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二、勸信願真切】白話文:
甲、示真信切願
24.《阿彌陀經》說:「從這裡往西方經過十萬億個佛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世界。那個國土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演說佛法。」又說:「那個國土為什麼叫極樂世界呢?因為那個國土的眾生沒有任何痛苦,只是享受一切的快樂,所以名叫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痛苦,只是享受快樂,這是由於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成就的。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則是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沒有一點兒快樂,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語娑婆,漢語叫做堪忍。說居住在這裡的眾生,還可以能夠忍受如此痛苦的緣故。然而娑婆世界並不是沒有一點快樂,但所有樂事大多數都是痛苦。眾生迷惑顛倒,反而以為快樂。比如嗜酒、色情、打獵、賭博等等,哪裡是快樂呢?一些愚痴的人纏綿不舍,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實在是太可憐了。
即便有所謂的真樂,也很難長久。如父母雙全,兄弟健在,這種事哪裡能夠永遠這樣呢?所以快樂的境界一旦過去,悲傷的心馬上會生起來。所以說這個世界沒有一點快樂,並不是過分的論斷啊。
這個世界上的痛苦,說都說不完,只得用三苦、八苦,包攬一切的痛苦。三苦指的是什麼呢?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
苦苦,就是指我們五陰假合的身心,它的實質是逼迫性的,所以成為苦。再加上永遠承受著出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所以成為苦苦。
壞苦指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哪能永久存在呢?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食。宇宙運行規律尚且這樣,何況人事呢?快樂的境界剛出現,痛苦的境界就馬上降臨。當樂境壞滅的時候,它的痛苦不能用語言表達,所以稱快樂是壞苦。
行苦雖然不苦不樂,好像很適宜。然而它是遷流性,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哪裡能永遠常住不變呢?所以稱之為行苦。
列舉出這三種苦遍攝一切痛苦。八苦的含義,一些書中都有詳細的解釋。
假如深知這個世界的痛苦,則厭離娑婆的心願就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假使深知西方淨土的快樂,則欣求極樂的念頭,必然會勃然而起。由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培育道業的根基。再加上用至誠懇切的心,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出離這個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做彌陀的真子,做蓮池海會諸大菩薩的好朋友了。【序】四十
25.細心觀察這個娑婆世界,它比廁所茅坑更加汙濁惡劣。深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享受人王、天王等福報和快樂。只希望今生業報終了,壽命盡了,承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早晚都如此存心,念念如此。念到極處,功夫純熟,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定會滿足你的願望。等往生西方淨土後,頓悟無生法忍。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世間的功名富貴,何止是陽焰空花,簡直就是監獄毒海啊。【雜著】四一
【二、勸信願真切】原文:
甲、示真信切願
24.《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又曰:「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 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 神通道力, 所莊嚴故。
吾人所居之世界, 則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了無有樂, 故名娑婆。梵語娑婆, 此雲堪忍。謂其中眾生, 堪能忍受此諸苦故。然此世界, 非無有樂。以所有樂事, 多皆是苦。眾生迷昧, 反以為樂。如嗜酒耽色、畋獵摴蒱等, 何嘗是樂?一班愚夫, 耽著不舍, 樂以忘疲, 誠堪憐愍。
即屬真樂, 亦難長久。如父母俱存, 兄弟無故, 此事何能常恆?故樂境一過, 悲心續起。則謂了無有樂, 非過論也。
此世界苦, 說不能盡, 以三苦、八苦, 包括無遺。三苦者, 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
苦苦者, 謂此五陰身心, 體性逼迫, 故名為苦。又加以恆受生老病死等苦, 故名苦苦。
壞苦者, 世間何事, 能得久長?日中則昃, 月盈則食。天道尚然, 何況人事。樂境甫現, 苦境即臨。當樂境壞滅之時, 其苦有不堪言者, 故名樂為壞苦也。
行苦者, 雖不苦不樂, 似乎適宜。而其性遷流, 何能常住, 故名之為行苦也。
舉此三苦, 無苦不攝。八苦之義, 書中備述。
若知此界之苦, 則厭離娑婆之心, 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 則欣求極樂之念, 必勃然而起。由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誠懇切, 持佛名號, 求生西方。則可出此娑婆, 生彼極樂, 為彌陀之真子, 作海會之良朋矣。【序】四十
25.觀此娑婆, 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 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 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 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 念茲在茲。念極功純, 感應道交。臨命終時, 必克果願。既生淨土, 頓悟無生。回觀世間富貴, 奚啻陽焰空華, 直同囹圄毒海耳。【雜著】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