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24、25)

2020-12-04 淨心樂園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二、勸信願真切】白話文:

甲、示真信切願

24.《阿彌陀經》說:「從這裡往西方經過十萬億個佛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世界。那個國土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演說佛法。」又說:「那個國土為什麼叫極樂世界呢?因為那個國土的眾生沒有任何痛苦,只是享受一切的快樂,所以名叫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痛苦,只是享受快樂,這是由於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成就的。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則是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沒有一點兒快樂,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語娑婆,漢語叫做堪忍。說居住在這裡的眾生,還可以能夠忍受如此痛苦的緣故。然而娑婆世界並不是沒有一點快樂,但所有樂事大多數都是痛苦。眾生迷惑顛倒,反而以為快樂。比如嗜酒、色情、打獵、賭博等等,哪裡是快樂呢?一些愚痴的人纏綿不舍,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實在是太可憐了。

即便有所謂的真樂,也很難長久。如父母雙全,兄弟健在,這種事哪裡能夠永遠這樣呢?所以快樂的境界一旦過去,悲傷的心馬上會生起來。所以說這個世界沒有一點快樂,並不是過分的論斷啊。

這個世界上的痛苦,說都說不完,只得用三苦、八苦,包攬一切的痛苦。三苦指的是什麼呢?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

苦苦,就是指我們五陰假合的身心,它的實質是逼迫性的,所以成為苦。再加上永遠承受著出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所以成為苦苦。

壞苦指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哪能永久存在呢?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食。宇宙運行規律尚且這樣,何況人事呢?快樂的境界剛出現,痛苦的境界就馬上降臨。當樂境壞滅的時候,它的痛苦不能用語言表達,所以稱快樂是壞苦。

行苦雖然不苦不樂,好像很適宜。然而它是遷流性,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哪裡能永遠常住不變呢?所以稱之為行苦。

列舉出這三種苦遍攝一切痛苦。八苦的含義,一些書中都有詳細的解釋。

假如深知這個世界的痛苦,則厭離娑婆的心願就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假使深知西方淨土的快樂,則欣求極樂的念頭,必然會勃然而起。由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培育道業的根基。再加上用至誠懇切的心,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出離這個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做彌陀的真子,做蓮池海會諸大菩薩的好朋友了。【序】四十

25.細心觀察這個娑婆世界,它比廁所茅坑更加汙濁惡劣。深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享受人王、天王等福報和快樂。只希望今生業報終了,壽命盡了,承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早晚都如此存心,念念如此。念到極處,功夫純熟,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定會滿足你的願望。等往生西方淨土後,頓悟無生法忍。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世間的功名富貴,何止是陽焰空花,簡直就是監獄毒海啊。【雜著】四一

【二、勸信願真切】原文:

甲、示真信切願

24.《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又曰:「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 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 神通道力, 所莊嚴故。

吾人所居之世界, 則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了無有樂, 故名娑婆。梵語娑婆, 此雲堪忍。謂其中眾生, 堪能忍受此諸苦故。然此世界, 非無有樂。以所有樂事, 多皆是苦。眾生迷昧, 反以為樂。如嗜酒耽色、畋獵摴蒱等, 何嘗是樂?一班愚夫, 耽著不舍, 樂以忘疲, 誠堪憐愍。

即屬真樂, 亦難長久。如父母俱存, 兄弟無故, 此事何能常恆?故樂境一過, 悲心續起。則謂了無有樂, 非過論也。

此世界苦, 說不能盡, 以三苦、八苦, 包括無遺。三苦者, 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

苦苦者, 謂此五陰身心, 體性逼迫, 故名為苦。又加以恆受生老病死等苦, 故名苦苦。

壞苦者, 世間何事, 能得久長?日中則昃, 月盈則食。天道尚然, 何況人事。樂境甫現, 苦境即臨。當樂境壞滅之時, 其苦有不堪言者, 故名樂為壞苦也。

行苦者, 雖不苦不樂, 似乎適宜。而其性遷流, 何能常住, 故名之為行苦也。

舉此三苦, 無苦不攝。八苦之義, 書中備述。

若知此界之苦, 則厭離娑婆之心, 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 則欣求極樂之念, 必勃然而起。由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誠懇切, 持佛名號, 求生西方。則可出此娑婆, 生彼極樂, 為彌陀之真子, 作海會之良朋矣。【序】四十

25.觀此娑婆, 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 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 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 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 念茲在茲。念極功純, 感應道交。臨命終時, 必克果願。既生淨土, 頓悟無生。回觀世間富貴, 奚啻陽焰空華, 直同囹圄毒海耳。【雜著】四一

