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本是自性天真佛,心迷、業系、愛執而流浪於娑婆世界

2020-12-04 楞伽山寶

娑婆世界,有情眾生。

有情,梵語曰薩埵,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器世間,無情無種無性無生,無苦,如木石瓦礫。

有情世間,眾生者,有情有種有性有生,有苦。生即是苦。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中峰明本禪師說: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

眾生本是自性天真佛,心迷、業系、愛執而流浪於娑婆世界,六道之中,生死輪迴。

娑婆是梵語音譯,意為堪忍,能夠忍受,因為有苦,但是也有樂;有絕望,但是從不喪失希望;在苦難與陽光之間,有情眾生流連眷戀,堅固執持,不願出離。

佛度有緣人。

意識到有情之苦的人是有緣人。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隨緣即應。有情之苦是一切法的對境,是一切道的緣起。

悉達多在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證悟,被稱為佛陀,覺悟者,遂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是苦,是苦集,是苦可滅,是滅苦之道。

涅槃經曰:「我與汝等,不見四聖諦,是故又流轉生死大海。」

大小三乘十二分教法,不離四聖諦。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滅苦之道。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意識到苦才開始學佛,才是學佛的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苦,意識到他人的苦,意識到眾生的苦。

人有豐富的同情心、同理心,能夠對他人和眾生的苦感同身受,自、他、眾生原是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少年悉達多跟隨父親淨飯王參加一年一度的農耕節慶典,他看到蚯蚓被耕地的犁刀切斷了身體,在溼潤的泥土中翻滾,蜷縮、扭動著細長而柔弱的身軀,而周圍的人們正在歡歌笑語慶祝節日,祈願眾神保佑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莊稼作物豐產豐收,沒有誰會去留意一條小小的蚯蚓正在遭受的折磨,它甚至連一絲痛苦的呻吟都無法發出來。

悉達多默默離開喧鬧的人群,找到一處僻靜的地方,在樹蔭下打坐,開始思考自己剛才看到的那一幕畫面。

一條蚯蚓遭受的傷害和痛苦,在盛大而歡鬧的節日氣氛中顯得太不起眼,仿佛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它觸動了少年悉達多的心靈深處,或許是因為母親的過早離世,悉達多對於生命之苦比一般人更加敏感。

仁者愛人,有苦才有慈悲。希望他人離苦,這是悲心;希望他人快樂,這是慈心。倘若世間無苦,何用慈悲?

在六道輪迴裡,天界眾生事事順心如意,生活就像盛開的花朵一般鮮豔,光彩奪目,壽命也很長,完全沒有苦,意識不到苦的存在,因此天界眾生心懷傲慢,感覺不到對佛法的需要,也看不到出離生死輪迴的必要;可是,再美麗芬芳的花朵,再絢爛奪目的生命,劫數到了,轉瞬之間就會衰敗、腐爛,發出惡臭,從天界墜落。

無論自己的生活多麼幸福美滿,看一看世界,看一看身邊正在受苦的有情眾生,他人的苦何曾不是我自己的苦?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悉達多從對芸芸眾生有情之苦的意識開始,直到菩提樹下證悟滅苦之道,以慈悲和智慧,隨順有情眾生之苦,廣開甘露之門,這才真正地成為佛陀。

