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有情眾生。
有情,梵語曰薩埵,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器世間,無情無種無性無生,無苦,如木石瓦礫。
有情世間,眾生者,有情有種有性有生,有苦。生即是苦。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中峰明本禪師說: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
眾生本是自性天真佛,心迷、業系、愛執而流浪於娑婆世界,六道之中,生死輪迴。
娑婆是梵語音譯,意為堪忍,能夠忍受,因為有苦,但是也有樂;有絕望,但是從不喪失希望;在苦難與陽光之間,有情眾生流連眷戀,堅固執持,不願出離。
佛度有緣人。
意識到有情之苦的人是有緣人。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隨緣即應。有情之苦是一切法的對境,是一切道的緣起。
悉達多在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證悟,被稱為佛陀,覺悟者,遂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是苦,是苦集,是苦可滅,是滅苦之道。
涅槃經曰:「我與汝等,不見四聖諦,是故又流轉生死大海。」
大小三乘十二分教法,不離四聖諦。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滅苦之道。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意識到苦才開始學佛,才是學佛的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苦,意識到他人的苦,意識到眾生的苦。
人有豐富的同情心、同理心,能夠對他人和眾生的苦感同身受,自、他、眾生原是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少年悉達多跟隨父親淨飯王參加一年一度的農耕節慶典,他看到蚯蚓被耕地的犁刀切斷了身體,在溼潤的泥土中翻滾,蜷縮、扭動著細長而柔弱的身軀,而周圍的人們正在歡歌笑語慶祝節日,祈願眾神保佑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莊稼作物豐產豐收,沒有誰會去留意一條小小的蚯蚓正在遭受的折磨,它甚至連一絲痛苦的呻吟都無法發出來。
悉達多默默離開喧鬧的人群,找到一處僻靜的地方,在樹蔭下打坐,開始思考自己剛才看到的那一幕畫面。
一條蚯蚓遭受的傷害和痛苦,在盛大而歡鬧的節日氣氛中顯得太不起眼,仿佛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它觸動了少年悉達多的心靈深處,或許是因為母親的過早離世,悉達多對於生命之苦比一般人更加敏感。
仁者愛人,有苦才有慈悲。希望他人離苦,這是悲心;希望他人快樂,這是慈心。倘若世間無苦,何用慈悲?
在六道輪迴裡,天界眾生事事順心如意,生活就像盛開的花朵一般鮮豔,光彩奪目,壽命也很長,完全沒有苦,意識不到苦的存在,因此天界眾生心懷傲慢,感覺不到對佛法的需要,也看不到出離生死輪迴的必要;可是,再美麗芬芳的花朵,再絢爛奪目的生命,劫數到了,轉瞬之間就會衰敗、腐爛,發出惡臭,從天界墜落。
無論自己的生活多麼幸福美滿,看一看世界,看一看身邊正在受苦的有情眾生,他人的苦何曾不是我自己的苦?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悉達多從對芸芸眾生有情之苦的意識開始,直到菩提樹下證悟滅苦之道,以慈悲和智慧,隨順有情眾生之苦,廣開甘露之門,這才真正地成為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