相關焦點

  • 中國乃至全球爆發的疫情還讓你貪戀娑婆世界嗎?聽印光大師開示
    中國乃至全球爆發的疫情還讓你貪戀娑婆世界嗎?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瞋痴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其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
  • 為何所有的佛,一致將我們所在的世界,命名為「娑婆」?
    宗道法師:這個世界的真實名字叫「娑婆」世間,即是吾人所居的世界,號之為娑婆。「娑婆」二字乃是忍受煩惱業苦之義,因為居此世間的眾生,其本性皆為迷情妄見之所蒙惑,煩惱業苦之所纏縛;在此六凡界中,隨所造的業力,輪迴流轉;或入地獄,或為餓鬼,或為畜生,或為修羅,或為人,或為天;隨業升降,輪轉無定,世所稱為六道輪迴。「娑婆」,就是我們所居住這個世間的名字。「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三時許,妙真法師前來探望。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 淨宗法師:娑婆世界,只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人在這個世界,很短暫的,而且我們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何不快樂地瀟灑走一回呢?不要那麼苦苦惱惱的。我們在這裡過幾十年,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去報到,阿彌陀佛說:「你在娑婆世界的成績單拿我看看吧。」你說:「成績單啊,眼淚是多少把,我是多麼痛苦啊!」哎,你這成績單!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
  • 《印光法師嘉言錄》40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二、勸信願真切】白話文:乙、勸祛疑生信40.想知道阿彌陀佛是虛是實,《淨土文》、《西歸直指》這兩本書中所論述的理論及所記載的事實,為什麼你不去讀誦它們如果你還是持這種見解,那麼您的靈魂肯定不會託生到其他的五道,而只會生在阿鼻地獄,從今往後所有的時間,長久地在地獄裡享受隨心所現的油鍋、火爐、劍樹、刀山等處,受種種難以言表的「快樂境界」,這種「快樂」實在是無法用語言比喻的(當然這裡面的快樂是打了引號的)。
  • 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
    今天上午聊天,有人問我娑婆世界是什麼?在我心裡沒有娑婆世界、我看不見娑婆世界,為什麼?心裡這些所謂生活跡象全部消失了、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煩惱了了娑婆世界沒了、找不著了。煩惱了盡還有什麼娑婆世界?痛苦和輪迴沒有了,為啥叫不輪迴了?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宣化上人:摩柯迦葉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圓寂,他要釋迦牟尼佛...
    *印光大師:為什麼我們要專修淨土?為什麼叫做橫超法門?*弘一大師:舍此一法.通通死路一條!*印光大師:所有的凡夫,都具有兩種通病!*印光大師:極樂世界無生老病死之苦.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印光大師 丨 念佛的七大誤區*印光大師:極樂世界(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蓮花化生!*大安法師:臨命終時這一念一定要在阿彌陀佛上才能往生嗎?
  • 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從何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為何來此度眾
    請問師父:《大悲經》中說:【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娑婆世界的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連十方諸佛世界都擯棄,那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從何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娑婆世界相應才來度化的嗎?請師父開示!【曙提師父答】娑婆是梵語音譯,意為堪忍。
  • 曼妙婆娑,並非娑婆世界
    它與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的「娑婆」又有什麼不同呢? -1-「婆娑」最早來自於《詩經》中的《東門之枌》,屬於《陳風》中的一首。原詩如下:《國風·陳風·東門之枌》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3-大家很容易把「婆娑」和另一個詞「娑婆」搞混,把娑婆世界寫成婆娑世界。一般人所想像的,認為娑婆世界就是「婆娑世界」,是舞動的世界、曼妙的世界,是一個美麗的世界。其實這兩個詞是完全不同的含義,甚至完全相反。
  • 如何解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不是煩惱的?
    娑婆是梵語,中國話叫堪忍。堪就是一個土,一個甚,叫堪忍。為什麼叫堪忍?我們想想也能想明白。娑婆世界你看冷熱,病苦,無常的變化。人是一個生命,是很微妙的這種狀態。當你就是說去面對,由你這個狀態去面對生活空間的時候,客觀生活的世界空間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就必須得忍耐。忍耐啊,為什麼?
  • 印光大師: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重要開示)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204篇:一般人讀經的方法, 全都錯了!至於閱讀經文,如果想作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讀經文,再看註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是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如果想要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打開經文。
  • 佛教常識: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是怎麼來的?
    67西方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創造的,那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是否也是哪位佛創造的呢?請師父明示!南無阿彌陀佛。 妙印法師:阿彌陀佛:《大般涅槃經》中記載,是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前在因地發願創造的。在久遠劫以前,有一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一個窮無分文的人,想把自己賣掉,想用賣身的錢供養當時出世的釋迦牟尼佛。因為自己沒有福報,吆喝了一天,沒有任何人買他!最後碰上一個富人,說:「我家有個活,就怕你幹不了!」這個窮人說:「沒問題,你說吧是什麼活?」富人說:「我得了個絕症,大概活不了多久了,大夫開了救命的藥方子,這個方子,每天需要3兩鮮活的人肉,做藥引子!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假象的和合而成,我們的知覺認識到的世界,是不真實的。因為我們的知覺它是無明,已經是破;知覺無明緣起的所以然,就加破;知覺一切是幻,不被它流轉,就是破;不起憎見愛見,就是破;了達一切不可得,就是破;知覺無明本來不有,不象物體一樣可以見聞、把捉、觸摸,就是破;知覺無明本是從眾生的圓覺性中所出,不過是假立比量以顯示真妄,就是破。
  • 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佛教中,娑婆世界的含義是這樣的: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這可不是誇讚我們呢,是說我們愚痴,執著於幻象而不願自拔,痛苦不堪還以苦為樂;就是說我們這些眾生們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世人們所在的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世界。
  • 請聽印光大師開示
    請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
  • 在法界當中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阿彌陀佛
    1.淨空法師:在法界當中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阿彌陀佛,誰知道阿彌陀的恩德?都忘掉了!所以要記住決定不能夾雜,決定不能間斷,這非常重要的,我們這一生才能夠走上補處菩薩這一條道路!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十四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143.淨空法師:這兩位菩薩都是從娑婆世界去的,這娑婆世界很光榮!
  • 有聲書|娑婆世界的真相
    2-7 娑婆世界的真相.mp304:06來自松吉多傑現今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為格外不好才稱為「娑婆」。這裡的一切有情相續被貪慾、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難受,由此才名為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清淨才叫娑婆世界,而是因為特別不清淨才叫娑婆世界。為什麼說不清淨?因為眾生一出生就與煩惱無法分開,貪慾、嗔恨、愚痴等這些煩惱是俱生帶來的,並不是後天學來的。是我們自己與嗔恨心不願意分開、與欲望不願意分開、與愚痴不願意分開,這麼可怕的東西都是俱生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