相關焦點

  • 佛經典故:娑婆世界究竟是五濁惡世,還是清淨佛土
    淨土,即清淨佛土,與穢土相對。虛空法界有無量佛國淨土,但淨土宗所言之淨土專指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遙的西方極樂世界。佛者,覺也,與凡夫相對。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世尊,而淨土宗專門持誦阿彌陀佛名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乃人類所在之大千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七寶裝成,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清淨國土,教主為阿彌陀佛。
  • 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從何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為何來此度眾
    請問師父:《大悲經》中說:【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地藏經》又說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娑婆世界的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連十方諸佛世界都擯棄,那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從何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娑婆世界相應才來度化的嗎?請師父開示!
  • 佛教文化橫三世佛,東方藥師佛,娑婆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而另一種是按地域劃分勢力範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三世佛稱為豎三世佛,後者為橫三世佛。
  •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省庵大師: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都能感知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感知到八苦而產生出離心,而是苦樂顛倒的忍受著八苦。
  •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據說本師釋迦牟佛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已經有8000多次。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菩薩位上,曾經為「常不輕菩薩」,見到別人都會作揖,並說我不會輕視你們。有不理解的眾生誤解了,認為他這種做法是愚蠢的,甚至還罵他。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我們的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生活之路不會那麼十全十美。學會面對,當我們真正地面對了苦和樂,得與失,成與敗之後,要選擇堅強;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愉快,要選擇努力。一個懂得堅持並努力的人,當因緣具足時,你心中所有的善願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得以實現。
  • 為何所有的佛,一致將我們所在的世界,命名為「娑婆」?
    宗道法師: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世間,即是吾人所居的世界,號之為娑婆。「娑婆」二字乃是忍受煩惱業苦之義,因為居此世間的眾生,其本性皆為迷情妄見之所蒙惑,煩惱業苦之所纏縛;在此六凡界中,隨所造的業力,輪迴流轉;或入地獄,或為餓鬼,或為畜生,或為修羅,或為人,或為天;隨業升降,輪轉無定,世所稱為六道輪迴。「娑婆」,就是我們所居住這個世間的名字。「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
  •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24、25)
    《阿彌陀經》說:「從這裡往西方經過十萬億個佛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世界。那個國土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演說佛法。」又說:「那個國土為什麼叫極樂世界呢?因為那個國土的眾生沒有任何痛苦,只是享受一切的快樂,所以名叫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痛苦,只是享受快樂,這是由於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成就的。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佛教中,娑婆世界的含義是這樣的: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這樣大的宇宙,在佛教中做出了比較科學的劃分,相當於現代科學研究體系中的「建模」: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相當於天文學中提出的一個恆星系。我們所在的地球屬於為娑婆世界中的閻浮提人類世界。所以佛經中常常提到:南閻浮提眾生。
  • 到比娑婆世界眾生更難度化的地方去
    完全是本願相續。大家同一體性,共同知見,同行同證。分為兩大類:一同信,包括信解行各方面。二同證,包括後面妙用無邊。個人隨緣度化眾生,所現的相應是不同的。菩薩在看的,不是看外相,看的是實質面。只要以清淨心所行行業都是正確的,饒益心對待眾生,態度就無關緊要。
  • 娑婆眾生有美有醜,極樂世界眾生皆是貌美如花,下一生你去哪裡?
    娑婆眾生有美有醜,極樂世界眾生皆是貌美如花,下一生你去哪裡?省庵大師:相好凡夫皆具足,六通無礙異常倫。直將果用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相貌美醜不同,只有肉眼,沒有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更沒有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及漏盡通。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不同,那裡的眾生都像佛一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貌美如花。都有五眼六神通。
  • 有聲書|娑婆世界的真相
    2-7 娑婆世界的真相.mp304:06來自松吉多傑現今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為格外不好才稱為「娑婆」。這裡的一切有情相續被貪慾、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難受,由此才名為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清淨才叫娑婆世界,而是因為特別不清淨才叫娑婆世界。為什麼說不清淨?因為眾生一出生就與煩惱無法分開,貪慾、嗔恨、愚痴等這些煩惱是俱生帶來的,並不是後天學來的。是我們自己與嗔恨心不願意分開、與欲望不願意分開、與愚痴不願意分開,這麼可怕的東西都是俱生帶來的。
  • 佛親證的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
    世人由於貪、嗔、痴的習性,來到了娑婆世間輪迴受苦,看似一無所有的來,其實帶來了無量的業果和頑固的迷痴習性。譬如,小孩子還不會說話,剛有一點意識的時候,他吃的食物就不給別人吃,只知道自己食用。直到他有點分析、理解能力的時候,才能教導他分享給別人,改變其思想行為。
  • 佛說:佛教人生八苦雖苦、娑婆世界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佛教中又講人死後會經歷多個世界,如西方的極樂世界便是世人爭相前往之地,而十八層地獄卻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在。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 一念成魔,娑婆世界沒有佛!韓國爆款靈異推理片讓信仰遭遇危機
    要想繞開故事解剖影片的動機,必須弄明白「娑婆」的意思。根據佛教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另一層意思,指菩薩或佛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佛菩薩和眾生雖然都能堪忍,但區別在於,眾生的果報是緣於自私,貪慾,愚痴;佛菩薩的果報卻是緣於無私,有情,智慧。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娑婆國土,無佛住世,釋迦佛已滅,彌樂尊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國土危脆充滿穢惡,諸魔競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惱亂行人。娑婆國土,女色妖淫,燒毀善根,令無數人墮落。極樂世界,正報壯嚴清淨,國中實無女人及三惡道,眾生生者皆是蓮花化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獨.命濁。煩惱重重無盡,眾生被貪瞋痴三毒煩惱逼迫困撓,苦不堪言。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
  • 「娑婆」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娑婆」不是「婆娑」,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娑婆「 suō pó」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也即由佛所教化之現實世界。」娑婆「是梵語界名(Sahā)的一個音譯,也有譯作沙訶、索訶的,在經文中意譯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謂大千世界,眾生忍之。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世間眾生所居儘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
    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地藏經》中佛陀也曾讚嘆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為有緣,而菩薩又為何要如此辛勞的來幫助我們拔苦予樂呢?因為娑婆世界的我們有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也習慣於「苦中作樂」,但我們所追求的「財富、美食」等等「樂趣」其實依舊是「苦」,當失去它們後又會悵然若失。因為自身的這種愚痴,我們雖然受苦,卻不知是在苦難之中,不知這一切是假的、是空的、是暫時的、是不可得的,因而常常不能自在。
  • 我們的娑婆世界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是修行人一定要知道的問題
    什麼是華嚴世界?《華嚴經》說:「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如經所說,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智慧的世界,其中所呈現的一切,都互相依存。在華嚴世界之中,每個眾生、每個因緣,都如同帝釋天主──釋提桓因頭上的摩尼寶珠一般,嚴密地層層互攝,由此排列成就智慧莊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