貪著其事」。在《地藏經》中有如是記載:「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 解析佛法所說的轉輪聖王
    可以這麼說,具備「七寶四德」的明王就是轉輪聖王。轉輪王不止一種,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四種。金輪為上上品,銀轉為上品,銅輪為中品,鐵輪為下品。金輪為管理太陽系內人間四大部洲之王,銀輪為三洲王,銅輪為兩洲王,鐵輪為一洲王。金輪王不用發令,四方自然臣服;銀輪王親自到他方國土,他王自然臣服;銅輪王要親自出馬派人勸降,他王才會臣服;鐵輪王則需親自徵伐,他王才會臣服。
  • 每日一佛 | 八十八佛之四十二:南無法勝王佛!
    至誠禮拜八十八佛,最為殊勝,最為簡便,亦最常用,極易感應,得見瑞相,身心輕安,足以證明,罪滅障除,堪可進功,修行辦道。八十八佛之四十二:南無法勝王佛!南無法勝王佛!(圓佛如來,三界法王) 南無法勝王佛,能解除「疹痘、赤紅、西隱蛇皮之厄」法勝,宣法殊勝也。此法為圓解如來之法,妙用於三界,故稱法勝王佛。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法勝王佛,乃圓滿佛如來,於三界中,號稱法王。又南無法勝王佛,能解除「疹痘、赤紅、西隱蛇皮之厄」。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 除了毒箭喻,佛對十四無記還有更深解釋!
    毒箭喻出自《中阿含例品箭喻經》,但佛經中講十四無記的並非僅有這一部經,還有別的解釋。《雜阿含經九〇五》,外道出家人問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耶?」舍利弗答:「佛說此是無記。」又問「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後生死耶?」
  • 佛教裡有一位堅牢地神,酷愛佛法,看看他是怎麼學佛的
    獨此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中一切眾生,所發的誓願劫數,如千百億的恆河沙。「世尊!我觀未來世及現在的眾生,在其所住之處,於面向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造一龕室。於此龕室中能夠塑畫,乃至於用金、銀、銅、鐵鑄造地藏菩薩的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嘆。此人所居之處,就可以得到十種利益。哪十種呢?
  • 明白了佛教中所說的定數和變數,就知道了命運的真相
    楞嚴經最後說,一念發心於末法中弘揚楞嚴正法,當下地獄成安樂國,這就是變數。《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中,佛告藥王:「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叫變數!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如1923年初,內學院王恩洋居士針對當時部分國內學者附和東洋論調,「鹹謂大乘契經皆後世偽作,佛法教理實由思想進化次第發展,非佛一人所創立」,特著《大乘非佛說辨》,「正彼非是」。又如1988年6月,《上海佛教》季刊編委遊有維居士,本著太虛大師「一切佛法皆源從釋尊菩提場朗然大覺之心海所流出」的原則,為闡明大乘「非從小乘進化發展而來」,依據天台五時說,發表《關於大乘是佛說的論述》。
  • 佛法實相是不能以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來理解的智慧
    在法華會上,釋迦摩尼佛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的真實智慧,深奧微妙,無邊無際,諸佛的智慧大門,難於理解,難於進入,一切聲聞、緣覺弟子,都不能完全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佛曾親近過百千萬億的無數諸佛,根據諸佛的無量道法逐一修行,勇猛無畏,精進不懈,聲名遍聞,無人不知。佛成就了深廣精妙的佛道,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佛法,佛儘管隨其所宜施教說法,其義諦旨趣仍難明了。
  •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你所遇到的都是該出現的」,是一個意思。這也是佛法解釋的,為什麼有人作惡反而能夠享受好報,有人行善反而命運坎坷?因為他們因緣和合的緣故,比方說這一世某人的善業條件具足了,他就會受到善報,下一世他的惡業顯現了有了共同受業的因緣,那麼他就會受到惡報。
  • 佛說:在生死海中,只有七種人!看看你屬於哪種
    在某佛學論壇中看到部分網友大放厥詞,說如今人人信佛供佛,卻從不見佛度人於水火苦難,認為佛的慈悲是假慈悲為此到處數落著佛陀的不是,把十方諸佛貶得是一文不值。 我想解釋的是,對於任何正信佛教的人而言,佛從來不是所謂的神祗,他是無法直接度人厄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