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如宣化上人降生人間時,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的原因。
二、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皺紋滿面,彎腰駝背,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
三、病苦:人身是四大假和的身體,四大即「地水火風」組成的。身體的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苦。別說大病了,就是小小的牙痛,有句俗話「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除了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業障病等,很多疾病都是四大不調引起的。
四、死苦:不光人是貪生怕死的,一切生命都是如此。我們的壽命享盡,病逝,或是天災人禍眾緣逼迫而終。臨終時是最苦的,四大解脫,痛如生龜剝殼。
五、愛別離苦: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老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冤家不聚頭」。
七、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欲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欲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有求皆苦。
八、五陰熾盛苦:我們對五蘊 (即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的身心產生執著,稱為五取蘊。取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剎那剎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
一切都是苦由於執著而來,尤其是對四大假和人身「我執」而來,「我執「又名我見。所謂「我執「,是指人們對「虛幻不實、五蘊和合的身心「,固執的認為存在一個能自在主宰的實我。由於本來無我,卻妄生執著,處處以我為中心,便產生了種種煩惱和苦。用更簡單的話來說:「我執」,就是把「我「當真了,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心裡安立了一個獨立的「我「、單一的「我「、恆常不變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煩惱障和苦。《 唯識述記 》云:「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
與「我執」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法執」,「法執」的意思是說:固執一切諸法,以為實有。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於執著於「我」,不知一切事物,便成煩惱障,招感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由於執著於「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變易生死。用更簡單的話來說:「法執」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當真了,這就產生了分別心、愛憎心 ,符合自己心意時就產生貪心,與自己心意不符時就產生慎恨。《 唯識論 》 云:「 由執我法,二障俱生」。我們學佛就是要化除這二種執著,《金剛經》講了「空義」,就是破「我執」和「法執」。
生從顛倒妄想來,從認幻為真來!我們本自具有與佛同體無二的妙明本心,因一念無明,妄執為有,故而開始一切生死流轉。就像佛所講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故知無明,乃一切生死痛苦之根本,一切苦的根源皆依此無明之根。
要想解脫人生八苦和六道輪迴,現在切實可行的就是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只有往生到西方淨土。才沒有了八苦和六道輪迴,而沒有諸苦,但受諸樂,而且是極樂。做阿維越致菩薩,即不退轉菩薩,一生成佛。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而且還可以返回來廣渡眾生,這裡面包括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冤親債主。念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大力倡導的,就像永明延壽等很多祖師,先是參禪悟道,大徹大悟後反過頭來修淨土念佛法門,就是為了引起我們對淨土念佛法門的足夠重視。因為念佛是成佛的捷徑,是靠自力念佛和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感應道交往生的。
往生淨土的關鍵就是「深信切願」,因此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而且《華嚴經》反覆強調,「初地至十地菩薩不離念佛」,而且是文殊普賢菩薩率領他們往生西方淨土的。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