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布施。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有很多,而以布施為第一。
六祖說:「內舍貪慳,外利眾生,是名布施。」以此布施一法舍儘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這是多麼好的事!
所以布施這個法門能讓人從生死岸,而直達涅槃的彼岸。但是此法微妙,不是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夠究竟的,因此如來解釋、較量其深淺。
佛寶是人,人無上者是佛;法寶是理,攪理而成萬法,法無上者成其涅槃。
悟理有深淺,故有「四聖」之別;迷理有輕重,因此有「六凡」之差。三途迷理重,純造惡業;人天迷理淺,乃知修善業。純善無惡生天,善惡相兼故成人。六道受生死輪迴者皆迷理之過。
「四聖」悟理而生智慧,取證涅槃。
「聲聞」聞聲悟道,只是斷見思;「緣覺」靠自身之力覺悟,兼除習氣;「菩薩」悟真俗二諦之理,所以能自度度人;「佛」恍然大覺,直取無上菩提。
如是十法界,皆因理而有,理者法也。成佛之法要六度萬行,因六度攝萬行,布施攝六度,因此用布施成就萬行之法。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施即布施
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此二度屬無畏施。
精進對說法不疲倦,禪定不錯過說法的機緣,智慧於佛法不顛倒,此三度屬於法布施。所以我們修行要通過布施攝六度,再使六度攝萬行。
菩薩就是在「因」中修萬行,果中成其萬德,所以說布施是成佛之因。
布施要校量,為什麼要校量呢?因為布施屬法。達摩祖師說:『性境之理,目之為法。』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智慧不同,深淺不同,迷悟有別,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聖人離相,永證涅槃之樂。凡聖布施不同。
例如:舍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狗。世尊問曰:『汝施我 我施狗,那個供養大?』舍利弗說:『世尊施狗福大。』這裡的布施,「論心不論田」。因此舍利弗才有這麼一說。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飯闢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在這裡又成了「論田而不論心」。
而在《維摩詰經》中善德長子,以瓔珞供養維摩居士。維摩把供養分做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法會中最下乞兒,而功德無差別。此又論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時,自己受用,舍一得萬報;而回向法界,畢竟成佛。在此又論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過去以稗飯供養闢支佛,感的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餘福德力,得阿羅漢果。在這裡又論「供養聖人難遇之報」。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無般若,滯於此岸。此又論「體空與不空之別。」布施具德,是如來施;不具德,是聲聞施。在這裡又論三乘一乘之別。好勝布施,做阿羅漢;不施,做餓鬼。望報與不望報又不同。
布施一法,有無量差別,其理微妙。悟此微妙之理,而證微妙法身。法身無身,以法為身,這才是布施真正的含義。
地藏菩薩請問佛布施之法。佛告訴地藏說:『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如來轉揚,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證微妙法身佛。
因此說:布施之法是成佛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