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會上,佛陀向眾生推薦了觀世音菩薩,他因修耳根圓通法門而感得聞聲救苦、有求即應的殊勝功德。
因此佛陀在《普門品》上半部分告訴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除七難、去三毒,為我們拔除身心上的苦惱。
而菩薩慈悲,不光是想令我們離苦,還想讓我們獲得歡喜與安樂,本期講堂,我們繼續品讀《普門品》的下半部分「慈能予樂」。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經佛陀開示,眾生都已知離苦方法,而尚不知菩薩利生的方法,因此佛陀復說得樂之法,其中就包括「求子女」。
經中稱禮拜觀世音菩薩求得的孩子也十分有福德,因為他過去世已有修行的福慧資糧才能此世投生到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家庭中。
並且母親念觀世音菩薩時的清淨心念與生起的慈悲智慧也會影響到胎兒,也不失為一種極好的胎教方法。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
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地藏經》中佛陀也曾讚嘆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為有緣,而菩薩又為何要如此辛勞的來幫助我們拔苦予樂呢?
因為娑婆世界的我們有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也習慣於「苦中作樂」,但我們所追求的「財富、美食」等等「樂趣」其實依舊是「苦」,當失去它們後又會悵然若失。
因為自身的這種愚痴,我們雖然受苦,卻不知是在苦難之中,不知這一切是假的、是空的、是暫時的、是不可得的,因而常常不能自在。佛陀便把我們生活的地方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痛苦的地方。
而觀世音菩薩修證圓滿,觀一切是空、是假、是無常,因而得以離開這個苦難的世間,在淨土中自在修行。
但他得知眾生的苦難後,憐憫我們正在受苦,為了救度我們,又重入娑婆,一面受苦,一面度眾生。其實不光是觀世音菩薩如此,十方諸佛菩薩也都如此。
因此,我們自己造作惡業不但讓自己在娑婆世界受苦,也連累了佛菩薩們出現在這個世界受苦,而要想回報佛菩薩的慈悲恩德,唯有當下精進修行。
無盡意。
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
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佛陀接著為我們講述觀世音菩薩具體是如何度眾的。經典中許多佛菩薩都會採用「分身」這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據《地藏經》所述,我們熟悉的地藏菩薩就曾分身千百億度化各地眾生。
而觀世音菩薩也不例外,他根據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習慣、愛好,示現出三十多種身份來接近、引導、幫助我們。例如有的人喜歡文學,他就可以從文學入手,有的人喜歡做菜,他就可以從素食入手。
因此佛菩薩不光是學佛,尚需學「醫科」、「工科」等等學科來方便和眾生溝通,對於佛弟子而言也是如此,在學習佛法的同時,踏實顧好自己的專業也是利樂眾生的前提。
縱觀整部《普門品》,其重點處佛陀都一一為我們指明,即「一心稱名」,「常念」,「常應心念」,「念念勿生疑」,「是故應頂禮」等。
這些詞都勸勉我們的身口意都要不忘菩薩慈悲誓願,「身要頂禮供養」,「口要常念稱名」,「心要一心勿疑」,如是修持,自然獲福。